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場老魚頭
-
2 # 北京老付
我上初中的時候,問政治老師:“總說讓我們立場堅定,什麼是立場啊?”
政治老師沒有給我講枯燥的理論,她說:“假如有一個人,為了防小偷,就養了一條狗給他看家護院,寒冬臘月,狗住在院子裡的土窩裡,很冷,就給主人提意見:為什麼你住在溫暖的房間裡,我就得在院子裡挨凍?主人說:你睡在屋子裡,小偷來了你就聽不見了啊,我給你吃給你喝,就是讓你幹這個的啊。雙方爭論不休。這時就出現了兩個立場,一個是狗的立場,應該睡到房間裡。一個是主人的立場,我養著你就是讓你看門的,住在房間裡我還養你幹嗎呢?”
我問老師:“哪個立場是對的呢?”
老師笑了:“都對。站在狗的立場,狗的要求是有道理的。但是站在主人的立場上,狗的要求就是沒道理的。”
我還是不甘心,又問:“兩個立場能不能互相理解呢?”
老師說:“很難,但也不是不可能。比如說,把狗窩蓋得好一點,能夠御風寒,甚至可以在狗窩裡加個小暖氣,但是,如果主人同意狗也睡到溫暖的房間裡,那他原來養狗看家護院的立場就消失了。”
-
3 # 盛世狼煙435
公司要是完蛋了,作為老闆,輕則鉅虧一筆。重則傾家蕩產永世不得翻身,親戚朋友見面裝作不認識,有家不能回,禍及子女。
作為員工,最多虧個把月工資。歌照唱,舞照跳,飯照吃。
所以老闆本能上不會多考慮員工的。都是先考慮自己能不能活著。
-
4 # 徐如林本尊
說一說《管理心理學》,也叫《組織行為學》的發展史。
馬克思說過:“資本來到世間,每個毛孔裡都流著血和骯髒的東西。”這段話很貼合馬克思時代的資本家。歐洲工業革命早期確實不把工人當人,霧都倫敦的霧其實是工業汙染後的髒空氣,有人會咳嗽致死。美國修鐵路的時候,枕木下埋了無數勞工。電影《望鄉》繅絲工廠的女工,基本要在沸騰的水裡,把蠶繭的蠶絲拽出,手都快煮熟了。《包身工》裡,工廠廠主把女工當做了罐裝的勞動力。
一直到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工人大罷工,舉行了大遊行,要求:減少勞動時間,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工資。
之後考慮到工人罷工,工會力量日益強大,管理層開始想辦法提高工作效率。所謂的科學管理被提出,即研究最正確的工作方法,提高單位時間工作效率。其中著名的實驗是剷煤實驗和搬鋼錠實驗。
再後來通用電器在洛桑的工廠,工人效率無法進一步提升,於是請管理專家去會診。專家實驗了各種辦法,包括改變光強度,放音樂等。最後發現,和工人聊天時,工人效率有所提高。於是才發展出了《管理心理學》。
不能站在員工角度想問題的老闆是沒有學過《管理心理學》的老闆。
《管理心理學》裡面提到了人的需求,怎麼激勵員工等等。
即使沒學過《管理心理學》,情商高的人也會懂得如何與對方達成一致,讓人心甘情願來努力工作。
所以還有很多老闆沒有經過管理訓練,急功近利,情商低。
-
5 # 111142155890
老夫上下都玩過,心態還是要的:就是學會知足常樂。利益跟付出都過得去就行了,能上能下誰都可以只別引人太眼紅離普……會玩點
-
6 # 遠道來的人才
說點深刻的,老闆是資產階級,員工是無產階級,馬克思說矛盾不可調和。
老闆考慮的是企業經營戰略方向,他考慮的是讓企業生存和發展更多,員工是為了幫助他實現目標的幫手和工具,如果處處為員工著想企業黃了咋辦??
作為員工就不要想為什麼了,好好工作,工作是為自己工作,提升技能,武裝自己,讓自己什麼時候都不會被社會淘汰最重要。
-
7 # 悠優閒語
對於這個問題,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老闆不能站在員工的立場,多為員工著想,並不一定是老闆錯了!
