回覆列表
  • 21 # 乙九丁

    徑高等曰甕,無釉。高倍於徑曰缸,內外有釉。口小肚大,高三倍於徑者稱壇,壇內外有釉。以圖上看,司馬光砸的應是甕。

  • 22 # 聖恆標

    《上官尚光》

    司馬光砸缸,

    神童智慧強。

    知命比缸貴,

    感恩亭尚光。

  • 23 # messi昊昊

    問救出的小孩是誰,有意義嗎?見義勇為說的是英雄壯舉,沒必要說救的是誰,照你的想法,還得了解一下這個小孩以後是不是成了人物了,他的子孫後代如何如何了?

  • 24 # 這貨不是阿森哥

    相信我們大多數喜歡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馬未都,他是一個喜歡收藏,懂得歷史的名人,而他卻因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一檔節目中與歷史系的教授產生了激烈的辯論,馬未都提問教授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是否是真實存在的,教授的學識自然是非常淵博的,竟能夠說出這個小的典故最早的出處,說明了這個故事應該是真實存在的,但是緊接著馬未都從證據學的角度上告訴我們,在宋代的時候,淹人的大缸其實是燒不出來的,在如今整個中國的文物中也找不到能夠淹人的大缸是宋代的。

    馬爺說過一句話,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本身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如果說孩子能夠從中學習到好的品質,我們似乎也沒有必要為了這個故事的真相來辯論。

  • 25 # 第五空間的奮鬥者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本身講的是小小年紀也可以發揮智慧,可以做出常人想不到的事,以此來鼓勵人們發揮智慧,發揮更大的潛能,從而去給社會,給國家,給民族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體現自身更大的價值!同時在以前封建王朝,宣揚這個故事,也是為了說明大人物從小就與眾不同的觀點,說白了也是為了鞏固帝王將相的地位以及統治,讓民眾更容易聽話。

    至於現在,所謂的去追求缸裡邊那個小孩是誰,那就失去了這個故事的本身意義,風馬牛不相及,純粹是無聊透頂,跑題了!這就像牛頓因為蘋果掉下來砸住了自己,從而引發思考,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定律一樣,試想一下,如果牛頓有這種“缸裡的小孩是誰”,這種思維,那就不是研究萬有引力的問題了,而是去找栽蘋果樹的人,找麻煩去了。

    個人觀點,與大家分享。

  • 26 # 雷雷掌門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應該叫司馬光砸weng,在這個故事的原文裡是可以看到的,司馬光和幾個小孩在一起玩耍,其中一個小孩很調皮爬到缸上去了,結果一不小心失足掉到大甕裡了。

    這個時候的司馬光只有7歲,他的勇敢和機智超乎常人,為了感謝這位機智勇敢的小英雄,被救孩子的家裡人就建造了一座亭子,名叫感恩亭。由此可見被救孩子的家族也不一般,的確不是一般,這孩子的家族是當地的望族複姓上官,這孩子的名字叫上官尚光。

    司馬光砸的明明是個weng,結果這個故事在流傳的過程中weng就變成了缸了。其實在北宋的時候,還無法燒製出那麼大的缸,這要到了明朝才能做到。

    但是這個跟故事就變了,估計是這個weng不太好看,而且發音也比較的沉悶。這個故事是個節奏明快的故事,用翁這樣的器物有點太簡陋,用翁這個字有點太沉悶。可能後世的人覺得用缸比較好,於是就有了這樣的一個轉變。

    再看這個被救的上官尚光,此人沒有進入正史,只是在家譜中有記載。

    司馬光小時候的一次勇敢的行動救了小朋友的生命,這是積累了很大福德的,所以他的命運也改變了。

  • 27 # 滴答滴有話說

    司馬光拼了命砸缸,是因為掉進缸裡的是和司馬光一起玩的一個小夥伴上官尚光,以當時的情況如果司馬光不立即救人的話,等大人來了這個掉進缸裡的孩子就可能被淹死了。

    上官長大後也做出了一番大事業。上官尚光成人後,極具經商頭腦,開始做生意,生意很快做大起來,富甲一方,然而上官一直對救命之恩念念不忘,就在當地城西龍堤南坡建了一個亭子名字叫做:感恩亭。

