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惜門鬆
-
2 # 家客同城
這個道理非常的簡單的,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你看北上廣深牛吧,人才多吧,其實這些人才多數都是全國各地的縣市鄉鎮上的,還有農村的,出去就是人才了。在本地就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家人也平凡,所以就會覺得很平凡,事實上每個人都不平凡,只要有自己的立足點都能做出了不起的業績來。之所以沛縣出了這樣多的人才,就是因為他們跟著劉邦一起。最終在人生路的打磨上,成就了自己,經歷了千鍾百鍊後。自然就都成為了不世出的人才了,事實上任何一個地方的人,只要有這種經歷。都會出類拔翠的。這就是為什麼會有一個地方出人才就接著出很多人才的一個現像,這個就是一個人際關係的放大,任何人加以磨練都會成才,還有那些沒有到最後的,在磨練中就落沒的,所以這種打磨本身也是大浪淘沙的過程。團結起來就能成事。
-
3 # 短句小哥
答:豐沛地區的老功臣,都是最早跟漢高祖起事的,當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第一,他們這批人資歷最老,基本上都是跟漢高祖的親信,這種老鄉、發小、家門等等關係,構成了漢政權最早的創業團隊,水漲船高,漢王朝建立後,他們都是封侯拜相的待遇。第二,中國從來都不缺人才,而是缺少機會和平臺,天下大亂,機會都是平等的,但是大大小小的起事者,只有漢王最終成功,其他勢力被消滅後,只有個別極為優秀的人才,會被漢政權吸納,其餘大多數都是犧牲品或者是淪為了無名無姓的“亡國臣子”,再者就是韓信英布等人都是中途加入的,除非你非常優秀,否則很難被重用,而且新人不容易被信任,即使比老人手有能力,那也得講先來後到。第三,很對領頭人很重要,其它任何一個起事者如果成功了,他的身邊同樣會出現這麼一群優秀的人,這就是創業大哥成功了,追隨的小弟個個都會跟著雞犬升天!
-
4 # 舉起我們森林一樣的手
中國土地上,厚土。沛縣人物多,不奇怪!劉邦帶頭大哥!先不懂,慢慢幹著,學習著,經驗豐富了,拜將入相!
後期,孔明在襄陽,帶的隊伍投奔劉備入川,向寵馬謖馬良之類都冒出來!
紅安將軍多,那是參加革命多!一將功成萬骨枯。
現在浙江桐廬搞物流的多,都是一群人在做,然後形成集團,產生巨賈。
-
5 # vision—倚劍觀滄海
1、天子身邊都有從龍之才(迷信)
2、其實很多地方都有人才,關鍵是能把人用好並且不斷激勵其提升的老闆太少。
3、這些人跟著劉邦成名了所以名聲更大。
4、上市公司的人是人才,創業失敗的公司難道人才少麼?
-
6 # 醉夢人
成王敗寇而已!就像現在很多人糾結的問題一樣,崗位和才能的匹配!我覺得‘在其位謀其政’才是大道,不給你職位你再有能力也只能是等!
