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15
回覆列表
  • 1 # 科技領航人

    科學是人類共同努力,以瞭解或更好地瞭解自然世界的歷史以及自然世界的工作方式,並以可觀察到的物理證據作為這種理解的基礎。它是通過觀察自然現象和/或通過嘗試在受控條件下模擬自然過程的實驗來完成的。

    考慮一些例子。觀察鳥領地行為的生態學家和研究露頭中化石分佈的地質學家都是科學家,他們的觀察是為了尋找自然現象的模式。他們只是在戶外做,因此以他們的行為來娛樂大眾。拍攝遙遠星系的天體物理學家和從氣象氣球中篩選資料的氣候學家也是科學家,但他們在更離散的環境中進行觀測。

    上面的例子是觀察科學,但也有實驗科學。觀察各種溫度下一個化學反應速率的化學家和記錄中子轟擊特定物質的結果的核物理學家都是科學家,他們都在進行實驗,以觀察出現一致的模式。觀察特定組織對各種刺激物反應的生物學家同樣正在嘗試尋找行為模式。這些人通常在實驗室工作,穿著白色實驗室外套,這似乎也意味著他們也賺了更多的錢。

    關鍵的共同點是,所有這些人都在進行並記錄對自然或自然模擬的觀察,以便更多地瞭解自然的工作原理。我們將在下面看到他們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表明舊觀念(一個世紀前或一年前的科學家的觀念)是錯誤的,相反,新觀念可以更好地解釋自然。那麼為什麼要開展科學工作呢?——個人視角

    那麼,上述所有這些人都在做什麼呢?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正在收集資訊以測試新想法或反對舊想法。科學家以發現改變我們對自然的思維方式的新事物而聞名,無論該發現是恐龍的新物種還是原子鍵合的新方式。許多科學家在一個以前未知的事實(發現)中找到了最大的快樂,這個事實解釋了一些以前沒有解釋的問題,或者推翻了一些以前被接受的想法。

    那是基於崇高原則的答案,它可能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以科學為職業。從務實的角度來看,人們也做科學來賺取薪水。期望大多數大學和許多學院的教授作為僱傭合同義務的一部分,進行能夠為知識做出新貢獻的研究。如果他們不這樣做,他們就會丟掉工作。

    科學家還為公司工作,並獲得報酬以產生關於特定化學物質如何影響大豆生長或地球深處石油形成的新知識。這些科學家的薪水更高,但他們可能會默默無聞,因為他們產生的知識被僱主為開發新產品或技術而保密的。

    為什麼要開展科學工作? ——社會視角

    如果以上觀點幫助解釋了個人為什麼做科學,那麼人們可能還會想知道,為什麼社會和國家為這些人付費以從事科學。一個社會為什麼要在發展有關自然界的新知識的過程中投入一些資源,或者是什麼促使這些科學家將自己的生命致力於發展這種新知識呢?

    答案的境界之一就是渴望改善人們的生活。遺傳學家試圖瞭解某些條件如何代代相傳,而生物學家們正在追蹤疾病傳播的途徑,顯然是在尋找可以改善普通百姓生活的資訊。地球科學家正在開發更好的天氣預測或地震、滑坡和火山噴發預測模型,他們也在尋求可以幫助避免困擾人類幾個世紀的艱苦條件的知識。至少任何一個民主社會,任何關心人民福祉的社會都將支援類似的努力,以改善人民的生活。

    答案的另一個領域是社會對經濟發展的渴望。許多地球科學家致力於尋找更有效方法來發現或回收石油和礦石等自然資源。尋找作物的果樹株或品種的植物科學家,正在為培育高營養和高產量的農作物而努力。化學家正在開發具有潛在技術應用潛力的新化學物質,而物理學家正在開發諸如超導性的新材料,同時也在開發可以刺激經濟發展的知識。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將自己視為陷入經濟競爭的世界中,對此類科學的支援無非是對經濟未來的投資。

    答案的另一個完整領域是人類對我們的星球及其環境的日益控制。為了理解人類社會中的有毒物和廢物如何通過我們的水、土壤和空氣可能對我們自己造成損害,已經做了很多科學工作。為了理解我們在大氣和海洋中引起的變化,如何改變我們生活的氣候以及如何控制食物和水的來源,也做了很多科學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科學試圖發展人類所需要的使用者手冊,因為他們越來越多地(如果不知不覺地)控制了全球生態系統和許多本地生態系統。

    最後,由於好奇心以及對周圍世界知識的滿足和啟發,社會支援科學。眾所周知,在晴朗的夜空中我們看到的星光在數千年甚至數百萬年前就離開了這些恆星,因此,我們中幾乎沒有人會從中獲得任何經濟利益,因此我們觀察到的光就像是遙遠過去的信使。但是,敬畏,遠見,甚至從這些知識中獲得的寧靜對我們許多人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

    同樣,我們很少有人會從注視著水流並反思水流經過的水文迴圈(從遙遠的海洋到天空的浮雲到上游的雨水和暴風雨)中獲得更大的身體幸福感。但是,來自這種知識的相互聯絡感,以非常有價值的方式豐富了我們對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當將這些無形的收益與上面概述的更切實的收益相結合時,難怪大多數現代社會都支援科學研究,以增進我們對周圍世界的瞭解。

    研究如何成為科學知識

    在實驗室或現場進行研究可能是一門科學,但這不一定是對知識的貢獻。在科學研究發表到同行評審的期刊上之前,科學界中的任何人都不會知道或對其充滿信心。他們可能會在會議上聽到有關新研究的訊息,也可能會通過新聞組的小道訊息瞭解這些研究,但是在釋出資料之前,沒有什麼太重視的。

    這意味著我們的生態學家必須寫一篇論文(出於相當過時的原因被稱為“手稿”)。在手稿中,他(她)說明了為什麼他(她)的特定研究如此重要,他(她)詳細說明了他(她)使用的研究方法,將所觀察到的結果準確地報告了出來,然後解釋了所觀察到的相對於已知結果的含義。

    然後,他(她)將手稿傳送給科學期刊的編輯,然後將其傳送給兩到三位專家進行審閱。如果這些專家報告說,研究是用恰當的方法且合理的方式進行的,並且結果貢獻了新的有用知識,那麼編輯者便會批准發表,儘管幾乎不可避免地會進行一些更改或新增。在幾個月內(我們希望),該論文出現在該期刊的新一期中,全世界的科學家都瞭解了我們生態學家的發現。

    當然,這項業務有些微妙之處。如果將手稿傳送到《科學》或《自然》等著名雜誌,那麼那裡的公開競爭就意味著編輯者可以選擇自己認為最突破性的手稿,而拒絕其餘手稿,即使手稿都做得很好的科學。然後,被拒絕的手稿的作者將他們的作品傳送到一些不太出名的期刊,這些手稿可能會被髮表,但聽眾會有所減少。不管是好是壞,科學家更傾向於閱讀和接受在廣泛發行的主要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而不是在發行量較小的地區期刊上發表的論文。

    總而言之,科學通過發表研究成果而成為知識。然後,隨著這些知識被教科書選中作為課本中的內容,以及當教授和老師決定要從這些教科書中強調什麼內容時,這些科學知識就會被更多人瞭解,成為科普常識。

    科學與變革

    如果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求新發現或發展新的概念和理論,那麼科學產生的知識體系就應該不斷變化。這種變化是對自然的更好理解的進步。通過不斷質疑我們目前的想法是否正確來實現這一目標。正如美國著名的天文學家瑪麗亞·米切爾(MariaMitchell,1818-1889年)所說,“質疑一切”。

