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 # 每天一點詩詞
-
62 # 聽喵說歷史
這題本喵可以回答,有一首古樂府《十五從軍徵》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這首詩其實很好懂,因為用的就是白描的手法,講述的是一位從軍65年的老兵回到家鄉的情景。詩句開頭“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10個字就寫了他的一生,十五歲開始從軍打仗,八十歲才能夠回到家鄉。這短短的10個字卻不知道包含了多少生生死死,絕處逢生。從軍65年,在戰火中輾轉,還能活著回到家鄉,已經很好了。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在路上遇到一個鄉親,忙問他我家裡還有誰。65年的戰亂,早就看見慣生死,回到家鄉的他還是有些擔心的,回家之前先問一問家裡都還有誰,問一問可以安心,肯定有人走了的,60多年父母可能已經離世了,但是總還是有活下來的人吧。
然而現實總是這麼殘酷,“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鄉親也不敢說,怕他承受不了。只能告訴他遠看那就是你家了。可是他看到的是什麼?是高大的松柏下面一座座的墳堆。走到家門口再看,家早就不是家了,野兔在家裡撒歡,野雞從樑上飛過,家中長出茂盛的旅谷,井邊都長了旅葵了。
這是怎樣的場景啊,滿心歡喜的回到家,卻發現家中只剩下自己一個人了。曾經日夜思念的親人,都化作了這松柏下的墳堆,曾經無數次夢迴的那個家,早就荒蕪了,野草叢生,野雞野兔滿地奔跑。自己期盼著,拼命也要回來的這個地方,卻變成了這樣。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經受了巨大的打擊,老人在渾渾噩噩中用野生的稻穀做飯,野生的葵菜做羹,可是這飯菜做好了之後,又該給誰吃呢?曾經全家在一起吃飯的場景,又浮現在他的眼前。一個人也吃不下去這飯,老人默默的走出門來,看著東邊,多年以前自己就是從這裡離開家鄉的,一時之間淚水沾溼了衣服。
出征65年回來家破人亡,這是文學的誇張嗎?不這是事實,長年的對外戰爭,內部戰爭,自然災害,使得漢朝400 多年間,人口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大量減少。據記載西漢人口數為 5767 多萬。 到東漢明帝時,全中國人口就減少到 3500 萬左右。這首詩所描寫的場景不過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縮影。
這就是戰爭,這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就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曹操《蒿里行》寫到:“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 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 人腸。這首詩寫的不過是千千萬萬苦難百姓中的一個,戰爭的殘酷如斯。
-
63 # 曹立麗1970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這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武陵春》中的最經典,最痛徹心扉的一句。暮春時節,綠肥紅瘦,落花如雨,浸染的泥土有一股清香。南渡避難,一路顛沛流離,痛失相知相惜的人生愛侶,生活的兩難,皆碰在一起。雖然面對暖香薰陶的春天,李清照依然有種透骨的薄涼。物是人非,那個回首嗅青梅活潑可愛的李清照不在了,那個誤入藕花深處爭渡驚鷗鷺的李清照不在了,那個卻道海棠依舊的閒適淡雅的李清照不在了……國破家亡,痛失愛侶,輾轉南北,一肩滄桑獨自扛的李清照,終究是累了,觸碰了以往的日子,擊碎了偽裝了許久的堅強,李清照,無語凝噎淚如雨下!
人,在最痛時,不是歇斯底里,而是良久的沉默。然後,一件微末小事,便可淚落千行。李清照的哀傷,跨越千年,在你無人可依時,在你獨自成傷時,吟詠出來,心中依然是大片的淒涼。在無人時啊,在懷舊時啊,切不可吟誦物是人非事事休,因你抵擋不住那刺骨的心傷!
