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從善如劉L

    這個問題,我是很瞭解的,我也能回答明白的,在過去的五、六、七十年代,農民交了公糧後,家裡是沒有充足餘糧的,家裡沒有餘糧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糧食產量低,在完成了國家收購的公糧之後,而且是在完成國家收購的糧食品種之外,生產隊在留足了明年種地的糧種,在留足了餵馬喂牛的糧食之後,農民們才可以把生產隊剩餘的糧食,按剩餘的糧食品種按家庭人口分配給農民的,按家庭人口分配糧食的時候,家裡的大人孩子都是一樣的分糧標準的。生產隊在交完公糧,在留足餵馬喂牛的馬料糧食,在留足了明年種地的種子之後,才可以把生產隊剩餘的糧食按生產隊的人口平均分下去的,(順便說一下,那個時候沒有什麼糧種公司,第二年生產隊種的糧食的種子,都是生產隊在自己生產出來的糧食中,留下明年種地的種子的),當時在農民口糧分配上的口號就是:“夠不夠,三百六”,也就是不管生產隊剩餘的的糧食有多少,每口人只能分配給360斤口糧的,按每年360天計算,每個人每天只能分到也1斤糧食的。而農民分到的這360斤糧食,是毛糧,不是成品糧,按過去毛糧出米率70%計算,用360斤乘70%的話,那就是252斤成品糧,再按360天計算的話,農民每天實際分配到手的成品口糧就是252斤,除以360天,農民每天實際口糧就是0.7斤,也就是7兩糧食,7兩糧食對於一個天不亮就下農田,晚上黑了天才收工的農民朋友們來說,糧食是不夠吃的,也是吃不飽飯的,而在五、六、七十年代,不但是農民朋友們吃不飽飯,就是全國所有的人都吃不飽飯的!再回過頭來解釋一下“夠不夠,三百六”這句話,就是當生產隊對交完公糧,留足馬料,留足種子之後,剩餘的糧食不夠每個人360斤糧食怎麼辦?那就是是吃“返銷糧”了,什麼是“返銷糧”,就是生產隊剩餘的糧食每個人分配不到360斤,在生產隊完成了公糧之後,再從國家糧庫返給生產隊糧食,補足每口人360斤的口糧,返銷糧不用生產隊拿錢去買,而是在生產隊上交國家公糧的款中扣除,生產隊交給國家的公糧不是白交的,國家是按糧食的統購糧食的價格給生產隊交公糧錢的!農民每口人每天7兩糧食,糧食是不夠吃的,農民們也是吃不飽飯的,那農民們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渡過每年糧食不夠吃的困難呢?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在東北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有按人口分的自留地的,就是自留地彌補了農民糧食不夠吃的困難,農民們可以自主的在自留地種糧食,種土豆的,當時東北地區的農村都是種早土豆的,在每年頭伏的時候,早土豆就收穫了,也就用土豆代替了糧食青黃不接的困難,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農民家裡基本上是沒有糧食可吃了,所以,在東北地區的農村,自留地解決了東北地區農民填飽肚子的問題,土豆做出了天大的貢獻!還有,在每年7、8月青黃不接的時候,國家也會下撥一點救濟糧,但是救濟糧的數量也是很少的,只能救濟那些實在是接不開鍋,實在是沒有糧食吃的特別困難的農民的,這就是五、六、七十年代農村的實際情況,我也是實事求是的做出了回答,那些從五、六、七十年代過來的人都是經歷過的,他們也完全瞭解那個年代的情況,對於現在的年輕人沒經歷過那個年代,也不瞭解那個年代的情況,所以,我們不要忘記過去生活困難的年代,更不要忘記那些年代農民朋友們做出的貢獻!感謝您對從善如劉三農問答的關注和支援,歡迎您的評論留言!

  • 22 # 中規中矩

    五、六、七十年代,農民家中是沒有餘糧的,只有生產隊按人口、工分比例分配的少量的只能勉強餬口的人口口糧。為什麼缺糧,故事分段說起:

    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年抗美援朝三年,國家破爛不堪,窮困潦倒,百廢待興,全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努力生產,響應國家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積極湧躍交公糧,人心向黨,糧食為公,歸生產隊掌握。出現生產隊長吹牛皮,搞政績,畝產4萬3,國家只聽下面彙報,大量徵糧,導致農民食不裹腹,三年自然災害開始了,餓死很多人,我們自然災害後,六幾年出生,那時候毛主席吸取教訓,堅決剎住虛誇風,保證老百姓口糧供應。

  • 23 # 太墟清風

    六七十年代,那個時候還是人民公社時期。農村還是以生產隊為單位集體勞作。當時生產力與改革開放以後比,相對落後不少。但比以前糧食產量已經有大幅提高。小麥產量已經大概有三四百斤了。但與全社會的整體需求還有較大差距。