    因為在那個時期,王安石主張變法,而司馬光又主張保守派,建議廢止新法。最後由於種種原因,人們認為王安石的變法會擾亂天下,於是在高太后時期,便任用了司馬光為相,司馬光一上任就全面就廢止了“新法”,史稱“元祐更化”。

    也可以說“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是因為宋朝變法時的黨羽之爭,才被人們翻出來,又記載到了《宋史》當中。

    不過清代之前的記載中,司馬光砸的都是甕,雖然甕與缸都是盛水的器皿,但是形制不一樣,甕窄口寬腹、口小身大,如果掉了進去確實不容易出來;而缸則是口很大,不小心掉進了缸裡,很容易就能將人拉出來。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十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二冊中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編入了課本,在這裡面第一次將甕改成了缸,“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名稱由此誕生。

  • 28 # 尋根拜祖

    歷史有時候不能細究,細究起來處處漏洞,讓人忍俊不禁。比如司馬光砸缸,好事者一本正經地研究,那個被救出來的小孩到底是誰?歷史為何沒記載?

    於是衍生出很多版本,有人煞有其事地考證出,說那小孩叫上官尚光,還給他編造了一堆事蹟。為了“弘揚文化”,某些地方官不惜推波助瀾,再造幾個紀念物,搞點似是而非的文字,於是越弄越像真的,其實誰都清楚目的何在。

    就在我們都被糊弄了,滿以為司馬光砸缸是真實的歷史時,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在一次訪談節目中,公開質疑司馬光砸缸的歷史真實性。

    馬未都不糾纏於歷史細節,他有他的專業特長——古文物專家。馬先生就問了一個問題,滿座鴉雀無聲:宋代有缸嗎?

    他說,缸這種燒製工藝其實很複雜,不像甕。甕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二者在燒製過程中的應力不同,缸很容易炸裂。缸的燒製工藝直到元代才有,那種大尺寸的缸體燒製工藝,直到明末才有。

    所以,可以肯定地說,北宋根本沒有缸,更不可能有大型的缸,只有甕。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司馬光砸甕”呢?馬先生又說,古代的甕尺寸都不會太大,七十公分就算體量巨大的甕了,口徑一般不超過五十公分。

    所以馬先生說,從證據學角度,司馬光砸缸值得商榷!你還想知道,司馬光被救的小孩是誰了嗎?

  • 29 # 側身天地我蹉跎

    上小學時學的這篇課文,老師光給講解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並沒有提到被救的孩子的名子,估計老師也不一定知道。

    其實這個故事至所以能流傳到今夭,無非就是要讚揚小司馬光的機靈和聰明,這個當然也與司馬光後來成為了史學家有關,司馬光著有名垂青史的《資治通鑑》。

    至於那個被救的孩子,本著故事的意義來講,說實話也實在沒有刨根問底的必要,他在故事中的角色,也只是一個被人救起的物件,他究竟是誰?已經不重要了。

    剛剛我也是看了幾個回答的帖子,這才知道原來司馬光救下的孩子,後來競然官至朝中的宰相,原來司馬光無意中還是救了個大人物,這下子就功德無量了。這就不難理解,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為啥能經久地常盛不衰了!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應急小智慧,也是隨處可見的,那為什麼唯有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傳承下來了呢?這就是有文化的好處,如果司馬光長大了之後,只是個普通的農夫或者是漁夫,那他那兒時砸缸救同伴的故事,估計是也就能在附近流傳幾代,慢慢地也就被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 30 # 喜歡南飛的大雁

    1.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小孩究竟是誰,有些人已經查出來了,並且答題了,為什麼老師不說呢?因為很多老師也不知道是誰,以前的很多老師,如果不去百度查資料或者去圖書館查資料,他們肯定也不知道是誰,這個事去圖書館查資料也很難能查到,所以,相信很少老師去查過資料。老師沒查過資料,不知道是誰,他當然也無法告知學生是誰。這個孩子的名字叫做上官尚光,北宋時期的名相。的確讓人很驚訝。名人的周圍也是名人啊。