-
7 # 伏象朝真
其實每個地方都有很多很多的人才。只不過有些人能借勢起飛,碰到好的機遇,才得以顯名。其實,本人自認為也挺有才的,就是缺個機遇,哪位大佬可以發現一下。
-
8 # datiansuzhou
肯定是真的。歷朝歷代,都是時勢造英雄。可能剛開始的時候,這些人也是普通人,但是在後期的學習以及戰鬥中成長起來了。就像新中國成立後,也有將軍縣,一個地方出了很多將軍。也有一個地方出了,很多名人。
-
9 # 撫劍兮聽風
其實有個常見的誤解。
我們經常認為劉邦蕭何曹參樊噲等人都是老鄉,同出現在的徐州下轄的沛縣。
但實際上劉邦蕭何兩人卻是生於豐縣的。可以說劉邦蕭何兩人是出生於豐縣,發跡於沛縣。
好在沛縣與豐縣都屬於江蘇省徐州市,沛公劉邦,蕭何等人是哪裡人,是內部問題,也就沒有大的必要去爭論了。
對於徐州,小編是比較熟悉的,當年小編年輕時候曾經在徐州上學,在那裡待過五年之久。無論是燕子樓上的月,雲龍山上的風,還是小南湖上的晚霞,亦或是龜山漢墓裡的雕刻都給小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州位於多省交匯之地,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重要的交通樞紐,南北文化在這裡碰撞交融。歷史上確實也出了很多名人,早到先秦時期的彭祖,再到漢代的劉邦,蕭何等人,還有清朝的李可染,近代的張伯英等人,確實是大家輩出。
但是,至於為什麼沛縣,豐縣兩地秦末漢初出了那麼多人才,其實原因很簡單,歷史已經不止一次的證明無論任何時代,任何地方,並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產生人才的大環境與發現人才的人。
一個地方出同時出很多人才是正常的,在很適合的環境下甚至一家一門都能出很多人才,比如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比如蘇洵蘇軾蘇轍父子等。
歷朝歷代每一個朝代的開國功臣大抵都是出身於某一個地方,無論是漢朝,或者是唐朝,後來的明朝,或者清朝,皇帝和開國的文臣武將都是來源於一個小區域或大區域。漢朝的劉邦手下有徐州來的文臣武將,唐朝李淵李世民手下有隴右貴族,明朝開國的淮西集團。
所以,歷朝歷代,開疆擴土,開朝立代的時候,作為首領多偏信早年跟自己創業的那一批同鄉人,即使是後世,帝王們在政策上也會多照顧祖籍之地。所以這也是某個地方多出人才的很大原因。
一個人能否成為人才,需要自身的能力,條件,更需要外在機遇,沒有了外在的機遇,大多數人註定要平庸的,因為大多數人永遠不會清楚在機遇面前自己有多優秀。
文末,小編想說,徐州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地方,希望徐州以後能有好的發展吧!
-
10 # 小寶12369
說明人人都有潛能,只要是管理方面的和軍事方面的技能大部份人都能幹,前提是得有人給你這個平臺發揮!自古至今大部份的梟雄都有自己從小玩到大的朋友在他身邊做大官。這就充份說明了大部份人都有這個才能。
-
11 # 遠方YF
原因是沛縣不是一個普通的縣,人家是泗水郡郡治所在啊,人家明明是一個副省級單位,彙集了一個省,還是一個人口大省河南的精華,才有這麼多人才。你把人家當成一個普通縣看,自然看起來奇怪了。
你說的幾個人,只有曹參和樊噲是沛縣本地人,劉邦和蕭何都是豐縣人,並不都是沛縣人。如果把範圍擴大,漢初泗水郡出身還有周勃、夏侯嬰和周昌三人,而碭郡出身卻有呂氏家族、彭越、張耳、張敖、冠嬰、傅寬、柴武、蠱逢等多人,勢力比起泗水集團還要大,西漢開國幾場大亂,其實就是泗水集團和碭郡集團的爭鬥。
除了這兩大集團外,還有酈食奇、酈商為首的陳留集團,靳歙為首的濟陽集團,王吸、薛歐為首的南陽集團,丁復、陳餘為首的邯鄲集團,張良、韓王信為首的潁川集團,英布為首的九江集團,韓信、剻徹為首的不知道什麼派系的集團,以及其他一些小集團。
劉邦手下人才來自五湖四海,並不完全依賴泗水郡,更不會完全依賴一個沛縣。就算完全依賴沛縣也不怕,沛縣本來就是郡治,省會城市,人才多實在太正常。
。
-
12 # 致遠君說
作為歷史上首位草根天子,漢高祖劉邦能夠獲得成功,離不開一群出類拔萃的人才的幫助。而在這些人才當中,有一部分是非常特殊的,那就是劉邦的“沛縣集團”。
蕭何、曹參、樊噲、周勃、夏侯嬰等是劉邦的得力助手,更是日後大漢帝國的開國元勳。
一、時勢造英雄“天下苦秦久矣”,這是秦末大起義時英雄豪傑對天下大勢的一個基本判斷,也是對人心向背的一個正確認知。
二、個人素質突出他們各有千秋,而且大多是下層人士,最多不過是縣吏、小鄉紳而已,瞭解基層情況,能與窮人打成一片。
如,劉邦有知人善用的能力和重義氣重承諾的名聲。再如樊噲,看似一莽夫實則大智慧。會審時度勢對於大局把握的非常清楚,如勸說劉邦以天下為重。
地理產生人文,劉邦出身沛縣,在當地自由寬鬆的社會氛圍中造就了他寬容、虛心的性格。容易對“自己人”“外鄉人”都產生信任。比如劉邦的韓信、張良都不是沛縣人。
古代交通、聯絡等條件差,一個人依靠的,往往是他的同鄉、同族、同學、親戚等比較熟悉的人。容易形成鄉土派閥,一個由同鄉組成的團體形成”抱團取暖“現象。
3、心理因素
衝鋒陷陣還是得依靠”鐵桿兒“,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大家知根知底,面對險惡環境,會不離不棄、肝腦塗地。
大家闖出名堂了,名氣大了,各種吹噓就來了,自然是大家都有本事才奪取了天下;然後蔭及鄉里,培養更多的後起之秀。
劉邦、朱元璋等最後都成功了,那他們的這些老鄉班底也自然就跟著青史留名,他們的作用自然也就被人們誇大了。
-
13 # 止水如心
為什麼小小的沛縣居然有蕭何、樊噲、曹參這麼多優質人才?
