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 司馬錶農村
-
42 # 上弦月A
孔子說,生之以禮,喪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之孝也。緊扣主題,問披麻就談披麻。
披麻之說成文規定首見於《儀禮》。周朝儀禮十七篇,幾乎包含了民間和朝廷所有禮儀制度,其中含喪禮。即,喪服用麻衣,分五服。
披麻戴孝的原始意義和發展越是遠古社會,人們對天地鬼神的敬畏之心就越強烈,畢竟古人對自然認知太有限。很多民俗學者認為,喪服最初意義或出於某種原始禁忌。
本性上,人類對同類屍體原本有恐懼心理,再加古人對鬼魂的恐懼,自然害怕死者鬼魂降禍。
為了防止被鬼魂辨識而遭災,古人在喪事儀式中披頭散髮,以泥灰塗面,穿服和裝扮都與平時不同,裝著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的樣子。這也是一種自我心理暗示,或說逃避。就像做夢被壞人追,自己突然會飛了。大概如此。
那時百姓只能穿的起麻布和葛布,而葛布產地受區域限制,不如麻布廣泛,因此人們就披麻。《儀禮》若規定貴族用的絲綢,這制度行不通。
後,古人認知和倫理觀念隨著社會進步,喪服意義慢慢發生變化,演變為對死者的悼念和祭奠形式。儒家文化影響下,最後形成隆重複雜儀式。
披麻的來歷說法中國喪葬禮儀,或有地域之別,但子女披麻戴孝,腰捆孝繩,手持孝杖,這些都是最基本講究。關於這些規矩的形成,有兩個最具代表性版本,一個來自大賢,一個來自民間。
孔子喪母丨
這是流傳最廣的說法。孔夫子在陳國講學時,來報說他老孃不行了。孔子多孝順啊,隨手抓了塊白麻布當頭巾,穿了件白大褂,又把捆書簡用的麻繩捆腰上,鞋沒穿好就往家裡跑哇。
孔子哭的來,腿都軟了,好巧有根柳木棍,就拿來拄著。當然,孔子還不是士大夫,這學士打扮沒問題。以後大家肯定學孔子之大孝啊。
民間版本丨
傳一老太太有三個不孝兒,行將就木的老太太曰: 我死後,拿個席筒一卷,扔了就是了。不過,你們每天要看著門前樹上的烏鴉和貓頭鷹。
後,三渾兒子發現小烏鴉會反哺,小貓頭鷹餓了卻吃掉老貓頭鷹。他們母親死後,仨兒子就模仿烏鴉和貓頭鷹毛色,奠以黑布,並披麻衣(類似貓頭鷹羽毛)。後來,就有披麻戴孝。
孔子傳說,完全是隔著千年時空打馬後炮。一整套行為和後來喪禮儀式完全符合。
民間傳說,太牽強附會。學烏鴉為啥不穿黑孝?反而被西方國家學到了(西方喪禮著黑服)?小貓頭鷹吃掉老貓頭鷹,還學它?警示作用?咋不學貓頭鷹360度轉腦袋呢?大凡民間傳說,非至悲、至孝、至美,皆不會流傳後世。
喪禮制度,最重要的民族文化之一,怎麼可能由簡單、孤立的一兩個傳說形成呢?顯然經過漫長曆史中很多文化和習俗融合,最後去異存同,逐漸形成一個華夏普遍可接受的完善禮儀。
當然,一禮儀制度要廣泛普及,最好辦法是藉助名人大賢效應。喪孝這事,孔子自然是最好代言人。同時再整個民間傳說,接地氣。孔子影響力+親民文化,上下同行。如此而已。
至於為何2000多年了還用麻?很簡單,初心為至純,返璞方歸真。再說,遵循祖先本身就是敬和孝。我泱泱華夏,五千年文化,講究的很!