    2.這個故事重點不在於那個孩子是誰,而在於司馬光,在於突出司馬光的機智,司馬光的急中生智。至於那個被救的小孩子是誰,不是很重要,他只是用來襯托司馬光砸缸這件事的,只是用來襯托司馬光的機智的。如果要交代的那麼清晰,還有那些跑了的小夥伴們呢?是誰這麼沒膽子,一嚇就跑了,難道也要追究個明白嗎?這個小故事只是為了說明司馬光的機智,司馬光的集中生智,不想說明那個小孩子是誰,他以後有什麼成就等等,不想做更多的延伸。

  • 31 # 北岸三千里

    司馬光砸缸,究竟是真事還是故事先得搞搞清。

    如果是真事,一則志勇雙全機智過人的少年英雄傳奇,流傳了千年,大浪淘沙,能被文字記錄下來的當然只會剩下少年英雄司馬光,或許那個掉進水缸的小朋友長大後泯然眾人,沒有記錄與流傳的價值。

    但司馬光砸缸這則佳話完全就是後人杜撰的故事,因為宋代根本就沒有缸,何況一個能淹進一個小孩的大缸,馬未都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與一位歷史教授有過精采的辯論,根據考古發現明確斷定宋代是造不出缸的。

    故事很美,但卻不是真事。

  • 32 # 小小嬴政

    大甕裡頭有水,眼看著孩子就要淹死了,其他小孩一看都嚇跑了,唯獨司馬光撿起一塊石頭就把這個大甕砸爛了,水一下就洩出來了,大甕裡的孩子就得救了。這就成了一段佳話了,流傳千古。

    這個時候的司馬光只有7歲,他的勇敢和機智超乎常人,為了感謝這位機智勇敢的小英雄,被救孩子的家裡人就建造了一座亭子,名叫感恩亭。由此可見被救孩子的家族也不一般,的確不是一般,這孩子的家族是當地的望族複姓上官,這孩子的名字叫上官尚光。

    司馬光砸的明明是個甕,結果這個故事在流傳的過程中甕就變成了缸了。其實在北宋的時候,還無法燒製出那麼大的缸,這要到了明朝才能做到。

    但是這個跟故事就變了,估計是這個甕不太好看,而且發音也比較的沉悶。這個故事是個節奏明快的故事,用翁這樣的器物有點太簡陋,用翁這個字有點太沉悶。可能後世的人覺得用缸比較好,於是就有了這樣的一個轉變。

    司馬光後來官拜北宋宰相,而且還編著了一部史學鉅著——《資治通鑑》。佛家有一句話叫做“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佛認為救人一命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勝過建造七層的佛塔。

    司馬光小時候的一次勇敢的行動救了小朋友的生命,這是積累了很大福德的,所以他的命運也改變了。

    古代也有很多這類故事,我們今天就講一個這類故事。唐朝宰相裴度窮困潦倒,是個私塾先生,有一次找一個和尚——一行禪師看相,和尚熟視裴度良久,然後說,你天生賤像,而且縱紋入口,不但考取不了功名還會餓死。

    裴度聽了極為沮喪,教書都沒心情了。有一天,裴度就到香山寺閒逛,結果看到一個婦女在佛前祈禱,然後站起來就走了。裴度看到供桌上放著一個包袱,於是就開啟看了一下,都是貴重財物,裴度想肯定是這個婦女丟的,於是就在廟裡等。

    離開香山寺,裴度又遇見了一行禪師,禪師眼前一亮拉住裴度說你的相貌變了,不但不會餓死還有大富大貴。你的眼神不浮了,入口的縱紋成了玉帶紋了,你一定是做了大善事,裴度就把這件事說了。一行禪師頻頻點頭,當年裴度就考上進士了,十年之後成為宰相。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時機一到,全都要報。

