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職場江湖樵幫主

    說心裡話,如果我是老闆,我也肯定先站在企業和自己的立場。否則,企業都存活不了,老闆自己都沒有幹下去的動力,憑什麼考慮員工。

    一、企業不是福利機構

    辦企業的初衷是什麼?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你去創業,你是為了讓不認識的人有飯吃有班上嗎?肯定不是吧!

    弄清楚這一初衷,企業如果是一艘船,船都無法航行,會考慮船員嗎?

    二、老闆創立企業的目的首先是為了自己

    創立企業,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或者為了賺錢,這是大部分創業者最俗最真實的想法。

    人首先是利己的,這就是事實!

    三、考慮員工,只是為了平衡勞資關係,更好的為企業發展服務

    為什麼有實力的企業,勞資關係都相對更和諧,因為企業越大,面臨的管理問題越多,越希望員工能夠激發潛力、賣力工作,同時相對穩定。所以企業不得己設立各項高薪、福利政策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老闆犧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也只是為了企業更好的發展,大家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目的還是為了企業經營。

    而大多數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處在生存的邊緣,自身實力不強、利潤不高,老闆首先要考慮自己和股東的利益,考慮企業的長期發展,考慮企業的生存,考慮客戶的需求、市場的趨勢,最後才是員工。所以,大部分的企業,首先站在企業自身角度考慮,有多餘的精力財力,才能考慮員工的需求。這就是你的問題原因所在。

    有的企業的口號是: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你相信嗎?員工比老闆更重要?股東願意嗎?你相信嗎?

    我們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身處職場,說長也短,說苦也樂,保持一顆向陽的心。

  • 22 # 丁路遙知事

    朋友小蘭,是一家服裝公司的HR。

    最近她和老闆因為員工福利的事情鬧得有些不愉快,小蘭是站在員工的角度,從人本主義出發,只有改善了員工的福利待遇,員工才能更有幹勁。

    這個邏輯一聽也沒錯,但是老闆就偏偏沒同意福利調整方案,告訴小蘭明年根據公司的業績情況再考慮。

    小蘭非常不理解,其實下面的很多員工都對公司福利有意見,為啥老闆一直視而不見呢?

    對於小蘭的抱怨,我在一邊安撫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一、反向思維,站在老闆角度考慮問題

    無論是HR還是普通員工,在抱怨老闆不考慮員工利益的時候,是否有站在老闆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呢?

    就拿小蘭提的福利問題來分析,老闆的顧慮可能有幾點:

    第一,老闆也並非沒看到員工福利差的問題,只不過如今的經濟形勢,市場競爭過於激烈,企業連生存都成了很大的問題,福利並不是和工資這樣的剛需,能保障員工工資就不錯了,福利並不在優先考慮的範圍內。

    第二,員工福利差只是一個相對概念,比如三年來公司的福利都沒有上漲過,但是和周邊的同行業比較,本公司的福利還算是不錯的。

    也就是說,絕對數字可能不高,相對數字並不差。老闆並不傻,當他了解過市場行情,自然就不會輕易去上漲福利待遇了。

    第三,福利的調整是否真的是絕大多數員工的需要?還是HR自己的一廂情願?說實話老闆心裡並沒有底,除非HR已經開展過廣泛的調研分析,甚至公司一些核心骨幹因為福利待遇差而離職,那麼老闆才會有所觸動。

    基於上述三個方面的顧慮,老闆做出暫時不調整福利的決定,我相信也是有原因的。

    此時,若只站在員工角度,而不懂得換位思考,那麼本身也不算是合格的HR。

    二、老闆關心的是公司的利益,而不是員工利益

    在許多中國的民營企業,老闆的決策立足點都是公司的戰略或整體利益,不可能站在某個員工的利益上考慮問題,甚至多數員工的立場都不足以影響老闆。

    第一,老闆是這家公司的實際掌控者,雖然利潤基本都是老闆賺,但風險也都是他來承擔。

    假如老闆只考慮員工的立場,結果可能就是公司的生存無法得到保障。這對於老闆來說,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第二,即便員工對老闆的一些做法感到不滿意,大不了就可以辭職,公司離開了某個員工照樣可以轉得動,可老闆的決策不當,導致整個公司出現危機,那也許所有人的飯碗都保不住。

    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有的員工對老闆感到失望離職,可老闆並沒有那麼在乎。本質上也是雙方的地位、角色不同所決定的。

