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檸檬大丸子美食堂
-
2 # 愛吃檸檬的青檬哥
大家好,我是愛吃檸檬的青檬哥、
我的家鄉在海南,海南最好吃最實惠,老少皆宜沒人不知道的粉,就是海南粉了,不敢說百分之百海南人都吃過,但是百分之99.9應該都吃過、
接下來給大家分享我做海南粉的做法、
用料:海南粉500克、瘦肉適量、蒜頭1個、花生適量、香菜2顆、酸菜適量、(澱粉水.油.鹽.蠔油.醬油.美味醬適量)
1、先把海南粉湯熟,撈起放一邊待用、
2、鍋裡倒多一點油,倒入蒜頭,蔥,香菜爆香,然後倒入醬油取出、
3、炒瘦肉,炒酸菜,炒花生,(單獨炒)炒熟即可撈出分開備用、
4、鍋熱油加入一點蒜蓉爆香,加入一碗水澱粉,加入醬油蠔油煮成醬汁、
5、用碗取粉加入炒好的瘦肉,花生,酸菜,倒上醬汁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提升:不喜歡酸菜花生,可以自己搭配自己喜歡的食材,牛肉,芝麻,竹筍都可以、
-
3 # 妍家食堂開飯了
推薦蔥油拌麵,做法簡單又美味,神仙也不放過的好吃味道!
1.大蔥切絲,香菇切丁,紅圓椒切丁。
2.起鍋燒油,油要比炒菜油稍多一點,倒入香菇丁炒香後,倒入大蔥絲用中小火煎至變色微焦。
3.倒入一勺老抽,兩勺生抽,煮至開鍋冒。
4.將湯汁澆在煮好的面上,再撒點紅圓椒粒即可。
-
4 # 大叔放毒
作為泰州人,這裡隨處可見的就是大大小小的早茶店,小學初中早餐時間很多,魚湯麵,幹拌麵,燙乾絲是標配,也可以單要一碗魚湯。
-
5 # 大聖6588
我老家是南方,最好吃的是掛麵,純手工製作,麵條筋道有韌性,小時候能吃好幾碗,也沒有什麼滷子,全是清湯麵,最好吃的就是雞蛋掛麵,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這個美味,雞蛋攤成皮兒,切成筷子一樣寬,放點五花肉爆香,掛麵煮好,放到五花肉雞蛋皮裡面,再放點自己種的蒜苗,那就是美味、童年的記憶、永久的回憶、再也吃不到童年的那個味,也是最好吃的面,承載著滿滿的兒時的美味。
-
6 # 簡小愚
我的家鄉在四川,我記憶裡最好吃的是涼麵。
老家鄉鎮的涼麵跟外面城裡的涼麵不一樣,老家鄉鎮的涼麵,面很勁道很好吃,我很喜歡很懷念。
-
7 # 魚師傅愛美食
我的家鄉山東煙臺,最好吃的麵條是海鮮麵,其中最有名的是蓬萊小面!
蓬萊小面歷史悠久,麵條細,有韌性。真正的麵條滷,是用野生加吉魚熬湯做的。現在加吉魚太少,好多店用了黃花魚代替。面滷裡有木耳,海裙帶,魚肉,具有獨特的海鮮風味。
目前很多蓬萊小面已經改良了配方,用牡蠣肉,鮑魚肉,蛤蜊肉,鮮貝丁等海鮮代替了魚肉,無論怎麼改制,都是濃郁的海洋風,麵條筋道嫩滑,湯汁醇厚鮮美,那種天然的鮮香無法用語言形容……
一,食材準備:
1,活鮑魚洗淨煮熟,去掉內臟和殼子;
2,雞翅洗淨,焯水後,斜切三刀;
3,香菇,油菜,洗淨焯水
二,鍋裡放油,下蔥薑末炒香,加入香菇和雞翅翻炒,加醬油,料酒,白糖,食鹽各少許,加水燜十分鐘後,加入鮑魚,再燜2分鐘;
三,煮好的麵條,盛到碗裡,焯好的油菜放在麵條上面;
四,少許水澱粉,入鍋勾薄芡,海鮮滷就做好啦!加一點芝麻油攪勻,出鍋淋在麵條上,就可以食用啦!
鮑魚肉質細膩,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營養價值很高,而且吃了不會燥,非常適合做給孩子吃哦!