如果公司不發工資給你,你還會繼續嗎?顯而易見,沒有工資誰還會繼續工作?所以職場一定是利益交換場,員工付出勞力,老闆付出工資。既然是交換,就不存在老闆一定要為員工多著想。而且也不能說老闆不好。
事實上是不大可能。在公司內部,賦閒職的大有人在;拿的是高工資但是付出很少的有;偷奸耍滑的大有人在;當然也有中等收入高付出的一類人……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人都沒有權利指責老闆的付出。只要老闆的操作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就可以了。
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一位老闆,越是無原則的做老好人,但是傷害的一定是自己。員工又能怎樣?他們能夠跟企業同甘共苦,共負盈虧嗎?如果不能,為什麼要對老闆要求那麼多?想那麼多,還不如洗洗睡吧。
-
8 # 玲瓏石m
為什麼大多數的老闆,都不能站在員工的立場,多為員工著想?
1:老闆與員工之間的關係。
2:工作態度,提升自我價值。
3:利益共贏關係。
-
9 # 鍾黑牛聊職場
在回答問題前,我想問一下:
你上班是為了什麼?
是錢,還是權,還是其他需求?
反正,從業15年來,我從沒有聽過任何一個員工說,“我上班是為了老闆”。
如果有,那只有一種情況:老闆是你爹,公司是你家開的。
況且,你即使心裡真想的是為了老闆,其實你已經為的不是老闆,而是奔著“為的什麼”而去,就是在滿足自己的私有慾望。
言歸正傳,你上班都不是為了老闆而去,幹嘛要求老闆處處為你考慮,時刻為你著想呢?
簡直是自私自利。
然而,這不能怪你,這是人的本性。
人人都想要得到更多,付出得更少。並且,人人都想以自我為中心。
老闆也是人,他也有所有人一樣的本性,出發點都是為了利益。
他也想少一份開銷,少支出點成本,多賺點錢。
不要把老闆當做聖人,對他進行“雙標”。
生而為人,請把心放寬。
多為員工著想,有可能把公司整壞。你說到立場,我想問是什麼,是錢多事少,還是管理人性化呢?
老闆從不要求員工加班,也不設定考勤,上下班自由,這種勁爆不?
其實,我也曾臆想過。
但是,最近有位朋友就有此經歷,聽完他的遭遇,我完全都不敢想了。
他們公司上班可以不打卡,且可在家辦公。公司裡面,還有健身器材,下午茶,餐補,交通補貼。如果,工資在高一點,就應該是到了“人家天堂”。
然而,他在公司呆了6個月,就果斷離職。
他發現在越是安逸的環境,他的執行力變低了,做事懶懶散散。
並且,拖延症有了,事情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後天,一個簡單的事,一個月都沒有落地。
另外,做事沒有顧及,覺得做得好與不好無所謂,導致工作結果一團糟。
但是,事情辦砸了,老闆並沒有批評他,還是一如既往地支援與表揚他。
最後,公司到成立至倒閉,用了300萬,堅持了6個月時間。
所以,他不得不離職。
然而,他並沒有感激他的老闆,反而十分鄙視老闆的管理,且時常抱怨,說自己的壞毛病都是老闆“慣出來的”。
是的,我也覺得這是他的臭毛病,都是老闆慣出來的。
管理本來就是一項反人性的設計,如果順應人性,那麼懶惰、好逸惡勞將會快速滋生,從而讓整個人快速“廢掉”。
這就是站在員工立場出發的老闆,結局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沒有落到員工的好,反而背了一身的罵名。
多為員工著想,有可能你不想看見。話又說回來,給員工漲工資算不算為員工著想。
你可能會說,肯定算。
然而,很多時候你卻不這樣認為。
老闆給公司全員漲10%的工資,公司員工平均工資在5000元/月,每人就是500元,100人就是5萬。