    結果是,隨著對舊觀念的質疑和新證據的發現,理論不斷變化,或者至少隨著時間而被修改。用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的話說,“科學是糾正錯誤歷史”,甚至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也對自己說:“愛因斯坦……每年都會收回他前一年寫的東西”。許多科學家表示,他們希望在幾個世紀後重生,看看那時已經發展了什麼新知識和新觀念,並希望看到自己所在世紀中哪些觀念被拋棄了。

    我們今天的想法應該與我們擁有的所有證據相容,我們希望我們的想法能夠經受住未來的考驗。但是,對歷史的任何觀察都迫使我們認識到,未來很可能會提供新的證據,從而至少會導致不同的解釋。

    一些科學家自我意識特別強,以至於他們拒絕接受新的證據和新的想法。在那種情況下,用一個專家的話來說,“科學通過葬禮來推進葬禮”。但是,大多數科學家意識到,當今的理論可能是未來的過時思想,而我們所能希望的最好是,我們的理論將在子孫後代進行一些微調和微調的情況下得以生存。

    我們可以用哥白尼進行說明。今天我們大多數人,如果在街角被問到,都會說我們接受哥白尼關於地球繞太陽運動的想法——我們說日心說是正確的。然而,哥白尼本人認為,圍繞太陽的行星的軌道是完美的圓形。幾個世紀後,在牛頓時代,很明顯,這些軌道是橢圓形的。日心說並沒有被拋棄,只是對其進行了修改以考慮更詳細的新觀察結果。

    在20世紀,我們還發現橢圓的確切形狀不是恆定的(因此,米蘭科維奇迴圈可能會影響冰川的週期性)。但是,我們還沒有回到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這一概念。相反,我們仍然接受以日心為中心的理論——隨著新資料的出現,它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修改。

    嘗試類比:想象一下您最喜歡的虛構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馬普爾小姐,南希·德魯或其他任何人)正在研究一個艱難的案例,其中的線索只能靠斷斷續續地獲得。大多數偵探在解決案件之前都會保留自己的工作假設。但是,讓我們假設偵探這次決定隨著故事的發展而思考,以揭示他們目前的主要嫌疑人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時間順序。

    現在介紹一個伴隨偵探的角色,當發現每條線索時,他都會大聲喊道:“看,這改變了您以前的想法——一切都錯了!”我們的偵探會思考,但也許會樂於不說:“不,新證據恰好幫助我弄清楚了以前困惑”。在科學界也是如此,只是自然界永遠不會在最後一幕中崩潰並解釋她是如何做到的。

    科學與知識

    那麼,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科學目前還沒有,而且可能永遠也不會給出絕對永恆真理的陳述——它僅提供理論。我們知道,這些理論將來可能會得到完善,其中一些甚至可能會被拋棄,而傾向於那些根據未來科學家產生的資料更有意義的理論。但是,我們目前的理論是我們對世界的最佳解釋。他們對大量資訊進行了說明並經過了測試。

    考慮一些我們用來檢驗理論的資訊:

    從電子顯微鏡到全球生態學,我們已經研究了數千種(如果不是數百萬種)生物體的DNA、細胞、組織、器官和身體,從細菌到仙人掌再到藍鯨。

    我們已經研究了從夸克到恆星,大小從飛秒到數百萬年不等的粒子的物理行為。

    我們已經表徵了地球上自然存在的90種左右化學元素以及我們合成的其他幾種元素。

    我們已經使用地震學研究了地球的內部結構,既檢測了淺層斷層,又研究了行星核心的行為

    我們已經用挖泥機、瓶子、浮標、船、鑽探船、潛水器和衛星研究了地球的海洋。

    我們已在全球範圍內每分鐘對地球大氣層進行監測和取樣。

    我們已經用望遠鏡對外部空間進行了掃描,望遠鏡使用的波長範圍從紅外線到X射線,並且已經發送了探測器來檢查我們的太陽和太陽系的遙遠行星。

    我們親自探索了月球的表面,並從那裡帶回了岩石,並且我們還採樣了大量的隕石,以瞭解來自我們星球之外的物質的更多資訊。

    在未來的幾個世紀中,我們將做更多的工作,但是我們已經收集了各種各樣的資訊,可以在此基礎上構建理論,這些理論是我們目前對宇宙的科學理解。

    今天,人們有了選擇的餘地。一種選擇是接受懷疑論者,他們在不斷質疑中獲得對自然界的科學(也是理論上的)理解,這是從上述所有觀察和測量得出的。另一種選擇,是接受人們對自然世界的傳統理解,這些人們對自然世界的發展已有數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歷史了,無論他們多麼明智或善意,他們都只有敏銳的眼睛和豐富的想象力,這是他們的瞭解自然的最佳工具。

  • 2 # 涅槃行者

    痛心,有些人認為“中國古代無科學”

    對於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很多學者都發表過自己的意見,其爭論的焦點,無非是拿西方現代的科學理論去反駁古代中國的發明創造。

    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雜誌

    科學的本意是指具有完整知識體系的自然規律,科學並不是信仰,而是需要證據的,因此一些中國著名學者也認為中國古代是沒有科學的:1915年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雜誌《科學》的建立人——著名科學家任鴻雋在創刊號上發表《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1922年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在《國際倫理學雜誌》上用英文發表《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對中國哲學的歷史及其後果的一種解釋》,1944年中科院院士竺可楨寫下《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產生自然科學?》,還有我們尊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老先生也曾說過:“《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中的思維方式,而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說文解字》

    根據中國《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科是會意字:“從禾從鬥,鬥者量也”,故“科學”一詞乃取“測量之學問”之意為名。

    我們中國古代將自然,事物,道理的學問稱之為“物理”,到明朝時還以“格致”來代表“物理”,直至中日甲午戰爭以前出版的很多科學書籍多冠以“格致”或“格物”之名,在經過甲午海戰失利之後,中國才掀起了學習近代西方科技的高潮,其中康有為最早使用了“科學”一詞,他在《日本書目志》中就列舉了《科學入門》和《科學之原理》等書目。直到中華民國時期,“科學”一詞才完全取代了“格致”。

    那麼現代科學的定義是什麼呢?

    《西方科學的起源》

    中世紀科學史方面的權威——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科學史教授戴維-林德伯格在《西方科學的起源》一書指出:人類對科學所涉及內容的認知程度必須包括對早期科學歷史的研究,並且科學與哲學,宗教,政治,文學,醫學都存在著一定關係。

    在1888年,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

    這個定義對科學是一個比較中肯的結論,其中沒有泛指和狹義的含義,也是能被普通人所理解,並對科學的含義有了最基本的認知。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在公元前624年開始,西方陸續出現了以泰勒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歐幾里得,阿基米德等一批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們結成不同的學派,對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廣泛問題進行研究,在天文學,幾何學,物理學,醫學等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一時期成為西方古代科學發展的一個高潮時期。

    百家爭鳴

    同一時期為古代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在公元前770年,新興的地主階級逐漸取代了奴隸主,蓬勃發展的自然科學不斷揭示著天命觀的虛偽,為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打下基礎。春秋戰國時期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的時代,這時出現了諸子百家且相互爭鳴,有據可查的各種學派近二百家,各種著作達四千餘篇。

