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 飛揚de彩虹
-
42 # 遙控捲簾門
交公糧之後肯定還有一些糧食啊,不過經常喝粥,什麼地瓜粥南瓜粥胡蘿蔔粥的,不敢天天吃白米飯這樣會在過年之前就沒有米了,
-
43 # 山裡的新鮮事
我是農民老張頭,我來說說這個問題。因為咱是六零後,就說說六、七十年代交公糧的事吧。
別的地方咱不知道,我們那裡的農村八十年代以前還是生產隊大鍋飯那種形勢。那時候,糧食生產是以生產隊為單位的,農民個人靠掙工分換取一年生活的口糧。說實話,那時候人們的生產積極性真的不高,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的現象很嚴重,糧食產量就不用說了。
那時候交公糧是生產隊控制的,農民用不著操心。在我的記憶裡,勞力多的農戶分的糧食多,基本不用擔心一年的口糧。像我們這種人口多缺沒有勞動力的家庭就有點慘了,交完公糧分到家裡的糧食比別人少的多,半年糠菜半年糧節省著吃,撐不著但是還不至於餓死。就著也得感謝社會主義大集體的優越性,按照二八或三七分配標準照顧我們,不然沒有勞力肯定不行。
有些年份,我們那裡會有河南安徽一代的人過來討飯吃。他們那裡的情況應該更不好。後來多少年以後我才知道,其實那時候村裡的領導幹部們為了村民們不至於餓死,還是動了不少腦子的,那就是瞞報土地畝數,我們村裡的土地基本瞞報了一半。少交公糧多留糧,給了大家一個活命的機會。
八十年代分田到戶後,生產力大爆發,本來就瞞報的土地交公糧數量就低,產量劇增的情況下,交公糧就更是沒有一點壓力了。誰家都是積極繳納,不拖不欠。後來就不要糧食改成三提五統要錢了,這個過程似乎出現了一些小矛盾,但是也無傷大雅。再往後計劃生育啥的政策和很多事情交織在一起就有些複雜了,不說也罷。
-
44 # 笨刨
基本上沒有餘糧。
特別是六十年初那幾年。要不怎麼說捱餓呢。有餘糧還能餓著人嗎?
記得父親說過,餓得實在沒法了,吃花生皮。花生皮幾乎沒什麼養分,就是有,人也消化分解不了,也吸收不了。
曾經村裡有人,因吃這東西,結住,排不了,都險些喪命。
那時候,據說田野裡所有能吃的東西都吃沒了。
曾看到平臺裡有人問,榆樹皮磨成面能不能吃,問問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就知道了。
也有人說,什麼野菜什麼野菜曾救過人命,這也是真的。
七七菜,婆婆丁,苦菜,車前草……等等,這些野草,在現在人看來,吃,是為了嚐鮮,可在那個年代,卻真是救了好多人。
我是六五年生人,對這些事兒當然還沒什麼記憶,但聽父親他們啦起來,那個年代,農民是很苦的。
為了支援國家建設,大多數農民,是勒緊褲腰帶,在自己吃不飽的情況下,在大幹苦幹拼命乾的同時,把地裡產出來的糧食,交給國家。
所以說,那年代,那一輩子的農民,人們真不應該忘了他們。更不應該,象個別人那樣,還要對他們冷嘲熱諷,橫眉冷對。
人都是應該講良心的,更應該學會感恩。
如今,國家富強了,強大了,當年這些農民,也老了,我們一定要善待他們,尊敬他們,並儘可能的讓他們渡過一個幸福的晚年,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
45 # 粵海布衣
五、六、七十年代,中國農村得到空前發展,鄂東北地區五十年代初進行土改,農民獲得土地,熱情高漲,同時積極開荒,土地進一步擴大,糧食總產量提高很多,很多農民空閒時間還會搞副業,如簡單的糧食加工,養豬,養土,雞。生活快趕超以前的富農,家家戶戶有餘糧,少數勞動力不足的農戶生活差點,後來互助組成立了,相繼轉社,有些人家轉社貢獻了幾頭肥豬,那時的青年突擊隊幹勁十足,五十年代末主要的勞動力抽調們興修水利,農村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大飯堂,三年自然災害,蘇聯逼債,五十年代最後一年至六二上半年生活確實很苦,有些地方餓死了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農村建設穩步上升,糧食產量增加不少,七十年代快達到"噸糧田,二百棉",那時糧食先交國家,然後歸集體,口糧主勞動力四百八十斤,四百二十,三百六十,至於紅薯之類雜糧就可以在小隊稻場堆分,不算囗戶的,可以人吃,多大數人家用來養豬,牲豬必須賣給國家不能私自宰殺,上交可以獲得錢和肉票,小隊每年臘月二十一宰豬,十多頭,人均可分五,六斤過年肉,池塘裡也可以分到三四魚,這時期家家戶戶有些餘糧,國家儲備糧食充足,大隊糧庫沒有空過,有些人家辦紅白喜事,當年糧食不足可以超支。有些人講吃不飽,那時候人們飯量哪個大呀,現在人不會相信,不去講了,"鬥米秤肉"