-
64 # 能子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全詞以一個女子的口吻,抒寫了被丈夫拋棄的幽怨之情。詞情哀怨悽婉,屈曲纏綿。尤其是第一句,初讀便能打動人心,令人慨嘆落淚。人生初見是多麼美好,而不能預見"秋風悲畫扇"莫測的命運。"驪山"之語暗指原來濃情蜜意的時刻,"夜雨霖鈴"寫像唐玄宗和楊貴妃那樣的親密愛人也最終腸斷馬嵬坡,"比翼連枝"出自《長恨歌》詩句,寫曾經的愛情誓言已成為遙遠的過去。而這"閨怨"的背後,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閨怨"只是一種假託。故有人認為此篇別有隱情,詞人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與朋友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其實這首詞若跳出詞句侷限,亦可以品味出納蘭對人生的更多的隱喻。以男女之情的纏綿、易變和悽婉,折射出人生的美好、無常和宿命,寄託著作者對愛情、友情、人生的熱愛、眷念及感傷。全詞意境悽美婉轉,彷彿耳聞納蘭深夜把酒低語,發自內心地傾訴他的幽幽情懷。恍若與納蘭執手相看淚眼,令人極易產生思緒和情感的共鳴······
-
65 # 看故事的66
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
這個世界上,最讓人嫉妒的,一定是別人輕而易舉就可以展現的才華。那是一種再有錢也無法買到的東西,甚至是努力奮鬥也無法企及的東西。
要增長個人的才能,唯有通過努力學習。所以,窮人總是告訴自己的孩子,你要好好讀書,唯有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貧窮命運。富人更會告誡自己的孩子,你要好好讀書,否則便守不住家業。可見,才華能力這個東西,才是所有人都渴望的財富吧。
可是才華天賦這個東西,實在並不是每個人對等。對於天資聰穎的人來說,天賦才華可謂是信手拈來。李白暢飲,便可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對於天資稍差的人,天賦才華也可通過努力去獲得。賈島苦思三年,終是寫下: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還有的人,不寫詩,也不愛寫詩,所以,他的天賦才華不在詩上,他的興趣愛好也不在詩上。所以,即使他寫不出詩,他也不會有賈島那樣的心酸。
所以,每次讀到賈島的這句詩,總是讓我心酸不已。賈島的努力至少還有回報,上天並沒有辜負他,“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至少也成為了千古名句。而還有多少像我一樣的人,縱使再努力,也得不到自己的那一句“一吟淚雙流”的詩句。天賦才華平平的自己,也只有安於目前的現狀,才不致於讓自己憤懣不平。
-
66 # 隔壁詩人
唐朝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全詩最後用一雙關句,寫出兒子對母親的深情。
記得小時候,春節前最忙的是母親,既要準備全家過年的菜食,又要為我們兄弟幾個翻改“新”衣服,家境貧窮,買不起新衣,可母親又不忍心看著我們兄弟幾個都穿掉了顏色的舊衣服過年,於是就讓父親趁趕年集,買回幾包染料,把我們穿過的舊衣服拆洗縫補後,染上顏色重新做成。
儘管母親一天天東奔西跑忙得團團轉,卻還是有做不完的活兒。於是我們的衣服也常常拖到大年三十還沒有縫好,為了讓我們過年也能穿上新衣,母親只好熬夜。總記得自己躺在曖曖的被窩裡看母親坐在床沿上,藉著如豆的燈光,不停地在穿針引線,母親穿著一件很薄的棉襖,由於燈光太暗,身子總是向前傾著,隨著拿針的右手有節奏地起伏,就如同音樂指揮家在指揮一首動聽的小夜曲。有時不小心扎破了手指,母親精神為之一振,淡淡地一笑,用嘴脣輕輕吸一下扎破的手指,又繼續於我們的“新衣”。
雖說母親離開我們已有二十多年了,可一到年關,彷彿又看到低矮的草房裡母親就著昏暗的燈光縫衣的一幕,她那蒼老的面孔、華白的頭髮,又清晰地展現在我的眼前。如今回想起來,童年是何等的幼稚而殘酷,竟體會不到母親那平靜瑣碎裡巨大的母愛!在母親微笑著給我們試穿“新衣”時,自己只是高興於衣服的溫暖與“嶄新”,怎麼就看不到母親臉上的疲勞、慈祥眼中的血絲?為什麼不報母親的辛勞以熱淚呢?那怕是一句話、一個擁抱。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
-
67 # 枕月讀世情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第一次讀到這句子,胸口一緊,幾欲落淚。
飄泊很苦。我曾在上海蹉跎過一陣子,每天心裡七上八下像失重一樣,輕飄飄的,腳踩不住地,心找不到依靠,懸空的感覺讓人失掉了生活的根基。
沒有朋友親人的寂寞,一事無成的惶恐,像隨時鑽出來的小蟲子啃噬殘存的信心。這幅落魄的樣子,真的是對不住曾經為自己付出心力、寄以厚望的師友。
這句子是一個人在絕望中的悲鳴。自身的坎坷並不足惜,只怕辜負了親友師長,報答不了大家的深情厚誼,問人生到此淒涼否?
