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郭哥聊科學

    72年生人,前來報到。實話實說,那時候自己還是個小孩,非常具體的事情記憶不是特別深刻,但是有幾件事情特別有代表性,還經常能想起來。

    一、被貓弄碎的葷油瓶

    具體是哪年記不清楚了,估計是我4歲到5歲左右的事情。那時候家裡比較窮,平時肉是想都不敢想的食物。那年的春節,父親借了幾塊錢,買了2斤豬肉,由於平時幾乎沒有葷腥,所以買的都是肥肉。老爸老媽用這些肉煉了兩罐頭瓶的豬油。

    一直都沒捨得吃,這兩瓶豬油一直在窗臺上放到了當年的五一勞動節。可是有一天,一隻野貓來了,它打翻了這兩個瓶子,就這樣,這兩罐頭瓶的豬油,我們一口都沒吃,就這麼沒了。

    二、肉食兔子

    父親為了解決家裡吃肉的問題,養了一窩兔子。這也是由於我們有先決條件。住在工廠裡的我們,可以去食堂弄到菜幫、蘿蔔根什麼的。所以很小的我,就已經知道如何養兔子了。兔子繁殖很快,所以後來我們家也算是基本上解決了肉的問題。

    三、飢餓的童年

    我不知道其他小夥伴是不是有童年捱餓的經驗。其實70年代末,80年代初,口糧問題已經基本上解決了。最大的問題是肉類和副食品還是很少。用我們現在比較科學的話說,就是蛋白質很少。攝入太多的澱粉、缺少蛋白質,胃的排空速度就很快。

    所以那時候的我,常常會半夜餓醒,然後偷偷跑到廚房,找到饅頭,就著醋吃。有小夥伴可能說,饅頭可以沾白糖啊,可惜,那時候的白糖也是很珍貴的。家裡都只有一點點,而且還不是總有存貨。

    四、飢餓的大學

    其實,到了80年代中後期,吃飽已經不是什麼問題了,再次吃不飽是我怎麼都沒想到的事情。91年,我考入了東北工學院,父親每個月給我的生活費是100元,雖然現在看實在是太少了,其實在那時候,這個生活費,在我們班還是處於中上游的。

    吃不飽到不是因為錢的問題,而是主食定量、副食缺肉。那時候高校還是實行配給制,我每個月的定量是35斤糧食,學校發的糧票。如果以現在人的想法,35斤那是吃不完的吃,可是當時真不夠。

    我早餐2兩粥外加一個饅頭,要4兩;午餐兩碗米飯8兩;晚餐兩碗米飯8兩。之所以會吃這麼多,一方面是因為年輕人體育運動多,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菜裡沒有油。食堂的菜基本上都是4毛錢一份,8毛的菜能見到肉,但是量很少,物理系課程多,等我們下課到食堂,能見到肉的菜早沒了。

    糧票不夠,只能找女同學幫忙,可惜我們班21個人,只有2個女生。她們能剩下來的糧票不解決什麼問題。我只能找其他專業的女生,只不過,我們這所理工類院校,女生在其他專業也是少數。好吧,結果大家都懂的。

    當時也不是沒有其他辦法解決,校外的飯店有很多,可是我們這些窮學生沒錢啊。那時候,同學們打工,做生意的就非常多,沒辦法,都是餓的啊。

    結束語

    我們今天的吃飽、吃好真的不是生來就有的,改革開放40年以來,國家為了老百姓的菜籃子付出了艱苦的努力。這些,作為我們這一代從苦日子裡過來的人,是有親身體會的。如果說,那些捱餓的日子給了我什麼收穫,那就是不浪費一粒米。在我看來,光碟行動根本不需要動員,因為我根本不會浪費食物。這不是因為窮怕了,而是捱餓的時候養成的習慣。