-
8 # 美食分享AMG
在中國,一句“南米北面”就能大概的將南北兩方的地區差異概括出來,這是說南方地區的人們比較喜歡吃米,而北方地區的人們則是喜歡吃麵。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南北兩方的差異也在慢慢的減小,所以北方吃米的人群也就不在少數了,而南方也不乏有人喜歡麵食。
事實上,南方人對面條的喜愛也許並不比北方人要少,所以對面條的製作工藝方面,還真不一定就會輸給北方。在不久之前,網路上有出現了一個“最好吃麵條排行榜”,前5名中,南方面條的數量竟超過半數,武漢熱乾麵排在第三。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麵條排行榜都有哪些麵條上榜吧。
第一:蘭州牛肉拉麵(北方)
蘭州牛肉拉麵,這是北方的麵條,它的特點就是清淡、味美,手工拉制麵條Q彈勁道,再加上清湯和軟爛牛肉,吃的就是一個鮮字。當然,如果你口味比較重的話,自己加上一些辣醬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第二:北京炸醬麵(北方)
北京炸醬麵是一道比較經典的麵食,很多老北京一輩子都沒辦法“戒掉”它,可謂是愛得深沉。這個炸醬麵精髓就在醬裡面,雖然麵條本身也是勁道上口的,但是這碗醬才是靈魂,一般人還真不會做。很多離家的北京人都會在行李裡面塞上一罐家人做的醬,這樣就算在外地也能吃到正宗的北京炸醬麵了。
第三:武漢熱乾麵(南方)
要問武漢最出名的美食是什麼,我想大部分人都會想到熱乾麵。這是武漢的傳統美食,特點是製作簡單,食材簡單,而且非常耐飽。在武漢街頭,基本每一家早餐攤都會有得賣,就算出了武漢,在全國各地也總能找到它的身影。
第四:蘇式湯麵(南方)
蘇式湯麵是蘇州的一道美食,它的重點就在湯裡面,用各種食材熬成,鮮香味美,再加上細面Q彈爽口,吃完回味無窮。
第五:山西刀削麵(北方)
山西刀削麵,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據說在以前,這面是真的用菜刀削出來的,需要刀工非常好的廚師,現在的話,就不知道是不是用刀削的了。不過不管是不是用刀削的,這道刀削麵也是山西的一絕,麵條較寬,配上醬牛肉和湯底,味道特別棒。
-
9 # 貪吃鬼晨晨
“麵碼兒”分時令不同,各有講究。初春,是掐頭去尾的豆芽菜、小水蘿蔔纓;春末是青蒜、香椿芽、青豆嘴等;初夏則是新蒜、黃瓜絲、扁豆絲、韭菜段等。吃的時候在放點醋和辣椒油那叫一個香!
除了炸醬麵麻醬麵做法簡單味道也是極好的!
細麵條160克,豆芽少許,青瓜1根,大蔥1根,花生油適量,醬油3/4湯匙,芝麻醬2茶匙,麻油2茶匙,大蒜末1茶匙,糖1茶匙,醋1茶匙,花椒粉少許。
1.青瓜洗淨後切絲,大蔥切碎末。
2.鍋洗淨,倒入小碗清水,燒開後加入鹽、油,將洗淨的豆芽燙過,撈起備用。
3.醬油、芝麻醬、麻油、大蒜末、糖、醋、花椒粉放在碗內,用勺子拌勻成糊狀。
4.鍋內放清水和鹽,煮沸後,放麵條煮熟,一煮熟馬上撈起裝入碗內。
5.將第3步做好的醬汁倒在麵條上拌勻,黃瓜絲、豆芽擺放在麵條上。
6.撒上大蔥末即可,也可以燙一些青菜蓋在上面。
做法寫在這裡了大家可以看看回家做一做~
-
10 # 女王範的金剛哥
