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戰爭那些事
-
22 # 張祖林
《三國演義》裡的關羽是時代英雄的代表,他的忠心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片段裡劉備失蹤的那段時間,曹操為了打動關羽的心,讓其投靠於自己,所以給關羽開出上馬金下馬銀的高待遇,可關羽一心只為一主,再多的金銀珠寶和誘惑對他都無動於衷,所以關羽這種忠心也被流傳至今。
關羽死後,心裡總覺得這個英雄就這樣結束了,心裡的英雄也落幕了。於是關羽死後,他的地位被神話,精神值得大家去發揚學習,也被流傳至今。
-
23 # 同城影院
相信很多的三國愛好者不管是看電視劇《三國演義》,還是小說,看到關羽死後, 感覺三國沒啥看透了,這是為何呢?
關羽的死代表了“幻滅”。三國中,你會發現,關羽的死亡代表更換的開始,關羽219年死開始的,就在這年之後4年(223年)曹操,劉備,張飛,黃忠,馬良,馬超,關平,甘寧,蔣欽,呂蒙,張遼,賈詡,程昱,夏侯惇,曹仁,于禁等等的我們所孰知的英雄紛紛離去,與其說是不忍看二爺的死,還不如說是我們所孰知的三國要翻篇了。
三國演義尊蜀,劉關張三人流離半世,終於在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達到了巔峰。蜀中劉備進位漢中王,荊州關羽威震華夏。
小說裡的劇情都是怎麼寫的?從此橫掃中原,活捉渣權,三兄弟登上人生巔峰啊。
繼承東漢大統,成就千古佳話啊。
然而並沒有。
活生生的美夢幻滅在這一刻。
關羽死得悲壯,然之後張飛死得窩囊,再然之後劉備死得悽然。
連黃忠也中了暗箭跟著走,馬超更是一筆帶過病死蜀中。
不對啊,劇本不能這麼寫啊,男主男配黃金軍團怎麼一個個就這麼死掉。這故事還要不要演下去啊。
故事接著發展就沒意思了,諸葛丞相無力迴天。
七擒孟獲有什麼用?小打小鬧的,火燒藤甲軍把自己的壽元都燒盡了。
六出祁山有什麼用?上方谷一場雨澆熄最後的執念。
點燈續命有什麼用?這燈註定是要被吹滅的,魏延無辜擔了個罪名罷了。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丞相在五丈原軍營,想起關雲長威震華夏時那差一點點就能實現的先主偉業,心裡會是什麼滋味。
再然後呢,姜維窮兵黷武,處心積慮,偏是他死得最慘烈,死無全屍。
最後安樂公在晉帝面前笑著說,此間樂,不思蜀。他可會想到,這天下差一點點就是他的?
這樣的小說註定是要上差評榜的啊。
給一個夢想,在最巨集大的時候活生生捏碎,作者你是什麼意思?
關羽死之前你看到的是越來越明晰的希望,但他死之後你看到的是越來越無奈的掙扎。
代入了角色的你,怎麼能接受桃園夢斷,就此幻滅?倒寧可小說結束在關雲長意氣風發的那一刻,像石頭記一樣存個半本也就罷了。
我想羅貫中也是想寫個美好的結局的吧,可就算他把丞相寫得呼風喚雨,無所不知,一把古琴退三軍,連死了還能嚇退個活司馬,但卻還是敵不過板上釘釘的歷史事實。
-
24 # 晨曦影視剪刀手
某種程度上來說,關羽一死,三國演義就變成了三國志;
1、爭劉貶曹的英雄定義使然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最主體的思想就是爭劉貶曹,劉備一方是正義的,上承天道,克成大統,曹操一方是奸邪的,屬於白臉一派;另外,多數人的習慣就是,看電視的過程容易對電視的內容進行自我分類,這也是電視劇吸引人的地方,我們習慣於將劇中勢力分為兩派,一派正義,一派邪惡;在我們多數人的觀點中,傾向於支援正義的一方;所以爭劉的思想貫徹人心的大環境下,關羽作為忠勇正義的代表,當正義的一方的最得人心的英雄被反派所殺,我們自然而然地會心裡一涼,覺得正義最終沒有獲得勝利,這樣的結局不符合我們的設想,因此自然會覺得後續的劇情不好看,不值得看了;
關羽的死我們可以看做是一個分水嶺,將整個三國演義電視劇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梟雄爭霸,英雄人物滿天飛的演義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看到了多少英雄豪傑,不論是哪一家,劉備陣營自不必說,五虎上將,臥龍鳳雛;就連曹操一方,我們也能從我們認為的小人中看到光明磊落的好漢,郭嘉的智謀,許褚的鐵骨錚錚,等等,將這一段歷史故事寫的極具英雄主義特色,那種以塑造超級英雄,救國大俠見長的演義類小說中特別能見到;而關羽死後,三足鼎立的態勢已經快土崩瓦解,更多的是一家獨大,加上我們前面說的正義的一方也變得弱小,接下來發展的過程就是基本按照歷史過程進行演變,沒有太多的英雄主義事蹟讓我們熱血沸騰;另外,我們所期望的正義一方獲勝的結局基本上也不可能發生了,興趣下降也就不難理解了;