  • 22 # 瀋陽關東影視城老翟

    我最多一頓吃過六大碗過水麵條

    記得那是1974年夏季,學校放暑假的一天,早晨,我跟著我家鄰居王大爺,與其他幾個半大小子,一起推著一輛手推車,去幾公里外的撫順西露天礦矸石山置場撿煤,記得當時出門時用布包了兩個玉米麵窩頭和一小塊玉根頭鹹菜,外帶一瓶水,我們頂著烈日,忍受著飢餓,儘可能的多撿一些煤矸石中夾雜著的小煤塊,撿了一整天,到晚上天黑時,我己經撿了有兩麻袋的碎煤,其他人也都撿了不少的煤,雖然,又累又餓又渴,但是,看到我們的收穫,大家還是很高興的,我們大家推著這些煤,想到家裡又有燒的了,也就把餓和渴這個事給忘記了。

    晚上到家己是8點多了,媽媽看到我累成這樣,緊忙給我下了一盆過水麵條,當時,我真是餓極了,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記得當時是左一碗右一碗,一連吃了六大碗,直吃得飽飽的,才放下筷子不吃了,

    而那次的過水麵條,我覺得是我由生以來,最香的麵條,現在回憶起來還印象非常深刻,而當時我還小,不太懂事,家裡每人每月才供應2斤白麵,媽媽和爸爸都不捨得吃,每月都把大米、白麵留下來給鄉下的奶奶寄去,而卻不管不問,當著弟弟、妹妹的面,只頎自己吃,現在想起來,真的有些愧疚。

    這就是我的一段親身經歷,真心希望我們的後代,能夠不忘本,節約糧食,不浪費,都能夠養成艱苦奮鬥的好習慣。

  • 23 # 醜八怪周哥

    上世紀70年代,也是我寒窗十年的年代,也是我懂事記事的年代。我雖然沒有參加集體生產勞動,我也體會到了農民的艱辛。

    我就說我們家吧。70年代中期,大隊是每月按計劃稱糧,好象一個人每月45斤稻穀,由於當時很少吃肉食,菜裡很少油水,幹農活的人根本就吃不飽。好在農村裡大家都種了很多各種菜,我記得家裡就是把菜煮熟後,把水濾掉,然後把米飯和菜一起和勻吃,當然是菜多飯少,而且一天只白天吃兩頓,晚上沒有夜飯吃。

    我講一個小故事,不要笑我哈。當時我在學校讀書,距學校十里路,每天步行去步行回家。我母親在隊裡豬場養豬,我放學路過豬場的時候,母親會悄悄的給我一個烤熟的紅署,因為晚上是沒有夜飯吃的,母親可能怕我捱餓才這麼做的。這件事本來是我一生的祕密。今天回答這個題目才洩露了祕密,回想起都辛酸。

    世界偉人鄧公的大智大慧,讓農民真正填飽了肚孑。中國的發展讓世界刮目相看,農民的生活也過得紅紅火火。

    回憶辛酸的過去,珍惜當下,努力創造更幸福的末來。

  • 24 # 寄翔

    老百姓最為困難時期應是六十年代初,即所謂三年自然災害期間。

    記得我已經上高中。一般人每月糧食計劃25市斤,高中生32市斤。按現在情況,每天一斤不錯了。但是,副食品供應極少,人肚子寡得難受。每個月每人食用油半市斤,豬肉二兩,茶食半斤,早晨點心憑糧票、鈔票和點心票三票齊全才能購買,豆製品也限量憑票。憑購物卡買蔬菜,連肥皂、衛生紙、火柴都限量憑卡供應。布票有一年最低了,每人全年一尺六寸,做短褲都不夠。女孩子貼身背心用兩塊手帕做,襯衫都用假領子。外面褲子用化肥袋做的,染上深色,但尿素兩字清楚可見。

    高中期間,一度體育課也去消了,沒有體力。放學後組織同學下鄉挖菜根,用石磨磨了做所謂“葉蛋白”跟麵粉一起做點心。記得最清楚的,家中是頭天晚上把四五兩米灌到熱水瓶裡,用滾開的水充滿一夜天,第二天早晨分幾碗稀飯湯,兄弟們喝了去上學。

