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多功能饞嘴貓
-
22 # 安徽老鄉74992046978
在農村的喪禮上,假若村裡有人過世了,在頭一天,自己兒女趕到就開始帶孝,圍在屍體旁邊,一但了,都要下跪,同時也陪客人一同蹲在菸灰缸邊,跪著燒紙錢,只要別人燒香燒紙兒女們都要陪著,披麻帶孝,我們這裡是這樣的,家庭長子是用長兩米,寬三十公分的孝帽布,用線麻懸住兩頭的布角,然後跟頭圍大小差不多的朵度,把線麻套在後腦,孝帽布從額頭往後一直拖到腳後跟為止,死者的大兒子,大媳婦孝帽一樣長,腰上同樣的稻草搓的繩子,纏在腰上,除了長子,其餘老二老三孝帽和女兒,女媳,侄子,一般都是三尺三寸,再到第三代,第四代只有三十公分長了。
到了亡人出殯的時候。所有披麻戴孝的人,都要跟在亡人的後面,子女護送老人到殯儀館後,還是繼續帶孝,孝子直到把骨灰落位,才能脫掉孝帽,回來,開酒的時候,等到出園子的時,有支客的先生,受家屬委託,給客人敬酒,此時披麻帶孝的子女們都出來跪在門口,酒倒好了,客人們坐下來,兒女們才能爬起來,孝子和兒女從頭七一直到滿七上墳的時候,任然要披麻帶孝,最後做週年帶一次就可以丟掉孝帽了。
-
23 # 三農阿飛哥
據老家的人們說,古代母親生子之時,要臥薪披麻,女人生孩子,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可謂是九死一生,因此,當親人去世時,披麻,也是為了緬懷親人當年的不易,後來演變成了為親人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是中國喪葬制度中頗為重要的喪服制度。因血緣親疏遠近的不同規定了 5 種不同的喪服,服制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斬衰服是用粗麻布縫製,不翻邊,縫線朝外,齊衰服則是將縫線翻到裡面,以下,其服喪期限的長短、喪服質地的粗細及其製作均有不同,血緣關係越親、服制越重 ;血緣關係越疏、服制越輕,到了緦麻服則變成了細麻布了。
-
24 # 毓秀法談
所謂“披麻戴孝”中的“麻”,指的就是桑麻編織的散碎麻片。為何要在傳統的葬禮上給死者“披麻戴孝”,其實和殷商時期的著名大V“泰伯”有關,“披麻”的講究也是從那裡來的:
“披麻”始於泰伯泰伯,又稱吳太伯,本名姓姬,乃是吳國的第一代君王,也就是三國時期東吳的老祖先。他有兩個弟弟,一個叫仲雍,另一個叫季歷,而季歷就是周文王姬昌的生父,周武王姬發的爺爺。
泰伯為人親和,樂善好施,因此在青年時期就經常被身邊的人們所敬仰。眾人共同推舉其成為他們的首領,後來他南下荊襄開發該地,興修水利,灌溉農田,帶領著他的一幫兄弟們建立了句吳(即後來的東吳)。
而在他即位期間,他依舊待人謙卑隨和,善施仁政,百姓都十分愛戴他。在泰伯因病去世之後,吳人悲痛欲絕,哭聲震天,大家都爭相向他的遺體敬獻鮮花,以至於葬禮那天滿山遍野的鮮花都被摘沒了。由於泰伯生前最喜種麻,於是大家各採一束麻束腰間,表達人們對他的懷念。
再到後來的春秋時期,大V孔子也對泰伯讚譽有加,稱其:
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於是有了孔子的讚譽,這就更提高了泰伯的影響力,所以腰間束麻就逐步傳遍華夏大地,後來演變成為人們對長者“披麻戴孝”的喪葬習俗。
另外,人們帶著麻片戴孝也有現實原因
披麻不用咋花錢大家想想,任何一種東西流行,都離不開它要符合大眾化的要求,而“麻”便是這樣一種產品。
在古代,人們絕大多數都靠田地吃飯,小農經濟雖然可以自給自足,但是也和今天的公務員一樣,屬於餓不死也沒餘糧的情形。於是家家戶戶基本都要靠種麻來獲取衣服,所謂“晝出耘田夜績麻”就是這個道理。這就決定了麻這種植物是古人最容易獲取的衣服材質。
故使用麻作為喪服材質,也是為了節省成本的考慮。
-
25 # 筆尖下的回憶
農村葬禮上披麻戴孝,這披麻戴孝有什麼講究?有何出處?