    第三,員工的利益也都各有不同,但公司的整體利益基本是同一個方向,作為老闆而言,他要做的首先是顧大局,而不是照顧某個員工的利益。

    假如不明白這一點,員工的心態就會變得失衡,實際上這也許並不是老闆的問題。

    三、員工的立場未必是正確的

    有的員工考慮問題,是非常侷限性的,因為他們沒有站在老闆那樣的高度,有那麼大的格局。

    某件事情,可能在員工的立場看,是正確的。但放到公司整個層面,就絕對是錯誤的。

    老闆聽到員工的某些訴求,並沒有給予承諾,可能是判斷出來員工的想法比較片面、不成熟。

    假如老闆沒有解釋清楚這些事,員工可能就心生怨言,甚至萌生去意。但有些情況下,老闆不是不想說明,也許是不方便說明白。

    我當年在一家國企擔任過幾年的董事會祕書,感觸是非常深刻的。

    比如對業務部門加強稽核監管,業務部門考慮的點是自己工作更繁瑣、不方便,影響了他們的工作效率。

    但管理層考慮的是整個公司的合規風險問題,一旦出現某一票業務違規,影響的可能是整個公司的經營資質問題。

    這樣的後果,遠比員工操作繁瑣要嚴重得多。

    但員工卻總認為自己的觀點非常正確,沒有考慮到合規操作本就是每個人應該履行做到的。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個話題的一些見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 23 # 就叫米勒也行

    這句話可以反過來看:

    為什麼大多數的員工,都不能站在老闆的立場,多為老闆著想?

    再或者,增加一個新詞:公司。

    為什麼大多數的公司,都不能站在員工的立場,多為員工著想?

    為什麼大多數的員工,都不能站在公司的立場,多為公司著想?

    你看,這個句式怎麼替換好像都有點道理。

    所以,不是誰為不為誰著想的問題,而是當一個人開始問“別人怎麼不為我著想”時,背後的“委屈”、“不得已”和“付出”有沒有被看見。

    這就好像,如果情人節的時候,丈夫忘記給妻子買禮物了,妻子可能就從一件小事開始,經過一系列的邏輯關係,推匯出“你一點都不關心我”的結論一樣。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什麼情況下你會覺得老闆沒有替你著想呢?

    是有專案需要加班的時候?是週末還要給你打電話的時候?是獎金分配不合理的時候?是處理報銷問個不停的時候?

    還有一點,也可以對比,那就是:為什麼明明每個人都是從小孩長成了大人,可以成為大人之後,又好像不能理解小孩了呢?

    如果帶入這種關係來看,明明大多數的領導也是從員工開始的,為什麼成為領導之後就“不理解”員工了呢?

    記得知乎上有個高讚的問題,“什麼是你當了老闆之後才明白的道理?”

    有人答:在國企,好人當不了領導,壞人當不好領導。

    這句話很值得品一品。

    職場,說到底,是一群人一起做成一件事的地方,“基層做,中層忙,高層想”,各有各的任務和責任。正所謂“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有些事情只是崗位附加給我們的而已。

  • 24 # 阿杰的人生低谷

    圈層不同,思維方式不同。

    1、打拼出來的老闆

    有一類老闆是從基層一步一步打拼出來的,一開始也是打工,後來有了經驗和資本,機緣巧合加上自己努力創業了,做了老闆。

    這類老闆一開始是比較考慮員工感受的,尤其剛創業的時候,對員工很好。可隨著事業慢慢擴大,他接觸員工越來越少,接觸更高層次的人越來越多,思想也就發生了變化。

    還有就是老闆當年肯定非常努力,而且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可發現現在的員工跟他的做事風格不一樣或者不夠努力,就覺得這個員工不咋地。

    另外這類老闆跟員工所處不在一個時代,當年他們可能靠的是吃苦耐勞,並不知道現在員工的訴求,有代溝了!

    2、高階理論性老闆

    這類老闆接受過高階教育,上過各種Quattroporte培訓班,上一輩也比較有錢,不是從底層創業過來的,更多的是家族傳承。

    這類老闆對底層員工的瞭解更加少,都是按照管理理論,心理學什麼的來管理公司的,所謂的人性化也是參照理論。,並不是真正瞭解員工的所需。

    3、員工的誤解

    老闆是不會站在員工的角度考慮問題的,他是現在公司的角度考慮問題。所謂的對員工好,福利待遇好,那也是這樣做對公司發展有利。

    還有就是老闆不可能對每一位員工都好,他會為了留住公司必需的人才把關注點傾斜到重點員工或者管理人才上。至於可有可無或者替代性強的員工,老闆沒那麼多時間精力去管這些。

    4、自身考慮

    如果覺得老闆虧待了你,你自己要考慮下是不是自己在老闆這邊並不太重要,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可有可無。

    並不是老闆不站在員工的立場考慮問題,老闆不是慈善家,他考慮問題就是掙不掙錢,你不舒服他可以換人!

  • 25 # 職事小攤

    回答這個問題,我的視角應該很殘酷。

    員工和老闆的關係是“合夥關係”,說白了就是因為合同才產生的關係,真的沒有太多的“瓜葛”,你所謂的老闆應該替員工多考慮,除非是老闆越出合同範圍進行辦事,要求員工多貢獻多付出,而沒有具體明文規定的福利待遇,這種情況下老闆如果不站在員工角度考慮,那就是“現代剝削和壓榨”

    而對於合夥關係,一起共事,多數情況下,應該是“換位思考”的模式,員工站在老闆的角度考慮一下,老闆站在員工的角度考慮,這是良性的思考模式。但是,大多數的企業單位都做不到這一點,因為困難性不一樣。

