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社群義工
-
2 # 開心果283367652
在70年代國家和人民經厲了三年自然災害後,己漸漸恢復了元氣,家庭中己有自行車,收音機,生產隊還賣了手扶拖拉機,用於春耕耙地,秋天收割小麥,完了打場,犁地己用上了大型東方紅拖垃機,說明社會已進步快了,己實行半機械化了。小麥產量低每畝產量只有500斤,是因為沒有先進科學技術,也不能精耕細作所以產量低,肥料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副,為了有足夠的農家肥使用,生產隊組織社員冬天積肥,夏天修水渠,春天起早貪黑趕著牛拉架子車往地裡運農家肥和沙用來改良土壤,讓小麥增產,秋天把最好的小麥交了公糧,剩下的分給農戶吃,還是不夠吃,媽媽總是在夏天涼下蔬菜如紅羅卜,白羅卜,還有拾下點沙棗,用來在不夠吃的情況下摻上少許面湊合著吃,等到新小麥下來。在我看來那個年代農民如數交了公糧,但自己沒有充足糧食吃,體現了農民大公無私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創造的價值和貢獻是巨大的,實現機械化近在眼前,同志們請尊重農民他們是最辛苦撲實善良的人,致敬!
-
3 # 大頭下雨不怕愁1
我是八十年代人,在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之間的時候每年跟著媽媽去交公糧,大概好像只交夏糧,不交秋糧。我家位於關中平原,每年夏糧豐收第一時間都是交公糧,大概平均下來一個人在三百斤左右吧,因為我家四口人要交差不多一千多一點斤小麥,用我們關中平原農村特有的架子車基本要拉兩個來回,每車拉六化肥袋左右。那十年裡我是直接參與了家裡的勞動,之後就上學然後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動過莊稼活兒。依稀記得每次交完夏糧後好像還有一點補貼還是怎麼滴,忘記了。我說大概有補貼的原因是每次交完糧食媽媽總會給我買一根冰棒。那時候最好的冰棒叫脆皮,上面覆蓋一層巧克力,一塊錢一根,是最貴的。如果沒有補貼怎麼會這麼奢侈給我買這麼貴的冰棒呢。一晃二十幾年過去了,時間過得真快。大學的時候問宿舍南方同學,他們都好多年不怎麼種地了,都是去沿海打工,不知道怎麼交公糧。我們關中漢子基本都比較戀家,都在周邊打工,每年夏收秋收都回家,收了小麥玉米再出去做一陣子。日月如梭光陰似箭,到了我們這一代,取消了交公糧政策,可是關中漢還是不喜歡去沿海城市,還是喜歡呆在自己的老家附近。上過學的大學生也基本都是圍著關中城市群就業,在外邊奮鬥的也比較少吧。
-
4 # 村姑說村事
“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才是自己的”。這是那個年代交公糧最響亮的口號。
姐姐的記憶是在70年代,最清楚的畫面是全家去收麥子,汗流浹背,然後還要去拾麥穗,完了家裡人們輪流用一種叫“le gei”的工具把麥粒與麥稈麥殼分離弄下來,然後裝麻袋,再排隊用小隊的“扇舍”把那些雜質吹走。然後拉到院子後面的大場子上去晒乾水分。
最後,這樣的麥粒就裝了兩口袋半。
第二天天不亮,母親就把我們叫醒,拉著平車去糧站排隊交公糧。到那一看,人已是一大片。又趕著馬車來,牛車,驢車來的。還有個別人駕駛小四輪來的,更多的普通人都是拉著平車來的。
到了上班時間,糧站工作人員各就各位了。有走後門的,插隊跑前面去了。不敢吭聲,就盼著能早點輪到自家。
母親還慶幸,這次運氣還好,不用拉回去晒,再回來一遍了!
回到家來,看到還有半袋子小麥在哪裡。母親緊趕著去大隊磨坊裡去排隊磨面了!