    困難時期,家家如此,人人自危。營養嚴重缺乏,所謂瓜菜代,吃不飽,浮腫病、青志症(面色發青)、肝炎等疾病奪去不知多少性命。家底好一點的變賣家產,換黑市糧保命的不少。城市裡尚且如此,農村就更可想而知了。

    所以,現今的老人經歷過苦難,更加惜物惜財惜福,更加珍惜今日物質豐富的生活。這是隔代人所體諒不到的。

  • 25 # 對對迷

    說起這個話題,難免有點憶苦思甜的味道。

    七一、七二這兩年我正上初中,七三、七四這兩年上高中,那時是五二二制。記得上初中時我十四五歲(趕上過渡,小學上了六年)每天上學,旱晨要吃白薯麵餅一個半,喝兩碗棒子糝稀粥。大約半斤只多;中年吃點鹹菜或應季蔬菜,還要吃上兩個白薯麵餅或有點稀飯,大約半斤;晚上吃一碗多粥,一張餅也要四兩,不過上下年有時還盤騰一些,也將近三四兩。合計一天要吃上一斤七八兩。由於年輕長身體,這還有吃不飽湊和著的時候。

    雖然吃的簡單粗糙,但每頓吃的還挺香,因為吃的那些油水小,營養低,肚裡特素,所以等不到下頓吃飯時早就餓的不行了,吃什麼也都覺著香。跟現在相比那是天壤之別。

    上高中時大致也是這樣,七五年就去當臨時工,在食堂吃飯,買著吃用自家糧食從糧站換好糧票,早晨半斤,中午七八兩,趕上吃白麵餅或撈麵怎麼也吃一斤,晚上還得四兩左右,一天下來也將近二斤。

    直到七八年應招考當了民辦教師,身體發育高峰早過,吃的少些了,但一天也得一斤半左右。

    幾十年過去了,自己的遺憾是正發育身體能屹的年代,總想吃,吃好的,就是吃不上,現在有的是好吃的卻吃不動了。不說了,年輕人不愛聽,也可能不信。

  • 26 # 一點寒山遠

    那個年代,飢餓是常態,人人面帶菜色。不說六十年代初期,單說六五年到七十年代末,我記得初中上了一學期文革了,停課了。身出農村,自然回生產隊勞動。我們生產隊人均地有三畝多,按說怎麼著也能養活自己。可那個年代越窮越折騰,365天無論農忙農閒,就沒個休息日。我們這裡江南自古豐饒,稻麥兩熟,可非搞什麼學大*,硬讓種雙季稻,結果跟不上農時,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產量低,統籌上交國家卻不能少,結果是家家到了春二三月就斷糧了,再借國家的糧食,為之借糧。人們除了那點糧食外沒有任何輔食。食油,每人一年兩三斤,豬肉雖然不貴,七毛三一斤,可農民手頭沒錢,出一天工只值兩三毛錢。我們這有一年有個叫莊西的生產隊,一個工才八分錢,一個勞力幹一年活都購不回自己的那兩三百斤口糧,謂之超支。糧食少,不夠吃,卻偏偏能吃,一般的人一頓吃飽的話得三大碗飯,那就是一斤半米。所以樣板戲裡沙奶奶不也是唱“一日三餐九碗飯”。照那樣吃,一個壯年勞力一天得吃四五斤米。

  • 27 # 西風瘦馬148781210

    以我當年的飯量,(不說那三年,從62年到78年)估計得一頓九兩大米的飯,這是頓頓吃那麼多的平均飯量。曾經有個人跟我打賭,四碗飯每碗四兩米的,沒有別的菜,就一個腐乳,我一頓吃下去了。

    記得幹活累了,躺在河堤上不想動,母親託人帶飯來,那種搪瓷大海碗,連飯帶菜,兩碗相扣,我也吃下去了。其實我也知道,這頓母親大概米湯鍋巴粥也沒有吧。她平時就是這樣,給每人盛一碗,當然不是那搪瓷碗,她就喝點米湯粥。