常言道:"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在中國自古以來都有名目繁多的禮節,各種風俗習慣流傳至今,因為中國,人口眾多,覆源寥闊,所以習俗和規矩也有所不同。比如喪葬禮議就有所不同,就拿人死後兒女和孝子來說吧,我們河南的風俗習慣是,兒女一定要給死去的父母披麻戴孝的,這既表示他們對逝世老人的懷念,又表示了對父母親的尊重。那麼具體這種習慣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事情是這樣的,
其實這披麻戴孝是這樣來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邁的老媽媽,老媽媽有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都已成家立業,但都不孝順,老婆婆很傷心,就想教訓一下他們,於是就想到了一個辦法。第二天天一亮,她就把兩個兒子叫到自己的床前,給他們說“我死後你們不用花錢,就用我床上的這張草蓆把我裝進去捲起來,扔到水溝裡就行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你們從今天起,要每天看著咱家屋前面那棵梧桐樹上的烏鴉和貓頭鷹是怎樣過的,直到我去世為止。兩個不孝的兒子聽後心裡大喜,心想終於不用我們花錢了,只是看著鳥怎麼過日子,這個好辦,於是就答應了。後來他們透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
小烏鴉小時候,老烏鴉每天都會叼食親自餵食小烏鴉,當小烏鴉長大了,會讓老烏鴉和自己一樣待在鳥巢裡,老烏鴉老了飛不動了,小烏鴉就反過來餵養老烏鴉,這也就是咱們所說的烏鴉反哺。而貓頭鷹卻不是這樣,小時候老貓頭鷹同樣喂大了小貓頭鷹,但是當老貓頭鷹老了不中用了的時候,小貓頭鷹卻把老貓頭鷹吃掉了,雖然同為鳥類,做法卻明顯不同,二個兒子似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和娘對兒子們的良苦用心,他們決定好好待娘,待候老人一輩子,但是還是晚了一步,他們的娘還是走了。這正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兄弟倆後悔的鼻涕一把淚一把,為了表示他們的悔意,在下葬的那天,他們就模仿烏鴉和貓頭鷹羽毛的顏色,穿一身黑衣服代表烏鴉的反哺之勞,披一件桑麻衣,模仿貓頭鷹的毛色,時刻讓自己銘記要學烏鴉反哺,不學貓頭鷹的殘忍。於是兩個兒子從家門口一路跪拜,直到把老母親送走,他們才叩頭謝恩,久久不願離開母親的墳墓。
後來,人們在父母去世後,為了感恩父母,孝敬和尊重父母,就會在父母去世後,披麻戴孝,這就是披麻戴孝的來歷。
令外還有一種說法說是:
有一次孔子在外講學,聽說母親突然去世,於是戴上白頭巾、披上白衣服、綁上麻繩,然後立馬趕回家為母親辦理喪事。孔子學生看到老師這番模樣,問其緣故,孔子因熟知周禮,答道:“白為素,素為淨,淨為純,純為真。”眾人覺得有理,於是都效仿,之後這種披麻戴孝的做法就傳播開了,慢慢形成了風俗。
看到這裡,是不是心有感觸呢?
-
26 # 鄉村黑嫂
我是黑嫂,我來回答。
農村喪葬經過了幾千年的流傳,但卻並沒有怎麼改變。全國任何地方都有喪葬的習俗,雖然細節上各有不同,但大的方面卻都保持著驚人的一致。
但有時候也是奇怪,像是河南離天津那麼遠,但關於喪葬的規矩卻幾乎差不多,而河南距離河北、山東、山西那麼近,但卻有很大不同。
所以,關於這個喪葬這個東西,的確有不少讓人感興趣的地方,但為什麼這麼遠規矩卻差不多,跟咱們今天要說的無關,所以略過不提。
我們經常會聽到披麻戴孝這個詞,在農村葬禮上,也的確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披麻是怎麼回事,該什麼人披麻?出處又在什麼地方?