這個問題屬於悖論。不是沛縣人才多,而是幾個因素綜合的結果。
一是機遇加上混亂的大時代,趕上了這一波。劉邦本來就是沛縣人。他起兵,自然會多用沛縣人。你想啊,眼面前的人,一是熟悉,誰是什麼情況,能幹什麼,會幹什麼,他都知道。二是用起來放心,別的地方的人則沒有這個先決條件。沛縣這群普通人趕上了天下大亂的風口,只要戰亂中命長,活了下來,機緣巧合之下都成了人才。
假如沒有當時那個混亂的大時代,樊噲最多混個《水滸傳》裡的鎮關西,橫行鄉里;蕭何最多就是個小公務員,老老實實、窩窩囊囊、衣食不愁;韓信要是生活在現在的和平年代,那就是個娘炮,男人裡他根本混不出個樣子;劉邦一個無賴亭長,社會上遭人唾棄,估計連老婆都娶不上。退一萬步說,最多混到像現在一個村裡說了算的村主任。
清朝的大將,為什麼大多數是東北人?因為清政府就是東北滿族人搞起來的一個政府,當然主要是用滿族人了。中原這麼大,漢人中的大將、大臣為什麼那麼少?那不是一個道理嘛。
秦、漢、唐、宋、明朝,為什麼朝中大臣有那麼多漢族人呢?這不明擺的事嗎?
當初曾國藩打完太平天國以後說過:湖南出了這麼多人才,一百年之內再不會有人才了。結果很快,出了一個人民領袖毛澤東,並且從湖南帶出來一大批軍事家、政治家。想想,隨便拉出一個,他曾國藩就比不了。
再比如,把大發明家愛迪生弄我們這嘎達試試,那就是個廢品,大學他絕對考不上。至於以後當大科學家,那更是天方夜譚了。即使在當時急需要人才的歐洲,愛迪生也被當做了廢品,小學老師都不要他。到了美國以後才被當做人才發現了。最後弄出那麼大動靜來,全世界都知道愛迪生。
再比如,同樣幾個高中同學,一個搞房地產,發財了;另一個教書,每天燈下批改作業;還有的考上了大學,卻被人頂替了,現在還在農村修理地球。誰能說得清呢?
二是劉邦最後成事了。古語說得好:成王敗寇。
好在劉邦把最強大的唯一對手項羽給剿滅了,最後成功了。假如劉邦沒有成功,被項羽給剿滅了呢?
那時候,小編你一定又會提另外兩個問題:為什麼江東跟著項羽的,有那麼多人才呢?為什麼劉邦手下有那麼多廢物點心呢?
三,嚴酷環境下的歷練。只要不是個太傻的人,跟著一幫聰明人,接觸那麼多喜歡出謀劃策的人,每天經歷那麼多稀奇古怪的事,你不可能不成長。
喬布斯說過:如果讓今天的蘋果面試當年的我,我根本進不了蘋果。
不信你讓比爾蓋茨、馬雲應聘一下他們自己現在的公司,看看他們能不能應聘成功?