每個地域都有自己代表性的麵條,河南最具代表的自然是燴麵。但燴麵的湯考驗火候,燴麵的麵條考驗技術,所以人們吃燴麵,基本上都去餐館裡,少有自己做的。
而更家常的麵條,滷麵應該更具代表性。雖然叫滷麵,但和更北方的“打滷麵”關係不大,從做法上來看,而更像是蒸麵。
滷麵最大的特色,在於它的味道是完全浸入到麵條裡面的,然後再把麵條蒸熟蒸乾,這樣麵條就會很乾爽,也特別入味,越嚼越香,吃了便停不下來。我曾一次連吃4碗,比吃自助餐都賣力許多。
那麼,下面開始做吧。
首先是炒料,肉配菜,豬五花、後腿都可以,要有肥有瘦,素菜以四季豆、豇豆、蒜薹、豆芽等為好,它們做好後會軟中帶脆,是最適合滷麵的口感。
第一步很簡單,鍋裡放油,放肉炒出油,放姜蒜片炒香,再放入配菜炒均勻。
然後放調料。
老抽醬油,上色用的,因為一會要給麵條“染色”,所以要多放一些。
鹽,同樣多放一點,比平時做菜要略鹹,一會要用湯汁給麵條入味
十三香/五香粉/八角,放其中一種就可以了,滷麵嘛,要有一點香料的滷香味,傳統通常是放八角、桂皮,我喜歡直接撒一些十三香,13種香料的集合,味道更豐富。
這樣,調味工作就差不多了。
然後加入水,水沒過菜餚四分之三就可以了,這些水是一會用來浸潤麵條,給麵條入味,水多了味道淡,水少了不足以浸潤麵條。
大火煮開後,用中火煮上5分鐘左右。注意不要煮太久,否則湯汁會乳化變濃稠,那最後的滷麵就會很黏不清爽。
然後盛出來,把菜和湯汁分開盛,原因一會就知道了。
這時候終於到麵條入場了,一定要用這種軟的鮮麵條,而不是那種硬的掛麵,而且最好是這種最細的,才比較容易入味。
麵條先放進蒸籠,水開後蒸20分鐘左右,一是要把麵條先蒸個半熟,二是蒸過的麵條更容易入味。
然後就這樣,把蒸過的麵條,一批一批的放入剛才的湯汁裡,拌勻入味,這個也不要拌太久,大概拌勻後5秒鐘左右就可以了,然後撈起來瀝一瀝表面的湯汁。否則沾裹的湯汁太多,最後最好的滷麵就會很黏。
麵條拌勻湯汁以後,就重新迴歸蒸籠,先鋪一層面條,再鋪上一層肉菜,反覆如此,鋪完為止。
蓋上蓋子,再蒸20分鐘,最後一步蒸,一是為了把所有食材徹底蒸熟,二是在蒸的過程中讓麵條完全吸收湯汁,完全入味,同時外層乾燥清爽。
做好了,比湯麵乾爽,比炒麵入味,越嚼會越香。
面比較幹,一碗番茄蛋花湯是標配。
搭配大蒜吃更香。
(看到很多人說很香燜面,的確,滷麵和燜面異曲同工,燜面的做法要更方便一點,我從小一直是滷麵的做法,以後我也會試著做次燜面吃)
-
11 # 底層的奮鬥者
說起川味麵條在鄒城的淵源,恐怕要上溯到本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候,濟東、鄒西發現了大煤田,國家決定組建兗州礦務局,大規模進行煤炭開發。一聲令下,建設者們從全國各地雲集鄒城,尤其以雲、貴、川居多,建設活動迅速展開。建設者們來了,留在老家的家屬們當然不願獨守空房,紛紛千里尋夫,蜂擁而至。鄒城逛遍了,新鮮勁過去了,本身沒有工作,總不能老是在家裡呆著吧。