-
43 # 星空攬夢
農村的人在喪事辦理中,對於在喪事辦理中的一些注意事項還是很多的,看似親朋好友人員眾多,但是懂得的人可以從中看出死者家人遠近親人的輩份關係。人們可以從亡者家屬和親友配帶的孝布長短和色差上,就可分出親緣關係。
在中國的農村或城市,無論是父亡還是母亡,首先是孝子、孝女白孝纏身,有錢的人家是孝袍拖到地,頭頂孝帽用茴麻束縛於腦後,或者用麻袋片縫製個搭肩,套在脖子上,手棒哭喪棒作悲哀狀侍跪棺旁。中等家庭的人家則以短孝服穿於上身,頭頂孝帽束茴麻一束於腦後。普通人家庭的也就簡單化了,也沒孝服了,只以一塊長的白布巾為孝,長度是以孝子的高度為準,寬度2O公分內外都行,在一頭用針縫個摺子,繫上一束茴麻,也就代替了孝服類了。
孫子輩的孝服,通長以紅色為主,重孫輩的孝服,多以綠色為主。至於孝服長短也是根據家庭情況而定的,孫輩的頭頂上是不頂茴麻的。
至於披麻有什麼講究,這也是中國古代流傳的一種孝制禮儀,在商周朝時就以見初形,也是受當時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發展的進步所演變,人們用以製作衣服的上好材料都由富人貴族掌握,但是統治政府為了麻痺人民,讓人民去崇尚他們推行的禮儀。率先在貴族人死後,活人脫去華服,換上粗麻衣,讓死者穿上豔裝入殮。意指對死者的尊重,活人穿麻衣既是一種高貴的祭禮,也表達了活人的一種虔誠的心情。
這種風俗在民間也被演用,一直到漢朝時又得到鞏固,但是真正得到推廣的是儒、釋、道三教的助興,盛唐時是為鼎盛時期,特別是儒家文化的忠孝禮義在喪事的興辦中顯得十分的虔誠。又有釋、道文化的參與,使得喪事的節奏變的迷幻複雜。特別是貴族就是這種喪事文化的代表,他們都穿孝服披麻布,在顯示自已的忠孝程度,那麼平民普通人家怎能不去效仿呢!
其實在舊時的封建社會,貧窮的百姓少用白帛,而披麻更是被迫節儉,正好符合了封建王朝所宣染的那些禮教,這應該就是披麻為什麼一直延續到今天的原因!
-
44 # 唐糖baby
披麻戴孝在農村比較流行和盛行。它是根據《儀禮·喪服》中的記載,孝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五個等級。喪服等級不同,喪服期限長短,喪服質地的粗細及其製作均有所不同。按規定,血緣關係越親,服質越 重,反之,服質越輕,血緣關係越疏。
關於“披麻戴孝”的來歷民間也有很多傳說,其中一個與泰伯有關。據史料記載,泰伯生於殷高宗武丁十四年四月初四日,卒於武乙丙寅年壽九十一歲。相傳,泰伯去世後,吳人悲痛欲絕,哭聲震天,他們爭相向他的遺體敬獻鮮花,以至於葬禮那天漫山遍野的鮮花被摘沒了。由於泰伯生前最喜種麻,於是大家各採一束麻束腰間,以表達對泰伯的敬仰懷念和哀悼。後來,孔子給予泰伯極高的評價:“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有了孔子的讚譽,更提高了泰伯的影響力,所以腰間束麻就逐步傳遍華夏大地,演變成為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的喪葬習俗。《中庸》有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 也”。意思是說,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一樣尊敬,這是孝的最高表現。中華民族以“孝”著稱,“披麻戴孝”作為一種對逝者的尊重,更是孝文化源遠流長的一種表現。
-
45 # 週六六
老人去世,兒女必須披麻戴孝:穿著白色衣服,頭上戴著白色孝布,用一匹麻捆著,腰上也要捆一根麻,胳膊上面要戴黑布圈,手裡要扶著孝杖(哭喪棒),並且要半拖著鞋,鞋後跟不能完全穿上。這是華夏傳統,其來歷有兩個說法。
傳說古時候有個老婆婆,兩個兒子成家以後對她並不怎麼好,卻又經常吹牛,說等老人家去世以後要用絲綢綵衣包裹,用金絲楠木安葬。
老婆婆說將來不用這麼麻煩,你們要是真有孝心,每天觀察一下門口的烏鴉和貓頭鷹就行了。
兩個兒子真的細心觀察烏鴉跟貓頭鷹。他們發現烏鴉老了以後,它們的後代烏鴉會銜來食物餵養它們,而貓頭鷹老了以後卻會被後代吃掉。兩個兒子非常慚愧,於是悉心照料老人。老人去世以後,他們用烏鴉羽毛一般黑色的布捆在胳臂上,警示人們做事情要像烏鴉一樣,懂得感恩,懂得反哺;又用貓頭鷹羽毛一樣的麻布戴在頭上,用麻捆頭巾和腰身,警示人們不要像貓頭鷹一樣忘恩負義坑害老人。
披麻戴孝就這樣一代代流傳開了。
據說孔子在外地講學,一天早上還沒起床,家裡有人來通知說他母親快要去世了,他慌忙起床,正好沒有合適的冠冕,就隨手抓一條麻布,用捆竹簡的麻繩捆紮好,鞋都沒穿好,拖著鞋就往家裡跑。半路上走累了,又隨手撿了一根柳樹棍子拄著。