現在跟母親回憶起來,母親說這還是後來的事兒。以前的話,地都在集體,收了以後也都歸集體,然後集體根據人頭分點口糧。
反正那會兒我們作為小孩子,心裡面總擔心下一頓沒吃的。斷頓的時候,好像就是白開水裡面煮點紅薯,胡蘿蔔之類的,還有什麼野菜,榆皮面,紅面啥的。
所以,那會兒充足的餘糧肯定是不可能的。農民們非常羨慕城裡人吃供應糧。種糧的農民的口糧是人均不到城裡人均供應水平的。
-
5 # WILLSON39
不能一概而論,原因主要是:所繳的公糧和銷售的統購糧(也是任務)是按生產隊的耕地面積和當地的畝產來確定的,但實際產量、人均餘糧卻與耕地質量、水利條件、幹部管理水平、社員積極自覺性、生產隊人口數量等等相關。
根據中國學者和美國學者在多個省的調查,大致的情況是“三三制”,即大約三分之一是境況優良、比較富裕的,三分之一是中等、基本滿足的,三分之一是較差、糧食不足的。
以我曾經生活過的大隊來說,也基本上是這樣一個情況。全大隊八個生產隊,有四個生產隊是灌溉條件良好、四分之三以上的田地可以灌溉、耕地條件良好的,這四個生產隊較富裕;另外兩個生產隊大約有一半的耕地可以灌溉,基本上糧食充足;另外兩個生產隊可灌溉耕地不足三分之一,耕地質量也不好,更奇怪的是有一個生產隊所生男孩比女孩多,因此嫁出去的少、娶進來的多,因此一遇到大的自然災害就需要政府提供救濟糧。由於有救濟糧政策和相親之間的互借,全大隊沒有發生過因飢餓而死人的情況,人口卻從解放初期的近500人增加到1000多人。
-
6 # 用啥名都被註冊
我60後人,家鄉在閩南沿海,屬於沖積平原,氣候溼潤,土地肥沃,一年可以種三季,早晚稻外加一季小麥,也算是魚米之鄉。我懂事起到1971年算是衣食無憂,糧食產量交完公糧和徵購糧(公糧就是交給國家的實物化的農業稅,以糧食頂抵,徵購糧是國家要求農村農民以很低的固定價格上繳的。這就是早期政治經濟學教材裡所說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農業村支援城市,詳情可以自行搜尋)還是夠吃的,基本是按人頭每個月50斤稻穀。經濟收入不太多,但也夠日常花費。72年夏收前一場強颱風襲擊,全縣普遍受災,自此以後,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病蟲害多,化肥緊缺。沒人每個月只能分到30斤稻穀,根本不夠吃,只能靠邊角地種紅薯補充,餓肚子是常態化的事情。大部分人就奢望有一天能倘開肚子吃飽飯。據我所知,周邊許多地方生產的糧食交完公糧和徵購糧後都不夠吃,基本上在每人月30斤稻穀左右,甚至更低。徵購糧在1985年左右更名為合同定購糧,實質上還是徵購糧,價格國家規定,數量國家下達,是政治任務,必須完成。徵購糧到90年代末逐步取消,公糧(實物化的農業稅)2005年取消。
-
7 # 趙銀結
五十六十七十年代,農民交了公糧後,家裡餘糧還有多少?答案是不太多。
五六七十年代的農村,是以生產隊為單位的,一個生產隊有多少農田,有多少人口,上級主管部門統計計算後決定該交多少公糧。而公糧又分為農業稅糧和任務糧兩種。土地是國家的,分給社員耕種必須交稅,是必須的,而且是沒錢的。任務糧國家出錢買,我記得是7元8角錢一百斤。如遇災年可減免。
交完稅糧和任務糧後剩下的糧食再分給社員。這部分糧食也不是平分,而又分為人口糧和工分糧。人口糧是每人都有的,比如每人150斤稻穀。工分糧是社員給生產隊幹活,隊裡給隊員計工,男人一天十分工,女人一天八分工,分糧時按工分糧,每十分工1斤糧,所以勞動力多的人家糧多,小孩多而勞力少的人家糧少。而且隊裡分的糧不是免費的,也是要錢買的,這個錢從哪來呢?就是給生產隊幹活的工資。
生產隊交完公糧後剩下的糧食分給農民不多了,那時候,生隊工具落後,化肥農藥不足,品種也不優良,收成很低,許多農村家庭都要差兩三個月的糧,糧食不夠蔬菜來湊,開荒向荒山要糧食。這就是那時農村的情況。
-