  • 33 # 編外參謀K十三

    那個小孩叫"啫仔",還沒正式命名[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可愛][可愛][可愛][可愛]

  • 34 # 魚樂深海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砸缸這件事。

    這件事記錄於《宋史》,原文是這樣說的:“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所以,人們並不懷疑《宋史》中的記載。《宋史》是元朝編纂的,司馬光時期,已經過去了300年。也就是說,要咱們現在的人,去記錄雍正年間的事情,估計未必都能做到實事求是。

    當時司馬光實際年齡是六歲,比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都要小。以這樣孩子的氣力,他真能拿一塊石頭把缸砸破嗎?天資聰慧,學問高,莫非也必須是天生神力嗎?

  • 35 # 井字遊戲

    歷史上有一本很著名的書,叫做《資治通鑑》。

    這本書的作者叫司馬光,不過他和《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卻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至少在史書上沒有找到任何兩人有關係的記載。

    不過兩人同姓司馬,又都有一本傳承數百世的著作,這不得不說兩人為司馬這個姓氏增添了很大的光彩。

    想必,大家對於司馬光也並不陌生。

    畢竟他曾經出現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里,而在

    至於大家對於司馬光的這個印象,還是源自於一個故事——司馬光砸缸,這件事在歷史上並不是虛構,而是被真真實實記載在《宋史》中的:

    那麼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誰,為何老師從來不說,而只是一味的褒揚司馬光呢?

    這件事我們還得從司馬光這個故事說起。

    少年司馬光。

    司馬光從小時候就表現出了很聰明,他出生於光州光山(現在的河南光山縣),他的父親叫做司馬池,是這地方的縣令,所以司馬光的名字,也就是以地點起的。

    司馬池對於司馬光的教育很是重視,照現在的話說,就是從娃娃抓起,

    愛玩是孩子的天分,司馬光也不例外,而且那時候孩子的玩耍總是一群一起玩,想想也是,飛魚在小的時候,也是一大幫孩子一起做各種遊戲,簡直好不快樂。

    不像現在的孩子一樣,看電視以及玩其它的電子產品則佔據了一天中很多時間,他們的快樂似乎只是存在於虛擬的世界中。

    司馬光砸缸。

    小孩子在玩耍時,那是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做危險,比如說司馬光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就是無所顧忌,而巧的是,這群孩子在玩耍的時候,偏偏看到了一口盛滿水的大缸。

    而司馬光的小夥伴中,還有一個膽大的,愣是爬到了這口缸的上面,意圖為小夥伴們表演,缸沿走秀,結果卻一個不小心,失足掉進了大綱裡。

    周圍的小朋友見到這種情形,自然嚇得不知所措,而且很快就一鬨而散,照這樣的情節發展,這個掉進水缸中的小孩子,自然只有死路一條。

    不過好在

    結果沒一會,水缸裡的水就從豁口處留了出去,而掉進水缸裡的那個小朋友也得救了,自此之後,司馬光得以聲名遠播,他的故事也被寫進了課本里,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司馬光救出的小夥伴。

    在司馬光砸缸之後,大家都記住了司馬光,但是他救出的小夥伴卻很少有人知道,那麼此人在歷史上究竟是誰呢?

    這個人叫做上官尚光,原名叫做上官尚,為了銘記司馬光的救命之恩,就在自己的名字後面加了光字,那麼為何老師在給我們講這一課的時候,並不說詳細說說這個人呢?

    這是

    這是因為在現在居住在

    結束語: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誰,為何老師從來不說?其實追根究底是因為被救出的這個小孩並不出名,而且司馬光在後世中那是相當有名氣,這兩者一對比,自然就沒人關注上官尚光了。

    不過,無論如何,司馬光因為砸缸一事,已經家喻戶曉,因為《資治通鑑》一書,得以流傳百世。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宋史》等。

  • 36 # 大厚真金

    《司馬光砸缸》是個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至於“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誰,為何老師從來不講”的問題,不是老師不知道,是因為此人究竟姓甚名誰、前途如何,都和教學目的無關。