    整體上,國家從原來的一窮二白基本達到了滿足溫飽的程度,只是還處於溫飽的最低限度,一旦有災害就可能吃不飽,穿不暖。

    作為農村,生產隊交了公糧後,分到農民手裡也基本所剩無幾。粗糧是農村人的主要口糧。那時的人生活簡單,苦並快樂著。

    土地承包到個人手裡後,激發了個人的積極性,生產力得到了快速提高。小麥產量好像很快達到七八百斤 左右,後來能上千斤。農民開始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道。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大轉折。是中國人由窮變富的起點。

    人民公社時期的窮和包產到戶的富,並不能說明人民公社是錯。不同時期自有不同時期的特點,各自的因果。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

  • 24 # 求真實的人

    在五、六、七十年代交足公糧後還有充足的餘糧嗎?

    我經歷過那個年代,有發言權!不是胡編亂造!

    在50年代裡大躍進時代,交足公糧後,剩下在生產隊伙食團,根本就沒有分配給家庭每戶,集體伙食團清湯寡水還不上下季收糧食。61年下半年下放伙食團,交足公糧後分配給每家每戶,勞動力強的家庭人平300斤左右,勞動力弱的家庭200斤左右,就是熬湯煮稀還要靠自留地種蔬菜彌補才能接上下季,有少不部分家庭根本還接不上下季收糧食,到70年代後期稍微比60年代好一點,但還是要靠熬湯煮稀,那時幹部在廣播裡講:農忙吃幹,農閒吃稀,其實農忙農閒都吃稀!

    五、六、七十年代交足了國家公糧後,千萬別說有什麼餘糧,只要能接上下季收糧食就不錯了!

  • 25 # 跌宕起伏一生

    大飢餓時代的浮腫病——因為長期的食不果腹,又沒有付食補充造成嚴重的營養缺乏!人慢慢的腫起來了,直至腫到面板一按一個坑,腫到臉看上去胖胖的紅光滿面,腫到眼睛細細的只剩一條縫,他們走路必須仰高頭才能看到前面的路,所以他們走路都是恍惚的,這時候及早的補充營養人還有救!可是不能啊!我們單位那時就有好幾個!

    1960年我22歲正是胃口很大的年令,單位26斤的糧食定量沒有其它的付食補充,整天都在飢餓中,單位已處於半停頓階段可以不到班,到班也只是閒聊,情不自禁的會聊起各人家鄉的各種吃的,有聲有色的聊各人家鄉的美食,炸油條啦,餎餅啦,俏子面啦……等等,從和麵發麵上籠蒸,油炸,顏色,咬勁,味覺……講得越生動人們越愛聽,再其它就是互通情報:哪兒可以買到吃撐胃的?甜菜葉子,土豆乾片,中藥使君子,胖大海……等等。當年我最喜歡去單位食堂幫忙——洗籠布!籠布上面有沾著的星星點點饃皮,我都仔細的刮下來能湊一大碗,回宿舍泡碗醬油湯——非常非常的享受!……凡是種種,今日回憶起來……哈哈!

  • 26 # Yulongquan

    那個年代,農村的農民除了給國家交完公糧以後,家留的餘糧並不多,有好勞動力的農戶工分掙的多點,糧食就可以分的多些,勞動力少的農戶糧食則分的少,還可能需要掏錢來補足工分才能分到糧食。農民多產了糧食,國家就多徵,少產了糧食,國家就少徵,農民的糧食如果不夠吃了,國家再給返銷糧,或者是以工代賑,如在那個年代,農閒的時候,農民要想吃飽飯,可以出河工,如挖河,也叫挑河,主要是水利工程的建設。農民工到了那裡可以放開肚皮的吃,一直幹到來年的開春。國家的水利工程大部分是那個年代修建起來的。

    那些年糧食突顯重要,農民家養的豬生長緩慢,餵豬的東西主要是刷鍋水,紅薯秧子,加一些次粉,喂上一年也就長到百十來斤,出欄賣了換些油鹽醬醋錢,農民家裡有少量的自留地,可以補貼家用,再養上幾隻母雞。那個時候有一句流行的話是,自留地是口糧,雞屁股眼是銀行。