    本地有倆人當年在水利工地,綽號分別是三罐子,五罐子,也可能是打賭的飯量。工地食堂用小陶罐蒸飯,說是每罐半斤米,也就是說,他們有人一頓能吃兩斤半米。

    當年乾的都是重活累活,平時就沒有吃得飽,油水少,肉類整年幾乎沒有。

    而當年國家給我們口糧定量多少呢?一年480斤稻穀,也就是一個月四十斤稻穀,(分月發,怕一次給多了,後面沒吃的,餓死人。)摺合大米25斤左右,每天8.5兩左右,每頓不足三兩,想想我們吃的飽嗎?越是平時吃不飽,越是飯量大。我現在每天半斤糧食足夠了,因為平時吃的飽,油水足,葷菜常吃,也沒天天干重活。

  • 28 # 坦蕩擎天

    我是63年的老兔,那時候生活艱難,難以解決溫飽。但是,有一件事是我一輩子忘不了的。我家在農村山區,那是78年7月份,當時讀高中的我一直寄宿學校就讀,放暑假的先一天,學校食堂盤庫還有餘糧未吃完,校長決定允許給寄宿學生打一次牙祭(吃一頓),飯管夠,十人就地圍席,每席一盆鴨子炒五花肉,每人一個水煮雞蛋,一盆水豆腐。當時,寄宿生個個興高采烈,想到有一頓美食解饞都早早地特意捧著一個大瓷碗在食堂外徘徊。哨聲一響,開餐列席,校長站在主席臺上(乒乓球桌子上)訓話,要求文明用餐,不準搶食,男生須讓女生。校長訓令,如雷貫耳,個個鴉雀無聲,規規矩矩圍席而蹲。也許是確實太餓了,也許飯菜太香,我一口氣吃了三大碗米飯(每大碗六兩,共計一斤八兩),且還將剩下的豆腐湯喝光。本已要撐破肚皮了,想不到離開食堂時,被我大舅舅叫住了(他當時在學校食堂管總務),他老人家領我到他辦公室兼臥室,很神祕地要我將門掩上對我說:你都長到175公分了,長期吃不飽是不行的,我這裡給你藏了十個雞蛋,你拿去躲到男洗澡堂吃了吧,千萬別讓其他人看見。說實話,我已夠飽了,面對成份不好(他黃埔軍校畢業後給國民黨軍官當翻譯)的大舅舅的一片愛心,也想到很難吃到的雞蛋,心裡暖暖的,很感激地從大舅舅雙手捧著用報紙包著的十個雞蛋飛奔男洗澡堂,硬是狼呑虎咽一口氣將十個雞蛋吃下,當走出澡堂時,感到自己的肚子比孕婦還大,幾乎要被撐破了,搖搖晃晃地走到宿舍。其他同學因打了牙祭,吃飽了有勁喊我去打藍球,我全身虛汗淋漓,哪敢亂動,只好斜靠在床頭聲稱辣椒吃多了,導致胃不舒服而拒絕。現在想起這件事太可怕了,舅舅的一片好心差點要了我的小命。想起現在的學生我感到他們成長在祖國富強的年代,真是太幸福了,希望年輕學子努力學習,奮發圖強,愛國愛家,愛我中華!

  • 29 # 天堂68396000088

    我77年出生的

    87年跟著父母去給縣糧站交糧 見過一個人吃餃子(現在的餃子3個有那時的2個大)那人吃了120個 擱到現在的餃子大小 那就得180個 當時驚的飯館老闆都不敢收錢。

    88年在新疆奇臺縣賣西瓜 也是見到一個交糧的農民,早餐吃了24個包子(新疆的包子,一個有現在內地的小籠包3 個大) 當時我吃了5個 我父親吃了6個 我堂哥吃了8個(我估計堂哥吃撐了也就10個)

    映像比較深的是我和兩個小叔 一個大我兩歲,一個和我同歲,89年3個半大小子,涼茶水(西北人喝的大磚茶)泡風乾饃饃,就著鹹菜 6升的茶壺 一壺涼茶+6個大饃饃(掰開晒乾,約莫大半筐) 吃的我小爺爺眼睛都看直了!