    一、相關的歷史記載

    救下的這個人還真的在古籍上有記載:名字叫上官尚光,他還特意建了一座亭,取名為“感恩亭”,以示不忘司馬光的救命之恩。

    《宋史》裡《司馬光砸缸》的原文是: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二、故事的德育目標

    幼兒園大班教材和親子讀物中的《司馬光砸缸》也都沒提這人叫啥名。啥原因?就是和教學目標無關。給小孩子講這個故事,意在灌輸做人的道理,就是通過司馬光砸缸的過程,知道司馬光是個聰明勇敢的孩子,從而啟發大家,遇事要象司馬光那樣不慌張,動腦筋,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這就是本故事用於教材和讀物,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目標。老師上課,要圍繞這個目標,突出這個目標。就像我們說話和寫文章一樣,總要有一個主題,對於和主題相關聯的主要資訊,要說具體,有時還要進行細節描寫;對於次要資訊,點到為止,一帶而過,否則就會喧賓奪主;對於無關資訊,就避而不談,否則就會出現多主題的問題。

    三、講本故事的技巧

    給孩子講《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重點是引導孩子理解當時花園的環境和司馬光砸缸的舉動,以突出主人公的機智勇敢。也可以簡單講講司馬光的歷史功績和地位,讓孩子明白這麼聰明的司馬光,長大成什麼樣子了。

    至於被救者,當時是窮是富,是乖是醜,都和司馬光果斷施救無關。簡言之,不管張三李四王二麻子,是個孩子都得救。

    如果老師再談被救者以後如何有貢獻,假如當初不是司馬光砸缸救人,就少一個英才等內容,那就顯然又多出了另一個主題。

  • 37 # 飛翔詩話

    相信大家在很小的時候就聽過司馬光砸缸的典故,而司馬光作為中國古代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人,他從小就勤奮好學,機智靈敏,因此在六七歲的時候就能夠救下小夥伴的性命。司馬光他的成就可不僅限於此,他還編撰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但鮮為人知的是他當年救出的那個小孩究竟是誰呢?

    不知道大家在聽到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的時候,有沒有感到疑惑司馬光從小就樂於助人,溫良謙恭,是一個非常做好事不求回報的人,所以他肯定不會將自己救人的事蹟傳播出去,那麼如果不是他宣揚的,那一定就是被救的孩子為了感激司馬光而傳揚出去的,在語文書上關於司馬光砸缸救人的細節如數家珍,但是卻唯獨沒有提到被救的那個孩子。

    其實被司馬光救下來的孩子後來也成為了北宋的一名官員,可能語文老師從來沒有告訴過你,他的名字叫做上官尚光,和司馬光一樣家世顯赫,從小就好學聰穎,看來人以群分不是沒有道理的,他一生都特別感激司馬光小時候的救命之恩,他長大後也曾多次想報答司馬光,但是都被婉拒了,於是上官尚光只能把這份恩情記在心中。

    雖然上官沒有司馬光名氣那麼大,但是他也頗有政績和才華,他是一個非常感恩的人,於是就把這件事情編撰在了自己寫的書中,供後世傳揚,這也是他報答恩人的一種方法,除此之外上官還專門修建了一座感恩亭。古人常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由此可見上官尚光也是一個品格高尚的君子

  • 38 # 歷史逸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我記得非常清楚在小學的課本里就學過這篇文章。當時幼小的心靈還是非常佩服司馬光的,就覺得這個小孩怎麼這麼機智。換成我在那種情況會不會像他那樣反應敏捷呢?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記載於《宋史》,原文這麼寫的: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這是正史記載,是元朝修的宋史,後來就演繹成“司馬光砸缸”,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司馬光砸甕。