    我記得伏天家裡吃撈麵,吃撈麵之前,揹著糞框到瓜園買上兩毛錢的脆瓜和甜瓜,回來之後大家先吃頓瓜,再吃撈麵。

    糧食在那個年代著實的珍貴啊。

  • 27 # 張峰

    我小時侯生產隊有句話叫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才是自已的。又有一句叫夠不夠三百六,即每人三百六十斤口糧,肯定沒那麼多,大隊想法:三個土豆胡蘿蔔頂一斤糧,喂牲囗的高粱米一斤折一斤口糧,基本瓜菜半年糧了。長期吃不飽更吃不上肉,於是我就打上奶奶的主意,做父親的工作將奶奶殺了吃肉,於是捱了父親幾腳,我勸父親弒母而我差點成教唆犯。有幾次我餓的嚎淘大哭,母親將我攬進懷裡安慰說:孩子,忍一下睡吧,睡著了就不餓了!於是我很快睡去,果然就不餓了。那一年我村一百多個育齡婦女就有兩個懷了孕,一個是生產隊長老婆而另一個是倉庫保管老婆。孩子們企盼春天和夏天還有秋天,這三個季節當中田野裡爬滿孩子,把所有能吃的(不含石頭和土)全吃遍了,有的誤食了有毒的藥材頭腫的西瓜似的。我們交過公糧我們活的很頑強。

  • 28 # 162844192定康養老

    在那個年代糧食基本不進口,城鎮居民靠農民養活,結果出現農民交了公糧無口糧,城鎮居民有計劃供應,姑娘嫁人城市戶口是首選。農村人與城市戶口人的根本差別…。

  • 29 # 史學愛好者

    可以明確回答,糧食絕對不夠吃的!接下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下我的經歷和感受。我是1970後,小時候記憶最深的就是吃不飽。我們家總共5口人,爸爸媽媽辛苦勞作一年,生產隊只分500斤玉米棒,150斤小麥。平均一人一年大概130斤,肉、雞蛋等副食品很少。這一點糧食,離吃飽差得遠的。

    印象很深的是,媽媽做菜時,都是拿一個綁著布的筷子,往鍋裡滴一點油。肉只有過年買一兩斤,用來招待客人。當年餓飯的苦,沒有經歷過的孩子,很難體會到箇中滋味。

    有一次,一個學生居然問我,老師你說得是真的嗎?他還嘟囔一句,野菜也很有營養呀。令人傷心!所以,我在大學開了一門共和國史公選課,希望大學生能夠全面瞭解我們的發展史。我們無論走到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

  • 30 # 老天愛我一次

    交完公糧後,還有口糧?想多了吧,我就親自交過公糧,沒交公糧以前夠吃的每個村也就那麼一家兩家,可以算得上大戶人家啦!而我們這種平民百姓基本得靠著參雜玉米,也就是包穀,紅苕,小米,高梁,青菜,反正一切能參雜的能吃的都參與進去,就算這樣也接不到秋收

    記得有年漲大水,老父親早點起來去田邊撿到好多魚,鯉魚或者鯽魚這兩種,可是雖然有魚,也有蔬菜,沒得大米下鍋,咋辦?就是純玉米糊配魚,想去大戶人家那裡借一碗米過來吃魚,人家還不肯

  • 31 # 4985842084809

    五、六、七十年代豈止是繳公糧?公糧之後還有繳餘糧,餘糧之後還交愛國糧……,當時生產隊開始畝產五、六十斤,後來三、四十斤,農民都是靠地瓜幹,野菜度日。村幹部上報產量,誰報的多誰優秀,浮誇風盛行,上級就按你報的產量收公糧。當時有順口溜說:夠不夠,三百六,沒得吃了紅薯湊,紅薯壞了該你受。說那時候幸福的人,都是當時拿工資,吃國糧,旱澇保豐收的人,有誰體量80%的農村農民的感受啊!反而說現在還不如那時候的日子好過!真是顛倒黑白,昧著良心說話!

  • 32 # 安平144796971

    在五、六、七十年代,農民向國家交售的糧食,包括三種:公糧、徵購糧、雙超糧。

    公糧就是農業稅,國家是隻收不給錢的。根據土地的等級,每等級交的公糧有不同。公糧佔向國家交的糧食佔比並不高,平均約50斤。

    徵購糧,是必須向國家低價(可能會低於成本價)交售給國家的糧食,佔比較大,正常情況下,是必須完成的交售任務。例如,七十年代每擔稻穀自由市場上的價格是20元/擔以上,購糧的價格是10元/擔。有糧本本的人能吃上0.139元/斤的大米,主要就來源於徵購糧。徵購糧80年代曾改為定購糧、合同糧,實際還是徵購糧。

    在完成上述交售任務後,就由生產隊安排分配(口糧、提留糧、飼料糧、種子)

    此外,還有兩種糧:

    返銷糧。當生產隊的糧食產量不高,人口又多,人均不達到基本口糧30斤/月大米的標準,國家為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向該隊返銷糧食(10元/擔),叫返銷糧,數量以補足基本口糧為準。

    救濟糧。遇上嚴重的天災,作物失收,國家向生產隊劃撥救濟糧,救濟糧是不用錢去購買的。

    著名的小崗村,120人口,有耕地500畝,長期吃上國家的返銷糧、救濟糧,從側面說明,那個時代,福利還是有的,對個別生產隊,還是大大的!