然而,500元放到一個人身上並不顯。50000元放到一個人身上就是一坨大肉。
多數員工,拿到500元,就會說:“去年老闆賺了500萬,才給員工漲500元啊,真摳。”
老闆真是有苦難言啊。
1,增幅不明顯,感受不強烈。
前些年,我朋友給我說,他只拿公司20%的利潤,有30%都分給員工。
但是,員工私底下還是不爽,嫌棄老闆給的少,覺得老闆摳門。
他為其此事,覺得憋屈。越想越窩火,還專門發了一封郵件,把公司收入支出明細給作出了公示。
然而,卻遭到了大多數員工的質疑,還說他這是為了拉攏人心,刻意做的公告。背後議論,老闆怎麼捨得拿利潤出來給大家分紅嘛,他說多少就是多少,等等諸如此類的消極言語。
主要就是因為,他拿出幾十萬上百萬給到下面,攤到下面的人也就是幾百到幾千元不等,在工資上並沒有明顯的增幅,讓人感受不強烈。
2,隱性價值,感受不及時。
前年,老闆為了讓員工有家的感覺,讓員工就餐方便,出資100萬新建食堂,收取每人一頓10元的標準。
員工卻在背後說老闆:“什麼錢都賺,連我們的飯錢也賺,老闆真會做生意。”
其實,他們不瞭解老闆不僅建設花費了成本,就連每頓飯也是給每位員工補貼了5-10元左右。
公司幾百人,老闆每頓飯就要出幾千元的費用。站在員工立場出發,幫助員工解決就餐問題,居然還費力不討好。
而問題就在於,這些隱形福利沒有顯性價值更直接,很多人感受不及時。
說實話,老闆真不好當。
老闆能帶著你掙更多的錢,就是與你的立場一致人要有立場,但更要有底線。
不能一味站在個人角度,無限制的、單方面地去索取。
老闆不是你父母,不可能無條件的、無理由的滿足你的個人慾望,他需要你拿出等價的價值去交換。
並且,公司不是你的家,這裡有規矩、有制度、有壓力,不會任由你逍遙自在。
況且,你去公司不是享福的,是去掙錢的。掙錢就意味著付出,就意味著勞動,就與人性的“好逸惡勞”相悖,與個人享樂主義的立場不一致。
同時,人是趨利的,想掙更多的錢,付出的理所當然也就越多。
其實,只要一個老闆能幫助你爭取到更多的利益,那就是與你立場極其一致。
以上。
-
10 # 小愛說職場
老闆最多是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及符合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滿足員工,相當於父母不會太寵孩子一樣的道理。
員工的配置也是企業資源的一部分,叫人力資源。簡單的講員工和公司運營上所需要的機器裝置,工具沒有什麼兩樣。
老闆花錢買裝置請人工作,一定是最先要求這些配備發揮自己該發揮的作用。
為什麼大多數的老闆不能站在員工的立場,多為員工找想?
如員工最先為自己的立場找想一樣,老闆也一樣最先為自己的立場找想。1.老闆一般會想自己花錢請這個人是否值得?他有沒有為公司創造價值,我這個錢不能白花。
2.老闆無法做到盯著每個人24小時的工作,總是覺得員工作的不夠。所以,就會有個別員工會做讓老闆看得見的事。
只是做的不夠,付出的不夠。
有很多老闆是體諒員工,會給員工很多好機會發展的。
—End—
-
11 # 吉吉小果
老闆和員工兩者本身就是處於兩種不同階層的人,從階層角度來講,老闆就是資本家,而員工就是為資本家打工的工薪階層。
老闆是一個企業的決策者,他只能通過一個人的能力和忠誠度來判斷員工的價值,以這個為公司創造的價值來為員工派發工資,永遠不會因為員工的家庭因素、社會遭遇和身體因素而去批判他這個人的價值,這樣反而會攪亂整個體系的秩序。
概念不同員工:是指企業(單位)中各種用工形式的人員,包括固定工、合同工、臨時工,以及代訓工和實習生。
老闆:是指私營工商業的財產男性所有者,現指支配別人做事,並給予報酬的人。
老闆開辦企業,只有自己一個人是完全不夠的,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這樣就需要僱傭更多的員工來幫他完成這樣那樣的工作,這樣他就可以只關注於一個專案的完成進度,就可以知道這個專案進行到哪個階段。