8 # 山裡紅9999
我是60後,對那個時候交公糧的事可以說非常的清楚,在我剛記事時,一到冬天天冷時生產隊才把全年產的玉米人工用大木棒打下來,挑選最成實最好的糧食按每戶每人應上繳公糧的斤數分到每家每戶中,那個時候小不懂事以為是自己家分了那麼多的糧食,感覺好多、好高興,其實不然,那是準備上繳的公糧,上繳的公糧必須籽粒飽滿晒乾,達到規定的最小水份額,否則將視為不合格,因為冬季氣溫底晒糧效果不好,所以把公糧分到各家各戶放在一家人睡覺的大火炕上,用做飯燒柴的溫度,把玉米進行涼晒,一家人睡半炕,公糧佔半炕,每天多燒柴,無數次的翻、晒、烘,必須趕在生產隊長給出的交公糧的日期之前把公糧焙乾,生怕焙不幹影響整個生產隊的交公糧運動……生產隊派專人把各戶的公糧稱重,看晒乾的程度,對照發放時的重量看虧損多少,如果虧的超出水份標準,用應分的口糧扣除補充的公糧數,自己應分的口糧將少分,當生產隊把家裡炕上的玉米收起灌入麻袋運回生產隊時,我才知道那糧食是交公糧用的根本不是自己分的口糧,看著一袋一袋的玉米被運往生產隊心裡覺得空落落的,多麼盼望自己家能有那麼多、那麼好的糧食啊,那樣就不用年年借糧食吃了,就不用捱餓了……可惜那是公糧,不屬於我們種糧的農民們,是上交國家的……生產隊裡把上繳給國家的公糧交完後剩下的糧食再根據每家掙工分的多少按工分和人口分給各家各戶,但那是有限的,根本就不夠吃一年的,如趕上災年欠收時,到五、六月份就開始斷糧,只能靠東借、西借或三裡五村很遠的地方去借,大多都是生產隊出面去外村借,借來的糧食再均分給社員,算欠糧,等來年再還上,到我十多歲上初、高中的時候糧食還是不夠吃,當時全村人基本都一樣,都不夠吃,最捱餓也是最難忘的就是1973年,因為72年大旱,糧食絕收,上頓下頓野菜粥,楊樹葉飯,楊樹葉糰子,谷糖餑餑,雜交紅高粱粥,說句實話,直到現在回想起那時的粥飯還覺得胃裡不舒服,到現在我對粗糧也排斥!儘管如此那時的生產隊、那時的農民們也必須把上繳國家的公糧交上,當然,交的公糧國家按最低價付給了公糧款,大約在一角多錢每斤,但是,如果不用交公糧我們那個時代的人可能就不會挨太多的餓,那個時代的農民們都積極響應號召,認可自己餓肚子也決不少交一粒糧,養兒當兵,種地拿糧,天經地義!現在種地不但不再交糧而且國家還給農民補貼,這是歷朝歷代的種糧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感謝黨、感謝國家的惠農好政策,讓全中國人民過上了好日子,惜日貧窮今何在,國富民強奔小康!
-
9 # 我愛我家214230147
農業稅是國民納稅的十幾種稅收之一,是1958年6月第一屆全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96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而頒佈施行,是國家對一切從事農業生產,有農業收入的單位和個人徵收的一種稅。由於農民不能直接交納現金,國家同意農民以糧食(毛糧)代替現金,所以農業稅俗稱"公糧",按常年糧食產量每畝400斤(毛糧)的15.5%徵收。
下面是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至1957年)開始,國家徵收的農業稅佔國家財政收入的比例情況:一五期間佔11.6%;二五期間佔11.9%;三五期間佔6.4%;四五期間佔5.4%;五五期間佔4.2%;六五期間佔3%;七五期間佔2.9%;八五期間佔2.9%。此後,農業稅交納佔比逐年下降,到第十個五年計劃的2004年,降至1%,事實上農業稅已經不能為國家財政收入做出貢獻。為此國家決定,從2006年1月1日,全國取消農業稅,從此,農民不再向國家交納農業稅。