    員工考慮的是自己的收入,老闆考慮的是“大家的收入和自己的收入”,顧忌的事情越多,則面臨的困難就會越大。

    所以,就會看到表象的問題,老闆總是不能站在員工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一千個員工就會有一千個特殊情況,老闆如果可以做到一千個換位思考,那真是不簡單。

    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老闆多數只能大局考慮,而一些不在大局考慮範圍內的員工就會感覺到老闆的“冷庫無情”,這就是很真實的問題。

    其次在說說,一般人的思考模式,總會認為“強者為弱者”考慮,掙錢多的為掙錢少的考慮,發工資的為掙工資的考慮,管理的為幹活的考慮,過的好的為過的差的考慮,可是這些都是個人的期待罷了。

    我就想問一下,狼會真心為羊考慮嗎?羊會為草考慮嗎?在利益面前,永遠都是平衡的狀態,一旦不平衡了,就會出現不和諧的因素。

    有時候真是我們期待多了,並不是社會變得冷酷了。

    就拿疫情下的很多企業單位和員工說說事兒,一些企業的業務和收益受到嚴重的影響,員工也因為沒有好好上班,工資收入也受到了嚴重影響,每一個員工顧著自己的小家,認為疫情又不是自己的原因,自己也需要養家,太困難了,不可抗力因素,那是國家和公司的事情,憑什麼給自己降薪呢,老闆有些不近人情了?

    仔細想想,好像很在理。

    可是,再仔細考慮一下,是不是自己的這些看似合乎情理的維權和要求,是反向的對公司的“剝削和壓榨”呢?

    最近看求職節目,一位公司老闆在招聘員工時說道:“好的、優秀的員工是需要經歷一個週期性的考驗”,與公司共患難共進退,是優秀員工身上應該有的特質。公司需要這樣的人,也會加大對這樣人的扶持和提拔。

    這就是現實,換位思考本來就應該相互進行,單方面的想象,自然會感覺不公。

    說到底就一句話了:“利益平衡,就一起共事,不平衡就解除合同,分道揚鑣罷了!”

  • 26 # 睿思天下

    屁股決定腦袋!

    老闆肯定都是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的,這樣才可能制定更好的戰略,招聘更好的員工,能夠制定更好的制度,更好的對員工進行激勵,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職工積極性,這樣幹才可能讓企業越來越好。

    如果老闆總是站在員工立場上,多為員工著想,那麼公司可能很快就會失去競爭力。

    1、大部分員工都不想加班

    對於員工來說,可能大部分都不願意加班。但是現在的社會中,競爭激烈,需要公司隨手都有人,這樣可能才能夠滿足顧客的苛刻要求。這樣顧客才可能多消費,那麼公司才能夠越來越好。

    因此,如果老闆站在員工立場上,不讓員工加班,那麼企業可能就會更快的失去競爭力。

    2、大部分員工都不會拼盡全力

    對於員工來說,大部分員工對公司都不會拼盡全力去幹,甚至還有一些員工三天打魚兩天篩網,每天都是混班上,但是這些員工可能也是振振有詞,很有道理。如果老闆一味的站在這些員工立場上,那麼只會讓公司效率降低,甚至會導致有些老實幹活的員工吃大虧。

    3、大部分員工的節約意識都不強

    在公司工作,可能大部分的員工節約意識都不會太強。有些員工會做到儘量節約用水,節約用電,儘量節約用紙等,這樣也能夠為公司節約下來一些錢。但是更多的員工可能是大手大腳的,使用東西大手大腳的,這樣就可能讓公司付出更多的成本。而老闆如果只是站在員工角度,讓員工隨便大手大腳,那麼多大的公司可能也很難長期負擔員工的大手大腳,這樣做可能讓公司成本更高,可能失去競爭力。

    綜上所述,作為公司老闆,凡事肯定是要站在自己立場上去考慮問題,想辦法激勵員工努力工作,決不能站在員工立場上去考慮問題,這樣才能夠把企業做好做強,讓企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也能夠讓貢獻大的員工獲益更多。

  • 27 # 厚德雨潤

    老闆為什麼不站在員工的立場為員工著想?

    員工們都想問老闆為什麼不站在員工的立場為員工著想?其實,老闆們也想問同樣的話,員工為什麼不站在老闆的立場為老闆著想?於是,客戶也會問,供應商為什麼不站在客戶的立場為客戶著想呢?

    你看,就這樣一個問題可以引發幾方的想法。大家就會發現,所有這些問題,有一個共同的特性,每一個人都是站在自已的角度來提這個問題的。都是要求對方來為自已考慮。而忽略了另外重要的一點,你為對方考慮了什麼?