關羽死的時期,戰爭已經由原來的百家爭霸變成了一家獨大的場面,這個時候我們所崇拜的那些英雄武將也開始一個個消失在電視劇中了,張飛遇害,黃忠老死,馬超病故,曹操、張遼,徐晃也相繼離世,我們鍾愛的那些無論正反派的英雄都已經退場,整個故事的高潮已經過去了,再也難以激起大家關注的熱度了;
在開頭我們可以看到劉備三兄弟以青銅的姿態站上了王者的段位上,我們看到了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看到了長阪坡七進七出的子龍,看到了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天下英雄唯君與操爾,看到了既生瑜何生亮的無奈悲慼;許褚裸衣戰馬超的痛快,酣暢淋漓,自關羽死後,我們所熟悉的歷史人物都已經相繼落幕,後續的劇情只是歷史的車輪一般滾滾而來,誰也擋不住,皇帝誰坐都是坐,反正不是我,也不是我支援的那一方;
-
25 # 兮兮說影視
1、爭劉貶曹的英雄定義使然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最主體的思想就是爭劉貶曹,劉備一方是正義的,上承天道,克成大統,曹操一方是奸邪的,屬於白臉一派;另外,多數人的習慣就是,看電視的過程容易對電視的內容進行自我分類,這也是電視劇吸引人的地方,我們習慣於將劇中勢力分為兩派,一派正義,一派邪惡;在我們多數人的觀點中,傾向於支援正義的一方;所以爭劉的思想貫徹人心的大環境下,關羽作為忠勇正義的代表,當正義的一方的最得人心的英雄被反派所殺,我們自然而然地會心裡一涼,覺得正義最終沒有獲得勝利,這樣的結局不符合我們的設想,因此自然會覺得後續的劇情不好看,不值得看了;
2、演義階段的落幕,歷史階段的開端
關羽的死我們可以看做是一個分水嶺,將整個三國演義電視劇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梟雄爭霸,英雄人物滿天飛的演義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看到了多少英雄豪傑,不論是哪一家,劉備陣營自不必說,五虎上將,臥龍鳳雛;就連曹操一方,我們也能從我們認為的小人中看到光明磊落的好漢,郭嘉的智謀,許褚的鐵骨錚錚,等等,將這一段歷史故事寫的極具英雄主義特色,那種以塑造超級英雄,救國大俠見長的演義類小說中特別能見到;而關羽死後,三足鼎立的態勢已經快土崩瓦解,更多的是一家獨大,加上我們前面說的正義的一方也變得弱小,接下來發展的過程就是基本按照歷史過程進行演變,沒有太多的英雄主義事蹟讓我們熱血沸騰;另外,我們所期望的正義一方獲勝的結局基本上也不可能發生了,興趣下降也就不難理解了;
3、戰爭階段熱度的下降導致
關羽死的時期,戰爭已經由原來的百家爭霸變成了一家獨大的場面,這個時候我們所崇拜的那些英雄武將也開始一個個消失在電視劇中了,張飛遇害,黃忠老死,馬超病故,曹操、張遼,徐晃也相繼離世,我們鍾愛的那些無論正反派的英雄都已經退場,整個故事的高潮已經過去了,再也難以激起大家關注的熱度了;
在開頭我們可以看到劉備三兄弟以青銅的姿態站上了王者的段位上,我們看到了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看到了長阪坡七進七出的子龍,看到了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天下英雄唯君與操爾,看到了既生瑜何生亮的無奈悲慼;許褚裸衣戰馬超的痛快,酣暢淋漓,自關羽死後,我們所熟悉的歷史人物都已經相繼落幕,後續的劇情只是歷史的車輪一般滾滾而來,誰也擋不住,皇帝誰坐都是坐,反正不是我,也不是我支援的那一方;
-
26 # 三道論乾坤
大家好,我是三道。
《三國演義》關羽死後有的人就不想看了,其原因主要有幾點
1:《三國演義》這部著作其最重要的表達這個“義”字,這部著作的開篇點題,“桃園三結義”,所以這個“義”字當頭,也就是這部著作的核心價值觀,而關羽也是這個字的實施者之一,所以如果一個核心人物死掉了,看著就沒有什麼意思了!
2:《三國演義》第二個核心就是告訴人們要“忠”,不管是對國家,家人,甚至朋友,都要有“忠”,也是為人處世之道,像《三國演義》裡面忠的代表人物有關羽,張飛,趙雲,孔融,姜維,徐庶等,他們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果這些人物死了,那看著還有什麼意思?
3:《三國演義》中關羽也是大家喜歡的人物,像我們的家裡都會供奉他,把他視為“武財神”,所以我們的心目中已經把他定位到一個高的層面上,所以他死了,我們心目中的“財神爺”死了,那還有什麼看頭。
4:《三國演義》中關羽給大家留下了許多輝煌的戰績,類似三英戰呂布,長沙之戰,華容道,斬顏良誅文丑,單刀赴會,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這等優秀的戰績,但是他的死亡也是非常悽慘的,所以不願意繼續看下去!