由於當時國家的糧食政策是國家統購統銷,不允許私下交易。國家按生產隊耕地使用面積確定定購糧任務,完成定購糧任務後,給社員每個人留一年口糧360斤(原糧),種籽和飼料糧後,再有餘糧國家按20%收購餘糧、生產隊集體儲備20%和社員60%分配。生產隊賣完購糧任務後,社員口糧不足360斤原糧的,由國家返銷給社員。國家糧庫收購的定購糧和餘糧,是以質論價,一手交糧一手付款。
-
10 # 手機使用者5222239545一
對這一問題我最有發言權,這是因為我生在農村也是在農村長大的,吃過人民公社大食堂,也經歷過六十年代初困難時期。生產隊時評工分,開會那時都在我家小廳房,灶臺上點一盞煤油燈,隊長分配佈置第二天生產勞動任務。
就說統購吧,也就是交公糧,稻穀晒乾揚淨後第二天肩挑三公里到儲糧站評定上交,剩下的分口糧,不分男女老少,每人一份早稻180斤左右,晚稻100斤左右,晚季有地瓜,每人分400斤左右,冬季種蠶豆作為來年肥料。七三年我當了生產隊會計,生產隊所有的經濟活動我都要參與,對交公糧與社員留口糧的事很清楚那時糧食根本不夠吃,年缺糧三四個月。政府有返銷糧和救濟糧,但還是維持不到夏收。農業學大寨,大規模平整土地天天都要重體力勞動,沒有油肉吃,肚子餓的快,一日三歺稀飯,大家都一樣,那時生活真是苦不堪言。
公糧要交保質保量,一斤都不能少,年百斤八、九元收購。口糧不夠自己解決,有上歺沒下歺是每個家庭的常事。這就是當年的真實寫照。
-
11 # 108346128661
公糧是農民向政府上交的農業稅(以糧帶稅),統購糧,超購糧(議價糧)的統稱。中國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歷史的農業國,國家政權維持的主要經費來源於農業稅。農民是皇上的臣民,為皇上交稅天經地義。
農業稅的計徵方式是以產定稅。土地以等級定產量,再以產量折算稅金。新中國成立以後,加強工業化程序,城鎮人口猛增。口糧由市場調濟供不應求,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從五四年開始,糧食由國家統一管理。在交農業稅(以糧代稅)之外,另給農戶分配統購任務。統購糧按國家收購價格付錢。
五八以後年土地歸集體所有制,公糧統購由集體上交,在公糧統購的基礎上又為各生產隊分配“超購糧”任務,又為議價糧。收購價格高於統購糧價。
每年夏秋收穫以後,生產隊將收穫的糧食晒乾風淨,首先將粒大顆滿的上等糧交國家。之後再分配社員口糧。
社員口糧標準人年三百六十斤。稻穀,玉米,小麥一斤算一斤,紅苕五斤折抵一斤細糧。加上工分,投肥搭糧人年最高不能超過四百二十斤。兒童根據年齡增減標準。而供應工人的標準人月45至35斤大米白麵。機關工作人員人月28斤。居民25斤。這種供應政策一直延續到九十年代初。
實行包產到戶以後,由於糧食豐收,計劃供應糧食政策名稱實亡。自由市場糧價還低於國家供應糧價格。非農業人口的糧食可以去市場上購買。而政府也免去了農民的統購任和和超購任務,只交農稅糧,並以款代糧,即不交糧,只交稅金了。
二十一世紀初,政府將農民交農業稅全部免除。從此,延續幾千年農民應交的農業稅(公糧)完成了其歷史使命,終止了。
-
12 # 使用者小猴
這個問題,我只說中國農民的純樸,善良,特別愛自己的國家,聽黨的話。
那個時候,我是小孩子,只記得天天喊肚子餓。但看著大人們收割稻子,連夜脫粒,然後第二天一早,把一擔擔金黃色的稻穀裝上水泥小船,搖船到鎮上糧庫。然後在庫場上翻晒,晚時,把穀子用木製的風車揚盡雜質,再上稱入庫。
聽大人說,這叫把好糧賣給國家,也叫繳愛國糧。
完成公糧入庫後,剩下的生產隊才按每家正勞力,半勞動力來分糧,多數農家是青黃不接,所以把番瓜,山芋等雜糧也作主食充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愛國情懷。當時的農民沒有豪言壯語,只有把最好的糧食賣給國家的實際行動,就是自己捱餓,也聽不到他們的牢騷和怨言。
從那時起,幼小的心靈裡,就埋下了農民是偉大和可敬的!