這句子出自清代顧貞觀的《金縷曲.其二》,他是當時著名的詞人,在大學士納蘭明珠府中當教師,與納蘭性德交好。
順治年間,顧貞觀的好朋友吳兆騫受人誣陷,流放寧古塔,年二十九歲。十七年後,顧貞觀結識納蘭性德,向他求助。因為性德與吳兆騫並無交情,所以沒有答應。可是顧貞觀並沒有放棄,在一個冰雪交加的冬日,他感念苦寒之地良友的慘苦無告,作《金縷曲》二首寄之以代書信。終於打動了納蘭性德,當即擔保援救吳兆騫。五年後,吳兆騫終獲贖還鄉。
自古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何況流放這種罪名,為求自保不落井下石已屬難得。身處險境困窘的吳兆騫受盡了磋磨,看慣了世態炎涼。“冰與雪,周旋久”的他,幸好還有顧貞觀這樣的知己為他奔走,有納蘭性德這種性情的人假以援手。
顧貞觀的一句“我亦飄零久”道出了多少辛酸與無奈。承諾搭救吳兆騫,卻奔告無門,求助無路,只有心急如焚,在多麼絕望的情況下說出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
《金縷曲》二首,成為至今傳誦不衰的友誼名篇。這洶湧深刻的友誼甚至比驚天動地的愛情來得更加感人至深。
兩首詞悲涼沉鬱,見證了一段友情的佳話。可見文字的力量,可見善意的光亮,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
68 # 品夢齋
人已到中年,本來很少再有能讓自己哭鼻子掉淚的事情了,但人都有自己的痛處,而這痛處似乎能鑽心,一下子就可以流出淚來。我愛讀蘇軾的詩詞,每次讀到“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就會立馬淚奔。
人到中年,仕途再升無望,而且親人哪怕已逝,墳墓都在萬里,所謂舉目無親也不過如此。“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途窮擬哭的樣子,是不能想象的,太慘。
有一次讀書,讀到什麼是壓倒中年人的最後一根稻草,說法很多,可能個人的經歷不同,想法也不同吧。我認為,壓倒中年人的最後一根稻草,不需要太刺激的事情,只要在他最柔軟的那一塊輕輕扎一下,立馬淚奔!中年人把自己的到處都武裝得十分強硬,唯獨那塊柔軟,是被包裹的最嚴的、外表偽裝最多的那一部分。
所以,蘇軾的這句詩,可能恰好是那個能令我淚奔的小刺,恐怕連針都算不上,但不要問為什麼!
惹怒中年人可以,但最好別動那個小刺,會哭的……
-
69 # 姚九三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每次讀到這首江城子都不勝唏噓,蘇軾的妻子王弗公元1065年病故,到1075年,整整十年,生死兩隔。這是這首詞的背景。每次讀這首詞都能感覺到撲面而來的悲傷,思念的極致。尤其是“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在夢裡,我飄飄蕩蕩回到家鄉小屋的窗子外面,看到她正梳妝,但我能看到她,她看不到我,我想對她傾訴衷腸,但人鬼殊途,看不到聽不到感覺不到,“惟有淚千行”。這種撕心裂肺的感覺居然能化為一句話並且能傳達給我們,我覺得這就叫“力透紙背”吧。
在《神鵰》中,楊過和小龍女16年之約,也涉及到這首詞,用在表達楊過的極度思念之情也是相得益彰。現在社會,深切、長久的感情依偎“相濡以沫”已經是稀缺之物,所以這首詞更加讓人感慨。
-
70 # 川妹子舒晚兒
1:“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聽穎師彈琴》
之前是有些頗為嘆惋昌黎公的才情的。覺得這樣大格局的詩詞與句子,被他拿來只寫一首琴曲,有些浪費——當時懵懵懂懂,只覺得這樣的句子應當都是用在那些格局寬大思維巨集遠的詩文裡面,琴曲這樣的一個小小的印象,如何用得這樣巨集大的境界,這樣艱深的人生思懷。
後來讀他的詩,讀他在《古文觀止》裡面的文章,才知道有些時候某些東西是從大化到小的。他大格局的詩詞歌賦已經寫了足夠多,而如此小的東西里面滲透出來的人世間的思考,才是這些小物什中最使人感動的東西。
2:“對花豈省曾辭杯,自從流落憂感集”
《李花贈張十一署》
楊萬里贊之曰“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皆暗,而李獨明,乃悟其妙,蓋炫晝縞夜雲”的句子的啊。
同樣之前只認為它是一副只寫花的作品。並且看到了李花這樣的標題就有一些本能的排斥。“勸君學長鬆,慎勿作桃李。”(李白《贈韋侍御黃裳》)這樣的詩文看多了第一眼看到李花就覺得一定是一個非常沒有氣節的印象——諂媚之花——完全是一種趨炎附勢的小人,昌黎公為什麼要把這樣的形象寫到他的詩文裡面?在沒有認真的把這首詩讀完之前一直被這種刻板印象所困,直到後來把它讀完了之後,才知道春風桃李如果飄落風中之後會是多麼的瀟灑,他所借喻的是一種多麼蕭瑟與荒涼的處境——“夕貶潮陽路八千”的慘境,變成了“流落憂感集”的思緒
-
71 # 唐小懶媽媽
哪一句古詩詞會讓你一想起來就掉眼淚?