    不管是大型企業、組織單位還是小工廠、作坊、小店等,都是一個大集體。在這個集體發生的人和事,都是靠人來執行完成的,人是第一主體。在企業內,各部門,各小組是一個個獨立但又不是完全分割的小團隊。作為個體的人如何與團隊共同完成一件事,這又與團隊的領頭人怎樣指揮,合作,跟進有直接的關係。

    很多企業生產都是按照製造流程來制訂工作崗位的。總的目的就是完成訂單。在生產過程中,按道理講,團隊和個人的目的是一樣的,就是完成企業的加工訂單任務。整個過程大致會經歷開發設計、工程、業務銷售、採購、計劃、製程、品質,物流等相關部門。每一個部門都有相關的工作人員參入進來,尤其是製程參入人員最多。在這麼多人共同完成的任務中,客戶的目的是要求供應商按期交貨,然後儘快地投放給市場;老闆的目的是儘快地保質保量按期完成交付任務;員工的目的就複雜化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已的思想和對事情不同的看法。在生產過程中會帶有自已的情緒和態度。

    在貨期緊張時,加班是不二的辦法。長期的勞動,使一些員工產生牴觸情緒,心生抱怨,故意怠工,拖延時間等。而一些老闆呢,見此局面,就會加大督促力度,雙方的矛盾就此產生。

    2018年,包裝部主管小鄧因長時間加班,引起男朋友的不滿,但小鄧又不願意請假,她覺得加班的收入高過平時上班,很划算。男朋友非常生氣,以分手威脅,她無奈之下就提出請假。作為包裝部的重要骨幹,在公司趕貨的緊要關頭,突然請假意味著整個部門會半癱瘓。如是,我並沒批准,並協調後期安排調休,如強行請假就按照曠工處罰。小鄧心生怨氣,認為老闆太沒人情味,只顧著賺錢,不顧及員工的家庭感情生活,一衝動就提出了辭職。

    小鄧提出離職,對我和她兩人都可以說是損失,但就此事而言到底誰的責任更多一些呢?公司的客戶不停的催貨,並威脅如果不按期交貨,導致他們延期交貨產生的海運和空運費由公司全部承擔。這對三方都是極其不利的。小鄧作為公司重要部門主管,應該犧牲個人家庭服從公司利益。但小鄧認為,長期加班,沒時間陪家人,為公司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現在都已經和男朋友產生了分歧,公司應該照顧員工的感受為員工考慮,公司應該作出一些犧牲。作為老闆的我仔細約談了小鄧,瞭解她的詳細情況,於是,我特意請她的男朋友來到公司,並向他詳細解釋了公司目前面臨的問題。小鄧的男朋友很是通情達理,小鄧與他男朋友也冰釋前嫌。小鄧也收回了辭職書。從這件事來看,照顧員工情緒並積極去應對解決員工的後顧之憂,才是雙方共贏的辦法。

  • 28 # 梅里上品

    那是因為員工和老闆關係處於分離狀態,換句話說,員工和老闆在價值觀,企業願景上不一致。責任在老闆!

    馬雲在很多場合談過企業願景和價值觀,其中一個觀點就是,如果員工只關心自己的薪水,不關心企業願景,價值觀,這樣的員工趁早換掉。

    用馬雲的觀點做例子是我們熟悉阿里這家企業,2000年前沒幾個人知道,10年以後估計一半以上的中國人都是這家企業的客戶,它不是最早的,最有競爭優勢的網際網路企業,發展成最成功的網際網路公司,馬雲的觀點當有說服力。

    很多老闆和員工價值觀是有問題的,還有些問題非常大。但員工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企業,老闆的問題,因為他是你的員工。在這方面,企業只有三個職責,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正確的價值觀,維護正確的價值觀。

    有些企業有好的,正確的價值觀和願景,但只是寫在牆上,檔案中,執行時看情況,正確的不堅持,員工和老闆各自趨利,偶爾有共識。這種企業其實處於巨大風險當中,大難臨頭各自飛。

    還有的企業多數人有統一的價值觀和願景,但少部分人沒有統一進來,難統一進來,這時只有一條正確的路,堅決清除,否則就會有病毒傳播。這點也不容易做到,特別是處理那些短期內能帶來巨大利益的員工。

    說老闆不站在員工立場,其實就是雙方價值觀和願景不統一,雙方都要認識到問題所在,儘快做出調整和改變,否則就是內耗。

  • 29 # 生活在魔都的屠鑽

    老闆在經營一家企業時需要考慮多種要素,包括:資金,土地,人才,技術等等。

    員工,準確的說是人才,只是要素之一,老闆會考慮,但是不會站著員工的立場考慮。

    如何才能持續盈利,無非是:降本增效。

    當員工能夠為公司帶來效益時,那和老闆有共同點;

    當員工不能為公司帶來效益時,那就是成本了,必須被【降】。

    柳傳志的回覆聯想集團大裁員:公司不是家!

    當員工的立場與公司盈利目標相矛盾時,老闆就不可能站員工的立場著想!

    老闆需要考慮的是全體員工

    當員工的立場與公司盈利目標一致時,老闆還是會站在員工的立場考慮的。

    但是,老闆是站在全體員工的立場考慮的。

    個別員工因為個人原因:身體健康,家庭拖累等,不一定能跟上公司的要求。

    這種情況的發生,老闆也是絕對不會手軟的。

    末位淘汰制,雖然名聲不好,但是各個企業總是在執行的,或明或暗的。

    某些企業傳出了,淘汰35歲以上年齡的員工。

    保留賺錢能力最強的那部分員工,為了保留這部分員工,老闆會考慮很多。

    高薪,高福利,把你所有的價值榨乾!