    《考工記》

    這裡只介紹一篇遠遠超越了當時的西方科技,春秋戰國時期的手工業技術文獻《考工記》,其中記載的科技資訊含量巨大,包含有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類30個工種的內容,還涉及了制車,兵器,禮器,鐘磬,建築,水利等手工業技術,以及天文,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考工記》的內涵意義遠遠超越了一本手工業技術手冊的範疇,它是中國古代科學存在的最有力證明之一。

    結論

    寫到這裡還是非常痛心的,每個人可以對科學的定義有不同的理解,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中國古代科學的存在,“整理事實,發現規律,做出結論”是古代中國已經沿用了上千年的方式,而現代的科學體系不過是將各種知識經過了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醫學等)。科學是無處不在的,它同社會生產力之間是密不可分的,人類的文明就是從製造工具開始,工具的使用讓人類擺脫了蠻荒時代,因此科學的歷史同人類文明的歷史同樣久遠。

  • 3 # 保險名人堂堂主

    科學是一門企圖總結、發現規律和利用規律的學問,它一般是通過證實而不是證偽的方法論指導自己的發展方向。

    科學在人類歷史上誕生只有幾百年,但是卻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加速發展的階段,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的發展似乎都避免不了以消耗資源為代價,以破壞人類環境為前提的邏輯。

    也許最初的科學工作者,都是懷著一顆純粹的心,但是近現代,尤其到了當代,科學的發展可能因為商業的極度繁榮,被賦予了過多的利益使命。與科學並存的一個概念就是偽科學,藉機大行其道,混淆視聽。

    科學所研究和利用的規律是有其侷限性的,必須有前提條件才能成立。無論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還是思維科學,沒有絕對的科學觀放之四海而皆準。

    自然科學是由中觀開始,分別向巨集觀(太空星系和宇宙)和微觀(物質的終極最小單位)發展。

    社會科學更注重從個體研究逐步向群體研究這一單向發展。

    思維科學是近現代形成的一個學科方向,主要研究人的思維,通過大腦對物質、語言等外界刺激的反應,探究意識發展的規律。

    另外,科學目前還有很多無法解釋的現象,但物質和意識最終會在一個層面上統一起來,也即物質就是意識,意識就是物質。這與佛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說法相符,也與“無中生有”的哲學論斷無別。

  • 4 # 辛福先

    科學不是神學,更不是迷信。咬文嚼字地把科學說得玄之又玄,本身就很不科學。

    由科學發展而來的是技術,技術使我們今天的生活豐富無比。所以科學是實實在在的,是可以證偽的。

    不像神學,不像迷信,不像有些古人的理論,無法證明其真偽。任由人們隨意解釋,說得天花亂墜,但沒有一樣實實在在的人間物品與它們有關。說具體點,以上種種造不出飛機大炮。

    科學的本質就是研究:物質是什麼組成的?物質是怎樣運動的?物質變化的規律是什麼?

    為了普及科學知識,科技部門應廣泛在民間舉行一些簡單的實驗展示。比如:電是怎樣產生的;電解水有什麼結果;鈉在氯氣中燃燒會生成什麼;酚酞滴入鹼水中,顏色有何變化等等。

    有人說那些實驗,初中生都見過嗎?否。很多老師由於偷懶,不做或很少做演示實驗的。學生親自操作更是少之又少。在偏遠地方、農村學校更是如此。

    初中學生年小,認知能力有限,既或見過這些實驗,印象也不會很深刻。所以在成人中普及,非常必要。看了這些簡單實驗,也許會顛覆過去認知的古人傳下來的理論。

  • 5 # 破傷風233

    科學,這個詞,是一個最為大眾熟知,又被誤解最深的詞語之一。在普遍大眾心裡,“科學”就代表正確,代表真理,代表好的東西。凡事如果是“科學的”則是好的,褒義的。凡事若是“不科學的”,就代表是假的,貶義的。科學這個詞,被濫用的太過。

    其實啊:

    科學,不代表正確,否則法官都請科學家來當就好了。

    科學,不代表真理,否則各個宗教派系請科學家講道就好了。

    科學,不代表好的事物,慘絕人寰的生化武器都是出自科學之手。

    到底什麼是科學呢?

    科學其實很年輕,它起源於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約中國明代)產生,後傳遍世界。科學一詞的定義有許多,《辭海》以及《不列顛百科全書》對其有著不同的描述。我個人是比較認可維基百科對“科學”詞條的定義:“科學,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進行歸因的學科。”

    其實對於如何定義科學,並不是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判斷科學理論的標準。好比研究封建社會,秦始皇生父是誰其實無關痛癢,研究封建社會的各種歷史要素才是重中之重。

    判斷科學理論,有哪些標準呢?

    1、邏輯自洽性,不能自相矛盾。

    2、簡潔性,科學結論簡潔明瞭,遵循奧卡姆剃刀原理,沒有多餘的無關的概念。

    拿萬有引力定律舉例,其原文是這樣表述的:“任意兩個質點由通過連心線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該吸引力的大小與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它們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兩物體的化學本質或物理狀態以及中介物質無關。”

    如果將其修改成:“兩個質點背後存在著力量之神,它會發魔力把兩個質點向一起推,表現為兩個質點好像在互相吸引,這個力量的大小與它們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力量之神不可見,且沒有質量。”這個修改版雖說可以和原版一樣應用而沒什麼影響。但不能稱之為科學結論。

    3、適用範圍明確,截止目前為止,沒有科學理論是世間萬物無所不包的。例如萬有引力定律的範圍是在有質量的物質之間的引力上,而不能應用到電磁力上來。

    4、實踐性,不能與任何適用範圍內的已知事實產生矛盾,並可以做出預測,該預測可以被檢驗,並且還得有已經被證實的預測。例如廣義相對論,它包容已知的牛頓定律,未與已知事實產生矛盾,能解釋牛頓力學不能解釋的水星近日點反常進動現象。並且預測光線經過太陽時的偏折角度,該預測上世紀被證實。

    但是你說做法事跳大神兒的神棍們,也可以解釋日食月食,天狗食月嘛!但是你讓他預測下一次日食什麼時候發生。你覺得神棍的預測會不會準呢?

    5、普世性,無國界。科學理論不會有文化、種族、信仰的界限。例如哈勃定律,不會有歐美哈勃定律與中國哈勃定律之分。阿基米德浮力原理也不會因為使用人種的不同而產生差異,更不會被歸入“古希臘文化遺產”。

    一個理論可以稱之為科學理論,就得滿足以上要求。通過科學理論得出的結論和觀點,人們稱之為科學結論。平時人們常說的“XX事情科學嗎?”,其實就是在說這件事是否是科學結論。

    每個科學理論,一旦誕生,往往化身為人類的一件神兵利器。在其適用範圍內,無往而不利。也正因為科學理論的可靠性。使得“科學”這個詞慢慢給人以“正確”的印象。使人們以為科學就是被發現的真理。但事實不是這樣的,科學不代表真理,我們應該這樣理解它:科學理論,只是在其適用範圍內與事實符合的很好。

    但即使是科學這有限的可靠性,也使人類在其誕生的這三百年間,在許多多方面脫胎換骨,煥然一新。

    1、需要概念明確。就是說對討論的內容有清晰的定義。例如:“邪不勝正!”,就不是科學可以討論的範疇。其中對於“邪”、“勝”、“正”都沒有明確的定義。什麼是邪?什麼是正?你說我邪我還說你邪呢!什麼叫勝?是大於?是消滅?是吞併?還是壓制?概念模糊,無法討論。