    那時的人,包產到戶後養個豬(大多喂得草,長不太大)入冬了殺掉,還要賣掉一大半補貼家用,一年到頭也就過年前後吃點肉 平日裡都是吃素,而且都幹大體力農活(那時農機具缺乏)肚子裡沒有油水,所以飯量大,難免的。

    95年以後,新疆農民的生活才算好了起來。從那時起,父親一直有個剩飯的毛病,每次吃飯都盛的多,吃不完盛到碗裡,母親老愛嘮叨。其實,那是經過三年自然災害(加上給蘇聯人還債)時期,被餓怕了!!!

    18年,我有幸去看守所參觀,現在看守所給在押犯人的伙食,比85年左右新疆農村人家的伙食好多了,一是每天有肉,二是不限量管飽。

    想想過去,看看現在,現在的生活真是好的太多太多了。現在的普通老百姓生活在100層的高樓上,而對比那時的日子,人活在深坑裡。

    還是要感謝祖國、感謝共產黨,讓老百姓吃的飽,穿的暖,活的有尊嚴!!!

  • 30 # 村夫夜話

    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家還是處於計劃經濟時代。一切生活物資都是按規定的指標供應。儘管農村每年都會收穫很多糧食,但除了按規定分給農民口糧外,其餘的都要上交或賣給國家糧食收購單位。

    記得當時我們村(那時稱大隊)。農民的口糧就有三個不同的標準,年口糧人平有360斤、420斤和480斤的,都是按粗糧算指標,即稻穀指標,小麥按細糧,(八折計算)。這個標準是按各生產隊的土地,糧食總產和人口折算出來的。當時我們8小產隊是全大隊中唯一一個口糧標準達到480斤的生產隊,即人平每月原糧40斤。被別的小隊羨慕得不得了。其實這40斤,也不是人人都能分到的。中間每人還要提取11斤作為工分糧,實際基本根只有人平29斤。提取的部分,按每月本小隊的總工分分攤,這樣每家就出現了很大的差別。家裡有勞動力,出工多的多分糧,孩子多勞力少的就少得糧。這叫“按勞分配”。那時,為了多掙工分多分糧,有很多農民都不讓孩子上學。記得我們小時候,星期天和寒暑假都要到生產隊參加勞動掙工分。工分底數由生產隊隊委會每年開會後確定。男勞力每天最高10分,婦女每天5.5分。小孩和未出嫁的大姑娘從3分到8分左右。

    一些青壯年男女,為了吃個飽飯,常年到外面搞工程,修水利,修公路等等,儘管幹這些條件更艱苦,但由於有標工米補助。總算可以吃飽飯。

  • 31 # 三農問題探討者

    不請自來!

    首先告訴你,在那特殊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國境內,餓死的農民不計其數!即便是吃光了田地裡所有的野菜,村中的榆樹皮和榆樹葉(稱為:“榆錢”)也難以擺脫不了飢餓!

    不說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農民一頓能吃多少飯了,因為那時沒的吃!題主所問的70年代的老人自己最少的一頓能夠吃下兩大頭號藍邊碗的米飯。按每碗飯半斤米算,就是每頓飯要吃掉一斤米!那時的人裝飯都喜歡裝的滿滿的堆尖式的,號稱:碰鼻子。意思就是吃的時候,堆出的尖可以碰到鼻子。

    記得本村當時有個人名叫:朱為伍的,真的一頓能夠吃下四大碗飯,吃完了張開嘴巴,就能看到停留在喉嚨裡的飯!