西南人的勤勞立刻體現出來,於是就琢磨做點生意。做什麼好呢?鄒城人多,賣吃的。賣什麼?最簡單的當地面食——麵條。根據觀察,鄒城人勇武、豪爽,唾沫星砸個坑,愛吃辣椒,有“能吃辣,能當家”之說;家鄉四川也吃辣呀,並且是麻辣。那好,二者結合,就是它了,而且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川味麵條。鄒城川味麵條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鄒城川味面講究的是“麻辣”二字;“麻”是把生麻椒磨成粉用小勺灑在碗底,“辣”是把乾紅尖椒打成粉加適量精鹽用熱油潑成的“油潑辣椒”,把這兩樣極具誘惑力和味覺衝擊力的調料搭在一個碗裡,想想就夠味。
要一碗煮得軟硬適中的麵條,佐以五色調料:爽口的麻椒清心提神,香濃的肉醬肥而不膩,明晃晃的辣椒油撼人心魄,再加上骨頭湯、香菜、味精之類,真是五味俱全。
-
12 # 女兆先森119
我是上海的。自古以來,就有"南粉北面"的說法。北方人把面看得跟生命一樣重要。上海人對面的喜愛不亞於北方人,上海面條也是相容幷包,多種多樣。上海的面系統中有本幫面、蘇幫面、揚幫面和浙江面,從蔥油拌麵、蝦爆鱔,辣肉面到麻醬拌麵,任君挑選,非常的豐富。裕興記麵館這家店是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蘇州一家百年老字號麵館。招牌是禿黃油麵,蟹黃份量十足,金燦燦的,看上去就食慾大開。蟹香鮮香,蟹膏綿密,入口的瞬間在嘴裡迸發出誘人的滋味,回味無窮。三蝦面三蝦面是由蝦籽、蝦腦、蝦仁三種做成的澆頭,一般來說只有一個多月的上市期,吃這碗麵要計劃好時間,一般來說在端午前後。這碗麵真的是太鮮美了。蔥油麵
早上來一碗熱氣騰騰的蔥油麵,加上一碗紫菜蛋花湯真是完美了。
上海的各式麵食、好吃的面真的太多了、到了現在炎炎夏日、有名的上海冷麵又將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裡了……
-
13 # 雲醉
瀋陽的特色就是老四季抻面。
關於原始店,當時好像只有抻面,沒有雞架,亦或者是我家窮,當年壓根沒給我買雞架,所以在當時的記憶裡對雞架的印象是缺失的,抻面當時應該是1元或者一元五一大碗,印象中要比現在的一碗的面量要多,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是好大一碗,其實當年吃起來也沒感覺哪有多好吃,就像童年第一次去八一公園吃宋家餛鈍一樣,可能當時對各種事物也沒有那麼敏感,畢竟小時候我屬於“核能小孩”(有著不用充電的發動機),不知道餓,大人總是追著我讓我吃飯,但我是不挑食的。
關於總店,後來老四季搬到十三緯路我的奶奶家的鋁鎂社群門口旁邊安營紮寨,也就是現在的老四季總部,但是當時的店面就是現在店的廚房那個房間,兩元一碗,我開始吃到雞架了,當時我的一個遠房親戚還在那做過廚師,每次去都幫我把面多煮一會兒。幾年後就把旁邊的店也買下來了,擴成現在的老四季。
關於真偽,老四季基本都分佈都在瀋河與和平,皇姑大東很少,鐵西沈北甦家屯於洪棋盤山目前是肯定沒有,外地就更沒有了(不排除以後會開) 。所以想吃正宗老四季的朋友們可以到我上述的這幾家,其他基本都不是,很多人都把隨處可見的“四季麵條”當做是“老四季”,我只想說,李逵李鬼要分清,還記得有一次,我們"赤電臺"的友臺"雜音廣播"的李三博來到瀋陽,回去給朋友們帶了幾個老四季雞架,我一聽他的形容就知道去錯地方了,後來很多外地的朋友想吃老四季都資訊我地址。大家記住,老四季沒有燻雞架,也沒有烤的炸的炒的雞架,老四季只有煮雞架,也沒有什麼大肉面老湯麵,也沒有各種小冷盤,幾年前鞍山有一家叫老四季麵條的店,後來被老四季知道交涉後也改成了四季麵條。