舉個簡單的例子,老闆創辦的公司就好比是一臺機器,員工就是裡面的零部件,所有的員工加在一起形成了這臺機器,依靠他們每天不停地工作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產品,而老闆就是那個負責將產品賣出去賺取蛋糕的人。
關係不同老闆和員工之間存在著上下級的關係、相輔相成的關係和互利共贏的關係,企業的存在需要領導和員工共同努力。
企業中,處理人際關係一直都是一大難題之一,更何況上下級有著更加繁雜的細節,一不留神就有可能給自己挖坑,遭遇潛規則。
上下級關係在企業中,因為不同的組織結構,從而形成有紀律有秩序的上下關係,上級往往領導下級做某些事。
普通老闆通常會認為,“我掏錢了,你就是我的員工,買了你的時間和服務,你就必須無時無刻地給我幹活!”。
普通員工只能在這個時候往往會因為加班而抱怨上級的摳門小氣,“加班從來不給加班費。”
其實正確的上下級關係應該是上級傳達正確的工作指令或任務資訊,制定明確的標準;下級根據上級所指派的任務按時完成,並進行及時地彙報,同時兩者之間應該適才而用,量力而行。
相輔相成的關係相輔相成:是指兩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補充,缺一不可。
員工需要工資維持生活,追求理想,老闆則需要有員工幹活,收回成本,創造利益。
老闆和員工就像是魚和水的關係,沒有了水,魚怎麼活,再有生命力也會因此死亡,沒有魚的水,再浩瀚也是一灘死水,沒有活力。
他們的關係,可能是夥伴的關係,在共同完成一個目標,只是他們的分工和責任都不同。
優秀的老闆,絕不會認為只要員工24小時不停地為他賣命工作就可以得到利益最大化。
優秀的企業需要的是員工孜孜不斷的創新和精益求精的堅持。
所以想追求企業利益最大化,聰明的老闆經常會通過升職加薪來激勵員工奮勇向前,使員工提升動力,達到互利共贏的效果。
老闆往往需要管理整個企業,包括維持整個運營秩序、管理各個組織階層的員工,簡單的概括就是管理駕馭人,從而提升整個企業的工作效率。
而員工日常需要做的就是學習技能,維繫人際關係,偶爾還會存在勾心鬥角,影響工作。
總結
處於不同階層的人是不可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的,他也沒有時間去考慮無關自己的事情,因為這不會給他帶來太大的利益,也就不必去想。
-
12 # 養心玲
——為什麼大多數的老闆,都不能站在員工的立場,多為員工著想?
作為老闆,肯定是要為員工著想的老闆才是一名合格的老闆,只是他的立場是自己的立場,而不會站在員工的立場,為什麼呢?總結3點。
01、角色和身份決定老闆想問題的角度不可能站在員工的角度。古語有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老闆是“舟”,員工就是“水”。大多數的老闆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事實上往往是舟自行,水自流,為什麼呢?
對待同一件事情,老闆有老闆的立場,員工有員工的立場,這是必然的,老闆是老闆,員工是員工,舟是舟水是水,因為角色不一樣,角度不一樣,出發點不一樣,所以會造成許多不一樣的甚至對立的立場:員工可以吐槽996,老闆得心甘情願24*7;員工是對自己的崗位負責,老闆是對所有員工負責;員工憑個人的業績拿報酬,老闆靠企業的盈利拿報酬;員工考慮的是拿到的工資獎金是多了還是少了,老闆考慮的是這個月的利潤是正數還是負數......
02 企業的立場只有一個:盈利!跳出老闆和員工的角色身份問題,從整個企業的角度來說“立場”只有一個:盈利!