    糾正題主的一個瑕疵:不是大多數,是所有的老闆都不會站在員工的立場考慮。

    如果有老闆聲稱自己站員工立場考慮,那也是因為那個立場和老闆立場重合了。

    生活不易,賺錢不易,碼字更不易!

  • 30 # 簡平職業諮詢

    從勞動關係的角度來講,老闆和員工處於勞動關係的對立面。

    老闆希望通過通過最少的薪資來購買員工的時間讓員工為公司產出更大的價值。員工通過付出自己的時間來獲得一定的勞動報酬,這裡的報酬從員工的角度來看是越多越好。所以從勞資雙方的角度來看,老闆有老闆的立場,員工有員工的立場,屬於立場的對立面。

    然而,從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角度來看,現在還是有一些老闆能夠設身處地的為員工著想。

    從員工價值最大化角度來看,要想讓員工發揮價值最大化,需要公司及領導的激勵措施,積極的企業文化。如果領導能從員工的角度設身處地思考,那麼可能員工會10倍,甚至100倍的回饋公司。

    舉個例子:我們人力資源部門有個招聘經理,因6:00需要接孩子放學,而公司的考勤制度是6:00下班,加上路上的時間怎麼也趕不到。後來總經理得知這個事情以後,讓員工提前1個小時下班,缺的工時用週末來湊。對員工來說,公司解決了她的困境,她也知恩圖報,每年績效都能得第一,為公司招到很多優秀的人才。

    知識經濟,人才是科技發展的源頭,知識型人才更需要被激勵,更需要老闆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同時也需要員工有感恩之心,這樣才能構建和諧穩定的勞資關係。

  • 31 # 靈兒的vlog

    這個問題首先是有站位,才會有的問題,如果反過來站位是老闆的立場,就可以提問為為什麼很多員工不能站在老闆的立場去考慮,解決公司的問題呢?

    其實有對立面的存在,就有矛盾的存在了,如果大家在公司裡面一直是一個整體的存在,是一家人的企業文化存在,無論老闆員工都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思想存在,就能將問題解決……

    建立這樣的企業文化,需要老闆和員工一同努力,一起建設……

    我個人經驗,我常常選擇工作時,第一考慮因素就是企業文化,如果企業文化是向善,付出的,我相信公司遲早會做出一番成就,當然公司有成就,員工也會實現自己的很多期許……如果公司規模小,企業文化還未形成,那就和公司老大溝通一下,看老大的思想是什麼樣的,如果老大的思想只是為了賺錢而開公司,那就要慎重選擇,如果老大的思想是在為社會解決問題的基礎下,考慮賺錢而開的公司的話,那我會選擇和他一起奮鬥……

    最後說一句,我認為永遠沒有感同身受,只有相互理解包容……

  • 32 # 職場派大星

    今年因為疫情,許多公司都相繼倒閉。朋友阿群的公司也面臨資金週轉困難,業務停歇的困擾,雖想在今年火爆的直播行業闖出去,但卻因為對直播行業的不瞭解,以及招聘到的主播達不到預想,便開始了裁員來止損。公司也從上百來號人,到現在只剩下十幾個人。

    這讓原本想今年開春後和老闆提加薪的阿群,有點猝不及防。按照她年前的計劃,她今年都有一個上升計劃,得不到晉升,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在離開和不離開之間搖擺。不離開,的確今年行情的確不好,那些年前離職的同事,到了現在也依然找不到合適的公司。想離開,是看到公司已經在破產邊緣,公司業務得不到開展,公司下一個裁員可能就會輪到自己。

    阿群的老闆,因為疫情原因,合作商得不到好的銷售量,他們處在虧損的狀態,賺不到錢,自然不會再考慮和我合作;同時,也因為幾個專案的錢,對方因為困難,也收不回賬單,公司的資金處在資金鍊斷接的問題,因為資金斷接,也將自己年前才買的賓士給賣了來頂公司的賬目;底下員工人心動盪,我雖開會給大家振作,希望大家相信他,一起共渡難關,但是也避免不了,因為發不起工資,養不起他們,還不如提早做個壞人讓他另選別家;股東之間,也因為業務的虧損,人心動盪,想要分家;現在有的業務,因為公司裁員,剩下的員工已經忙不過來,造成顧客多有投訴,想盡力滿足顧客的要求,可也能一步一步拖著來;因為公司管理原因,一起創業的同窗好友也出現了公司管理意見分歧,下一步該如何做?沒有答案啊。

    以上,是他們所處在的位置不同,思考也不同。阿群想要的是更多的薪資,阿群的老闆想要的是維持公司的業務發展。從這點上,我們不難發現,公司要是遇到困難,員工可以拍拍屁股走人,老闆則要堅守到最後。這種情況的出現,在每一家公司都會有,註定了老闆是不能站在員工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的。