關於食物,老四季以抻面和雞架為主要商品,近十幾年來除了雞架也延伸出其他相關小食,如雞肚,雞脖,雞頭,雞蛋,香菜根,面也加了雞肚面,雞蛋麵,有幾家店有雞肉炒麵和蛋炒麵,香菜根是切完香菜留下的,湯頭是煮雞架的高湯,辣椒油是雞架的浮油炸的,特別香,現在的抻面也從1元漲到了5元,雞架也從原來的小雞架3元,中雞架4元,大雞架5元,漲到了現在5元6元7元 啤酒分兩種 鮮啤老雪4元,乾啤淡爽7元,評測瀋陽的消費水平,可以看老四季的抻面漲到了幾元。
關於面碼(抻面的粗細樣式),一開始受挑爸影響是吃中條的,後來也改過龍鬚之類,這十來年一直鎖定在韭葉,可能外地人聽不懂,也不太知道這個面碼,韭葉就是把抻面抻到韭菜葉差不多寬的面,這種寬度很適合我,以前的面碼分的更詳細,有一細,二細,三稜,四稜,最細的叫龍鬚,最粗的叫皮帶,中學時候經常帶著赤程傳媒的胡小艮去吃老四季,他主攻的就是皮帶面。
關於營業時間,老四季一開始都是隻營業到八點半,如果沒記錯的話,關於節假日,勞動節國慶節春節從來都是和公務員一樣的休息時間,難怪很多趁小長假回家的時候都吃不到老四季,一般飯店都指望著這幾個長假期多賺錢呢,而老四季一直是這麼高的逼格,讓廣大食客在吃不到的時候也會豎起大拇指暗暗的在心裡讚道“靠,牛逼,小長假有錢都不賺”,現在每天的營業時間從原來的八點半調整到現在的午夜12點,你要是找到個24小時營業的肯定不是老四季,而且中午和晚上人比較多,可以稍早點或稍晚點,儘量避開食客高峰期。
關於配置
套餐配置(都需單點,沒有現成的套餐,時價為2015年)
單人套餐低配 14元
一碗抻面 5 一個小雞架 5 一瓶老雪 4
單人套餐高配 26元
一盤炒麵 10 一個大雞架 7 一盤榨菜 1
一瓶淡爽 7 一包面巾紙 1(包含一副手套)
雙人套餐低配 28元
兩碗抻面 5X2 兩個中雞架6X2 四瓶老雪4X4
雙人套餐高配 82元
兩盤炒麵 10X2 兩個大雞架7X2 兩盤榨菜1X2 四瓶淡爽7X4
一盤雞肚10 兩個雞脖3X2 兩包面巾紙1X2(包含一副手套)
關於傳統吃法,說起吃老四季的吃法套路很多人都認為不就吃碗麵啃個雞架麼,有什麼套路,其實不然,經過這二十多年的累積和觀察那些老四季老食客,小挑我也總結出來應該怎樣才是老四季傳統攻略
統一要套餐內的食物後,拿著小票給售貨員,說面先不要,售貨員就會把相應的麵票給你(可能是金屬牌或是列印紙單)
之後領取除了抻面以外的其他食物找個空位坐下,先拌榨菜,加入適量個人口味的青醋和辣椒油均勻攪拌。
帶上一次性手套,拿起雞架撕掉雞尖(俗稱雞屁股,很多人都不吃,可以扔掉,但是我很喜歡吃,吃之前撕掉雞尖凸起部分和未拔淨的雞毛跟)。
從雞尖附近的柔軟部分開始撕,撕一點就著已經拌好的榨菜吃一點,讓雞肉和榨菜充分接觸,還不會讓沒吃到的部分涼掉,這是就是傳統吃法,而不是把雞架都掰成小塊和榨菜混拌後再吃,還沒吃一半就都涼掉了。
雞架裡的沙肝,肺子和軟骨很多人都不吃,可以扔到,但是我很愛吃,尤其是沙肝非常美味,很多串店也有單獨的烤沙肝這一品種。
一邊吃雞架一邊喝著啤酒,在幾年前我也是喝老雪的,但是2012年喝老雪喝傷了之後再也不碰老雪了,雖然老雪是瀋陽啤酒特供,但是威力已經超出我的承受範圍,其實喝酒就是為了喝爽,對吧?