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披麻的由來和講究農村喪葬時的孝服,是用來區分所穿者跟去世者關係的。目的是為了使人們一看穿的孝服,便明白這人跟去世人是什麼關係。
但現在,很多農村人並沒有弄清楚這個關係,所以導致了孝服亂穿。
比如在一些地方,孝子穿著白色孝服,手裡只拉一根麻繩。而別的人,比如說親戚啥的,除了沒有孝衫,也都是白色的孝帽啥的。
其實這是個錯誤,從古代起,我們喪葬的孝服是有五種顏色的,分別是:白、麻、萱、淺、黃。
五種顏色,對應孝服裡的"五服",但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五服跟我們常說的五服是不一樣的,兩者不是一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這五種顏色,白色是去世人同輩分的人和外親所穿,比如去世人的兄弟什麼的。麻是孝子、女兒、兒媳婦們穿。這兩者是去世人最親近的人,披麻戴孝由此而來。
萱布孝服的穿戴者是去世人的外甥、孫子、侄子這些人穿。淺色的穿戴者是曾孫輩,黃色則被玄孫被穿戴。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顏色的穿戴,不分男女,只是輩分相同,則全部穿相同顏色。
如此穿戴,使觀看得或者親戚們一看就知道趴著哭的人和去世人是什麼關係,什麼關係,該哭什麼,一目瞭然。
所以,現在一股腦的穿白色,其實改了以前的規矩。
那麼,這些規矩來自何處呢?
二、披麻戴孝出自哪裡我們中國的喪葬文化源遠流長,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喪葬這種事,世界各文明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流傳,但就不斷層來說,唯有我們做到了,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而形式上並沒有多大改變。
有些人會覺得奇怪,如此重大的事,如此繁複的事,又出自哪裡?什麼時候開始流行?
喪葬文化從我們有人類活動就已經開始,這從中國了土的各式墓葬就可以明白。但真正成規矩則是周朝,周朝時把各類事項都立了相應的規矩,但需要注意的是,《周禮》中關於喪葬的事項,主要是針對貴族們說的,對於平民來說,則還沒有那麼多規矩。
喪葬真正向民間普及,則要到漢朝的時候,主要來源是《儀禮》,這裡需要說一下,《儀禮》的成書年代如今不詳,但確實是在漢朝時傳開的。我們要知道,古代很多古籍都是在漢朝時期得到了大完善,也就是在漢朝時經過了重新修釘或者編撰成書。而之前,這些東西有可能存在於大家的口耳相傳中。
比如《儀禮》,有說是周公旦所作的,如果是這樣,那它的成書年代不會比《周禮》晚,也有說是《孔子》作的,但真正傳開則是漢初高堂生。所以我們推測,前面都只不過是口耳相傳,跟現在農村的俗話差不多,在漢朝時得到了系統編撰和重新校釘,最終成書,化為禮儀。
比如《儀禮》中說停靈三日出殯時:
三日,成服,杖,拜君命及眾賓。不拜棺中之賜。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停靈三日出殯時,喪主及眾主人始服斬衰或緦麻的喪服,喪主兼持喪杖,拜謝眾賓的弔唁和慰問,但不拜謝其惠賜衣物。
我們看這些規矩,到現在其實還在流行。所以,喪葬規矩和披麻戴孝,是從《儀禮》開始下沉並在民間盛行開來。
最後:黑嫂本人對這個農村喪葬有著濃厚的興趣,個人認為這是一種傳承很久的民俗文化,這並不是迷信,也並不玄奇,裡面蘊藏著我們的歷史和悠久的文化。故,張嘴就說這是糟粕其實也是不對的,什麼是糟粕?並不能因為流傳時間久就定義成這樣,假如民俗是糟粕,那麼這世間何事不糟粕?