    因為他們之間的責任不同:作為員工,只需要負責好自己分內的事情便可以。而老闆則不同,他要操心的是全盤的運營。因為他們的目標不同:員工工作,目標是賺老闆更多的錢;老闆工作是為了公司的前途,公司的價值,賺更多客戶的錢。

    朋友阿麗,是一家公司的HR,在每年的年尾,她都會替同事們考慮加薪升職的事情,便給老闆做了一份加薪的報告。老闆看後,只草草地說了一句,我會考慮的,便沒有下文了。等待了些月後,阿麗見老闆還是沒有下文,便去辦公室和老闆爭論了起來。

    在阿麗看來,如果不能給員工加薪水激勵他們,他們則不能更好的開展工作,也會對她有所怨言,覺得她這個HR做得不夠好。老闆的不關心員工態度,讓阿麗很惱火,因為她做了同事們的壞人。

    而老闆則考慮的是:

    一、綜合評價了別的公司,結合自己公司的薪資水平,他們之間的幅度,並沒有差別太大。加上現在行業競爭關係緊張,業務也一直上不去,公司都不賺錢,又怎麼能給員工們加工資,福利就更不可能了,能維持現狀就不錯了。

    二、員工們加工資,是HR的一廂情願,還是員工們都不滿?這還沒有了解清楚,我貿然加工資,是否會造成一種不好的公司氛圍?例如我那個朋友,因為聽信他人事的安排,調整提高提成方案,可銷售額卻別人上去,賺的錢反而比以前更少了,而且還不可控了,想改回來,下面一大片的員工都有意見,造成他寸步難行。

    從老闆的兩個點考慮,老闆不給員工加工資,的確情有可原。我們也可以發現,老闆選擇不重視員工,不關心員工的感受,本質上,也是因為兩者所處的位置不同。

    其實拋開老闆和員工的這層關係,父母與孩子都做不到相互理解,何況是陌生人。所以也就不奇怪,為何大多數的老闆都不能站在員工的立場,為員工著想了。

  • 33 # 小怪31089879

    這是一個比較矛盾的問題,就如同“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首先本人不是老闆,我也覺得老闆或者說領導為什麼不能多從員工或下屬的角度去多為員工著著想呢?當我們有這種想法的時候其實我們就已經站在了和老闆的對立面!首先,我們必須要接受在工作中的地位地位差距,在什麼位置就要思考什麼問題,你面對的層面不通所考慮的問題也就不同。當我們覺得老闆不考慮員工的時候,那就反思一下自己需要老闆替自己考慮什麼,你想老闆為你做什麼?換位思考如果你是老闆你是否會按照你在員工時的角度去替員工著想,前提提員工著想會不會影響到工作會不會影響到其他員工,因為某一個員工只是一個工作集體中的個體,不能因為一個個體利益而影響到整體利益!(我認為這是老闆首先要考慮的,而員工很可能不會想到整體只想自己。)如果這個個體的問題不影響其他個體的利益那應該適當考慮,這取決於你的老闆或領導的領導能力(有些老闆或領導缺少管理能力只會發號施令著就會讓人覺得他不會換位思考)。

    舉例說明,如果為了替某一人著想而讓整個團體的其他人覺得不公平那這種著想就不應該有。因為這是一種個人的自私行為會對整個集體產生不利的影響。但如果是因為特殊情況某一個人需要集體的幫助而不損害集體中任何個人的利益,那應該替他著想!

    所以說,不是老闆不替下屬著想,而是有的老闆思考的問題更全面或者老闆真的缺少領導能力。先看看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再看看老闆是否合格!

  • 34 # 熙熙天下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多數老闆不能做成大事業的原因所在。

    一個真正有做為,能成事的老闆,肯定是能夠在決策、行事的時候,考慮員工的利益、需求和感受的。這方面的例項就不用多說了。比如,阿里巴巴,有著獨特的企業文化,老闆和員工之間關係非常和諧,而且採用的是股權激勵制度,那些一直在阿里巴巴工作的老員工,都跟隨關企業成長和收穫了。再如,華為,有著非常民主的管理方式,公司的架構也是非常便於員工發表意見,分享建議,提出想法的,而且華為對待員工也是非常慷慨大方的,其薪水報酬 也是非常高的,可謂充分考慮到了員工的利益。

    人才是成就事業的根本。所以一個老闆要想有做為,一個企業要想成功,必須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而重視人才建設的表現就是尊重人才,愛護人才,給予人才施展才華、上進發展的機會和環境,而不是把員工做為管理的物件,施威的物件。一個不站在員工立場考慮問題的老闆,只能說格局不大,眼光太短,往往會在一小細枝末節的問題上與員工計較甚至為難員工,必然是不了氣候的。這樣的老闆不值得員工追隨,這個的企業也不值得長期幹下去。