-
13 # 胡蘭英
有餘糧也要上交國家。我們村有過幾年糧食大豐收,平均稻穀每人分六百斤口糧,除了交了公糧,剩餘還要交購糧,再交雙超糧,再剩下還交儲備糧。好像交儲備糧國家不給錢,就是把糧食存放在國家的倉庫裡。後來等有一年糧食減產 ,又發還回來。好像還有別的村沒糧食,向我們村接儲備糧。
我是六零後,我說的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事。就拿我們村來說,如果家裡勞動力多話,會分到許多口糧,不是象題主說的餘糧。分口糧按勞動力和老少人口分等級。有四百多斤,三百多斤,二百多斤。餘下的留勞動力用工分搶糧。我們村幹很多活是計件掙工分的。插秧,割禾打穀耘田剷草。扯花生,扯木薯等。都計件,多勞多得。
生產隊時,我們村的人是非常辛苦的。並不像某些人在網上吐槽的那樣,那時的人幹活大幫哄,磨洋工。我們村的幹部是很會計劃的,水利設施也做的很好。因為我是廣西某村的 。我們那種兩季稻,非常辛苦。冬天曾有過村裡的社員用撮箕挑一擔牛糞下田,再挑一擔稻草回來,放在牛欄旁邊的嶺上。一天反反覆覆,行走多次。
收完晚稻也有幹不完的活。砍甘蔗,割紅麻青麻放在小河邊或溝裡泡。挑稻草,挖木薯,燒瓦燒石灰等。燒瓦燒石灰須要許多幹柴草。村裡人要費許多功夫去割。等河裡溝裡的紅麻青麻的皮泡爛了,還要剝麻洗麻等等。村裡還養豬。所以那時村裡也有錢買化肥,等農用物資。還早早地買了一臺手扶拖拉機,用來運輸,耕田等,好少用一些勞動力。
-
14 # 農村農人阿鋒
以前我爺我爸那一代人是需要交公糧的,自己種植了多少畝地然後按照種植的土地的面積來衡量需要交多少的公糧。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家裡剛晒好的糧食搞好就擔到大隊(以前稱為大隊)現在叫村委會,去到那裡要過秤算好多少夠不夠分量之類的。
那個時候比現在還幸苦,況且那個時候的糧食產量還沒有現在的高呀,基本交完公糧以後家裡就剩下沒有多少糧食了。
我記得有一年家裡的糧食因為收成不好,然後糧食吃到一半的時候就已經沒有了,我爸就擔著籮筐去村裡面的地主那裡去借糧食供家裡食用,借一擔到時候收了稻穀之後還給他們要還倆擔的糧食,真是可悲呀。
隨著生活條件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穩定,現在好了不用交公糧了,更不用算著米缸的米來過日子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也頒佈了很多的惠農政策措施,讓農民有田可耕,有飯可吃,並且是管飽的那一種哦! -
15 # 三千年玉兔
我認為:說有的,或說沒有的,都沒錯。當然,前提是實事求是,不講假話。
中國是一個幅原遼闊,平原、丘陵、山地交錯的國家,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以及各公社、大隊、特別是生產隊(現在的村民小組)領導管理水平,決定了各地業農業發展和收成壯況。
農村土地責任承包前,農村是以生產隊(集體)為基本核算單位。不象現在,單家獨戶。
那時地理條件好,領導管理水平高,無重大天災年份,農業收成以生產隊為單位交公糧後,大多餘糧充足,再按人頭、勞動力工分分配到人,95%以上家庭夠吃。也有一些地理條件差地區,遇到重大天災年份,導致糧食欠收,交公糧後,幾乎無餘糧現象。
我60年代初出生在湘西農村。
我們公社屬大山區,地裡條件不是很好。不過農業是縣裡模範。有12個大隊(現在叫鄉),我們大隊有11個生產隊。在我的記憶中,12個大隊糧食收成狀況參差不齊。我們大隊11個生產隊,各隊收成情況,也不一樣。但總體情況是:交公糧後,絕大多數都有充足餘糧。
母親曾做過生產隊倉庫保管,印象特別深就是我們生產隊交公糧後,自留糧食全年吃足足有餘。