-
27 # 袁聰
在葬禮上,披麻戴孝:起源於魏晉時期的喪葬五服,五服從重到輕分別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五服就是指同一姓氏、同祖、同宗、同一譜系嫡系直系父系(父姓)氏族家庭、家族的五代人,按照五服制度規定:血緣關係越近,所穿喪服就越重。喪服輕重不同,所制喪服材質、樣式、穿著時間又有所不同。
披麻戴孝:在中國古代,通常是指用桑樹皮桑麻製作完成的粗料、粗糙布衣,頭戴桑麻白孝,身穿白色的桑麻布衣長袍或白上身衣,稱之為:披麻戴孝。
五服披麻戴孝:嫡系直系五代人的五種等級分為———
斬衰(嫡系親身兒子):桑麻布衣長袍極為粗糙厚重,長袍掃地拖。
齊衰(嫡系兒媳):桑麻布衣長袍比較粗糙厚重,長袍齊腳跟,不能掃地拖。
大功(死者生前的孫子):桑麻布衣長袍輕度粗糙不厚重,長袍齊腳跟要短三寸長,寓意為死者生前的第三代人。
小功(死者生前的曾孫):桑麻布衣長袍簿而輕不粗糙,細而白,長袍齊腳跟要短四寸長,寓意為死者生前的直系第四代人。
緦麻(死者生前的玄孫):桑麻長孝巾,從頭頂搭起到腳跟要短五寸,寓意為死者生前的直系第五代人;桑麻布衣簿而輕不粗糙,細而白。
-
28 # 風雲劍90031177
小有所養老有所依
農村計程車葬文化,也可以說與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是相輔相成的。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中國的喪葬文化自古至今是一脈相承的。
譬如我們今天透過考古,研究古代的人文歷史,就是從出土的文字器物,透過科技手段復原,研究,剖析而得知的,也可以說喪葬文化也是中國的歷史文化。
至於說在農村葬禮上,看到兒女們披麻戴孝,這“披麻”有啥講究,有何出處?這還要從中國幾千年的喪葬文化說起。
披麻戴孝出自《儀禮》,儀禮中規定喪服要使用麻衣,並且分為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斬衰。
據《中庸》記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以孝致至。古代王候將相,視死如生,視亡為存,他們為了享受永久的榮華富貴,把生前最珍貴,最需要的東西,死後也要隨身而葬,譬如生前的愛妃,金銀銅鼎,漆器,綾羅綢緞,刀槍劍戟等,都做隨身的陪葬物品。一起葬於地下。這些習俗,始於夏商,盛行於秦漢隨唐,宋元明清封建王朝時期。
自古中國的喪葬文化就十分豐富多彩,而且也十分隆重,又受到孝道文化與喪葬文化的薰陶,於是便有了“烏鴉反哺”,“羔羊跪母”的典故。
考古與民俗專家認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但中國地大物博,民俗鳳情不同,但喪葬文代卻代代相傳,大同小異。
一般百姓之家,雖沒有王候將相富貴,但他恩你小,你養他老。致至養老送終,這才算盡了孝道。
至於說披麻戴孝是有一定講究的,人們認為,人死是喪事,魂魄始終牽掛著世上的親人,所以沒過五服的至親,特別是親生兒女,務必要身披重孝,頭戴白布,繫上麻繩,身穿白衣,腳穿白鞋,手拄麻桿,表示對死者的懷念和敬畏,讓死者早日超度,進入極樂世界或天堂之上。(原創回答)
-
29 # 野釣拍客高子
中國一個禮儀之國 百善孝為先 老人從小到大,一把屎一把尿。把我們從小養到大 不捨的吃 不捨的喝 風風雨雨 幾十年 太辛苦了 哪一個父母 不是為了孩子 失去的青春去了自由 饅頭苦幹一生奔波慢慢老去 我們作為子女又為老人做過多少 又有多少人 能像爸媽照顧我們一樣去照顧爸媽 披麻戴孝 是我們兒女 一生難忘送歸老人的時刻
-
30 # 易經教學吳克英
披麻戴孝這一詞,出現在古老時期。古代農耕時期,衣服用的麻製品。長輩去世,孝子孝孫都是穿上麻衣,表示對長輩的一種尊重,後來有了棉花,條件好一點的都解為棉布製衣,隨著時代的變化,衣服越來越高階。麻衣也解為白棉布衣了。但披麻戴孝這一詞一直原用到現在。
-
31 # 石龍墨士
這個問題我的解釋是。為何披麻戴孝,是從古人所講究的麻衣孝子而來,過去世去了長輩,子孫的服比較重,最起碼要過三個年頭,意思是穿足整整二年孝服,父母去世百日裡不理髮,不串門,所謂的須盡三年孝,長存一片心就是這樣的,現在新事新辦,今天殯葬明天脫孝,不是心短,是穿著孝衣沒法在人家廠子裡打拼,也就是沒辦法掙錢,農村現在的喪事千篇一律,新的風氣由自而生。
-
32 # 天馬105675276
啥農村呀?城裡也一樣。ld民族的劣等習俗,而且愈演愈烈。以前也就燒燒黃表紙,現在冥鈔面額越來越大。還有汽車別墅,老頭死了還有小姐(當然都是紙紮的)。為什麼白人祭奠先人送花呢?偷著樂吧!沒裹小腳、沒太監了就不錯了
-
33 # 已重置
關中老人去世兒女孝敬父母披麻送終慈悲為懷守孥三天三夜燒紙錢兒女孫女跪在紙盤周圍,出嬪手扶桑把送終墓地逝者安葬後沉痛送葬結了足周朝漢朝禮義孝道延續至今傳統禮義孝行天下
-
34 # 九丿尊
農村葬禮上,披麻戴孝,這披麻是啥講究?有何出處?