  • 35 # 蜿蜒的蜈蚣

    老闆和員工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老闆僱傭員工,員工為老闆打工,老闆希望員工為公司傾盡全力,創造比工資更多的價值。員工希望通過努力取得與付出對等的報酬,他們的關係是對立的!老闆希望員工一直為他打工,員工穩定,業務能力提升,有助於老闆業務的擴大,做更大的生意,賺更多的錢!員工希望老闆能看到自己的價值,給予相匹配的酬勞,業務穩定,公司更好的發展,給自己持續提供發展的平臺,從希望穩定,公司更好的發展的角度,兩者又是統一的!老闆也迫切想了解員工的想法,之所以出現誤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對員工價值的認同出現差異,價值認同沒有統一的標準,都是心理認同,一旦出現差異,就容易造成相互不滿,造成老闆不為員工著想這種表現!二是老闆站位比較低,將自己定位成一個組織者,而不是老闆,上面給我工錢,我就給工人,上面給不了我,我也給不了工人,更有甚者,上面給我,我也不給的情況,這種情況多出現在建築包工隊之類的勞力輸出公司!三是資訊不對稱造成的,老闆組織人員進行工作,根據一段時間之內公司運營情況評價員工付出,其中的各項收入支出等不為員工瞭解,從而造成誤會,相互產生嫌隙,造成問題發生!

  • 36 # 士有百行

    這個問題的角度是站在員工的角度提出的。如果站在老闆的角度還能問這樣的問題嗎?

    老闆想的是:

    1.賺大錢。

    2.將生意不斷擴大,最好上市。

    3.將自己的生活活成被別人羨慕嫉妒恨。

    4.投入少,回報高。

    5.情況不妙時,變現後跑路。

    比如說各地的健身房。筆者上當就辦了一張卡,結果第二天這個健身房就關門了。換個名字就在對面再開一個健身房。哈哈!聰明!非常高科技的聰明。誰讓筆者傻來著?

    再說員工:

    1.每個月只想著那點工資到手。

    2.有為企業或公司百分百投入過精力嗎?

    3.有沒再老闆不命令的情況下玩命工作?

    4.有沒站在老闆的角度為公司考慮過公司的未來?

    5.有沒為公司考慮過開源節流?

    公司是老闆的,經營的好壞與我毛的關係都沒有,都這樣想吧?哈哈哈!親情提醒,老闆也是從員工混過來滴。這種心理天下人都知道。

    讓老闆為員工多考慮?考慮什麼?工資的高低?工資高就為公司多做貢獻了?工資低就沒有貢獻了?不僅僅是這些個事情吧?是不是需要制度?天下那個員工對制度高興過?滿意過?員工的住宿,家庭,孩子上學是員工自己的事兒。動物世界裡,你有看到獅子老虎帶著孩子去捕獵嗎?

    應該是員工圍繞著老闆的思路去拼搏去發展,而不是老闆圍繞員工去考慮企業的執行。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沒水小河干。

  • 37 # 鷹視評論

    千萬不要夢想老闆對員工非常好這種“天方夜譚”!

    這個問題的提出邏輯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員工為什麼不多為老闆著想?——這是一個位置不同、資訊不同、思考不同的時空問題。

    人的思考是基於其所在組織的位置而定的

    所謂老闆,這裡一般指企業的管理者兼所有者(或者部分所有者),他們思考的核心問題是企業的發展問題。當企業發展順利的時候,他會努力使業務發展更加快速,以能夠快速成為行業中具有重大影響力甚至壟斷的企業,這個時候,他考慮的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獲取最大的產出,至於員工,也只是一種資源而已,如果員工不會有多大的阻礙,它是儘量發揮其“剩餘價值”的,你能夠期望老闆怎樣,即便是老闆暫時對員工好,那也是老闆要你更加努力地工作而已!在蒸蒸日上的階段,員工以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可是老闆卻認為那是自己正確決策和努力的結果,兩者的認知是不同的,老闆會從員工角度想嗎?

    當企業發展不順利的時候,老闆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企業的生存上了,他不可能將員工當做工作的核心。而且到那個時候,最能夠解決企業困難的路徑就是“裁員”——快速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這個時候,你還期望老闆為員工著想嗎?能不解僱你就是為你著想了!而當這個時候的員工也不一定知道企業處於危險的狀態,也許還在和企業博弈呢!

    人的本質是自私的,員工是不能被佔有的資產

    首先,老闆是自私的,他們的目標是佔有最大的資產、具有最大的財富,如果從員工的角度來想問題,他就必然失去很大一部分資產或者財富,不管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這種情況不可避免。

    其次,員工也是自私的。沒有員工會無償地給老闆工作,一旦企業出現難題,絕大多數的員工是不會承擔責任的,甚至降低工資都不可能。

    第三,員工是自己的資產,不是公司的資產,老闆沒有理由為你著想。想一想,一個員工不是企業的房子、也不是企業的裝置,他隨時可以離開企業踏上其他企業工資更高的崗位。也就是說,員工是自己的,不是企業的,企業的老闆為什麼要為你著想——你不是他的資產。

    別期望老闆對你如何,而是你要爭取如何

    每個人都是社會上的一個分子,各有各的責任和眼界,老闆如果過多為員工著想,一般情況下就會生存不下去。

    一定要記住:每個人都是積極的個體,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你有價值企業不會虧待你,但是你沒有價值千萬別期待、期待別人甚至老闆照顧你!