-
27 # 霧都混剪
關羽在年輕的時候認識了劉備,因為與劉備共同牽掛著國家的安危,所以兩個人很快便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兄弟,後來,關羽在劉備的關係下又認識了張飛,後來他們三人在酒館談論國家大事,因為三人之間那種相見恨晚,心心相惜之感便由心而發,所以他們三兄弟做了一個很偉大的決定,後來的事情,想必也都不需要小編多說了。
-
28 # 雅妮BY
相信很多的三國愛好者不管是看電視劇《三國演義》,還是小說,看到關羽死後, 感覺三國沒啥看透了,這是為何呢?
關羽的死代表了“幻滅”。三國中,你會發現,關羽的死亡代表更換的開始,關羽219年死開始的,就在這年之後4年(223年)曹操,劉備,張飛,黃忠,馬良,馬超,關平,甘寧,蔣欽,呂蒙,張遼,賈詡,程昱,夏侯惇,曹仁,于禁等等的我們所孰知的英雄紛紛離去,與其說是不忍看二爺的死,還不如說是我們所孰知的三國要翻篇了。
三國演義尊蜀,劉關張三人流離半世,終於在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達到了巔峰。蜀中劉備進位漢中王,荊州關羽威震華夏。
小說裡的劇情都是怎麼寫的?從此橫掃中原,活捉渣權,三兄弟登上人生巔峰啊。
繼承東漢大統,成就千古佳話啊。
然而並沒有。
活生生的美夢幻滅在這一刻。
關羽死得悲壯,然之後張飛死得窩囊,再然之後劉備死得悽然。
連黃忠也中了暗箭跟著走,馬超更是一筆帶過病死蜀中。
不對啊,劇本不能這麼寫啊,男主男配黃金軍團怎麼一個個就這麼死掉。這故事還要不要演下去啊。
故事接著發展就沒意思了,諸葛丞相無力迴天。
七擒孟獲有什麼用?小打小鬧的,火燒藤甲軍把自己的壽元都燒盡了。
六出祁山有什麼用?上方谷一場雨澆熄最後的執念。
點燈續命有什麼用?這燈註定是要被吹滅的,魏延無辜擔了個罪名罷了。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丞相在五丈原軍營,想起關雲長威震華夏時那差一點點就能實現的先主偉業,心裡會是什麼滋味。
再然後呢,姜維窮兵黷武,處心積慮,偏是他死得最慘烈,死無全屍。
最後安樂公在晉帝面前笑著說,此間樂,不思蜀。他可會想到,這天下差一點點就是他的?
這樣的小說註定是要上差評榜的啊。
給一個夢想,在最巨集大的時候活生生捏碎,作者你是什麼意思?
關羽死之前你看到的是越來越明晰的希望,但他死之後你看到的是越來越無奈的掙扎。
代入了角色的你,怎麼能接受桃園夢斷,就此幻滅?倒寧可小說結束在關雲長意氣風發的那一刻,像石頭記一樣存個半本也就罷了。
我想羅貫中也是想寫個美好的結局的吧,可就算他把丞相寫得呼風喚雨,無所不知,一把古琴退三軍,連死了還能嚇退個活司馬,但卻還是敵不過板上釘釘的歷史事實。
-
29 # 攸攸小劇
某種程度上來說,關羽一死,三國演義就變成了三國志;
演義之所以為人津津樂道,是因為演義中塑造的英雄人物的特質屬性,符合觀眾的審美,符合社會主流對於英雄也好,梟雄也罷的價值認同!
1、爭劉貶曹的英雄定義使然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最主體的思想就是爭劉貶曹,劉備一方是正義的,上承天道,克成大統,曹操一方是奸邪的,屬於白臉一派;另外,多數人的習慣就是,看電視的過程容易對電視的內容進行自我分類,這也是電視劇吸引人的地方,我們習慣於將劇中勢力分為兩派,一派正義,一派邪惡;在我們多數人的觀點中,傾向於支援正義的一方;所以爭劉的思想貫徹人心的大環境下,關羽作為忠勇正義的代表,當正義的一方的最得人心的英雄被反派所殺,我們自然而然地會心裡一涼,覺得正義最終沒有獲得勝利,這樣的結局不符合我們的設想,因此自然會覺得後續的劇情不好看,不值得看了;
2、演義階段的落幕,歷史階段的開端
關羽的死我們可以看做是一個分水嶺,將整個三國演義電視劇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梟雄爭霸,英雄人物滿天飛的演義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看到了多少英雄豪傑,不論是哪一家,劉備陣營自不必說,五虎上將,臥龍鳳雛;就連曹操一方,我們也能從我們認為的小人中看到光明磊落的好漢,郭嘉的智謀,許褚的鐵骨錚錚,等等,將這一段歷史故事寫的極具英雄主義特色,那種以塑造超級英雄,救國大俠見長的演義類小說中特別能見到;而關羽死後,三足鼎立的態勢已經快土崩瓦解,更多的是一家獨大,加上我們前面說的正義的一方也變得弱小,接下來發展的過程就是基本按照歷史過程進行演變,沒有太多的英雄主義事蹟讓我們熱血沸騰;另外,我們所期望的正義一方獲勝的結局基本上也不可能發生了,興趣下降也就不難理解了;
3、戰爭階段熱度的下降導致
關羽死的時期,戰爭已經由原來的百家爭霸變成了一家獨大的場面,這個時候我們所崇拜的那些英雄武將也開始一個個消失在電視劇中了,張飛遇害,黃忠老死,馬超病故,曹操、張遼,徐晃也相繼離世,我們鍾愛的那些無論正反派的英雄都已經退場,整個故事的高潮已經過去了,再也難以激起大家關注的熱度了;
在開頭我們可以看到劉備三兄弟以青銅的姿態站上了王者的段位上,我們看到了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看到了長阪坡七進七出的子龍,看到了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天下英雄唯君與操爾,看到了既生瑜何生亮的無奈悲慼;許褚裸衣戰馬超的痛快,酣暢淋漓,自關羽死後,我們所熟悉的歷史人物都已經相繼落幕,後續的劇情只是歷史的車輪一般滾滾而來,誰也擋不住,皇帝誰坐都是坐,反正不是我,也不是我支援的那一方;