    2、需要標準客觀可量化。例如有人認為:“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這個說法就不是科學可以討論的。“母愛”雖然概念明確,是一種母子之間獨有的情感。但是無法客觀量化,每個人心裡標尺不一,也就無法對比。你說母愛最偉大,我卻認為父愛最偉大!這樣的爭吵可以持續到人類滅絕。但是如果說“姚明是中國籃球隊裡最高的。”這個說法,就屬於科學可以討論的範疇了。身高,是可以客觀量化的,任何人只要有統一的尺子,立刻可以得出結論。

    3、需要可證偽性。也就是說,面對一個討論的內容,對於其判定,可以找到能驗證它不成立的方法。不能只能證明,不能證偽。例如:“世界上有神,能力無邊,但是他躲避不見人”,這個說法就不是科學可以討論的,它沒有可證偽性。神,比人強大的多,他要躲你,如同你躲一隻螻蟻。你想探測到他,那麼除非他親自出現,否則門兒都沒有。人是無法證實神不存在的。

    再比如“太陽從東方升起”,這句話就可以拿到科學領域討論。因為有方法可以驗證,理論上只要找到一次太陽不是從東方升起的,就可以證明這句話是錯的,即使現實中沒找到也沒關係。但是“太陽可以從所有方向升起”這句話,就不具備可證偽性了,太陽從哪裡出來我都對,太陽從你們家廚房出來也對。理論上沒有方法找到證明它不正確的方法。

    科學有強大的自糾錯性。因為科學理論尊重經驗實證,所以一旦出現現實觀測與科學理論不符的情況,那麼尊重現實觀測,科學理論必須做出讓步。要麼修改,要麼推翻。

    就像咱們之前說的,科學的可靠特性,容易給人以“科學即正確”的形象。所以一些非科學領域的一些人和事兒啊,為提高自己的可信度,往往在自己頭上貼上科學的術語、標籤,以取得人們的信任。例如:

    遠距離操作物體的氣功,聲稱是練出了某種力場,用以操縱物體。實為騙術;

    香門術士中,說已故之人,肉體雖滅,但會留下某種“場”,被故人託夢或者生病就是因為這種場的作用,實為偽科學,騙術;

    一些產品如“鬼魂探測器”,聲稱可以根據科學理論檢測到鬼的存在,偽科學,實為忽悠。

    等等諸如此類,還有很多,科學這個詞,被濫用的不成樣子。

    再來看看科學從業者,科學行業的從業者,我們稱之為科學家。他們是一群是奇怪的生物,懷疑狂,偏執狂。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質疑這個,檢驗那個,耗盡青春也樂此不疲。即使是公認的科學理論,他們也會經常拿來擺弄,看看適用極限在哪裡。在他們眼裡,沒有所謂“真理”,只有原理。實驗資料比什麼都重要。如有可能,他們極其樂意推翻現有理論,並且以此為榮。他們常會小肚雞腸,互相為爭名分,變的仇深似海,老死不相往來。也可能會因觀點不一,變身槓精,爭的面紅耳赤,毫無風度。他們還十分謹慎,從不宣揚沒有理論支援的臆想。任何沒有證據的觀點,他們都不接受。即使有證據的觀點,他們也會疑神疑鬼,拿著證據,翻過來調過去地反覆推敲,確認沒問題後,才小心翼翼地接受。

    科學家就是這麼一群人!

    這群人...他們好像太刻薄,太吹毛求疵了吧?

    這事兒啊,在文學上可以,你可以寫科幻小說。可以寫詩,疑是銀河落九天!但是在科研上,行不通。思考階段腦洞大開、奇思妙想沒有問題,探索階段也可以提出假說,但要得出科學結論,就必須得有邏輯和現實上有無可辯駁的證據才行。因為科學是人類行走在客觀世界上的眼睛,為給出負責任的觀察,只能如此,別無他法。認識世界的眼睛如果出現了幻覺,吃虧的只能是人類自己。人血饅頭藥引子治病,本質上是人騙人。

    科學,是人類近現代才擁有的寶物,在科學適用的領域中,科學理論和其研究方法有著獨一無二的指導意義。例如你想登陸火星,或想觀測遙遠的宇宙,或想研發新款iphone,除了科學群體,你還能求助於誰呢?陰陽五行師嗎?

    但我們還是要知道,科學雖好,它是有侷限性的,而且是巨大的侷限性。超出了它的能力範圍,科學會瞬間變得傻呆萌。問啥啥不知道。

    你問它:廣義相對論中,為什麼質量會使時空彎曲啊?它會說不知道。

    你問它:量子力學中,粒子自旋為什麼只有整數和半整數啊?它會說不知道。

    你問它:宇宙空間為什麼會膨脹啊?誰推動的?他會說不知道。

    臺灣大學物理系陳義裕教授,曾在“探索基礎科學講座”的演講中風趣地形容 “不知道”這個詞:“這是我們科學家的祕密,通常我們都是不知道的。但是‘不知道’這三個字我們通常是不會對外界說的。”

    這樣的“不知道”有許許多多。科學不是萬能的,而且永遠無法變得萬能。科學領域中有許多未解之謎無法解答,有許多界限無法跨越。它自知渺小,所以謹慎前行。步伐雖小,但每走一步,都是人類認知領域永遠的開疆拓土。

    科學,有它的界限,科學領域以外的事物,不適合用科學去闡述,否則就是對科學的濫用。當然非科學領域的事,也不適合硬說自己是科學,不是科學領域的事情而謊稱自己是科學,這就是偽科學了。

  • 6 # 靈力一夢

    科學屬於認識的範疇,是認識的實用部分。由於人類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人類不可能絕對地認識自然界。所以,人類的認識具有侷限性,只具有相對的意義。

    然而,正是因為人類認識的相對性,使科學具有有效性,使科學獲得了無限的發展空間。

    人類認識的相對性,意味著科學理論不同於自然界。科學理論只是相對於已有的現象和實驗,關於自然界的同構系統。

    所以,科學的定義是:“科學是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作為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同於相互作用的雙方。科學是自然界中的新生事物,與人或自然界都有著本質的不同。

    根據上述科學的定義,科學作為人類的認識活動,始終伴隨著人類的成長而發展。

    原始人的科學理論主要是圖騰理論,原始人通過模仿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某一自然物來建立他們的神話傳說。

    這種人神合一、天地合一以及萬物合一的理論,包含了原始人的生活經驗和行為規範,是原始人的生存指南。

    比如,藉助神話傳說使佩戴相同標誌的原始人避免發生性關係,從而阻止了內婚制的延續。由內婚制轉變為外婚制,是人類社會的重大轉變。這種轉變,既避免了近親繁殖,又有利於建立和維護社會中的人際關係,有助於原始社會的健康發展。

    在經典時期,人類通過提出概念,產生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於是,當時的人類藉助於邏輯分析,建立了概念的邏輯體系。以理性的世界來替代自然界。

    進入二十世紀,人類的認識擴充套件至高速領域、宇觀領域和微觀領域,發現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系統,原本各自獨立的物體,轉變為量子的不同狀態。於是,由理性的機械世界,轉變為量子的有機世界(同構系統)。

    總之,科學與自然界是同構的關係,有效但並不相同。

  • 7 # 奇堯最棒

    科學的本質是:作為人類改造世界的指南。其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

    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是人類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所總結的經驗結晶。

  • 8 # 再見小南門

    有人說:自從科學從哲學中脫離出來,就具備了兩個基本特徵,理論推導和觀測實證,即邏輯化,定量化,實證化,因此中國古代大部分都屬於技術而不是科學,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我們沒必要因為民族感情而不承認。

    這樣來定義科學。那麼科學就是少部分人的事。 我們要來了解科學的本質是什麼,科學的目標是什麼?這樣才能抓住科學的實質。西方的哲學總是告訴我們,要抓住問題的本質。為什麼我們不能透過科學的現象,看到科學的本質呢?