企業不盈利一切是空氣。
企業盈利了,這個時候談立場想問題,才會皆大歡喜。
但是如果企業盈利了,除了工資,還能提一提獎金的事了。
投資是有風險的!!!老闆作為投資者,僱主,員工作為從業者,僱員,對待投資的風險是不一樣的。如果企業沒盈利,就可以不發工資嗎?當然不能。這個錢誰來發?是老闆。
可以這樣說,只要老闆和員工能以企業盈利為最大最根本的“立場”,雙方能達成這個共識,很多所謂的“立場”問題最終都可以趨同。
03 立場不一的根本原因是盈利後的利益分配問題。回想總結工作以來遇到的各種老闆與員工意見相左相悖的一些案例,我得出一個結論:立場不一的根本原因是最終都能落到盈利後的利益分配上。
這個利益不侷限於金錢概念,可以理解為福利,或者說是基於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的福利分配。
一方是員工,一方是老闆。
一方想盡量多一點,一方想盡量少一點;一方想像天馬行空一樣自由,一方想馬兒跑得歡還不用吃草;一方想擁有呼倫貝爾大草原,一方想看到萬馬奔騰。
這裡凡是有職場經驗的都會深有體會,不需要舉例項。
“小河有水大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是老闆和員工在企業共處時的客觀寫照,只是潛意識裡大多數老闆把這句話換成了“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
最後總結很多老闆都是從員工的身份升級來的,他們沒有“員工思維”嗎?不懂員工的訴求沒有員工的立場不會為員工著想嗎?不可能——他們在當員工的時候,可能已經具備了“老闆思維”,比一般人想的還要多還要深還要遠。
做了老闆之後就不一樣了,老闆可以有“員工思維”,為員工著想,但他畢竟得為整個企業的生死存亡負責;老闆總是站在員工的立場為員工著想的時候他同時也一定會想到:員工能對企業的生死存亡負責嗎?
-
13 # 職場老刀
老闆之所以為老闆是因為老闆可以獲得員工的剩餘價值,老闆掙的是利潤,員工掙的是工資,二者有本質的區別。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工資高了,利潤必然降低。日常表現為:老闆總是希望少花錢多辦事,員工總是希望少出力多掙錢。人常戲言:掏錢比割肉還疼,你讓老闆站在員工立場多掏錢少辦事,這不是扯嗎?生生割老闆肉啊!
作為員工對待公司大都是按點上班,完工下班,到時間領工資。考慮比較多的是爭取一個好的崗位,輕鬆又掙錢多,或者退而求其次,不輕鬆但掙錢多,或者掙錢一般但特別輕鬆。公司效益好最好,效益不好就找效益好的公司跳槽。作為員工雖然很多時候身體很累,但心是閒的。而作為老闆就沒有上下班之分了,只要睜著眼都是在上班。訂單、工期、效率,銷售、成本、利潤,資產、負債、週轉等等,一天到晚操不完的心。看似光鮮亮麗,實則心累無比。公司效益好,高興;效益不好,連哭都找不到地方。一旦公司倒閉,員工可能打了飯碗,老闆可能就要了老命。所以,老闆也不是白當的,風險也是很大的,人家吃氣敗力的投入資金、組織生產、管理公司、通融關係等等,不會只為了站在員工立場給大家多發工資吧?
當然,有的老闆給的工資確實很高,但那是看人下菜碟的,目的是為了調動員工積極性。那些簡單到是個人就可以勝任的工作崗位,正常情況下,永遠不要期望老闆給高工資。
老闆與員工的關係正應了一句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與“被治”永遠是一對矛盾,立場不同,思維不同,觀點不同,行事也不同!