-
30 # 東土文40376606
《三國演義》關羽死後有些人不想看了,這是因為許多中中國人內心深處的關公情結,也就是忠義情懷受到了打擊,一時無法釋懷。
我們知道在中國,文有孔子,武有關公。一文一武,兩聖相映,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所不同的,孔子的形象只有一個,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關羽形象不只一個,而是三個,準確說是三個的合一,也就是三位一體的文化偶像。
作為歷史人物,他是三國時蜀漢的五虎上將之首,南征北戰,忠義仁智,威震華夏;作為文學藝術典型,他更是集中國傳統美德之大成,成為無瑕疵的完美超人;作為一位被世俗尊奉的神,他被迷信為降妖護國、平寇破賊、除瘟攘災、助人發財等等的全能華夏之神。把這三者歸納起來,關羽實際上體現了一種中國傳統的道德精神。
首先是忠誠精神。中華民族巍巍5000年,有多少忠臣烈士,對祖國,對人民,對偉大的事業,正是靠了這種精神,使自己和他人的心靈得以淨化和昇華,凝聚成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推動了歷史的前進。
其次是信義精神。當然,由於人生觀與世界觀的不同,這種精神在不同的人身上產生不同的影響。但是,正確地理解、倡導、恪守這種精神,使它成為做人處世中一種高尚的行為準則,還是人類社會的主流。
第三是仁智精神。這種精神的本質就是博愛與文明。
第四是勇武精神,它的本質就是激勵人們奮進、拼搏、創新、開拓。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這是關羽偉岸的形象。
“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雙千古,後宣尼而聖山東一人山西一人”,這是關羽偉大的靈魂。
“廟食盈寰中,姓名走婦孺”,這是關羽博大的文化精神。
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仰的忠、義、信、智、仁、勇,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併為釋教、道教教義所趨同的人生價值觀念,實質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當這樣的偉岸存在轟然倒下,試問多少華夏兒女能釋懷?
-
31 # 小貝剪輯
《三國演義》,則是在關羽死後。很多人在關羽死後總覺得就不想再讀了。
我小時候先看的三國連環畫,不知道劇情,看到一筆帶過的關羽之死有些錯愕。跳開來看,關羽之死不過是歷史上一個軍人死在了戰爭中,何以讓人無法繼續“推進歷史”了呢?
因為塑造這個人物的筆墨最多,成長鏈最清晰詳細,你寄情最深。比起其他人物,你跟隨著關羽桃園結義、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水淹七軍…就好比你辛辛苦苦玩一個rpg遊戲,你的人物不斷升級強大,卻在最巔峰時猝然死去,還不能讀檔,你是會砸電腦的。
此時此刻,你就是在用小說扮演著關羽,你就是關羽。關羽死了就不想看了,是因為你覺得自己也死了,後面的,都是別人的故事了。
其二,關羽是個高度符號化的人物,他的死不是他一個人的事。
蜀漢在小說裡一直是一個幻夢一般的存在,關羽之死,就是夢醒時分。關羽是蜀漢精神的人格化表現。曹魏篡漢後,關羽的死亡與之形成了某種對照和應和。代表著匡扶正統漢室的願景破裂,代表著某種承載著儒家道德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碎滅。所以關羽之死,還不只是你最喜歡最有共情的那個人物死了,而是關羽所代表的那個精彩的、熱血的、粗獷的英雄時代,隨著他的離去也一同被浪花淘盡了。小說突然失去了精氣神,後面的內容,用現在的話說——沒內味了。
關羽死後,曹操痛苦,不能自已,他之所以懷念關羽,實則也是在懷念過去的自己,過去的那個時代。
讀者此刻的心情應該也和曹操類似。
功成名就後,曹操需要關羽來平衡自己內心的一些缺失。在關羽身上,曹操能看見自己年輕時的理想人格,這些美好的特質,因為地位身份的不斷變更,動盪亂世的諸多不得已,或消弭,或異化了。
曹操最羨慕的,是關羽身上一以貫之的信仰,瀟灑不羈的自由。他在關羽身上投射的,是他想成為而因為主客觀條件而無法成為的自己。
愛關羽,實則是在自我撫慰,把關羽當做內心的一個尚未崩壞的圖騰——儘管曹操無法“成為關羽”,但敬重關羽,會成為曹操的底線,成為他對過往浪漫時代的追念,成為他沒有完全背離理想的證明。
欣賞關羽,是曹操在精神上的自我救贖。
如同曹操一樣,我們這些被社會醜惡錘鍊,在摸爬滾打中喪失了一些簡單又珍貴的初心,一心想在文學作品裡尋求某種超越和純粹的孩子,都在關羽身上寄與著自己無法履踐的美好人格,他快意恩仇,忠肝義膽,不貪圖榮華富貴美女官爵,只是為了一個義字千里走單騎。華容道時,本可消滅蜀國最大的敵人,卻因為其對自己有恩放虎歸山。關羽身上,有那種超越了物質、利益、苦樂的終極信念和人性關懷。
而我們這些都想成為關羽而不得的小小少年,看著那個“理想化”的自己身死,如何不驚詫?如何不悲痛?如何不幻滅?如何不絕望?