那時父親在城裡上班,家裡僅靠母親一個女勞動力掙工分,養我及弟弟一家三口,每年年終結算還有錢進。
我們大隊11個生產隊,某些天災年份,有那麼1-2個生產隊,交公糧後糧食不夠吃。但通過相關程式報批後,國家有返銷糧。即公糧先足額入國家糧庫,不夠吃,國家再給返回。
70年代本人已在公社上中學,對全縣農業收成情況,有一個粗略瞭解。
在我記憶中,當時我們縣除極少數生產隊交公糧後餘糧不夠充足外,絕大多數沒有出現青黃不接狀況。
補記:
據老人說,自1960年起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我們當地農村餓飯現象相當普遍。
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開始以生產隊為單位辦大食堂,後來分片辦食堂。前一年多飯管飽,任吃,浪費很多。後來不夠吃、吃不飽。再後來停了。
吃大食堂58年起,前後不到三年。緊接著三年自然災害來了。有餓死人現象,不多。倒是三年自然災害過了,糧食豐收,當年吃飽飯撐死的,比前三年餓死的多。據說是餓三年後,腸子與胃都餓萎縮變脆。見白花花米飯,狼吞虎嚥使勁吃,一不留神便撐死。
-
16 # 含山唐
公糧,餘糧。首先弄清楚,公糧是無償交給國家的,數量不是很多。餘糧,是賣給國家的。那個時候叫“統購統銷”。
交公糧,賣餘糧。一個“交”,說明什麼?農民很純樸,交的公糧,是必須的。賣餘糧,也必須的。這是國家給當時每個生產隊下達的指標任務。
我們杭嘉湖地區那個時候一年種兩季稻,夏季早稻成熟收割。早稻米質硬,但新收穫的早稻碾成米口感還是不錯的。我們這公餘糧,都是用早稻穀完成統購統銷任務。晚稻收穫後,按每家人口的多少分稻穀。一般每人600多斤稻穀。生產隊多餘的稻穀放在隊裡的自備糧倉庫。所以,我們這裡吃飽飯還是沒問題的。
但各生產隊之年也是不一樣的。人均口糧也不一樣。青黃不接的時候,隔壁生產隊的人到我們隊上借糧食的也有。而自備糧倉庫是戰備級的,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輕易開倉分給大家的。
那個時候窮,但肚皮大,吃得下飯,我一般一餐要吃兩三碗飯或粥。不像現在,菜吃得多,飯吃得少。所以那時我們習慣早晚吃粥,中午吃飯。
-
17 # 嶧縣西門裡老李
這個問題我有發言權,我是1975年5月10日下鄉當知青的,一個月後逢“三夏”,但因我們知青當時給半年的口糧,所以夏收不攤分配。到11月後,只能吃分配糧了。
那時候有句張口就來的話: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生產隊)的、剩餘才是自已的。
那時夏季的小麥產量不高,四五百斤一畝算是高產了。所以夏季分配的小麥一般都不多,也捨不得吃。待“三秋”時的分配糧是大頭。
秋季分配的糧食多是高粱、玉米(一般數量都不多),大頭是啥?地瓜。
“三秋”是最忙、最累人的季節。地瓜要刨,高梁玉米要收,而最麻煩的是晒地瓜幹。
把地瓜要用一個叫“搜子”的切地瓜板(中間帶刀片)一片片的切出來,再一片片攤到地上晾晒。遇好天氣三兩天就可以了,但如遇陰雨天,地瓜幹就發黴長綠毛,那就只能吃長綠毛的地瓜幹了。
但儘管如此,社員們還是喜歡多分地瓜。為啥?用土話講,叫有“藏掖”。即分配時5斤地瓜折1斤口糧,但如果是春地瓜,3斤就能晒1斤瓜幹,所以分配的實際口糧比帳面要多,能吃飽飯。
據我所知,那時分配口糧一般好的大隊人均300斤左右,差的就低些。但那時肉禽蛋奶是奢侈品,一般見不到,也沒錢買,所以這300斤口糧是不經吃的。
我們那年秋季37名知青分了一屋子的地瓜,又不會晒瓜幹,所以從11月一直吃到第二年6月,天天三頓不換樣的是:煮地瓜、玉米粥、老鹹菜。
所以最後的總結是:那時分配給社員的口糧是按“人七勞三”原則分的,除歉年外,一般吃飽飯還是可以的,但談不上充足,和現在不可同日而語。
-
18 # 三農問題探討者
不請自來!