-
14 # 戈晟職場觀
企業老闆和員工之間的矛盾主要是因為老闆和員工所站的立場不一樣引起的。
一、期望和立場的不同,產生矛盾
1、企業:是指以盈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企業家才能等),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會經濟組織。
2、“盈利”,就是指:利潤=收入-支出。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賺錢。
說透徹點,企業經營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盈利”,企業若不能盈利,甚至是虧本,就是對資源(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裝置、知識、能力等等)的浪費,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所以企業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3、利潤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所以老闆一方面要竭盡全力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要想盡辦法減少支出。
4、老闆作為企業的所有者、經營者,做一切事情都必須時刻圍繞“利潤=收入-支出”這個公式進行思考、策劃和佈局。
5、作為員工,誰都希望工資高、福利待遇好、工作環境好、企業氛圍好、企業不裁員等;員工工作做出了成績,還希望得到升職。
6、人員工資的提升、福利待遇的改善、工作環境的完善等,都需要企業加大投入,這些投入都屬於企業的“支出”範疇。
二、如何平衡好老闆和員工的關係,實現雙贏
1、員工是勞動力,是企業經營必須具備的生產要素之一。現在許多企業之所以實行生產的自動化、機器人化,主要就是為了降低人力成本,另外有時候,因為人力市場工資水平的提升,人力還不那麼好招聘,供應還不那麼及時。
2、企業就像一個大家庭,老闆跟員工是同一條船上的、同舟共濟、相互愛護、相互關照,一起建設溫馨而富裕家庭的成員。現實中有些企業沒有把員工看成利益共同體,所以導致很少有員工把企業當作自己的家來維護。因此當企業遭遇困難時,許多員工並不願意和老闆一起渡過難關,而是選擇辭職走人,把一堆亂攤子甩給老闆。
3、“安居才能樂業”,作為企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就應該適當地提高員工工資、增加福利待遇、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例如在員工宿舍安裝空調、夏天提供涼茶、增加飲水的設施等。這樣做也提高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增強了員工穩定性、強化了員工的主人翁意識。
4、換位思考、眾志成城才是解決矛盾的良方
老闆的責任是把公司經營好,使企業盈利,員工的責任就是把企業的每一項任務完成好、每一件工作做好。企業的經營業績提高了,老闆才能賺更多的錢,員工的工資才會跟著水漲船高。相反,如果企業經營管理不善,員工的工資不但得不到保障,甚至還可能會被裁員。所以說,老闆與員工的利益是息息相關的,二者只有密切配合、精誠團結,共同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盡心盡力,才能實現共贏。
-
15 # 商海孤帆
如果老闆只知道為員工著想,那他還是老闆嗎?
老闆在整個公司組成鏈的最上端,他的策略及眼界決定員工的待遇,公司效益好,工資及獎金就多,反之則少。
所以,老闆如果站在員工立場上,考慮每個員工的利益,甚至家庭問題,那他有心情去馳騁沙場嗎?
做為員工,應該換位思考,對公司忠誠,相信老闆的能力。
老闆是位能征善戰的將軍,但員工是一些沒有團隊精神的兵,能夠在商戰中取勝嗎?
所以,將軍要重新挑選士兵,開除那些動搖軍心,整天發牢騷的,招一些敢打敢拼,能夠跟隨將軍血染疆場的勇士來填補隊伍,確保每一場戰爭的勝利。
做為一名員工,按照規章制度完成份內工作就行了,不用考慮老闆怎麼樣,說白了,你不願意跟隨現在老闆,可以換一個老闆,是吧?但老闆行嗎,不行,他的所有家當都押在公司上,公司倒閉,可能一輩子翻不了身,甚至被入刑。
老闆從大局出發,就是在為員工著想,效益好,老闆也一定會多給一些獎金,效益不好,員工會考慮老闆少領一些工資嗎?
-
16 # 遠嫁的倪朵朵兒
其實我之前也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所有的老闆都那麼自私,就不能站在員工的角度去考慮考慮呢。
後來,我明白了。
第一、角度不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角度,同時,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所以,老闆有老闆的追求,老闆的目的是實習自己的夢想與價值,老闆的目的不是要顧及誰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老闆能遇見志同道合的人,老闆自然是高興的,如果遇不見,那麼只能是鐵打的老闆流水的員工。
第二、格局不同。老闆想的是如何成就一番事業,員工考慮的是如何才能對自己更好。所以,註定老闆與員工,永遠不可能站在同一條線上。
第三、目標不同。老闆是為自己拼命,員工覺得自己是為老闆拼命。所以,員工會覺得自己付出之後,老闆應該有回報。但是,工作到底是為了誰,為了什麼?真的想清楚了嗎?
第四、思維不同。老闆在想著如何創造更多的財富,員工想著如何創造更舒適的生活。
其實總歸是一點:員工憑什麼要求老闆多替員工想呢?
就好比,我憑什麼要求別人多替我想想呢?