那個策馬揚鞭,勇冠三軍的“武聖”怎麼可能會死?
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關羽之死,是我們心中的英雄之死,不想看下去,是不願承認關羽所代表的那種英雄符號會死,是不願承認自己篤信的忠義精神會死。是不願承認偉岸的倒塌,崇高的消解,完美的缺失。最重要的,是不願承認縱使美好高絕,但世間萬事萬物都如雲煙般虛無的事實。
就像我小時候看著連環畫驚疑不已,隨著關羽的逝去,我覺得我好像也跟著他去了。
儘管悲哀如此,移情深切。但成年後小說看的次數多了,到那兒也就能淡淡地翻過去。
因為我心裡清楚,關羽總會死的,後面甚至還有更淒涼的故事,萬事萬物都會死,可時間是不會停止的。少年時有永恆的幻想,不承認幻滅,後來經歷多些,知道逃不了,也就釋然了,心中裝著關羽活著的樣子就足夠了。
我想,接受幻滅是生命中一條神祕的界限,人大概都是這樣長大的。
-
32 # 河西江東
因為關羽是三國演義的男主角之二,不愧是大名鼎鼎的關二哥。
有網友可能就說了,書裡提到的國家都有好幾個了,關羽最多是五虎上將之首,論影響還不能跟國家領袖相提並論吧?這話說的沒錯,但我們仔細的研讀三國演義,會發現書裡那麼多著名人物,羅貫中用筆墨最多的、形象描述最正面的有二個人:文諸葛 武關羽。因為題主明確提出關羽之死對讀者的影響,在此就不討論諸葛了。我認為有二個原因:
首先我們提煉一下演義中關二爺的光輝形象。說實話關二爺出場很一般,一個販棗的客商,而且名字也沒氣勢~字長生!但是很快桃園三結義,打了一把兵器冷豔鋸,別名青龍偃月刀,重達八十二斤!一下子形象就高大上了。然後低調了一段時間,到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時候開始發光~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然後又低調了一陣,到官渡之戰又大放光芒~斬顏良誅文丑,緊接著義薄雲天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護送二嫂尋大哥。再下來到赤壁之戰華容道義釋曹操,戰長沙收服老黃忠。坐鎮荊州,單刀赴會欺魯肅,東吳求親罵孫權,一言不合拔襄陽,刮骨療毒水淹七軍,把曹操嚇得要遷都躲著他,光輝形象至此達到頂峰!但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從頂峰一跌到底~走麥城被擒殺。被殺了還沒完!還把最大的仇人呂蒙也帶走了,就一個頭又把曹操給嚇出病來,直接導致曹操也一命嗚呼!三國演義全書沒有第二個武將有這麼多讓人浮想聯翩、蕩氣迴腸的情節描寫。
第二個原因是三國演義全書截止到關羽之死前面部分主要都是描寫群雄爭霸的戰鬥場面。寫的也確實精彩,看的也熱血沸騰。而且關羽死後書中的正統蜀漢集團開始走下坡路,這就使書裡充滿了悲情的意味。一直延續到本書第一男主諸葛亮五丈原去世,然後平平淡淡的一統三國,讓人實在提不起興趣。
一家之言,大家探討!
-
33 # 曉龍剪輯
相信很多的三國愛好者不管是看電視劇《三國演義》,還是小說,看到關羽死後, 感覺三國沒啥看透了,這是為何呢?
關羽的死代表了“幻滅”。三國中,你會發現,關羽的死亡代表更換的開始,關羽219年死開始的,就在這年之後4年(223年)曹操,劉備,張飛,黃忠,馬良,馬超,關平,甘寧,蔣欽,呂蒙,張遼,賈詡,程昱,夏侯惇,曹仁,于禁等等的我們所孰知的英雄紛紛離去,與其說是不忍看二爺的死,還不如說是我們所孰知的三國要翻篇了。
三國演義尊蜀,劉關張三人流離半世,終於在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達到了巔峰。蜀中劉備進位漢中王,荊州關羽威震華夏。
小說裡的劇情都是怎麼寫的?從此橫掃中原,活捉渣權,三兄弟登上人生巔峰啊。
繼承東漢大統,成就千古佳話啊。
然而並沒有。
活生生的美夢幻滅在這一刻。
關羽死得悲壯,然之後張飛死得窩囊,再然之後劉備死得悽然。
連黃忠也中了暗箭跟著走,馬超更是一筆帶過病死蜀中。
不對啊,劇本不能這麼寫啊,男主男配黃金軍團怎麼一個個就這麼死掉。這故事還要不要演下去啊。
故事接著發展就沒意思了,諸葛丞相無力迴天。
七擒孟獲有什麼用?小打小鬧的,火燒藤甲軍把自己的壽元都燒盡了。
六出祁山有什麼用?上方谷一場雨澆熄最後的執念。
點燈續命有什麼用?這燈註定是要被吹滅的,魏延無辜擔了個罪名罷了。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丞相在五丈原軍營,想起關雲長威震華夏時那差一點點就能實現的先主偉業,心裡會是什麼滋味。
再然後呢,姜維窮兵黷武,處心積慮,偏是他死得最慘烈,死無全屍。
最後安樂公在晉帝面前笑著說,此間樂,不思蜀。他可會想到,這天下差一點點就是他的?