蘇軾的悼亡妻有很多人回答 還有陸游與表妹唐婉的愛情故事所作的詩,也讓人讀來落淚。
今天我要說的是下面這首詞。
摸魚兒(節選)金 元好問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願世間都得一心人,都可長相守。就會少了許多傷感、落淚的詩。
-
72 # 清心一棧
“黯鄉魂,追思旅,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人在他鄉,思念親朋就是這個狀況,讀來心酸不已。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秋高氣爽,落葉鋪滿地,水波泛起深綠色的寒氣。遠處的山和斜陽互相輝映,彷彿與水連線在一起。
最可惡的是那芳草,忒無情,竟然遠離了整體。
此情難泯,除非夜裡有好夢,才能一解思鄉的滋味。可惜,好夢難得。
明月當空,越發難入睡,不如登樓遠眺散散心吧,誰知更感孤獨惆悵。
還是喝點酒吧,飲去那憂愁;酒入愁腸,卻化作點點的相思淚……
我沒有詞人的低徊婉轉,和沉雄清剛之氣,但是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真情流溢。
天涯孤旅,那種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愁緒,只有背井離鄉的人能懂。
-
73 # bert6868
哪一句古詩詞會讓你一想起來就掉眼淚?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
74 # 寧老師說
是蘇軾的“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老爸臨走前的那個雨夜。窗外細雨綿綿,室內微光閃爍。床上的老爸氣若游絲,床邊的我淚如雨下。
看著要離去的老爸,蘇軾的這句“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在耳畔浮現。不由得哭出了聲。
這就是讓我想起來就掉淚的詩句。
-
75 # 水餃2011
關於古詩詞,不大瞭解。不過啊,每當我想到毛主席把套路滿滿的蔣介石給打得躲到臺灣去,想到徐階把大奸臣嚴嵩給打得兒子死了,淒涼地死去,我就覺得,真的是大快人心啊。
由此可見,這種小人,看似厲害,但是呢,在真正的猛人面前,屁都不是。
-
76 # 天佑薇兒
難忘曹雪芹《葬花吟》裡的: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多年來每當我想起“紅樓夢”中林黛玉,想起扮演者同為鞍山人、英年早逝的陳曉旭,就會憶起這一千古絕句!為古今倆美人早逝心酸落淚
-
77 # 易足者常樂
每當我想到慈禧所寫詩中“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詩,我的心就酸溜溜的。
我現已為人之父,深深體會到作為父母對自己兒女無私的情懷,感受到這句話每個字的分量! 同時也不由自主的聯想到自己父母的艱辛,現並且已失去了回報父母的機會,內心感恩、愧疚(父母在世時,應該說已盡力了,但當時條件所限欠債太多)的淚水就在眼中打轉。
附: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慈禧
-
78 # 劍舞雪原1
有一首清代嚴遂成的懷古詩“三垂岡”懷念李克用父子的比較感人其中兩句“隻手難扶唐社稷,連城且擁晉山河。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寫出了忠臣的無奈與必酸。還有就魯迅先生的“慣與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太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讀起使人有情感共鳴,想流淚的感覺。
-
79 # 戴眼鏡的西瓜妹
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在人生不同時期感悟也在發生變化。讓人流淚的詩句,小學時是“淘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長大後錯過了心愛的人,詩句變成了“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後來離開父母獨立生活,詩句變成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再後來親友們一個個地衰老離世,詩句變成了“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最後自己的身體也快不行了,發現還有很多心願未了,抱憾離去,詩句變成了“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
80 # chenjiahe88888
李後主李煜《相見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18個字寫出了後主日夕以淚洗面的淒涼寂寞的日子。每每讀到這首《相見歡》詞,使我想起我的初戀一位上海姑娘相處的日子,幾十年過去,仍然老淚縱橫。
回覆列表
我覺得是李煜的那首《浪淘沙令》中的一句“夢裡不知身是客”
浪淘沙令·窗外雨潺潺
五代·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首詞寫出了詩人亡國後的辛酸苦楚。
“夢裡不知身是客”,但夢總有醒的時候,醒了才發現自己不過是一個匆匆過客,每每讀到這首詩,就會內心為之一顫。我們每個人不正是人世間匆匆的過客,所謂“人生忽如寄”,再多的繁華終將與我們別離,所以只好對“流水落花春去也”感到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