雞肚是要和醋辣椒油榨菜均勻拌開的,
在快吃完雞架的時候,再拿著之前的抻面票去叫面,也可以坐在座位上叫服務員幫送一下,把麵票給服務員,說想吃的抻面的面碼(中條,韭葉,細等),然後接著吃剩下的雞架,一會兒服務員把面端來整好把雞架全吃完。
切記一定要在快吃完的時候點面,不能等雞架吃完了再要抻面,然後自己在座位乾等著,如果這樣應該自己拿著麵票到收貨口換取抻面,但是中間間斷了,感覺這頓飯沒連續上。
切記不能雞架和抻面一起要,這樣雞架還沒吃完,抻面全都沱掉了(會失去勁道)尤其越細的抻面越容易沱掉,細面別超過三分鐘,中條四至五分鐘,皮帶面算是持續勁道的時間最長,也最好別超過五分鐘。
抻面加上適量的醋和辣椒油辦均食用沒什麼太多講究,根據個人口味,但是建議用勺子撈最下面一層的辣椒油放在面裡來吃,非常香。
基本就這樣,老四季伴隨著瀋陽瀋河和平的八零後成長,老四季抻面店越來越壯大,而我們卻慢慢變老了,每個上班族一碗麵,每個酒蒙子一箱老雪,都映著這個瀋陽老字號的時光之輪,身為瀋陽人非常驕傲。很多朋友都說老四季應該給你個VIP會員,終生抻面免費,我也一笑而過,最後說下,老四季是不加盟的,所有都是直營店,想加盟的還是學習下老四季的創業之路吧,對大家會有不少幫助。
-
14 # 大地青松
我的家鄉在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最好吃的麵條當屬方城羊肉燴麵。
羊骨久燉熬稠湯,反覆揉麵韌勁長。
辣油紅亮香菜蓋,鮮嫩酥爛肉飄香。
燴麵是河南特色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一種葷、素、湯、菜、飯聚和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燴麵按配料不同可分為:羊肉燴麵,牛肉燴麵,三鮮燴麵,五鮮燴麵等等。
方城羊肉燴麵是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的特產,同時又是河南著名的特色小吃,其湯,濃釅醇厚;麵條,鮮香有韌勁;羊肉,鮮嫩酥爛,從而深受人們的喜愛,使得方城燴麵名滿天下。
-
15 # 重慶特洛伊安全顧問團
我的家鄉是有名的霧都“重慶”,重慶渝中半島有兩條步行街,一條為享譽中華大地的西部第一街“解放碑”,另一條離解放碑不遠,叫“十八梯”。在解放碑,領略現代都市的繁華;而在十八梯,領略到的是真山城、老重慶。
十八梯是老重慶市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老街道周圍居住著大量普通老百姓,街上散發著濃濃的市井氣息。從重慶“母城”到城市“毒瘤”,十八梯被重慶速度遠遠拋在後面,城市規劃,這個過去熱鬧得不得了的地方,正在被一一拆除。
十八梯那家隔著一條街都能聞到面香的眼鏡面還在亦不在。
從十八梯的市井喧鬧到城市繁華路口,眼鏡面走完這一步,足足用了30年;30年,眼鏡面從小攤到現代化品牌店的華麗蛻變;更是見證著眼鏡兄弟執著食材和味道的匠人精神,一碗小面做到極致。
2018年3月3日,蔣六十八梯眼鏡面獅子坪店在寬闊的山茶路口旁,全新的品牌形象讓這個熟悉的名字充滿了時尚感。深色木質座椅、老重慶手繪畫,新店洋溢著濃濃民國風;全透明廚房、現代化溫控裝置下,最重要的挑面、調料仍然手工完成,與時俱進亦不丟傳統。
-
16 # 大頭山葵
浙江義烏—義烏拉麵。以下來自科普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麵條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融營養、美學、史學於一體,形成食品中一支不可忽視的主流食品,各式麵條約500多種,是色、香、味、形的完美統一。中國的“手工拉麵”更具獨特的人文價值。