這樣的小說註定是要上差評榜的啊。
給一個夢想,在最巨集大的時候活生生捏碎,作者你是什麼意思?
關羽死之前你看到的是越來越明晰的希望,但他死之後你看到的是越來越無奈的掙扎。
代入了角色的你,怎麼能接受桃園夢斷,就此幻滅?倒寧可小說結束在關雲長意氣風發的那一刻,像石頭記一樣存個半本也就罷了。
我想羅貫中也是想寫個美好的結局的吧,可就算他把丞相寫得呼風喚雨,無所不知,一把古琴退三軍,連死了還能嚇退個活司馬,但卻還是敵不過板上釘釘的歷史事實。
多無奈,是歷史,也是人生。
-
34 # 秀糖影視剪輯
某種程度上來說,關羽一死,三國演義就變成了三國志;
演義之所以為人津津樂道,是因為演義中塑造的英雄人物的特質屬性,符合觀眾的審美,符合社會主流對於英雄也好,梟雄也罷的價值認同!
1、爭劉貶曹的英雄定義使然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最主體的思想就是爭劉貶曹,劉備一方是正義的,上承天道,克成大統,曹操一方是奸邪的,屬於白臉一派;另外,多數人的習慣就是,看電視的過程容易對電視的內容進行自我分類,這也是電視劇吸引人的地方,我們習慣於將劇中勢力分為兩派,一派正義,一派邪惡;在我們多數人的觀點中,傾向於支援正義的一方;所以爭劉的思想貫徹人心的大環境下,關羽作為忠勇正義的代表,當正義的一方的最得人心的英雄被反派所殺,我們自然而然地會心裡一涼,覺得正義最終沒有獲得勝利,這樣的結局不符合我們的設想,因此自然會覺得後續的劇情不好看,不值得看了;
2、演義階段的落幕,歷史階段的開端關羽的死我們可以看做是一個分水嶺,將整個三國演義電視劇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梟雄爭霸,英雄人物滿天飛的演義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看到了多少英雄豪傑,不論是哪一家,劉備陣營自不必說,五虎上將,臥龍鳳雛;就連曹操一方,我們也能從我們認為的小人中看到光明磊落的好漢,郭嘉的智謀,許褚的鐵骨錚錚,等等,將這一段歷史故事寫的極具英雄主義特色,那種以塑造超級英雄,救國大俠見長的演義類小說中特別能見到;而關羽死後,三足鼎立的態勢已經快土崩瓦解,更多的是一家獨大,加上我們前面說的正義的一方也變得弱小,接下來發展的過程就是基本按照歷史過程進行演變,沒有太多的英雄主義事蹟讓我們熱血沸騰;另外,我們所期望的正義一方獲勝的結局基本上也不可能發生了,興趣下降也就不難理解了;
3、戰爭階段熱度的下降導致
關羽死的時期,戰爭已經由原來的百家爭霸變成了一家獨大的場面,這個時候我們所崇拜的那些英雄武將也開始一個個消失在電視劇中了,張飛遇害,黃忠老死,馬超病故,曹操、張遼,徐晃也相繼離世,我們鍾愛的那些無論正反派的英雄都已經退場,整個故事的高潮已經過去了,再也難以激起大家關注的熱度了;
在開頭我們可以看到劉備三兄弟以青銅的姿態站上了王者的段位上,我們看到了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看到了長阪坡七進七出的子龍,看到了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天下英雄唯君與操爾,看到了既生瑜何生亮的無奈悲慼;許褚裸衣戰馬超的痛快,酣暢淋漓,自關羽死後,我們所熟悉的歷史人物都已經相繼落幕,後續的劇情只是歷史的車輪一般滾滾而來,誰也擋不住,皇帝誰坐都是坐,反正不是我,也不是我支援的那一方;
就好比王者榮耀比賽,雙方中單,ADC,打野全都掉線了,這樣的比賽你還會熬夜看下去麼?