    那麼科學的本質是什麼呢?首先,科學是由人來使用的。科學的主人是人。其次我們應該瞭解,科學的目標與方法都是要了解客觀規律。

    既然科學的主人是人,人是科學的主人,那麼我們這個主人就是我們自己做得了主嗎?我們能夠用智慧的方法來掌握科學嗎?

    這裡要問的就是,除了科學之外,在人類的歷史中,在人類文明中有沒有這樣的方法,能夠了解客觀規律?能夠了解如實的瞭解我們自己的身心,瞭解宇宙萬物。 中國的智慧中沒有科學這樣一個詞。但是中國的智慧,他能夠了解人的本質。也能夠了解人的意識本質。也能夠了解人與天地宇宙萬物的整體關係。 西方雖然有科學,但是他能夠了解人的本質嗎?現代的科學也還才準備去了解人的意識的本質。西方的科學能夠了解人與天地宇宙萬物的真正關係嗎?西方的科學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科學,他來了解人與宇宙萬物的客觀規律。中國的智慧中沒有科學一詞,但是在中國的文化中,早就在很多方面能夠做到了。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到中國的智慧中,有科學的特性。

    我們現在要問的就是:為什麼西方的科學在很多方面,比如說人的意識的本質沒法瞭解,但是中國的智慧早就能夠完成,這可以跟西方的科學起啟迪作用嗎? 就西方的科學、文化歷史來說,西方人的確從啟蒙時代就從中國的智慧方法中,得到了啟迪,有了他們無數的創造。 那麼為什麼我們中國現在的科學人,科學達人,他們總是反對古老的中華智慧?,為什麼不能從中華古老的文化中得到啟迪,來發展現代的科學? 老是說中國的文化中沒有科學,他們是要拒絕中國的智慧。這是他們無意識的狀態,他們沒有正視這個問題,他們的這種觀察方法,讓我們現代的中中國人,不能從古老的智慧中得到啟迪,來發展現代的中國科學。 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很多人沒法瞭解西方科學的精神,把學到的西方科學與中國古老的智慧對立起來。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現在的哲學人,他們沒有來進行研究探討。這是一個阻礙現代中國文明進步的一個巨大的困境。

    中中國人瞭解宇宙萬物的科學特性,與西方的科學形式也不同,雖然他們都是在瞭解人與宇宙萬物。西方的科學研究宇宙萬物,必須製造先進的儀器,中中國人他們瞭解人與宇宙萬物,引用的是人本身這個超級的宇宙生物儀器,這種東西方科學的不同形式也造成了他們的結構與結果的巨大差別。西方的科學,把一切都外化了,他們研究人本身也需外化,沒法直接運用人本身的妙德來認識自我,最後導致異化,帶來了很多的巨大危機,所以西方的一些大科學家,哲學家,他們都在擔心:科學帶來了人類的迅速消亡。中中國人研究人與宇宙萬物的智慧科學,是一種超科學的存在,能夠把人放到萬物十方世界宇的背景中去研究,所以對人的本質能夠究竟,能夠開啟人無窮無盡的妙德,能夠建立天地人一起的各種文化大系統,中國的智慧超科學清靜安全,所以中國的文明恆久光明。

    還可以進一步認知:這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差別,中國的宗教科學哲學三位一體,中國的每一個文化大系統都具備這個特點。西方的文化宗教科學哲學三分。我們要研究,中國文化的這個特點,與西方文化的這個特點,他們各自的優劣。

    我們要了解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這種差別,不要總是把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混交在一起研究,總是把學到的西方知識理法,教條性的來觀察中國古老的智慧,這樣的研究已經100年左右了,這樣的研究沒法發現中華古老的智慧應用於時代。

    現代的中國,我們應該明確提出:人是科學的主人,科學研究應該帶上智慧的眼睛,科學活動首先要保證清淨安全,我們既要發展外部的世界,又要同時發展內部的內心世界,應該把從西方學來的科學方法與中國古老的智慧融合,我們應該學會用科學的方法瞭解萬物獲得知識的方法,同時又不應該忘記中華古老的智慧,用自己的身心瞭解客觀事物的智慧方法,把科學的方法與知識的方法結合起來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智慧分科學,我們不僅僅停留在學習西方這個階段我們應該學向全人類向西方世界提供中國的智慧方法,我們應該用中國的智慧提升科學的境界,達到參展天地化育的至善之境,我們應該學會用中國的智慧來解決科學研究的各種弊端,比如說末日危機。把中國的智慧方法與科學的方法結合起來,中國的智慧能提供這種觀法,這樣才能讓我們的人類恆久光明,這樣或許我們能夠創造一個人類的新的未來。

  • 9 # 苦善禪根1

    科學這個詞,現在在中醫的“黑“與“粉“的辯論中,常常被“黑”們引用,也說出了許多的道理與凝惑,但總感這個詞概念不請,當然包括"粉”們。

    方大博士舟子”大師",所謂的科普了幾回,也發現其實舟子大師也只是“偽",虛張聲勢,也沒把弄清,還有誤導作用。什麼重複,驗證,證偽等等。一上網搜,沒給出準確定義,便略明白一二。

    科學就是代表先進的生產力,政治課本上的定義:科學就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也就是說科學就是代表人類文明發展的先進理論,先進工具!

    舉例“中醫"討論中,這重複,驗證,證偽,誰說了算?科學發展,任何事物辯證都在發展,所以科學就是發展,用以專詞去佐證一個事物,只是形象,不可定論。這就是多少過去的科學後來證明不科學,現在的科學將來不一定科學,這就是“證偽”吧。中醫幾千年了,套用"證偽“驗證”“重複“,有人覺得時間太短不足以證明嗎?難道科學還有雙重標準?當然我只在此討論證明中醫科學。

    再說側面的,1949年諾獎發給治精神病的“額前頁切除術"的萄葡萄牙科學家,短短几年就否定拋棄。骨髓炎現代醫學治療控制,最後是截肢斷腕,中醫楊文水中藥治療去根無副作用。這些也在或多或少地說明著一些科學道理,不知能否讓看官們明白點什麼?