所以,在工作中也好,生活中也好,去掉我執是最好的修行,就是多思考我能為別人做點什麼,多思考這個問題,可能自己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個人見解,請多關照。
-
17 # 泰安廣通洗砂機
人都是自私的,都是為自己謀利益的,這個時候往往是隻想自己,不想別人。你既然由此疑問,老闆也可以把同樣的問題拋給你,你怎麼不多為我想想呢?
人就是這樣,過多的強調自己的利益,而選擇性的忽視別人的利益。
我們都想一想,既然同在一個公司共事,應該都有一個共同的利益,就是希望公司越做越好,只有I這樣,老闆才能賺到錢,老闆賺到錢了,我們員工的利益也就有了保障。
反過來還有一句話:攘外必先安內,要先搞好內部團結,一個公司內部不穩,如何才能應對外敵,如何發展。只有保證了員工利益,讓員工僅僅團結在公司周圍,這樣才有凝聚力,有了凝聚力就會有戰鬥力,有了戰鬥力公司才有發展可能。
所以,在一個單位,不論是老闆,還是員工,不要過分強調自己的利益,你要求別人做到的,首先要自己做到。說別人容易,說自己就困難。這樣的人,不論是誰,不論做什麼,都會很艱難的。
一定要明白,你們是一個整體,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從五湖四海走到一起來的,見面就是緣分,何況還一塊兒共事了這麼長時間,這緣分簡直比七仙女和董永還深啊。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老闆和員工不是斤斤計較眼前的一點蠅頭小利,要開闊眼界,著眼未來,爭取更高更大更強的目標,實現利益最大化!注意,這不是畫餅!
-
18 # 餘生65年
老闆是不可能站在員工的立場著想的!如果處處為員工著想!他還是老闆嗎?退一萬步說:每一個員工的想法都不一樣!如果都要去考慮的話!那怎麼可能?一個公司只能有一個立場,那就是公司的立場也就是老闆的立場!
作為一個公司的員工!首先都不是自己的立場,你的立場就是好好工作,不損害公司利益,要為公司創造效益!還能有什麼立場呢!公司與員工就是個僱傭關係,不存在平等不平等的!合同給與了選擇的權利!如果說:你確定了在這個公司待下去!那你的立場就只有一個為公司服務!所以說:根本不存在老闆需要站在員工的立場去想事情!雖然有的時候,當員工的一些所處環境與公司發生了很大的衝突與不符,那也是層層反應給老闆的!
員工千千萬,如果都要老闆站在員工角度想問題!那他啥事不用幹了,光想這些就夠了!老闆只所以是老闆!那他的立場就是員工的立場!因為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對等的關係!
-
19 # 願你好2018
這個問題非常沒有什麼道理可言!同理,也可以問一下:為什麼大多數的員工,都不能站在老闆的立場,多為老闆著想。若這個問題想清楚了,第一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老闆和員工考慮問題的角度和立場不一樣,也就造成雙方很難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了。老闆再難也不會輕言放棄,員工做得不順就想跳槽;夫妻有矛盾一般也不會輕易離婚,情侶為一些很小的事就會分手。說到底,你在一件事、一段關係上投入了多少,決定了你能承受多大的壓力、能堅守多長時間。生活是現實的,弱者用懸崖自盡,強者用懸崖笨豬跳,這就是區別。 一定要記住,公司是老闆的,不是員工的。員工就基本上不可能站在公司的立場考慮問題。
其次老闆和員工的利益不一樣。公司倒閉了,老闆失去的是整個家當或整個人生,而員工離開公司,則無非是再找一份工作而已。老闆對公司傾注的畢生的心血和精力,員工則只是付出勞動,得到勞動報酬而已。利益不一樣決定了他們考慮的問題不一樣。
當然老闆也會站在員工的角度考慮問題,則是為了企業基業長青。同理,員工站在老闆的角度考慮問題,不僅能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也是讓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更加美好,可以更好施展自己的才華和人生抱負。
-
20 # 凌凌跑跑跑