    馬未都在《我是先生》這個節目中曾經反駁一個北大教授,認為司馬光砸缸是假的,原因是迄今未發現過宋代直徑1米的大水缸。

    在北宋晚期,南宋早期的湖北襄陽檀溪宋代壁畫墓中的壁畫出現有水缸形象。而大水缸普及到平民百姓家中更是清朝後期的事情了。而司馬光是出生在北宋的前期,應該是沒有缸的。

    而甕北宋是有的,甕口小而且壁薄,小孩子掉進去確實不容易出來,因為它壁薄,所以七歲的司馬光才能打破它。缸有厚重的缸壁,小孩子掉進去,用手抓住缸壁就能爬出來,司馬光也不一定一石頭下去就能砸破。

    據記載,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在天禧三年(1019年)擔任光山縣令,當年10月在此地生下司馬光,司馬光的名字就是以出生地命名的。他的童年是在光山縣度過的。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姓上官,名尚光。上官家族在當時的光山縣是名門望族、大富之家。大家族的孩子跟縣長家的孩子一起玩耍,是很正常的。當時他和司馬光在一個私塾中學習,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非常的好,他學習也非常刻苦。最後他成為了北宋時期的一個宰相,只不過名氣不如司馬光。

    據住在光山的上官家族後裔說,關於《司馬光砸缸》這件事兒,在他們現存的家譜中還有記載,上官家族的後人也大都知道這個故事。

    尚光成人後移居城西龍堤南坡,雖然他離開了故居,但是他一直沒有忘記司馬光的救命之恩。後來,他建了一個亭子叫"感恩亭",表達對司馬光的崇敬。

  • 39 # 春如酒

    司馬光砸缸,純屬胡說八道!

    試問,裝滿了水的大缸厚度有多厚?別說小孩兒了,就是大人給他個鐵錘也要砸半天,怎麼這個七歲的小孩兒用石頭就能把大水缸砸爛?

    所以這個故事,純屬放屁!

  • 40 # 一半秋色

    中國歷史上,有三則著名的兒童啟蒙教育小故事,一則是孔融讓梨,一則是鐵杵磨針,一則是司馬光砸缸。

    然而,這三則小故事,存在或多或少不合理之處,或者說不科學的地方。

    孔融讓梨,雖然展示了小孔融尊老愛幼的良好風範,但卻違背了孩子的天性,不信,你可以用你家孩子試驗一下,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挑最大個的,那剩下的百分之一,估計是不愛吃梨的小朋友。

    最後一個,司馬光砸缸,問題同樣多。

    一是孩子為何爬到缸裡頭?是自己不小心掉下去的,還是被人推下去的?推他下去的人會不會是司馬光呢?

    二是缸盛滿水的情況下,水對缸形成了巨大外向壓力,就算一個成年人都不一定砸壞缸,七八歲的司馬光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三是北宋的時候,燒製缸的技術根本不成熟,那時候百姓根本不用缸來盛水,而是用甕,那麼,司馬光砸壞的缸從哪裡來的呢?

    四是司馬光救了的這個孩子是誰?叫什麼名字?最後怎麼樣了呢?

    五是司馬光砸壞了缸之後,有沒有賠錢?

    甕和缸不一樣,缸體型大,甕體型小;缸口大,甕口小;缸結實,甕易碎。

    《宋史》記載: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可見,正史記載的也是“甕”,所以司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甕,司馬光雖然力氣小,砸不動缸,但砸破甕還是可以的。

    那麼,孩子怎麼鑽到了甕裡的呢?

    這個無從知曉,但熊孩子的思維豈是常人所能理解的?他們什麼事幹不出來啊,鑽到甕裡,也許是捉迷藏的吧!

    最後,這個掉進甕裡的小朋友姓甚名誰呢?

    據說他叫上官尚光,後來成為了一名教師,他之前的名字不叫上官尚光,而是叫上官尚,感激於司馬光的救命之恩,才將名字改作上官尚光。

    而且,後來上官上光還專門出資修建了一座感恩亭,一個小學教師,居然有錢修建亭子,有些令人難以置信啊,他該不會有什麼經濟問題吧!

    其實,正史對掉進缸裡的孩子根本全無記載,上官尚光這個名字出自動畫片《司馬光砸缸》,感恩亭也是人為杜撰的,全都是噱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婚姻裡,女性會越來越覺得沒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