    僅就所學知識有限,浮淺的作個解答,再深的專家會講的更明白。

  • 10 # 地外天使

    對於什麼是科學?科學的定義是什麼呢之話題,我個人觀點認為,科學是現代人類社會獲得無限潛性進步的方法。這也許就是一個較為準確的定義概念。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科學是代表超前創新和發明創造典型案例過程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必須是要以超前創新為前提,以人類幸福生存為宗旨,以哲學、邏輯推理和研究實驗為手段,以重大突破和重大貢獻值之實現為目標。

    科學方法具有無限進步的發展潛能,具有無限進步的可能性,可以獲得超越時代的科學成果,可以獲得發明創造先進性的進步體現,完全貫穿在超前創新的氛圍之中,是全人類各領域和人類社會獲得可持續進步與發展最為有效的方法。

    由此可見,科學是現代人類社會獲得無限潛性進步的方法,是推動著人類文明和人類社會發展不斷進步的動力引擎,是具有無限進步的可能性。

    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可閱到我相關科學領域前沿上一千個的原創作品,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 11 # 宅聞聯播

    科學(Science)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上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是已係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

  • 12 # 歲月如梭水如歌

    科學的本質是找出物質世界"骨子"裡的東西,神經的感覺再造樣式。

    科學有現實生活需求性,它是物質世界經驗性意識心理指南針。

    科學具有時代性與未來共棲性。

    科學具有物質世界的人性,這種人性是物質的功利化手段或理由。

    科學具有未來需要性。

    科學的邊界在科學家的心裡,思維是堤岸。(個人見解,)

  • 13 # KongZWang

    學習了科學文章,自由落體運動。自由落體運動源於地心引力,物體在只受重力作用下從相對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其初速度為Vo=0m/s)譬如用手握住某種物體,不施加任何外力的理想條件下輕輕鬆開手後發生的物理現象。

    自由落體運動: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gt

    3.下落高度 H=1/2gt^2(從Vo位置向下計算)

    假設在一座房子窗戶,高3米,石頭10公斤,鬆手落下,代入公式:3=0.5✖️9.8✖️t^2

    t^2=3➗4.9。t^2=0.612. t=0.78秒。

    又學習了平拋運動

    物體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方向丟擲,如果物體僅受重力作用,這樣的運動叫做平拋運動。平拋運動可看作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以及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合運動。平拋運動的物體,由於所受的合外力為恆力,所以平拋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平拋物體的運動軌跡為一拋物線。平拋運動是曲線運動 平拋運動的時間僅與丟擲點的豎直高度有關;物體落地的水平位移與時間(豎直高度)及水平初速度有關。,其速度變化的方向始終是豎直向下的。

    平動慣性力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當物體所受的不為零的恆定合外力時,將作勻加速運動,其力與運動的關係為:F=ma

    假如一列火車 以每小時100公里的速度勻速行駛,在車廂視窗有10公斤的石頭,先換成秒速度

    一公里=1000米,一小時=3600秒。100000➗3600=28米/秒。F=10✖️28,F=280公斤。也就是火車車廂視窗的石頭在每小時100公里勻速行駛的火車上有280公斤的水平推力。

    讀了以上科學文章後,再讀相對論這段文章,就覺得愛因斯坦在勻速行駛的火車車廂視窗石頭直線下降是不存在的:Pdf 狹義相對論中的課文:3.經典力學中的空間和時間 力學的目的在於描述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如何隨“時間”而改變。如果我未 經認真思考、不如詳細的解釋就來表述上述的力學的目的,我的良心會承擔違背 力求清楚明確的神聖精神的嚴重過失。讓我們來揭示這些過失。 這裡。“位置”和“空間”應如何理解是不清楚的。設一列火車正在勻速地 行駛,我站在車廂視窗鬆手丟下(不是用力投擲)一塊石頭到路基上。那麼,如 果不計空氣阻力的影響,我看見石頭是沿直線落下的。從人行道上觀察這一舉動 的行人則看到石頭是沿拋物線落到地面上的。現在我問,石頭所經過的各個“位 置”是“的確”在一條直線上,還是在一條拋物線上的呢,還有,所謂“在空間 中”的運動在這裡是什麼意思呢?根據前一節的論述,就可以作出十分明白的答 案。首先,我們要完全避開“空間”這一模糊的字眼,我們必須老實承認,對於 “空間”一同,我們無法構成絲毫概念;因此我們代之以“相對於在實際上可看 作剛性的一個參考物體的運動”。關於相對於參考物體(火車車廂或鐵路路基) 的位置,在前節中已作了詳細的規定。如果我們引人“座標系”這個有利於數學 描述的觀念來代替“參考物體”,我們就可以說,石塊相對於與車廂牢固地連線 在一起的座標系走過了一條直線,但相對於與地面(路基)牢固地連線在一起的 座標系,則石塊走過了一條拋物線藉助於這一例項可以清楚地知道不會有獨立存 在的軌線(字面意義是“路程——曲線”);而只有相對於特定的參考物體的軌線。 為了對運動作完整的描述,我們必須說明物體如何隨時間而改變其位置;亦 即對於軌線上的每一個點必須說明該物體在什麼時刻位於該點上。這些資料必須 補充這樣一,個關於時間的定義,依靠這個定義,這些時間值可以在本質上看作 可觀測的量(即測量的結果)。如果我們從經典力學的觀點出發,我們就能夠舉 出下述方式的例項來滿足這個要求。設想有兩個構造完全相同的鐘;站在車廂窗 口的人拿著其中的一個,在人行道上的人拿著另一個。兩個觀察者各自按照自己 所持時鐘的每一聲滴咯刻劃下的時間來確定石塊相對於他自已的參考物體所佔 據的位置。在這裡我們沒有計入因光的傳播速度的有限性而造成的不準確性。對 於這一點以及這裡的另一個主要困難,我們將在以後詳細討論。

  • 14 # 西山逸隱

    試以一個自然人的粗淺眼光,論證一下什麼叫科學以及科學的定義和邊界在哪裡。

    人類的“科學”廣義上講,就是地球上一幫“高階動物”對自身所處的環境竭力一求認識的學問,這就是人類所謂科學的定義。

    廣義如此,狹義是什麼呢?狹義的科學,被稱為“科技”,這個似乎無須多說,地球人已經都知道了。

    可是,在朦朧之中,科學走了過多的邪路。如果能夠真正清醒,並且能夠擺脫一切羈絆,還有地球尚能堅持不定時間的話,階段性邊界是徹底認識到大自然的不可侵擾、不可違逆性!最終邊界就是,隨著地球的死亡而滅亡!

    有牛人會說,不可能,人類正在探索宇宙,總會找到出路滴!嗨嗨!那僅僅是夢。即便能夠找到,能不能平安抵達,到達以後能不能正常存活,能走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個人,留個種子,就阿彌陀佛了!

    有些個牛滴噔噔滴死牛,還在張著個臭嘴,伸著個臭爪,汙衊儒學,把那無知當做精神,瞥視辣嘴滴在那作死呢!呵呵,哈哈哈哈!

  • 15 # 柒道友

    不從無聊的定義、概念開始,就簡單說說。

    科學的本質是確定性,明確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間的規律。

    科學的本質決定了它是一個有限的範疇。因為科學所確定的事實和規律是有限的。否則科學就不是科學了。

    有人說科學無盡頭,是錯誤的。無盡頭就沒有確定性了。應當說科學研究無盡頭。

    科學精神(或方法論),是刨根問底,找到規律,實驗檢驗,反覆證明確定性事實和規律。

    其實科學的確定性也非都是百分之百的確定性,比如天氣預報。科學之所以令人信服,實際來自它的嚴謹性。而它的嚴謹性又是一個歷史概念,比如愛因斯坦的理論比牛頓的理論更嚴謹。

    既然科學給我們的確定性事實和規律是有限的,那麼人們就會遇到許多科學沒有給出答案的問題。就像懂科學的成年人,也會遇到被小孩問倒的情況。不信你去小學,讓學生問你十個不是書本上的問題。