其實人的整個一生之中,從呱呱落地、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僅僅只是完成了生命的延續,而壽終正寢才是人的一生的終點。無論男女生下來之後,父母大多都會為孩子舉辦“滿月”酒,以示慶祝。成年之後男子會舉行“弱冠”之禮,女子會舉行“笄禮”。壽終正寢更會舉行“喪葬”之禮。
提起喪葬文化,可以說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這樣的喪葬習俗是家家躲不開,離不了。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但是時至今日,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喪葬文化的改革,使得土葬方式減少,導致當今真正懂得喪葬習俗的人也是少之又少,特別是年輕人,遇到這種事情,往往束手無策,也只有村裡年長之人才能攜手操辦。
說起來,這“披麻戴孝”的方式,只是整個喪葬習俗中的一環,在民間這種衣服被稱為“孝服”,只有家中孝子才能穿戴。
那麼為什麼要披著所謂的“麻衣”,戴著所謂的“孝布”,才與孝子匹配呢?為什麼不是別的材質呢?其實這源於古代《周禮》之說,周禮中又有五禮之分,分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而這古代五禮被認為是漢族禮儀的總稱。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凶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合稱五禮。
而儀禮中規定喪服要需要使用麻衣製作,並且根據與已逝之人的親疏關係穿戴“麻衣孝服”,並且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個等級,稱為五服。其中孝子與已逝之人血緣關係最近,所以要著重孝,其穿戴為用麻編織的孝衣、頭戴白帽、手柱喪棍。其他血緣關係稍遠,其穿戴也會不同。
披麻戴孝的一則由來。民間流傳最廣的卻和我們的“孔聖人”有關。話說孔子在遊學演說,突聞家中母親離世,頓時心中悲泣萬分,這邊慌忙的往家中趕去,而蒼茫之中,隨便抓了塊白布當頭巾、穿了件白袍當外套、拿起一條捆書簡的麻繩束在腰間,以至於最後太過匆忙,最終連鞋子都沒有完全穿好,然而等到送葬之時,孔子已經哭得腰疼腿軟,只好拄著一根柳喪棍。
其實從民間種種喪葬形式來看,我們大多數人遇到喪葬之事,也確實是按照“孔聖人”這種方式穿戴的。畢竟在民間,孔子被稱為聖人,聖人都按照這個方式標準實行喪葬,民間眾人肯定也會如此,所以這種說法也最接近實際情況。
其實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一直都把“孝道”放在第一位。無論披麻戴孝來源於何處,依舊能體現出人們對“孝道”的重視程度。很多時候年老之人希望,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晚年更希望兒孫能夠為自己“養老送終”。但是時至今日,老人的這種“美好理想”,卻得不到很好的實現了。現實情況卻是“一娘可養十兒,十兒難養一母”,這句話體現了父母的偉大之處,卻也展現了母親的悲哀之處。很多時候,子女生前不孝順,父母逝後,兄弟子女之間為了爭奪家產,為了面子,開始大張旗鼓的讓“父母”風光厚葬,偏偏喪葬生死之事本應該肅穆,但是子孫卻請來了所謂“豔舞”表演,以示慶祝,這也因此讓中國傳統喪葬習俗,沾上了一絲汙點。以上是本人的一點理解,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下方留言討論,喜歡的可以點選關注!分享!轉發!