那時候生產隊交完公糧後,再將剩下的糧食按勞動力每人300斤分給,未成年人按照每人200斤分給!要知道在那個貧窮的年代裡,由於農民乾的是重體力活,而且平時也沒有什麼營養下肚,所以那時的農民幾乎都很瘦,但是飯量卻出奇的大!一頓能夠吃下一斤米煮成的飯,更有甚者一頓能夠吃下二斤米的飯!那時的農民們吃飯都喜歡用頭號藍邊碗,就是因為頭號藍邊碗一次能夠裝下六七兩米的飯!而且一直延續至今,到目前為止,許多農村的老人們,飯量雖然沒有以前那麼大了,但是還是喜歡用頭號藍邊碗吃飯!本人就是其中之一!
按每百斤稻穀加工70斤大米計算,三百斤稻穀,也就只能加工出二百斤大米左右。而根據那時候勞動力,每頓飯的飯量,一日三餐,最少要二斤半左右的大米!所以如果全吃大米的話,最多兩個多月就吃完了!還剩下差不多十個月怎麼過呢!所以在那個年代,農民在交完公糧後,沒有一家有充足的餘糧的!
於是農民們為了生活,想盡了各種辦法,來維持生計。如用萵筍葉煮飯,用黃花菜等野菜煮飯,用紅薯煮粥等等等等,幾乎吃盡了所有能吃的!記得那時候吃過用黃花菜煮的飯,飯吃起來有點苦澀的味道,但是用黃花菜煮出來的飯,烘成鍋粑後,吃起來真的是清香無比,幾十年來一直深深地留在記憶中。
-
19 # 隨心所欲56417719350
五、六、七十年代,糧食產量低都是幾百斤。除了紅薯能超千斤外,幾乎沒有超千斤的糧食。那像今天主糧水稻小麥玉米都超千斤以上。所以農民打下糧食後,首先挑出優質糧食保質保量交給國家。這就人們常說的交公糧。然後留夠集體糧食,所剩無幾的糧食才是每家每戶的口糧。夠一年吃的不捱餓就是不錯的家庭了。大部分家庭每年春上青黃不接的時候吃不飽飯捱餓。人們會想方設法向村集體借糧食向親朋好友借糧食。你說說哪來的餘糧呢?哪像今天吃喝不愁,不住平房就住樓。這都是改革開放的好結果須珍惜啊!
-
20 # 悠然見東山
本身這個題目並不是很正確,五、六、七十年代,那時候還是生產隊,集體單位,並不是農民交了公糧家裡剩下多少糧食,而是生產隊給農民分糧食,上交公糧後剩下的糧食給農民分一分。
到了六十、七十年代,糧食種植逐漸變好,生產隊把小麥和花生等好的農作物上交公糧以後,給農民分的糧食基本上就是玉米和紅薯,最初玉米也不夠多,但最起碼參雜著別的野菜什麼的,加上紅薯,能夠維持生計,我記得小時候最常吃的就是蘿蔔櫻子剁細了,加玉米麵和鹽做成菜糰子,那就是我的的主食。
到了七十年代,我們小的時候。條件越來越好,除了有玉米和紅薯分,小麥和花生在交完公糧以後,生產隊還能給隊員們分一點小麥和花生,於是家裡會有幾斤花生油和十幾、二十斤麵粉,過年過節時終於可以吃到白麵餃子了,蒸鹹菜時還可以放一點花生油。
我記得七十年代時,村附近的金礦工人,他們吃的是白麵饅頭,從食堂裡領取白麵饅頭,我們這些孩子看著可眼饞了,那時候的唯一信念就是長大當工人,有白麵饅頭吃,還是鐵飯碗。
這樣的艱苦生活一直維持到土地承包到戶,也就是八十年代,土地承包到戶,農民們自己種莊稼,這才能夠在上交公糧後,家裡剩下的小麥和花生,用來做饅頭和壓榨花生油。
五、六、七十年代時,農村是集體種地,生產隊上交公糧,農民們在交完公糧以後才能分到糧食。那時候糧食貧乏緊缺,農民們餓肚子的時候不少。
回覆列表
我出生53年,六七十年代正好在農村長大,見證了那個年代生產小隊和國家,農民之間如何分配問題。
現在的村那時叫生產大隊,小隊就是現在的組。
我們那個生產小隊那時有84人,18戶人家。