  • 33 # 明德962

    這個問題要分三個不同的年代來回答,因為年代不同,實際情況也就不一樣。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五十年代裡,農村從初級社到高階社,後來成立了人民公社,58年大躍進的年代裡,農村興起一股虛假風,本來畝產200斤,往上可以報到3萬斤,就是把糧食全部上繳也不夠,那還有什麼餘糧,只能以瓜菜代替糧食。

    在64年農村開展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農村工作有了很大的進步,為了解決農村吃飽飯這個問題,改變了種植結構,加大高產作物紅薯的種植面積,除交了公糧。口糧還能達到半年紅薯半年糧,基本上可以吃飽。

    到了70年代,在農業學大寨的帶動下,各地的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糧食的畝產也在不斷的提高。當時農村交公糧的口號是,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最後就是自己的。在我們這裡基本上可以全年吃到糧食了,這是我們這裡五,六,七十年代的情況,各地的情況可能有不太一樣的。

  • 34 # 河內漁夫

    我們豫北小麥是細糧,國家在集體時是分夏秋兩季收,到田地分到各戶,糧所只收小麥,並十分挑惕,沒有熟人後門的老農等級低扣的很多,最多扣到百分之十。所以農戶細糧不是十分充足,秋糧還是十分充餘的。

  • 35 # 苦皮銅骨

    提出這樣問題肯定是五十歲以下的人。當時交的公糧是很少的,平均每年每人幾十斤。統購糧數量就很大了,平均每畝地兩百多斤,佔糧食收成的四分之一。剩下的由生產隊按人口平均分配,一般年景是可以滿足農民的需求。但遇到自然災害,就會有人捱餓了,甚至餓死。

  • 36 # 頂頂田

    五、六、七十年代,那是縣、區、人民公社、大隊、生產隊行政體制。現在是縣、鄉(鎮)、村、組體制,區取消,區所在地鄉改稱鎮。

    那時是集體經濟制度,農民靠掙工分維持生計。年終按工分分配,也就是按勞分配。

    那時候,每一個勞動力的人都有一個小本,叫工分手冊,生產隊定期給每個勞動力評分記錄。

    考慮勞動力欠缺的家庭生活,農村分配方案是這樣的。第一,基本口糧。按人口分配;第二,勞動工分,分兩部分,一是糧食,二是錢。

    那時有句口號,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然後才是自己的。

    時光不會倒流。記憶不是那麼清晰。只記得,有節日,農村的節日,過年、端午、月半(中秋),逝去老人的生日等等,才可以吃白米飯,吃一星半點肉,或者雞蛋等。其它時間,都是雜糧飯。玉米麵,小麥麵食,乾的紅薯粉,紅薯葉,蘿蔔乾等等。

  • 37 # 青山不老

    回答,我是五,六,七十年代時農民。那時後人民公社,大隊領導人叫大書記,生產隊領導人叫生產隊長,一年以成糧糧食上交給國家糧食任務乘餘社員分配口糧,按照三七開分糧,人七工三(工是每天上班工分)平均口糧500多斤,收成不好年裡300來斤,那有農民有餘糧,夠吃就不錯了。

  • 38 # 銀練

    此事只有親身歷經才能知曉,不幸的是本人親身經歷。一言難盡,只有一句話,很多家庭吃了上頓沒了下頓。好在同樣有這種經歷的人還在世上。

  • 39 # 生產隊長老楊

    問:在五,六,七十年代,農民交了公糧後家裡還有充足的餘糧嗎?

    那時交公糧不是各戶自己去交,是生產隊打下糧食後,隊裡先把公糧任務交了,再按人口分一部分糧食,秋後隊裡留下儲備糧後根據剩下的糧食多少定一個吃多少的數,再把全年口糧分到家。

    七十年代,我當隊長時,吃糧最低標準是每日八兩,最高是一斤三,無論多大豐收,不能超過一斤三,遭了災沒收糧食國家給補到八兩。一九七七年糧食被水淹了,那年吃的就是八兩,生產隊只分五兩,國庫給補三兩高粱。吃八兩的年頭就是每人分糧二百九十斤。吃一斤三的年頭每人分糧四百七十斤。

    如果春天斷了斷,國家會有貸糧,就是國庫先貸給社員點糧食,到分糧食時再還上。但貸糧也不是每家都有,真正的虧糧戶要申請,經審批才行。

  • 40 # 做自已想做

    5o年代出生的農民最有說服力,那時侯除了交國家的,公糧,購糧,三超糧,愛國糧,剩下的,就是口糧,工分糧,大約稻穀一年3oo斤左右,春節後,大部分都沒有餘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年少輕狂時曾經有沒有寫過騷情滿滿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