【凌凌觀點】大多數的老闆都不能站在員工的立場為員工著想,本質上是因為兩個所在位置不同。
一、員工與老闆的區別①責任不同
作為員工責任就是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同時跟同事一起做好協調的工作,此時員工的責任範圍是劃定在自己的工作範圍內,這個責任可能只佔公司的業務或者內容的很小一部分。
老闆的責任是對全公司負責,比如公司的盈利情況,公司的業務發展情況,怎麼養活全部公司的人,而且很明顯老闆責任的範圍比員工要大的多。
簡單來說員工只負責自己責任範圍內,而老闆則負責公司整體,每個員工的責任範圍只是老闆的十分之一,或者幾十分之一而已。
員工跟公司簽訂合同,付出時間,為老闆獲得利潤,然後換取報酬,簡單來說員工的目標就是工資,只要公司每個月正常發工資就行。
老闆是為了公司盈利著想,簡單來說老闆是通過公司的運營實現自己的利潤目標或者價值,這個明顯的跟錢的多少沒有直接關係。
員工的目標是工資,而老闆的目標是公司的前途、公司的價值。
在遇到問題時,老闆事事都站在員工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想著怎麼讓員工滿意,而非考慮公司的利益,因為人的精力,時間是有限的,如果老闆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員工身上,沒有多餘的時間為公司考慮,這樣是很危險的。
②眼界變得狹隘
當老闆事事都站在員工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想著讓員工滿意,長期如此老闆的眼光會變得短淺,只能考慮到眼前的問題,長期如此個人眼界變得狹隘,可能根本就沒有運營或者掌控一個公司的能力。
當員工把工作當作自己的事業來做時,很明顯他的責任心跟態度就會不同,工作完成情況肯定也會比以前好很多。領導就會有更多的精力考慮或者做他應該做的事情,這樣在員工跟領導能和諧相處,一起為相同的目標而奮鬥。
②反饋並提供意見
要求領導站在員工角度考慮的時候,首先必須將這個事情如實的反饋給領導並能給予相應的意見,這樣領導才會認真的去考慮問題,反饋的前提是員工在工作的中時時站在領導的角度考慮問題,為領導排憂解難,這樣當雙方都為對方考慮的時候,才能實現共贏的目標。
回覆列表
老闆時時處處都站在自己的立場,為自己考慮,不為員工著想,則沒有凝聚力
老闆考慮問題,絲毫不考慮員工利益和感受,就為自己考慮,則必然引起員工的反感。短期內,員工情緒受影響,士氣會降低。時間長了,員工覺得無望,就會萌生退意。老闆沒有凝聚力,職場沒有向心力,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
老闆心裡沒有員工,員工心裡也不會有老闆。員工和老闆離心離德的職場,人心不齊,士氣不旺,幹勁不足,是沒有前途的。
要求老闆為員工著想,那麼員工也該為老闆著想企業是老闆的,但是作為利益共同體,企業利益事關所有員工。因此,員工在維護自己利益的同時,也要為老闆著想,為職場考慮。那種對職場事情毫不關心,就顧自己,自私自利的員工,是職場不歡迎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提出老闆要為員工考慮時,員工也要為老闆考慮。老闆關心員工,員工尊重老闆,愛護職場,兩好供一好,才是合理的關係狀態。
自己不在乎老闆,不關心職場,卻要求老闆站在員工角度替員工著想,這是不公平的。
要求老闆站在員工的立場,多為員工著想,是強人所難。反之亦然。
老闆和員工合情合理地為各自利益著想,這符合人性,可以理解老闆和員工站在各自的立場,為自己考慮,這本身沒有錯。
既然在職場,說不談“錢”不符合現實。利益面前為自己考慮,這是正常的,是人性使然。
只要符合職場制度,符合法律規定,符合職場倫理,不管是老闆還是員工,為自己著想都無可厚非。
老闆和員工是互利合作關係,老闆離不開員工,員工離不開老闆,任何走極端的做法都行不通。老闆或者員工,僅僅為自己考慮,不考慮對方利益和感受,都是錯誤的。
在為自己著想的同時,兼顧對方,讓對方的合理關切得到照顧,核心利益得到維護,內心“不受傷”,這樣就能構建和諧老闆和員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