但是我們小隊田地和水利條件還算不錯,生產收入在當地屬中上等,一個勞動力一天10個工分為最高,婦女和未成年人每年評一次工分值,我從2.7分開始一直做到10分,當然這中間以讀書為主,休息放假要務農。
我們小隊很多年一個工分值一角錢,一個勞動力一天值一元,在當地已經不錯了,大部分小隊只有幾分錢一個工分。
那時生產糧食和現在不同,夏收和秋收為主,夏收以小麥為主,那時整個旱地全部種小麥,就是現在吃的麵粉,這算農民主糧,佔20%,夏天兩三個月大部分吃鉻饃,麵條,當然產區不同另當別論。
我出生農曆四月下旬,那時生日第一個父母為我做饃頭,已是最好禮物,新小麥麵粉吃的特香。
水稻是生產小隊糧食主力軍,一年兩季水稻生產小隊頭等大事,那時我們小隊畝產頭季稻900斤左右,二季稻1200斤,雜交稻龍口58大概是這個品種。
生產出來的糧食歸生產小隊集體保管,那時國家和小隊有一個各種農作物上交國家任務本,根據小隊田地面積來確定上交國家指標。
首先是夏收任務糧小麥,那時畝產大約500斤左右,我們小隊總產約15000斤,3000斤要上交任務糧,這是一分錢不給,要挑到糧站去上交,如有水份要晒乾再過稱。
頭稻水稻基本不上交任務糧,以分配農民糧食為主,糧食指標根據男女,兒童年齡大小分基本糧,一個月多小斤,成年人基本固定,未成年人按年齡劃分,由會計決定數量。
工分在生產小隊為王,不但分配現金,還有糧食,柴草,和其他農作物,工分糧是農民基本糧以外補充。
二季稻大部分上交國家任務糧,我們小隊整個任務糧很重,佔總產量一半左右,整個夏天送糧去上交為吃完中午飯以後休息時間,我那路程不算太遠,100斤10工分,我挑120斤。而且生產小隊還會在鎮上買些菜瓜分給大家吃,全後兩三個小時。
除了任務糧上交國家一分錢沒收,農民收入主要靠賣餘糧,就是上交之後,和農民吃的糧食多餘糧食,這樣糧食上交國家可以給錢生產小隊。還有一種糧食為超產糧,作為任務賣給國家,這就是當時政策,俗稱三糧五統。
三糧為任務糧,餘糧,超產糧,五統為農民經濟作物,棉花,芝麻,花生,雞蛋,豬肉作為任務統一收購賣給國家,保證城市居民供應。
最強制的是我家每年養一頭大肉豬,春節前送到食品站宰殺過年,殺完後分邊過稱,那時一斤豬肉從0.57元開始到0.71元一斤後我離開了農村。這時一半必須賣給國家,餘下拿回家多餘的給肉票,以後憑票買肉,那時一頭豬300斤左右,可以賣100多塊錢。
農民糧食還有一種補充是紅苕,有的叫地瓜,小時候吃多了,現在不想吃。
整個農民糧食基本不夠吃,特別是孩子多家裡,吃飯人多,做工分人少這樣的人家佔大多數,一家四五個孩子吃飯大王,長身體時候兩三碗飯是常事,可是沒有那麼多給他們吃,大多數飢餓為主,我在舅舅家長大,三個人生活糧食比較寬,而且我長期上水利搞測量,全年不要糧食,所以我親弟他們想吃餓一次飯就來我家。
六七十年代整個農村農民過得比較艱辛,我們小隊18戶人家有三家工幹家屬,餘下只有我家生活比較好一點,說實話那三家工幹家屬還不如我家,因為那時他們一個月只有三十多塊錢,主要年底要交超支款,唉,年底會計喊工幹家屬交超支,他們也拿不出錢,大約交10塊錢了事。
那個年代整個農民為國家貢獻巨大,為了國家建設,保障城市居民生活他們作出了巨大犧牲,也充分反映了農民為國家無私奉獻。為什現在農民要求給他們多一點待遇,這點要求我覺得不過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