    當時每個生產隊在春耕備播時,都會派上幾個社員,用人力拉著三四隻大號水泥船,去省城南京的內秦淮河中採集城河泥。注:當時農村所有的溝河中的稀泥都被採集一空。只要同趙根子一道的,幾個人就商量著每人拿出半斤米,煮上二斤米的飯讓趙根子一頓吃下,三四隻水泥船趙根子就會一個人拉到省城南京,其他幾個出米的人,則坐在船倉中打牌取樂。要知道省城南京離我們這邊最少有七十里路左右,而且一直是走在水邊七高八低的河邊,有多難走是可想而知的,就為了能夠吃上一頓飽飯,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是可想而知的!

    到了2000年後,本人在本鎮的一個個體小廠裡的一個同事,年齡大約四十歲左右,那天我們幫同事去打稻(脫粒稻穀),到中午吃飯的時候,居然一次吃了堆尖三大藍邊碗的米飯,當時看的我有些吃驚,心想都到了二十世紀了,人民的生活早已好了,人體能儲存的營養成分早已過剩了!按理說現在的人是再也吃不下這麼多飯了!居然還有人如此能吃,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是絕對不可能相信的!但是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 32 # 生態老兒

    背景不交待清楚,可能沒人相信。

    1976年,那年我十六歲,因兄弟妹妹多,欠生產隊缺糧款太多,哥哥參軍後,我在家排行老二,只有輟學去參加縣級規模水庫的修建。

    乾的活兒就是每天拉運7立方的黃泥進庫壩。

    每天早上5:00起床吃飯後,獨自拉著經過加高加寬加長的板車,去遠在15裡之外的山頭,沿著臨時修築的土山路,把優質黃泥運進指定地點接受測量,完成任務收工。

    具體划算下來,就是把車子裝成超人高的狀態下,一天要跑兩個來回。

    可別小看這兩個來回,去的時候是空車,但全部是上山的土路,加裝的板車又笨又重,推到山頂人已發軟;裝車裝不好,沿途撒一半;下山時裝了近兩噸黃泥的板車,難以駕馭。

    我年輕,1.65的個兒,每天都是到晚上八點多才能完成任務收工。

    修水庫的好處是,每人每天有1.5斤大米的指標,換成飯票,自己掌握著吃。

    水庫庫址離我家,翻山越嶺抄近路大約有30餘公里,所以一般半年左右才可請假3天回家拿菜、換衣。

    說是拿菜,家裡也無菜可拿,無非就是拿一小罐鹹菜,要管半年。實際上十天就吃光了,平時都沒有菜吃,更別說油水了。

    有一天,天公作美,天未亮就下起了大雨。

    這是我們最盼望的時刻,可以不出工睡個懶覺。

    誰知人想睡,肚子不想睡。睡到八九點鐘的時候,餓得實在受不了。

    村裡幾個玩得好點的村友提議打賭吃飯。

    具體辦法是,上不封頂,吃到最後,勝者為“吃飯大王”,負者承擔飯王的飯票。

    我雖年紀最小,但有信心。

    半斤一碗,大家一輪輪的吃,吃完第四碗還沒見投降的人。

    大家一看,再這樣吃下去,本月的指標就要嚴重超支,一致同意終止比賽。但約定的吃飯大王怎麼產生呢?

    經過大家評議,認為我年紀最小,但飯量不小,有發展前途,就把這“吃飯大王”頭銜送給了我。

  • 33 # 如意在心

    我1971年參加工作,工種是車工,每個月定量39斤,粗細糧各半。

    早餐四兩,午餐八兩,晚餐四兩,上夜班夜餐四兩。有時候單位食堂改善生活吃大包子,二兩一個吃8個。每月26天在單位吃,4個周天回家吃。

    這樣算起來,實際每月在單位需要吃50斤,每月要從家裡要10多斤糧票,作為添補。

    記著有一次單位組織上山植樹,中午免費管吃,二兩一個的芸豆豬肉大包子,我一頓吃了13個,現在想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這是我這輩子一頓飯吃最多的一次。