-
14 # 上將噯福斯
這讓我想起了那句老話,
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還有一句話,叫做,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
蕭何樊噲夏侯嬰曹參之流,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本事,在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他們也沒有做出多麼突出的貢獻。如果不是後來張良、陳平、韓信等人的加入,劉邦和他收下這幫弟兄,很可能早就被消滅了,哪有爭天下的希望。
我們看整個楚漢之爭,樊噲和夏侯嬰是什麼角色,其實就是劉邦的保鏢啊。後來人馬好幾十萬的時候,這哥倆才開始當統兵的將領,從來沒有在關鍵性的戰役中獨當一面。要說他們是名將,恐怕很多很多人都不服。
曹參倒是打了不少仗,但大多數都是跟著別人打的。剛開始是和劉邦一起跟著項梁打,後來跟著劉邦打一些不入流的小勢力,再後來跟著韓信平定魏國、趙國、齊國,這可都是韓信的謀劃,曹參有什麼貢獻呢?不過是跟著牛人混飯吃罷了。
最後說蕭何,蕭何號稱漢初三傑之一,其實被嚴重誇大。他不懂軍事,好在當過小官,行政管理很熟悉,所以一直坐鎮後方搞後勤。功勞苦勞都有,但要說是絕頂的天才,那是誇張了。他乾的那是活,很多人都能幹。
韓信張良陳平乾的事,蕭何他幹不了。
那為什麼把蕭何捧的那麼高呢?因為他是一個代表,代表著最早跟隨劉邦的那一批人啊。
這批人,才幹並不出眾,但卻是資歷最老的。力捧韓信,就是做給他們看的。表示劉邦不忘舊日情義。
-
15 # 34個代表
這其實牽扯到一種辯論,到底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還是傑出人物創造歷史。我們之前聽過的一般都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劉邦戰勝項羽,是因為順應了廣大勞動人民渴望統一的迫切願望,沒有劉邦還會有張邦李邦,事實果真如此嗎?
南北朝時期,天下大亂,生靈塗炭,那個時候人們更是想和平,但數百年卻難以統一,這時候倒是沒有劉邦了,張邦李邦也一直出現。
在看秦末楚漢相爭,劉邦的陣營裡沛縣人很多,後來不少人封王封侯,很多人以為這些人都是優質人才,其實不然,他們能夠建立功勳甚至在歷史上留有一席之地,完全是因為他們跟對了人,劉邦是那個能讓他們建功立業的人。跟著劉邦他們好像個個人才,沒有劉邦他們一個個就是最普通的底層百姓或者下級官吏,老死鄉里。就像蕭何,造反時不敢出頭,只敢躲在劉邦身後,當然從後面起到的作用看,蕭何還算有能力的。但是其他人呢,曹參當了丞相後,說好聽是蕭規曹隨,實際上就是不會。夏侯嬰相當於劉邦司機,劉邦發小盧綰完全是吉祥物。除了蕭何外,其他沛縣功臣完全是湊數的。
再說蒙古崛起,蒙古的生產力完全弱於金國,人口少於金國,而且四分五裂,完全就是鐵木真的存在才使落後野蠻的蒙古迅速崛起,打敗了眾多比蒙古先進的文明。
從現在社會也可以看出,不少企業鄉村,在某一個強勢人物在臺上時,蒸蒸日上。換個人很快就一蹶不振。
因此歷史的進步或者退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傑出人物在推動,勞動人民只是隨波逐流打醬油者。
-
16 # Mer86
劉邦起義的時候,跟他一起造反的人有一千多個。這其中,以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等人在歷史上留下的名氣最大。
看了這份起義名單,你可能會覺得劉邦這老小子的運氣真好啊,居然開局就聚攏了大小王加四個2。
天下不歸他得,真是沒天理了。
可是,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
除去蕭何、曹參這些名留青史,後來“很厲害的人”之外。原本一千人的隊伍中,其他默默無聞人,後來都怎麼樣了呢?
也許有比蕭何更有治國才華,有比韓信更有軍事天賦,有比張良更有謀略的人,在第一場戰鬥的第一次衝鋒中就死掉了。
而這些死掉的人,是不會在史書上留下他們的名字的。即便,他們的天賦再高。
還有,也許有的人,才華有限,被劉邦在征戰期間把給放到二線了,不再委以重任。比如劉邦稱帝后,他敕封的145個列侯中,就有很多人在歷史上的名氣不大。
舉幾個例子。棘蒲侯柴武,武廣侯薛歐,蒯成侯周緤,這都是老革命,排名還不低。其中柴武排第13,薛歐排名第15,周緤排名第22。這些人很早就跟劉邦混了,可他們的事蹟,有多少後人清楚?