-
35 # 永恆影劇
一,從故事情節方面來講,《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長篇小說,主要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魏、蜀、吳三國之間的軍事和政治鬥爭,從中塑造和誕生出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例如:劉備、關羽、張飛、趙子龍、曹操、孫權等等一些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是劉備、關羽和張飛是《三國演義》裡面的靈魂人物,貫穿始終的。自從關羽死後,故事內容情節也就缺少了靈魂的一分子,薄弱平淡,不像開始時那樣精彩了。
三,關羽被殺後,蜀國失去了荊州的戰略要地,隨後劉備兵敗去世,在《三國演義》裡面的三個靈魂人物,正義化身人物代表,一下失去了兩個,一篇優秀的小說,最主要的是三要素是:1 典型的人物形象;2 完整的故事情節;3 環境描寫。而在《三國演義》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被殺了,關羽這個化身也就消失了,這對讀者來說就沒有再繼續看下去的必要了,失去了意義。
-
36 # 影視剪輯褚生
很簡單的一點,相信很多人都是劉備這一派的,當一次又一次失敗,一個又一個陣亡。內心是不用講的,崩潰的。然後就看不下去了
-
37 # 納蘭自強
這個問題不能絕對化,關羽死了,一部分人是不願意看了,這些人是十足的關羽迷,只喜歡關羽;但是另外一些人還是喜歡接下去看,因為《三國演義》裡不只有關羽。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參考價值,雖然《三國演義》是演義小說,不同正史《三國志》,《三國演義》虛構成份多,《三國志》真實度高一些。
雖然是演義,但《三國演義》中也有很多真實的歷史依據,作者羅貫中為了揚漢抑曹,有意宣揚、美化了蜀漢政權、蜀漢人物,認為是正統。就拿關羽來說,關羽號稱關公,美髯公,被後世奉為“武聖”,與“文聖”孔子相提並論,可見關羽的歷史地位很高。
關羽鎮守荊州,單刀赴會,水淹曹軍,活捉曹操手下大將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極重義氣。
人們喜歡、崇拜關羽是有理由的,他的武功高強、重信義,為人忠勇不二,是千百年來武將最好的代名詞,符合人們心中對完美武將的要求標準。後來形成獨特的關公文化,人們在廟裡、家裡點香火供奉、祭祀他,農村現在過春節還貼關羽的門神。
但是,關羽死後,三國故事還在繼續,精彩故事、人物照樣在書寫歷史。蜀漢政權中還有劉備、張飛、孔明、趙雲等著名歷史人物,隨便哪一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即使張飛、劉備死了,還有趙雲、孔明。
就說趙雲,同為武將,也深得劉備、孔明喜歡,也讓敵方敬重,害怕。趙雲一身是膽,武功高強,絲毫不遜色於關羽,甚至後世人們認為趙雲比關羽還要厲害,更完美。趙雲同樣忠勇無雙,又謹慎細緻靈活,他征戰一生,從無敗績,也從未受過傷,被稱為常勝將軍,多次救劉備於危難之中,直至七十多歲老了病死。相比關羽,很多人更喜歡趙雲。
見仁見智,無數三國迷最喜歡孔明,認為孔明才是《三國演義》中的中心人物,應該說,很多人認為看《三國演義》就是看孔明,孔明出場前不精彩,孔明出場後才精彩,孔明死後,《三國演義》也不精彩了,雖然還有姜維在苦苦支撐,但他與孔明不可同日而語。
-
38 # 零度影劇院
相信很多的三國愛好者不管是看電視劇《三國演義》,還是小說,看到關羽死後, 感覺三國沒啥看透了,這是為何呢?
三國演義尊蜀,劉關張三人流離半世,終於在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達到了巔峰。蜀中劉備進位漢中王,荊州關羽威震華夏。
小說裡的劇情都是怎麼寫的?從此橫掃中原,活捉渣權,三兄弟登上人生巔峰啊。
繼承東漢大統,成就千古佳話啊。
然而並沒有。
活生生的美夢幻滅在這一刻。
關羽死得悲壯,然之後張飛死得窩囊,再然之後劉備死得悽然。
連黃忠也中了暗箭跟著走,馬超更是一筆帶過病死蜀中。
不對啊,劇本不能這麼寫啊,男主男配黃金軍團怎麼一個個就這麼死掉。這故事還要不要演下去啊。
故事接著發展就沒意思了,諸葛丞相無力迴天。
七擒孟獲有什麼用?小打小鬧的,火燒藤甲軍把自己的壽元都燒盡了。
六出祁山有什麼用?上方谷一場雨澆熄最後的執念。
點燈續命有什麼用?這燈註定是要被吹滅的,魏延無辜擔了個罪名罷了。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丞相在五丈原軍營,想起關雲長威震華夏時那差一點點就能實現的先主偉業,心裡會是什麼滋味。
再然後呢,姜維窮兵黷武,處心積慮,偏是他死得最慘烈,死無全屍。
最後安樂公在晉帝面前笑著說,此間樂,不思蜀。他可會想到,這天下差一點點就是他的?
這樣的小說註定是要上差評榜的啊。
給一個夢想,在最巨集大的時候活生生捏碎,作者你是什麼意思?