    七十年代的人,普遍飯量大,吃的多,因為那個年代各種副食少,人們沒有多餘的錢買副食,全憑米麵為主食,所以人們都吃的多。

  • 34 # 肖風11

    我當年一天最多能喝兩瓶啤酒,就暈暈的。現在五瓶不暈。吃飯要是愛吃的菜我能吃兩盤,要是不愛吃,一口也不吃,看都不要看。我不浪費糧食,浪費糧食是可恥的行為

  • 35 # 1165603035085

    憶苦思甜了。每頓做飯用稱約糧。有一頓多吃2刃。下頓就餓著。城裡榆樹楊樹葉光了。一個金戒子換一個大並子。一市斤糧票賣3元。還買不著。一個月每人供應2刃半油。4斤地瓜換|斤定量。吃地瓜就沒糧吃。吃啥也不飽。餓迷糊就多睡覺。。火車站有流串氓流。專搶吃的。一年發2尺半布票。全家合起來花。一條褲子。晚上洗不敢洗褲腰。不愛幹。生孩子只吃十個雞蛋。有夫妻為吃的,天天打架,罵架。到飯店買一碗高價飯。拌點糖精吃。下鄉支農。幫扒苞米。就偷吃點生苞米。老師不讓吃。:吃不飽也得完成任務。冬天穿夾褲。溪蓋放點棉花。很多事嘮不完,,,現在很幸福。

  • 36 # 哈哈95128931

    70年我上班時,早晨吃兩個饅頭,中午帶著米,用特號飯盒蒸飯,蒸熟的米飯能夠把飯盒蓋頂起來,菜是土豆白菜粉條,沒有肉,肚子委屈。即使這樣,我還是長到1.82米,二十歲時候~1974年體重80公斤。現在66週歲了,飯量還是小夥子一樣。胃口撐大了。餓到什麼程度,像這樣的熱天,餓的頭暈眼花,我可以喝五茶缸工廠做的清涼飲料。媽媽總是在我上班前囑咐我,不要多拿饅頭,弟弟妹妹上學也要吃早點啊!

  • 37 # 隨遇而安154247112

    那個時候出力大,吃的格外多,有人說是因為沒有油水,也不盡然,現在小姑娘即使不吃油水大的清淡食物,也吃的很少。建築工地的農民工,估計一頓還是得吃三饅頭。

  • 38 # 十年前就叫涯客

    我60後,七十年代,見過街上拉平車出大力的,在路邊燒火做飯,半稠半稀的米飯(俗稱二抹子飯),裡面放了一些紅薯。做好後,一鋁鍋,大約有四斤飯,沒有任何菜,他一個人吃完了!

    真是浩劫時代,國貧民飢,能人被批,無知被洗。

  • 39 # 百姓老叟

    沒有經歷過的人,難以理解。

    那個年月,居民供應糧食計劃為:居民25.5市斤,其他依工作的需要有所增加,按照當年的節約精神,每月節約1市斤,實際供應24.5市斤,按照此數量,今天幾乎都吃不了,所以說當年餓的難受,今天的人難以接受。

    問題是那個年月,幾乎沒有滿意的副食品供應,肉、魚、蛋、禽,難得相見,嚇、蟹、海鮮,更是難上一步的少見多怪,油、醋、糖、茶、酒,只是節日期間鮮見少量供應,所以肚裡沒有油水儲存,即是菜蔬,難得見到像樣的大白菜和土豆,豆腐是的糧食製品,沒供應有,今天的人,生在蜜罐,不知白水的滋味。

  • 40 # 驚蟄牛

    70年代,農村提倡義務勞動,一般在晚上。當時我也就是半大勞力,我一個叔叔,他是1950年出生,屬虎。晚上生產隊用幾口12印的大鍋熬稠飯(就是用生產隊的小米耙豆綠豆之類,比平時下鍋多點,故而叫稠飯)這個叔叔能一口氣喝10碗(粗瓷碗,比較大)。要不是義務勞動,是喝不到這樣的稠飯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沒有錢有沒有必要回家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