戰爭本身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在經過了將近十年的混戰後,劉邦團隊如同大浪淘沙一般,最終篩選出了曹參、周勃、樊噲等幾個人才。這很正常。
用一句總結說,這就叫成王敗寇。
就拿當年跟著陳勝的幾個大牛人來說。葛嬰扶持楚國後裔為王,居然被陳勝殺了;武臣在趙國稱王,導致陳勝不滿,對他各種下絆子。陳勝最後也是在這種沒眼光,眾叛親離之下,被章邯擊敗並絞殺的。
這裡我們不妨想一下。如果蕭何、曹參等人當年跟著陳勝,他們會不會有好下場呢?
我覺得不會。他們如果跟著陳勝,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跟周市、鄧宗、武臣、葛嬰等人一樣的下場——在歷史上留下一段屬於他們的創業失敗史。
事實上,劉邦最後能成功,並非偶然。彭越和韓信找他討封,直接就要他封王,劉邦心裡一萬個不爽,但劉邦忍住了,他依然強忍著不滿給他們都封了王。
這叫什麼?這就叫有大志。跟著他,再失敗也失敗不到哪裡去。只要你是人才,或多或少都能有施展抱負的空間。
朱元璋是鳳陽人,徐達、湯和、趙德勝等也都是鳳陽人。
李善長是定遠人,馮勝、藍玉、丁德興等也都是定遠人。
定遠和鳳陽是鄰縣,在元朝時都屬於安豐路管轄。李善長、藍玉,也可以說是朱元璋的半個老鄉了。(常遇春的老家懷遠縣也屬於安豐路管轄,鄧愈的老家泗縣雖不屬於安豐路,但與鳳陽也是鄰縣)
試問,這麼多大名鼎鼎的人,都出生在那個小範圍內。這說明了什麼問題?說到底,還不就是“時勢造英雄”加“成王敗寇”嘛。
他們跟著朱元璋,然後朱元璋贏了,他們自然就都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總的來說。一個人能否創業成功,一是看有沒有運氣,二是看有沒有“運勢”,三是看有沒有能力。
三者皆有,那麼成功就是大概率事件。
三者皆無,那麼失敗也是大概率事件。
有其中兩者,卻缺一。如果是缺“運勢”,結果可能就是武臣、周市、范增這類人,他們有運氣,有能力,但沒碰到好主公,一身才華最終也就荒廢了。
如果是隻缺運氣,結果可能就是如早年跟著劉邦起義,但卻在第一場戰鬥中,就被對手劈死了,在歷史上沒留下名字的人。
如果是隻缺能力,就是如西漢開國功臣榜上排名靠後的那些人。他們也封了侯,但在歷史上默默無聞。
最後說點題外話。
不要低估了你們身邊人的才華,也不要過度高估了所謂的成功人士。認為成功人士就應該要異於常人。相信我,你身邊的狐朋狗友中,肯定也有軍政人才。只不過,他們還沒有機遇施展才華罷了。
-
17 # 鄭說豫見
秦朝末年,群雄並起,漢高祖劉邦在芒碭山斬白蛇起義,最初的班底就是豐縣沛縣一塊的人。
劉邦佔據沛縣,並組織軍隊加入項梁的楚軍,一直作為一支獨立的隊伍東征西討,並沒有被拆散,也沒有空降將領分權。這支部隊越打越勇,人越來越多,最初跟隨劉邦的人就水漲船高,擔任重要的將領。
比如曹參、盧倌、灌嬰等都是領兵人才,蕭何主做管理,樊噲是貼身護衛,夏侯嬰是車伕。劉邦是縣令,蕭何就管一個縣的民政;劉邦是漢王,蕭何就管漢地的民政;劉邦當皇帝,蕭何就是丞相。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其他將領也是如此。
朱元璋帶領24人獨自創業
創業的老闆,都會有一個核心團隊,老闆能成長多大,團隊的地位就會有多高。劉邦核心班底為豐沛集團,劉秀的雲臺二十八將大都為南陽人,朱元璋的將領大都出身淮右,而且離開郭子興創業時只帶走24人,其中包括徐達、湯和、鄧愈、花雲,均成為開國元勳。