  • 38 # 強調

    您說的這個問題,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行。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黑白不分。

    “立場”,員工有員工的立場,老闆有老闆的立場。

    誠然,員工有員工的立場,有人說:“員工的立場就是少幹活、多休息、多掙錢、福利多。”這隻能代表一部分這樣的人的立場, 我們也要看到有的員工以企業為家,愛崗敬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

    老闆有老闆的立場,有人說:“老闆的立場就是讓人多幹活、少休息、少拿錢”。這也只能代表一部分老闆的立場,還有很多的老闆,以企為家,愛護員工、給平臺、給支援、願與員工共甘共苦。

    其實,老闆與員工看似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對立且在放大。實際是上卻是矛盾的對立和統一。

    那麼,企業是什麼?是福利單位還是盈利機器?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企業到底是什麼?

    有的人認為企業是自己的提款機,按時上下班,到時給開錢,企業好不好那是老闆的事情;有的人認為企業是人類社會重要組成部分,充當著為社會創造價值的責任和使命,是人類創造價值和財富的平臺。

    我是同意第二點的。既然企業是創造價值的單位,那麼說的再直白一些就是,企業是盈利單位,是賺錢的機器。

    不賺錢沒有盈利的企業終將倒閉。所以,如果企業作為一個人來看的話,它也是有立場的。它的立場是創造價值、追逐利潤、永續發展。

    三方立場是否統一,決定著矛盾的對立與統一。

    企業的立場、老闆的立場、員工的立場,三者的立場是矛盾的對立與統一。

    作為一名員工我想說兩句:

    我也做過員工,也做過老闆。其實,我想說兩句就是:

  • 39 # 一抹煙塵

    老闆開辦企業,其目的就是讓企業生產發展下去,不斷獲取高額利潤,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和員工是對立的。為了自身的利益,他不會站在員工的立場,為員工著想。

    企業勞資糾紛不斷,就是老闆的利益和員工利益發生衝突造成的。

    老闆想方設法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給員工最少的工資,希望員工創造最大的價值。這是資本的逐利性決定的。

    馬克思在《資本論》說,資本自從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血。從本質上揭露了資本的本質。

    老闆是資本方,投入了資金辦企業,他是希望這筆資金能給他帶來更大的財富。而人工成本是一批主要開支。每個老闆都會想辦法節約人工成本,而沒有員工又不能創造財富。這是一個予盾體。

    老闆為了解決這一予盾,本來需要4個人做的工作,他只請兩個。老闆會制定嚴厲的規章制度,迫使員工加班加點,來完成工作量。

    那老闆不擔心員工辭職?擔心。

    所以有的老闆為了留住優秀員工,就會給員工一些股權,讓員工有希望。像華為科技,離職員工較少,就是因為老闆任正非給了員工一定比例的股份。這個分配方式讓華為企業在民營企業中一枝獨秀。

    而格力的董明珠,為了留住優秀的員工,則想方設方為員工解決房子問題。

    華為,格力這些舉措,調和了老闆和員工的予盾,解決了兩者之間的利益衝突,讓企業走入良性發展軌道,值得借鑑。

    然而大多數老闆沒有這種長遠目光,為了獲得高額利潤,只知道一昧地剝削員工,從不為員工的利益著想。所以這些企業也做不長久。

    據統計,中國民營公司企業,平均壽命不超過三年。老闆不為員工著想,沒有把企業的利益和員工的利益融和在一起,以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只知道一昧地剝削員工,是企業倒閉的主要原因。

  • 40 # plummeizi

    1 換位思考很重要

    那好巧啊,你和大多數老闆想到一起去了:為什麼我的大多數員工都不能站在我的立場,多為我著想呢?

    單從你的角度出發,你會覺得這個世界為什麼不能為我多考慮呢?但往往我們總是忽略了一點:換位思考的能力。

    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那你更應該去了解別人的需求點與痛點,並對症下藥,才能達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2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去

    什麼意思呢?就是無利不起早,如果老闆覺得多為員工考慮,能達到更好的效益,你說他會不會拼著命的去做好這件事情?

    有時候你會覺得老闆不近人情,根本就不為員工著想,但你捫心自問,你在做決策的時候是否會優先選擇對自己更有益的那一項呢?

    3 時間即為生命

    每個人時間的價值是不對等的,打個比方說同樣是律師,有的時薪過萬,有的可能不足百元,所以對於老闆來說,同樣如此。

    難道每天考慮員工的感受所花費的時間用來去談業務、投資不香嘛?至少投資回報率是不會作假的。

    4 公司規模

    對於一家大公司來說,過度去考慮員工反而不好管理,浪費時間,眾口難調,而且很多事情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員工過多的時候,需要權衡的東西也就越多,一旦分配不均,問題反而更多。

    所以一般小公司會更考慮到每個員工的感受,以此來留住員工,而中大型公司會更願意流程化制度化管理,省去很多管理成本。

    如果對我的文章感興趣的話,可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S5今年問世,那PS4還能堅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