-
46 # 金柱101
五,六,七十年代,我是六零後,你這個問題有點長,我只是知道七十年代事六十年代知道一些,從我的印象中,六十年代初期農民種地是和現在一樣,包產到戶六十年代末期才實行集體化生產,七十年代的集體生活,農民集體工作,農閒了學習,造農家肥。這是農民的生活,至於公糧啊,秋後是先交公糧 後留子種,然後才是給個家分口糧,口糧是按每家人口分的,所以交完公糧是有餘糧的,有的夠吃,有的不夠吃,不夠吃的國家有返銷糧,不過要花錢去買哦。
-
47 # 智慧改變命運
個人觀點,我故妄説之,你姑妄聽之,不喜一笑了之。
五,六,七十年代比較複雜,就我知道的回覆如下:
1.54年農業合作化以前58年人民公社以前。
有餘糧。
2. 58年到63年
家裡不允許有餘糧。我家的餘糧是被無條件徵為生產隊(有打糧隊挨家挨戶搜糧食)。我家就是這一時期走向困難(我爺爺孩子多,老人年齡大)。
一直到70年經濟才緩過神。
3. 65年到79年
收入優先公糧和公購糧,拉饑荒比較常見,饑荒嚴重年份國家有返銷糧。返銷糧玉米9分錢每斤。78年後經濟有所好轉。
-
48 # 糊塗芳園
五十年代交公糧是按上級分配的數量由每戶或互助組、合作社來上交。到了六、七十年代是由生產隊集體上交。那時每人按定量為口糧女的每年口糧是360斤,男的420斤。地區不同可能有差別。六十年代初因自然災害,每人的口糧在300斤以下,不足者用瓜菜帶或野菜樹皮等充飢。
-
49 # 樹月孤舟
五、六、七十年代,農民交了公糧,還有充足的糧食嗎?
建國以來,糧食都是統購統銷,以後成立人民公社,三級核算,隊為基礎,實行交公糧。交公糧交多少,是根據生產隊的耕地面積,土地的地利情況而定,各生產隊交的公糧不盡相同。秋天,先交公糧,再交任務糧,留夠口糧,生產隊留足種子,飼料糧,如果還有餘糧,向國家交超產糧。交公糧國家不付款給農民。交任務糧,國家平價收購。交超產糧價比任務糧價格高一分二分的。
建國後,糧食產量低,畝產量四、五百斤或者五、六百斤。毛主席親自制定農業八字憲法,水、肥、土、種、密、保、管、工。當時大力興修水利,根治海河、淮河、黃河。大力修建水庫,這些水庫現在還在繼續使用。打電機井,抽地下水灌溉農田。當時的肥料主要是農家肥,國家籌建化肥廠。五六年部分地方已經用上硫銨,六十年代末,已經用上南京過石,硝酸銨,尿素。當時良種的繁育,土壤的改良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各地都有良種繁育場。糧食產量一年比一年高。六十年代末,毛主席發出備戰,備荒,為人民和藏糧於民的偉大號召。農民除了自家藏一部分糧外,大部分儲備糧都放在國家糧庫。農民放在國家糧庫,代儲備的糧食,到八十年代末,國家把這些糧食返還給農民。如果說沒有糧食,不可能有儲備糧。國家也不會在大家都不缺糧食時,白給農民糧食。
三年自然災害時,可能地域不同,受災情況也不同。我們這裡農業沒受特大災害,主要把糧食調撥給重災區。所以在六零年冬天我們這裡也捱餓了,那時還有大食堂,只不過是十歲以下的孩子去食堂吃飯,每人每頓一碗飯,大人在自家吃飯。每個成年人每天發給二、三兩玉米麵。確實很餓,人們用這二三兩玉米麵摻和一些糠麩,癟稗,野菜,玉米葉(玉米棒的皮)。到了春天,生產隊把留農忙用的糧食拿出來,大家又在食堂裡吃飯。六一年秋,食堂解散,分糧在自家吃飯。
六二年秋,不論男女老幼,每人每年分到820斤糧食。六三年以後,每人每年520斤糧食。如果生產隊的糧食每人每年不夠360斤,國家給返銷糧補足360斤。隨著水利的利用,化肥,良種的應用糧食一年比一年高產。農業學大寨,推動了科學種田,推動了糧食的高產。
每戶都分給幾畝地自留地。農民用來種菜,種糧食。
農民每家都養豬,雞,鴨鵝,生產隊都養馬、牛、羊、豬。如果人沒有吃的,這些家畜,家禽肯定是不能養的。
我們這裡除了六零冬天外,再沒捱過餓。
我說的不代表全中國,東北人糧食夠吃。
回覆列表
在五、六、七十年代,我們國家處於大集體時代。
就拿我們村來說,當時近150戶的小村莊,村委設村支書、村長、大隊長各一名,村民叫公社社員,社員按家庭分為一隊、二隊、三隊,共3個小隊,各小隊有自己的隊長、會計、保管以及隊辦公室、倉庫。
交公糧剩下的糧食,由小隊按人頭平均分發給自己隊的社員。雖然各小隊的土地總量按人均是一樣的,但莊稼的收成有差別,分到的糧食,不同隊的社員是不一樣多的。
好的年景,分到的餘糧能夠吃到下一年分糧的時刻,碰到差的年頭,社員家庭之間相互借一借,來年足數或者量再多一點還給人家,這種現象在當時我們這邊的農村很普遍,大家覺得互幫互助是應該的。
那個年代,有太多令人回味無窮的兒時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