商場同樣如此,當初跟隨馬雲創業的人當中,有的退出,有的堅持,堅持到最後的,自然而然的身價倍增,成為阿里的核心人物。
人才哪裡都有,關鍵是抓住機遇,把握機會,在合適的時間跟對合適的人。
-
18 # 澤澤媽歷史手札
我們先來看看劉邦起義的背景:
所謂時勢造英雄,劉邦在起義之前押送勞役去酈山幹活,途中因為喝酒誤事,偷跑了不少勞工,眼看無法交差的劉邦就鼓動剩餘的人一起去當了山大王。
為了躲避官府的抓捕,劉邦暗中一直和在官府工作的蕭何等人有聯絡。也是老天給力,這個時候陳勝吳廣起義,劉邦就藉此機會打著反秦的旗子擺脫了當山大王做土匪的命運,成功給自己洗白,成了農民起義家。
所謂殺熟,就是劉邦、蕭何這樣的人,他們趁著國家內亂的機會,首先幹掉的是蕭何的老領導,沛縣縣令,全面接手沛縣物資以及人員,然後推舉劉邦當了領頭人。
劉邦就帶著平時一起玩得來的哥們發小,扯著反秦的大旗投奔楚懷王去了。
所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在各路起義人馬中,除了最開始的陳勝吳廣是沒有根據的蝦兵蟹將之外,也就是劉邦這一支純遊兵散勇了,其他全部都是當初六國的貴族拉出的人馬,其中以項羽這一支最為兵強馬壯。
用現在的話說,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劉邦藉著這股反秦之風,跟著項羽各自向西挺進,準備攻打秦國都城,近攻函谷關。
有了平臺,慢慢也就有了人馬,劉邦那些曾經只是在縣衙作文書的朋友如蕭何,幹起了管理工作;有一把力氣殺狗的樊噲行軍打仗是一把好手,曹參、周勃等等都激活了潛能,隊伍越來越大,加上劉邦確實會來事兒,很會拉攏人,也會用人,當初最不起眼的一支隊伍,笑到了最後,得到了天下。論功行賞的時候,那些在沛縣起義的老部下,當然功不可沒,個個封王封爵。這就應了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
19 # 諸葛小村姑
第一功臣蕭何
秦朝開國十幾年了,按照慣例,縣太爺這樣的官員,應該是中央委派,搞不好,還是秦中國人空降過來的,縣裡的軍政一把手,可能輪不到原來六國的人擔任,蕭何是沛縣的一個書吏,相當於縣太爺的祕書,甚至連官員編制都沒有,若是放到唐玄宗、宋仁宗這樣的朝代,頂多混到一個編制名額,日常飲酒之餘,拉上三五好友,出得城去,東邊山崗放歌,西邊山崗觀鳥,了此殘生。
在縣太爺祕書的工作中,此人有點學識,也喜歡結交朋友,那也只是有點學識而已,工作遇到不順心的,發發牢騷罷了,有一點良好建議,還是悶在肚子裡的好。劉邦是當時鄉下的一個混混,可是劉邦本質不是什麼惡霸,算是一個地痞,只是不想平凡地活到老,他相信自己的人生有不一樣的雲彩,因此不事生產,成天廝混,今天逗逗寡婦,明天賴賴酒賬,蕭何不以劉邦卑微,有意結交,當然,這樣的混混在鄉下人頭熟,手條子厲害,可以幫助蕭何辦成一些棘手的事情,比如押送徭役隊伍什麼的去咸陽修陵墓,還不止一次。
當年呂公在沛縣請客,想混個臉熟,請蕭何主事,當門口有人嗷地一嗓子:“賀錢萬!”蕭何心底就發笑,一準知道劉邦這老小子來混吃混喝了。正因蕭何與劉邦很熟,才將他迎進去的,若是換了別人,蕭何可能屁股都不抬一下。
這樣愜意的生活,估計過上30年,也僅僅如此而已,可是好景不長,劉邦押送徭役,也是誤了期限,只好到芒碭山落草,那山也就那麼大,若是蕭何鼓動縣太爺搜山,劉邦是逃不掉的,因為劉邦的媳婦呂雉都能夠輕易找到他,定期到山中小聚,難道兵丁都是吃素的?可是蕭何沒這樣幹。
後來的秦末農民大起義,將這個安穩的小日子給打翻了,山東六國故地已經鬧翻了天,劉邦當然也被席捲其中,處於那個時代,各憑本事,沒有什麼裙帶關係,今天風光,明天掉腦袋,那是常事。