    這就是科學的侷限性。信奉科學,以為科學無所不能的人,恰恰是迷信的人。

    那麼科學無法回答的問題,人們還是要想辦法解決,往往會採用生活工作中學到一些知識,就是所謂不科學的知識,沒有科學理論可以解釋的知識。

    所以不要動不動就說,這個那個科學不科學?告訴你,說一百件事你能用科學解釋十件其實就不錯了。

    大家一起湊湊,你感興趣卻沒答案的問題,湊一百個,讓迷信科學之徒解釋解釋。

  • 16 # 圓拙

    《中國科學的中華智慧觀察》

    中中國人為了學到西方文化的精髓,100年以來,我們基本上放棄了古老的傳統文化,我們到今天還沒有把學到的西方文化,與中國古老的文化進行融合的觀察。所以我們總是有意無意之間把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西方文明,一直對立著,難道我們現在是中中國人沒有足夠的智慧來轉化這種困境嗎

    有人說:自從科學從哲學中脫離出來,就具備了兩個基本特徵,理論推導和觀測實證,即邏輯化,定量化,實證化,因此中國古代大部分都屬於技術而不是科學,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我們沒必要因為民族感情而不承認。

    這樣來定義科學。那麼科學就是少部分人的事。 我們要來了解科學的本質是什麼,科學的目標是什麼?這樣才能抓住科學的實質。西方的哲學總是告訴我們,要抓住問題的本質。為什麼我們不能透過科學的現象,看到科學的本質呢?

    那麼科學的本質是什麼呢?首先,科學是由人來使用的。科學的主人是人。其次我們應該瞭解,科學的目標與方法都是要了解客觀規律。

    既然科學的主人是人,人是科學的主人,那麼我們這個主人就是我們自己做得了主嗎?我們能夠用智慧的方法來掌握科學嗎?

    這裡要問的就是,除了科學之外,在人類的歷史中,在人類文明中有沒有這樣的方法,能夠了解客觀規律?能夠了解如實的瞭解我們自己的身心,瞭解宇宙萬物。 中國的智慧中沒有科學這樣一個詞。但是中國的智慧,他能夠了解人的本質。也能夠了解人的意識本質。也能夠了解人與天地宇宙萬物的整體關係。 西方雖然有科學,但是他能夠了解人的本質嗎?現代的科學也還才準備去了解人的意識的本質。西方的科學能夠了解人與天地宇宙萬物的真正關係嗎?西方的科學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科學,他來了解人與宇宙萬物的客觀規律。中國的智慧中沒有科學一詞,但是在中國的文化中,早就在很多方面能夠做到了。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到中國的智慧中,有科學的特性。

    我們現在要問的就是:為什麼西方的科學在很多方面,比如說人的意識的本質沒法瞭解,但是中國的智慧早就能夠完成,這可以跟西方的科學起啟迪作用嗎? 就西方的科學、文化歷史來說,西方人的確從啟蒙時代就從中國的智慧方法中,得到了啟迪,有了他們無數的創造。 那麼為什麼我們中國現在的科學人,科學達人,他們總是反對古老的中華智慧?,為什麼不能從中華古老的文化中得到啟迪,來發展現代的科學? 老是說中國的文化中沒有科學,他們是要拒絕中國的智慧。這是他們無意識的狀態,他們沒有正視這個問題,他們的這種觀察方法,讓我們現代的中中國人,不能從古老的智慧中得到啟迪,來發展現代的中國科學。 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很多人沒法瞭解西方科學的精神,把學到的西方科學與中國古老的智慧對立起來。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現在的哲學人,他們沒有來進行研究探討。這是一個阻礙現代中國文明進步的一個巨大的困境。

    中中國人瞭解宇宙萬物的科學特性,與西方的科學形式也不同,雖然他們都是在瞭解人與宇宙萬物。西方的科學研究宇宙萬物,必須製造先進的儀器,中中國人他們瞭解人與宇宙萬物,引用的是人本身這個超級的宇宙生物儀器,這種東西方科學的不同形式也造成了他們的結構與結果的巨大差別。西方的科學,把一切都外化了,他們研究人本身也需外化,沒法直接運用人本身的妙德來認識自我,最後導致異化,帶來了很多的巨大危機,所以西方的一些大科學家,哲學家,他們都在擔心:科學帶來了人類的迅速消亡。中中國人研究人與宇宙萬物的智慧科學,是一種超科學的存在,能夠把人放到萬物十方世界宇的背景中去研究,所以對人的本質能夠究竟,能夠開啟人無窮無盡的妙德,能夠建立天地人一起的各種文化大系統,中國的智慧超科學清靜安全,所以中國的文明恆久光明。

    還可以進一步認知:這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差別,中國的宗教科學哲學三位一體,中國的每一個文化大系統都具備這個特點。西方的文化宗教科學哲學三分。我們要研究,中國文化的這個特點,與西方文化的這個特點,他們各自的優劣。

    我們要了解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這種差別,不要總是把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混交在一起研究,總是把學到的西方知識理法,教條性的來觀察中國古老的智慧,這樣的研究已經100年左右了,這樣的研究沒法發現中華古老的智慧應用於時代。

    現代的中國,我們應該明確提出:人是科學的主人,科學研究應該帶上智慧的眼睛,科學活動首先要保證清淨安全,我們既要發展外部的世界,又要同時發展內部的內心世界,應該把從西方學來的科學方法與中國古老的智慧融合,我們應該學會用科學的方法瞭解萬物獲得知識的方法,同時又不應該忘記中華古老的智慧,用自己的身心瞭解客觀事物的智慧方法,把科學的方法與知識的方法結合起來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智慧分科學,我們不僅僅停留在學習西方這個階段我們應該學向全人類向西方世界提供中國的智慧方法,我們應該用中國的智慧提升科學的境界,達到參展天地化育的至善之境,我們應該學會用中國的智慧來解決科學研究的各種弊端,比如說末日危機。把中國的智慧方法與科學的方法結合起來,中國的智慧能提供這種觀法,這樣才能讓我們的人類恆久光明,這樣或許我們能夠創造一個人類的新的未來。

  • 17 # 歐陽雨晴

    1>科學是一種方法,又是系統化知識。

    上世紀中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思想解放<啟蒙>,一些自然哲學研究者發明了通過"實驗/觀測/調查"來尋找事物的因果關係並揭示、推導客觀規律。

    於是產生了牛頓、哥白尼、達爾文等第一批偉大的科學家!!

    這個方法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查的流程:

    提出設想或專案計劃→組織實證<實驗或觀測或調查>→尋找證據→結果是可以重複驗證的→尋找因果關係或客觀規律→用數學表達結論→發表成果→同行評議認可→最終形成系統化知識。

    →人們把這套方法及其所形成的系統知識叫做"科學"。

    2〉科學的本質

    因此,科學本身是一個探索未知,揭示真理,構建知識的人類的實踐活動。

    探索未知體現為一種科學過程<實證方法>,過程就是一種發展性;揭示真理體現為一種科學本質,這個本質的基礎和前題是證據和真實性;在此基礎上構造新的系統化知識,而構建知識體現為一種科學結果,結果就是一種創新性→這就是科學本質!l

    因此,科學的本質就是在實證基礎上的創新!!→發現新規律、提出新方案!

    如果沒有實證的"創新"也不是科學,例如:寫了一本新小說,提出一個新觀點,只要這些成果不是實證而來,就是在科學的大們之外,

    而且如果僅僅有實證!,而沒有創新,也不是科學,這個"科學"也就沒有意義!!