關羽死之前你看到的是越來越明晰的希望,但他死之後你看到的是越來越無奈的掙扎。
代入了角色的你,怎麼能接受桃園夢斷,就此幻滅?倒寧可小說結束在關雲長意氣風發的那一刻,像石頭記一樣存個半本也就罷了。
我想羅貫中也是想寫個美好的結局的吧,可就算他把丞相寫得呼風喚雨,無所不知,一把古琴退三軍,連死了還能嚇退個活司馬,但卻還是敵不過板上釘釘的歷史事實。
-
39 # 鐵烏龍
《三國演義》對於關羽的描寫,從此令關雲長走上神壇。同時書裡也有一個特點,關羽失荊州之前,每次戰爭,動則數十萬人馬,可以看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再到張遼威震逍遙津,最後的數十萬大軍拼殺,就是劉備被火燒連營。之前看三國,就給我一種錯覺,是不是三國的人口都在這些戰爭中消磨殆盡了。之後六出祁山,二士入蜀時候,也不過時十八萬大軍,這放在赤壁,也不夠塞牙縫的。
戰爭場面的描寫在關羽死後逐步趨於真實,還在另一個方面得到表現。
關羽死前,將領衝鋒陷陣,動則萬人敵,如呂布一夫當關,三英難取。如關羽殺顏良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又如黃忠刀斬夏侯淵。武將之間的對戰,是戰場張力的表現。但在關羽之後,六出祁山更以戰略佈局,路線進軍等,高平陵政變,母丘倹政變,都不再描寫戰將的衝突,筆墨更重於軍心,人心,時勢變化。
我覺得在關羽死後,《演義》一書更貼近當時的實際歷史,沒有了各種面譜化的藝術加工,不再嚴重地尊劉抑曹,實際上關羽死後,才是真正的三國演義。
-
40 # 西堤君讀文史
比如你看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重量級主角死了,你還有看下去的興頭嗎?
前期,重量級主角是劉關張和曹操呂布。
中期,重量級主角除了劉關張又增加了諸葛亮周瑜。
後期,重量級主角除了劉關張諸葛亮,增加了司馬懿姜維。
再一個,人都是有感情的,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死了,感情受不了,接受不了,沒心情再往下看了。
回覆列表
不得不說,這也是作者羅貫中的厲害之處。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在當年那段娛樂專案稀缺的時期,小說《三國演義》以及拍攝的電視劇,相信很多人都不止看過一遍吧。前些年又出了陳建斌版本的《三國演義》,再次把“三國熱”推上了新的高峰。那麼,為什麼《三國演義》自關羽死後,有些人就不想看了呢?我認為主要是有這些原因:
第一個原因:關羽的個人魅力我相信只要提起關羽的英雄事蹟,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肯定每個人隨口就能說出來幾個。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以及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時候,念其曾經對自己的恩義,選擇放走曹操,下次相見,絕不會手下留情。手持青龍偃月刀的美髯公,早已印在了大多數人的記憶裡。
關羽被羅貫中成功塑造成了義薄雲天、忠義無雙的英雄人物,即使在今天,“關二爺”的牌位也被很多人給供奉著。被中國武俠電視劇和武俠小說“荼毒”了這麼久的中國人,哪個少年沒有一個行走江湖、快意恩仇的武俠夢呢?也不對,沒準是個女俠也說不定。但是關羽的死,也導致一大批喜歡關羽的人,一時有點接受不了,所以,有的人就不想看了。
第二個原因:關羽的死,也是劉備的蜀漢政權走向衰敗的開端。《三國演義》裡,作者羅貫中是“尊劉貶曹”的,把曹操塑造成奸詐、多疑、詭計多端的亂世梟雄形象,而劉備就打造成了忠勇仁義、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劉皇叔,導致戲曲裡面的曹操也一直是大白臉的奸臣形象。而關羽作為劉備的結拜兄弟,又是蜀漢五虎上將之首,敗走麥城被殺以後,導致戰略要地荊州丟失。 三弟張飛也因此整日酗酒打罵士兵,反被殺。緊接著報仇心切的劉備,也被陸遜火燒連營,不久離世。自此蜀漢政權元氣大傷,走入衰敗。蜀漢政權靈魂人物都死了,又丟了荊州,且損失了大量生力軍。僅靠諸葛亮一人苦苦支撐,再也不復昔日輝煌。觀眾都是喜歡正面人物大殺四方,一統天下的,結果英雄所在的陣營損兵折將,轉眼間危在旦夕,因此失去了觀看的興趣。
第三個原因:關羽死後,整個三國演義都沒有之前精彩了。關羽的死,蜀漢政權的衰敗,標誌著《三國演義》開始正式進入後期。曾經叱吒三國的人物,老的老,死的死,相繼退出了舞臺。昔日精彩絕倫的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趙子龍長阪坡七進七出,都一去不返;曹操、劉備的崛起之路,三顧茅廬、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耳熟能詳的故事也不再有了;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一戰?、吾乃常山趙子龍是也,千軍萬馬前叫陣的聲音也沒了。
就像人邁入了暮年,沒有了剛開始的熱血廝殺,開始瀰漫著一股滄桑、日薄西山的意味。這一點和《水滸傳》裡宋江接受招安以後一模一樣。說實話,《水滸傳》我是真的就看到這裡,就不再看了,招安之後,就像是換了一個劇本一樣,沒心情看了,不知道,你們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覺?
《三國演義》同樣是如此,很多觀眾也接受不。我主要是還期待著司馬懿的出場,才一點點看下去的。但是,看到昔日只是一個給關公扛大刀的周倉,今天都能為將的時候,感覺真是沒落了啊。但是,這也是歷史發展以及故事發展的必然,也正是小說的魅力之所在。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如主題曲一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