蕭何的縣太爺祕書功底就顯現出來了,安排大小內政,手到擒來,有條不紊,行軍打仗蕭何可能一無是處,可是治理百姓、籌集錢糧、安排徵兵,他可是內行,當然敵對陣營裡面也有內行,關鍵在領導人,蕭何與劉邦非常要好,超級信任,因此蕭何才會在後方大展拳腳,也就是說,領導的信任是你做好事情的前提。如果蕭何放在項羽那裡,不是被嚇死,就是被氣死,最後可能偷偷跑掉。
猛將曹參曹參,一個獄吏的小頭目,會一點文墨,劉邦經常押送犯人到咸陽服徭役,他們之間既有交情,指不定劉邦回來,順便捎上咸陽的土特產、兩瓶西鳳酒什麼的,回來與曹參、蕭何、夏侯嬰等人共謀一醉,然後一起去泡個妞,革命友誼就是這樣形成的。
曹參的功績:總共打下了兩個諸侯國,一百二十二個縣;俘獲諸侯王二人,諸侯國丞相三人,將軍六人,郡守、司馬、軍候、御史各一人。
看看上面的資料,曹參打仗是真的勇敢,往往先登城樓,殺敵立功無數,後來以左丞相身份被調到韓信帳下,統領騎兵,這也有牢牢看住韓信的意思,曹參參加了井陘口之戰(背水一戰),那是韓信的經典戰役之一。以至於後來評論功勞的時候,武將的功勞,曹參為第一,樊噲次之,被封為“平陽侯”。
如果不是秦末起義,曹參的人生就是在監獄裡面混到老死。
他們為什麼成功參加起義、打仗勇敢的人很多,為什麼別人不如他們顯赫呢?第一是因為他們與劉邦關係好,第二是他們辦事認真,比如蕭何謹慎,曹參勇猛,關鍵是第三,他們愛學習。第一、二兩點很好理解,當時要想成功,關係和勇猛是必須的,可是愛學習怎麼看得出來?
蕭何是一個書吏,本身就善於鑽書本,熟悉律令,知道政務的關鍵要素,因此在他獲得漢王授權之後,全心全意搞生產,搞後勤,更為可貴的是,通過幾年的征戰,他深知山川地理、人員分佈的重要性,這是一般的書吏達不到的境界,到了咸陽宮,什麼寶物不屑一顧,只是蒐羅了儘可能多的藏書,害得劉邦要踢他的屁股。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當年,陳勝吳廣起義,提出的這句口號,有點超前,最後讓劉邦的弟兄們實現了,也就是說,不要看這些人出身卑微,給他們一定的機會,一定的壓力,就能夠成功,當然敵對陣營的項羽手下,也有能人,如果項羽成功了,該評說的就是另一批人,同樣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歷史的必然。
總結:隊伍很重要、愛學習更重要人生道路如果真的如同算命先生說出的那樣,咱們就不要努力了,一切有天定,是不是真的這樣?可能和平年代,人們信,可是戰爭年代如果還相信算命先生那一套,估計死得很慘,比如:魏王豹。
-
20 # 霧中郎
並非沛縣擁有優質人才,而是沛縣那群普通人趕上了天下大亂的風口,機緣巧合下成了人才,滿清開國大將為何多來自東北?大明開國功臣為何多來自淮西?也是同樣的道理。
不要說古代,就拿今天的阿里巴巴來說,當年阿里創業的時候,隨便什麼人都能進,用馬雲的話講,只要“四肢健全,智力正常就行”,別說大學生了,大專生都得當寶,高中進去也不難,一流名校對阿里壓根不屑一顧。
今天呢?別說高中學歷、大專學歷了,就是浙大本科被刷下來的也是不計其數,刷他們的領導,很多就是當年的高中生。
難道說當初那些高中生都是天才?怎麼可能?無非是有了平臺有了歷練,只要不是特別傻的,能力自然而然就出來了。
說句不客氣的,如果是今天的阿里面試當年的十八羅漢,除了有一定資源人脈的老馬和蔡崇信,其他基本都要撲街。
喬布斯也說過,如果是今天的蘋果面試當年的我,我根本進不了蘋果。
劉邦的沛縣集團也是這個道理,哪有人才扎堆沛縣?無非是熬到最後沒死,不是人才也給你鍛鍊成人才了。
如果不是遇上亂世,沛縣那夥人不也只能平凡一生嗎?