-
35 # 豫西懶人
披麻戴孝是五服中的孝服。麻,指棉麻粗製面料的衣服(桑指蠶絲面料服飾),忌染色(大紅大綠),宜素白,為哀為孝。在職官員不論品級,保留官位,去除絲綢服飾,換棉麻素白孝服守墓三年,謂之“丁憂”。被發現在守孝期間歌舞飲酒納妾者,罷免官位,杖擊三十,永不錄用。
是中國封建王朝傳統文化依孝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延續至今。
-
36 # 秦風熱線
人的一生要經歷三大“禮”,即出生禮、婚禮、葬禮。其中葬禮最為隆重,最受重視,它是晚輩對長輩的深厚的奠禮,也是自己真正持家立業的昭示典禮,所以都舉辦的很濃重。
古時關中農村的喪葬禮俗,通常有將近二十多種繁瑣複雜的步驟,有沐浴更壽衣、上廳、報廟、發訃告、置靈堂、成服賜杖、接棺、入殮、弔祭、守靈、出殯、安葬、回靈、超度、升龕等等環節。其中,晚輩要給長輩披麻戴孝,在葬禮儀式中將長輩送進陵墓,入土為安。
披麻戴孝,也是句成語,意思是指長輩去世,子孫身披麻布服,頭上戴白,表示哀悼。出自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二折:“你也想著一家兒披麻帶孝為何由,故來這靈堂裡尋鬥毆。”
在關中農村大部分地區流傳著長輩去世,兒女子孫都要披麻戴孝的傳統風俗。尤其在農村,家族觀念強烈,輩分之間分列有序,尊老敬長世代相傳,長輩去世,晚輩披麻戴孝世代沿襲,理所應當,無庸置疑。
在古代那種講孝道、重禮俗的社會影響下,喪服(也叫孝服)是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而且質地也不簡單,甚至還分門別類,十分複雜;同時,孝子還要持哀杖。《幼學瓊林》有載:孝子之杖為哀杖,為扶哀痛之軀。
古代的“披麻戴孝”被稱為“賜杖成服”,指族長或法師,給喪屬的男女子孫,按長幼依次賜授麻衣、麻帽、芒鞋、孝杖,以供出殯時使用。
在這裡,和逝者關係親疏不同,所穿的喪服也不同,分別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統稱為“五服”。而且喪服通常用粗、細不同的麻布製成,這就是“披麻戴孝”的由來。
如今,隨著時代變遷,喪服已經被大大改革,款式成為西服翻領式,布料也由以前的棉麻粗糙型變成了輕薄料子型,顏色以白為主,孝服變得輕巧好看,就是頭巾布和孝子手中的持喪棍還沒有變,一直保持著古老的傳統。
-
37 # 老農民愛文藝
農村老人去世,子女們披麻戴孝,表示對逝者的尊重。“烏鴉反哺,羊羔跪乳”。披麻可以是寓意烏鴉身上的羽毛。古代還有搭建草棚,守孝三年而不剃頭刮鬚!蓬頭垢面身上衣服襤褸,像披了麻衣一樣!
-
38 # 流浪66807741
民俗都是農村傳承,城市只知笑話,農村老人去逝,就是大事,不能有半點馬虎,我們甘肅榆中都十里不同俗,老人去逝叫老百年,huan哈嘍,帶孝分長子,兒子,長孫,侄子,孫子,重孫,曾孫,兒子到孫子都重孝在孝帽上區別,重孫為籃帶花,曾孫為紅不帶孝,
-
39 # 今世緣001
披麻戴孝是中國傳統葬禮中的主要組成部分。生有養、死有葬是中國孝道文化的傳承,“養老送終”己經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骨髓。
自周朝開始,中國己有了明確的喪禮,後經孔孟的“復禮”及後來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的考道文化越來越受重視。
-
40 # 渭水漁翁wzf
我認為“披麻戴孝”,其中“披麻”指的是穿著樸素,不華麗。與親人去世氣氛相吻合。“戴孝”指的是頭戴白紗,又純潔,忠誠之意。
回覆列表
我們農村老家葬禮上披麻不是披塊麻布。而是一根手搓的麻繩,只有穿重孝的人才會腰間繫著這樣一根麻繩,麻繩一般是長輩幫著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