    因此,科學是以實證為基礎的創新方法及其形成的系統化知識。

  • 18 # 珍愛君

    科學,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

    經常看有些人在網上或者現實中,說你不懂科學。說你是民科。

    這些人很是奇怪。民間科學,在他們眼裡也是一種迷信,為啥呢,因為他們才是正宗的科學的徒子徒孫。

    但是吧,你問他們什麼是科學呢?這麻煩來了,為啥呢?因為一千個人裡有五千個哈姆雷特。為啥不是一千呢?因為在不同的階段,他們對於科學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當初由陳獨秀引進了“德先生”跟“賽先生”,那時候的賽先生還是指的自然科學跟科學精神,你看這時期指的是一種科學的精神。

    科學還有種解釋叫分科而學,簡單說就是把知識分類,分成物理學,化學,文學,數學,醫學……每一個大類又可以無限細分,最終發現分不下去了,結果有些學科就開始停滯不前了。

    科學又是一種研究事物,研究某一個現象的方法,比如說有人舉例的孟德爾的遺傳學實驗,說白了就是對照實驗。有人說中國沒有科學精神,其實他們攻擊的並不是中國沒有科學精神,而是主要攻擊我們研究問題,沒有對照實驗。他們以此認為中國的所有的東西,都是不科學的。

    你看,他們定義了科學的概念,然後用這個概念生搬硬套我們的東西,然後說,你看吧,你們不科學。

    這就像是我們穿43碼的鞋子,他們給我們一雙42碼的鞋,然後說,你這腳有問題啊!

    對照實驗,如果不提這個梗的話,我覺得西方人還有的玩,為啥呢?因為還可以自己偷偷的拿這個做遮羞布。既然提到了,我們今天就說一下我們中國大週期的對照。

    我們的對照,是對整個歷史進行大週期對照,這裡面有無數的變數,這個系統要更龐大更復雜更具有挑戰性。

    西方人的對照實驗是控制單一變數進行對照,比如說光照實驗,這種實驗可以解決的問題太過於單一,一次只能驗證一個變數,要麼光照強度的影響,光照方向的影響……

    我們的系統,既要與上個歷史階段(王朝)進行對比,還要與更早的歷史階段對比,既要進行文化上的對比參照,又要進行政策上的,還要進行天文曆法上的……

    當然了,得到的結果也不同。西方人得到的是一個小問題的小答案,而我們得到的是一個大問題的大答案。

    這裡可以對照《道德經》中的,治大國若烹小鮮。抽絲剝繭,抓住主要矛盾,其他的小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迴歸到五千個哈姆雷特的問題上,我們再來總結一下科學的定義吧,為什麼會有五千個哈姆雷特呢?

    舉個例子吧,雖然不準確,但理解意思就行了。

    你問大象長什麼樣?

    有人會告訴你一根大粗腿,有人跟你說,四根大粗腿,有人告訴你一根長鼻子,有人告訴你兩隻大耳朵,有人告訴你大象不存在……

    那到底大象是什麼樣的呢?

    這就是科學的定義在今天如此分裂的原因了。我們中國有個詞形容這樣的行為,那就是盲人摸象。

    更可笑的是,今天已經有了如此之眾的科學的徒子徒孫,他們組成了“拜科學教”這樣的奇怪物種。

    怎麼才是對待科學的正確態度呢?

    孔子有句話可以恰如其分的表明對待科學的態度: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9 # 梵易1

    科學是一種認知,是一種探索,是一種方法。科學也是單方面的,而是多方面,而是全方位,是從一點突破,確定基點是很重要的。

    從認知科學來說。如佛學,一是塵,人之外所見到的塵,總為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人的認知必有根,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人用六根分別觀察六塵,眼觀到的是色空,耳聽到的是聲響,鼻嗅到的是香,舌嚐到的是味,身碰到的是觸,意悟到的是法。六根認知六塵得到的是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最後佛學創造了唯識論,這就是佛學對遍虛空存在的認知科學。

    如道的認知,道是認知宇宙萬物的科學,揭示了宇宙萬物有無的奧祕。

    如儒的認知,家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最小單位,通過認知得到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認知科學。

    如物理科學,從物質出發去認知巨集觀和微觀,創造了現代科學。

    作為科學,必須確定一個基定點,然後去探索,去認知,去實證。科學是分科的,有物理科學,有自然科學,有社會科學,有思維科學,等等。

  • 20 # 毋以有己

    多數人不理解,究竟何為科學?下面結合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代表作《動物莊園》)的文章,作些補充和修改呈現給大家。

    目前科學一詞至少有兩重含義,而多數人對此含混不清。科學一般被定義為:①知識體系,即分科而學;②思維方法,即通過邏輯推理從觀察到的事實得出可驗證的結論。

    有人說如果得到系統的科學訓練,人們會變得更加明智。甚至認為一個科學家對政治、社會、道德、哲學,包括藝術的看法,都要比一個科盲高明,大多數人對此深信不疑。果真如此嗎?

    舉個例子,在抵制民族主義問題上,德國的科學界沒有對希特勒作出任何抵抗,儘管希特勒破壞了德國科學的長期繁榮,但始終有許多才俊之士在對合成油料、噴氣式飛機、火箭和原子彈之類作必要的研究,沒有他們,德國的戰爭機器必將歇菜。尤為邪惡的是,德國科學界對暴虐的種族滅絕全盤接受。在布蘭迪教授的《德國法西斯主義的精神與結構》一書中,可找到他們聯合簽署的宣告。

    二戰時,英美的不少物理學家,因為清楚地知道原子彈的用途,從一開始就拒絕研究。儘管不知他們的名字,但可以猜測,他們具有廣泛的文化修養,熟悉歷史、文學或藝術,他們的興趣並不純粹在科學上。

    關於轉基因,準確的命名是分子雜交育種技術。那麼當你挺(或反)轉基因時,你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麼嗎?對於轉基因技術我們應該大力支援,對於轉基因產品我們應審慎取捨,對於國家認證的安全的轉基因產品我們無需懷疑。目前,中國許可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木瓜,許可銷售的轉基因產品有食用大豆油、飼料製品等,且強制標識,用與不用,悉聽尊便,有什麼可爭議的呢?

    關於中醫,其思維方法與科學不同。中醫用整體思維,辨證論治,缺少可量化、可證偽特徵;科學用邏輯思維,以事實驗證,這是根本之不同。所以,中醫與科學有共性,也有差異。不能說中醫是科學,也不能說中醫不科學。二者有交集,也有平行。

    對於個別混子以科學的名義發難,最具蠱惑性,國內吃瓜群眾科學素養普遍偏低,易受其矇蔽而不自知。

    科學家有時對科學知識可以取得廣泛一致的見解,但是這種一致性不能擴充套件到所有科學問題,更不必說那些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當然,如果問題超出科學家研究的範圍,那麼他們的看法就缺少可信度。

    在工作中,雖然科學家們盡最大努力避免偏見,但是當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衝突時,他們也會產生偏見。例如,由於對科學的偏愛,許多科學家在研發資金分配問題上,就不太客觀。

    一味的挺(反)轉基因、挺(反)中醫都是不正常的表現,匪夷所思必有鬼,有的是知識缺陷,有的是思維問題,最缺德的是別有用心。

    眾所周知,中醫存在很多問題,解決問題是我輩之擔當,若試圖消滅,不久你會發現人家想消滅的不是中醫,而是中華文化。

    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美中國人就不戰而勝了。

    ——尼克松 《不戰而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換燈泡,需要把總閘關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