樊噲這樣的,混個鄭屠鎮關西的地位就算到天花板了;蕭何上面沒人,又接觸不到權貴,至多當個小公務員,老老實實等退休;韓信要是生活在大一統的和平年代,既無科舉又無軍功,英雄也無用武之地,當個民兵隊長就算祖墳燒高香了;劉邦一個無業遊民,沒了天時人和還能繼續能混多久?在時代洪流之中,誰又說得清呢?
沛縣人才本來就是個偽命題,就像之前有人問為什麼當年留美幼童這麼厲害,隨便抓一個都是大拿?一堆人吹天才,結果有位大神直接拿出乾貨啪啪打臉。
原來當年選拔的時候,除了實在沒門路沒希望的窮人,但凡大家族,提供的孩子一定都是最沒出息最沒用的孩子,因為腦子聰明的都得準備科舉,家族不會放走的!
結果呢?這些成色最爛的孩子反而因禍得福,你能說是他們天縱奇才?無非是平臺不同罷了。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後,曾得意的說,湖南一地竟出了這麼多人才,地氣用盡,以後一百年再也不可能有什麼人物了!
結果才幾年,以毛主席為代表的那一批湖南革命領袖,隨便拉出一個都能把老曾臉給打腫了!
我們生活中這樣的故事還少嗎?當年分數差不多的高中同學,一個學了計算機網際網路,一個學了漢語言文學,結果學網際網路的買了兩套房子,學文學的連婚都結不起!
難道他們能力相差那麼多?無非是選擇大於努力,計算機遇上了網際網路爆發的風口,被吹上天了,個人的努力在時代洪流面前,真的不值一提!
所以,題主您明白了嗎?誰也不是生下來就是全知全能的,縱然天才也需要平臺給他發揮,也需要機會給他展示,否則只能終生默默無聞!
而普通人有了機會有了平臺,再加上一些鍛鍊,也很可能變成人才,不是沛縣人才扎堆,只是天下大亂的風口將沛縣吹上天了,沒有沛縣,也有其他縣出現所謂的人才團隊。
回覆列表
這其中也涉及到兩個問題。
其一便是歷史記載什麼。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中國古代的官方史書更是王侯將相的歷史。
假如秦沒有二世而亡,哪怕俱“居縣為豪吏矣”的蕭何與曹參在史書上都不會留下姓名,更何況當時只是屠狗輩的樊噲。我們便無從得知當時的沛縣可能擁有過這些人才。
當他們與劉邦發生聯絡,並一同建立了西漢,得以留名青史,問題這才成立。
其二便是歷史上新興王朝是如何建立的。
劉邦周圍有很多沛縣的人才,同樣項羽身邊多江東才俊。
劉秀以南陽發跡,雲臺二十八將有十餘人來自南陽。
洪秀全兵起廣西,馮雲山、石達開、韋昌輝等人也均是其老鄉。
往往這些開國君主周圍都會有一批來著同一地域或相鄰地方的熟識之人,他們大多成為嫡系親信,畢竟他們是發跡於微時不可多得的助力。之後以這些人為核心在漸漸向外發展,吸引人才,從而發展成集團。這便是歷史上新興王朝建立的一種形式,以開國君主為核心,以同地域人才為親信,逐漸發展壯大而成。
除此之外還有第二種形式,便是依靠一個已經成熟的地域集團。
最為典型的便是李淵依靠關隴集團建立唐朝。這與當時世家大族發展,地域集團形成的歷史息息相關。
所以說,並不是沛縣擁有了蕭何、曹參、樊噲這些優質人才,而是他們機緣巧合地與西漢的開國君主劉邦處於了同一地區,並被載入了史冊。
當然擁有機遇的同時,他們自己本身也有突出的才幹,方能成為之後集團的核心。這便是現在所說的把握機遇與提高自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