相傳北宋宣和元年,宗澤仕職,被人誣陷,削職閒居在時回家鄉義烏體察民情。他便服布履,輕車簡從,行走在縣前大街。時值中午,飢腸轆轆的宗澤見嶺下有一剛開張的麵店,即信步入內而坐。然久等不見面食上桌。宗澤起身往後廚一瞧,見掌廚雙,不得要領,麵條寸寸而斷。宗澤多地任官,走南闖北,政事軍務之餘常常親自下廚為老弱病殘之兵民燒製而食,以示慰撫。今日一見,遂上前手把手教之。經宗澤一點撥,掌廚果然製作出一手細長勻稱、色佳味美的手牽面,其獨特的麵條製作烹飪技藝也流傳至今。
手工拉麵勁道的祕密其實就在其獨到的揉麵(打面)、醒面(三醒)過程之中,其麥粉加入少量食鹽,用水揉成軟面,放置一定時間,搓面成若干小段,加少量菜油抹上,上覆溼巾,不令乾燥結殼,令面因鹽水化學作用而發生韌性。煮食時,把面隨拉隨摜,拉成長條,放沸水中,略作攪動,不使結塊,煮至麵條上浮,即可撈出加佐料作餐。每二兩半麥粉製成麵條,就能盛滿一碗,可供一人食用一頓。佐以鹹菜、大排、醬排、雞爪等,或砂鍋或瓷碗,義烏人最愛
首先應注意的是水的溫度,一般要求冬天用溫水,其它季節則用涼水。因為麵糰的溫度易受自然氣溫的影響,通過和麵時用水溫度的不同,使和好的麵糰溫度始終保持在30℃,因為此時麵粉中的蛋白質吸水性最高,可以達到150%,此時麵筋的生成率也最高,質量最好,即延伸性和彈性最好,最適宜抻拉。
若溫度低於30℃,則蛋白質的吸水性和質量會隨溫度的下降而下降。超過30℃,同樣也會降低麵筋的生成,當溫度達到60℃時,則會引起蛋白質的變性,而失去其效能。一些有經驗的拉麵師傅在溜條時,冬天要往熱水裡沾一下條,而夏天又要往冷水裡沾一下,就是要使麵糰保持在最適宜的抻拉範圍裡。
-
17 # asd流星雨
我的家鄉在河北。我家鄉最好吃的當然是自己媽媽的手擀麵。然後再配上西紅柿雞蛋滷子,尤其是夏天的時候,每天晚上都要吃上媽媽自己手擀的面,然後再配上滷子特別好吃。
-
18 # 月半會做飯
我的家鄉在甘肅,牛肉麵必須安排上第一!然後就是炒拉條、肥腸面、排骨麵、燴麵片、炮仗面、雜糧面、漿水面、扁豆麵、蕎麥麵、莜豆麵等,還有一鍋鍋面必不可少!
-
19 # 專治打呼嚕
我的家鄉在新疆,新疆的拌麵最好吃了,碎肉拌麵、過油肉拌麵、辣子肉拌麵……各種做法味道都不一樣,一個比一個好吃極了,!
-
20 # 做飯的裁縫
你好,我的家鄉在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我們以麵食為主的,我覺得最好吃的是媽媽做的豆角燜面,小時候家家戶戶都種豆角,到了夏天豆角都吃不完,這時候媽媽就會做豆角燜面,媽媽做的燜面不會太溼口感特別好,現在我也學會了做給我的孩子吃,現在也成了他們最喜歡吃的麵條。所以我在西瓜視訊上發的第一個視訊就是豆角燜面
配料有,長豆角1000克切段,五花肉250克切條,掛麵(根據飯量新增)大蒜適量切末,姜切末,鹽適量,生抽,老抽適量,味精少許。
起鍋燒油,油開後放入薑末煸出香味放入五花肉和少許蒜末翻炒。
再放入豆角煸炒,放入調味料,鹽,生抽,老抽,翻炒幾下就行。
最後到入清水與食材齊平。把麵條撲在上面,水開後轉小火,燜15分鐘左右,在燜的過程中要翻動麵條讓它門都能均勻的吸到湯汁。
回覆列表
你好,我的家鄉是河北張家口的,我們這裡沒有什麼特色的麵條,但是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吃麵的,無論是清湯麵,還是刀削麵,甚至是方便麵都是非常喜歡吃的。
油菜肉面
我平時在家會自己做麵條吃,自己做出來的感覺是最好吃的,下面分享一下我自己做的麵條。
準備食材:麵條、豬肉、香菇、煮熟的雞蛋、青紅椒、大蒜、香菜、
製作步驟:
1、豬頭切成小塊,香菇也切成小塊,青紅椒切絲備用
2、鍋燒熱油,下入肉塊,小火編出豬油,豬肉表面變得金黃然後下入香菇
3、小火繼續煸炒,加入耗油、老抽、鹽、適量的清水開大火煮
4、用另一個鍋煮麵,麵條煮好撈出稍微過一下涼水
5、麵條放入碗中,擺上青紅椒絲,把煮好的湯汁澆到面上面,撒上香菜
香菇肉麵條
一碗香噴噴的香菇肉面就做好了,再搭配上一顆雞蛋,幾瓣大蒜,喜歡吃辣的朋友還可以澆上辣椒油,喜歡吃醋的朋友倒點醋,這樣一碗自己做好的麵條真是太好吃了,太有幸福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