聖人的言行經常會被人們效仿。人們甚至給出了非常合理的解釋:父母去世,兒女必須拖著鞋,表示很著急;拄孝杖,是因為父母不在了,兒女失去了依靠,必須拄個柺杖。
民間傳統,有其來歷,而且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
46 # 一諾選
披麻有什麼講究,是中國古代流傳的一種孝制禮儀,是受當時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發展的進步所演變,人們換上粗麻衣,讓死者穿上豔裝入殮。是對死者的尊重,活人穿麻衣既是一種祭禮,表達了活人的一種虔誠的心情。
這風俗在民間,一直到漢朝時又得到鞏固,真正得到推廣的是儒、釋、道三教盛唐時是為鼎盛時期,特別是儒家文化的忠孝禮義在喪事十分的虔誠。也是貴族就是這種喪事文化的代表,他們都穿孝服披麻布,在顯示自已的忠孝程度,後來平民普通人家也去效仿。
-
47 # 上山採藥王
中國傳統文化一個基本點就是宣傳孝道。過去的五服就是根據與死者關係親疏而定的。五服為:緇衰、斬衰、大功、小功、緦麻。
-
48 # 馮仕生
喪禮儀式程式是一項十分復雜禮儀,分男女服飾,執杖用木,一一一一一現在農村也沒有跟著去做了,所以大家都會弄錯,又和銘幀寫法,也是篕棺論定一一兒孫外甥外孫,女婿,孫婿一各有不同服餙一一一必須詳見喪禮帖式才知道。
-
49 # 小老百姓說影視
披麻戴孝最初來自《儀禮》,儀禮中規定喪服要使用麻衣,並且分為五個等級: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斬衰。
這五個等級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五服,五個等級代表與逝者關係由近到疏,帶孝也由重到輕,是比較傳統的習俗。
-
50 # 悼亡吟
“披麻戴孝”並不是農村葬禮上所特有的,而是在喪葬禮的演變過程中,由於農村的喪葬改革進行的相對較慢,較難,所以在農村的喪葬禮上仍然還能見到“披麻戴孝”這種穿喪服形式的人,準確地說“披麻戴孝”這種形式是從中國傳統喪禮的“五服制”演變而來的。
那麼就要回答什麼是“五服制”?“五服”就是中國傳統喪禮中影響最遠也是最重要的五等喪服制度,也就是根據生者與死者的血緣關係的遠近親疏的不同,而在喪禮的時候所穿的用不同材質、大小也不同的喪服,所以五服既是一類喪服,又是一種居喪制度。
中國古代宗法血緣關係一般只上溯(或下延)五代,由此產生五類血緣親屬關係,併為每一類親屬關係設計一種喪服,故為五等喪服。五代以後“親絕”,不再為之服喪。
非常之人、非常之事,變服飾以示敬祖、尊親、聚族,表示悲痛之情,按儒家孝文化裡的解釋,孝子穿著此類粗惡服飾表示自己在喪期內放棄世俗享樂而過清苦生活,以報答親長的撫育之恩,以表示對死者離去之悲痛、想念。這便是五服喪制在宗法制社會中流行的主要根據。
五服的分類
一、斬衰服。五服中最重的一種,是用最粗的麻布製成,不縫邊,服三年喪者用。
二、齊衰服。材料用熟麻布做成,縫衣邊整齊。
三、大功服。大功服是用較粗的一類細麻布製成。
四、小功服。比大功服的加工細緻的一種麻布。
五、緦麻服。最輕的喪服,布料也是更細的麻布。
後世,服喪的面料不再細分,也不分上下衣,通用一塊白布或者麻袋布罩住頭,垂於身後,這就成了今天的“披麻戴孝”。
-
51 # 夕陽落江農歸人雨光
農村葬禮上,披麻戴孝,有何講究,出自何處。朋友能問到這個問題,說明了朋友是一個熱愛古文化風俗,也具有一定觀察力的人。但是傳統文化的逐漸消失,在移風易俗的過程中,現實社會的許許多多的人可能還真不清楚了。
披麻戴孝,確有講究,在西周禮制中就規定了孝服等級,表明親疏遠近的親戚家族人員與死者的關係,以五服為限,超過五服之後,關係就很疏遠了,也基本不是一個核心家族親戚關係了,共有五個等級,分別為折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在長輩去逝的幾天,親人們根據與死者的親疏遠近披麻戴孝。孝子女為最親近的人就穿孝服麻衣系紅繩,再往後輩就披麻戴孝,同輩披麻,或腰捆麻,依次表明關係遠近。弔孝分單日,三日弔喪、七日弔孝為主,有的需做道場道士超度達月有餘49天。
披麻戴孝出自何處,烏鴉反哺。但竟是傳說,也無從考究,烏鴉反哺體現了報恩的孝道,鳥都能這樣報恩,作為人就更應知父母養育恩情深,作為一種在農村風俗,是極為重要的,在家族等級制維護中起到了及大作用的。
-
52 # hwx一代天驕
生有養,死有葬是中國孝道文化的重要基石,披麻戴孝也是中國傳統葬禮中的主要組成部分。自周朝始,中國就已經有了明確的葬禮,而後經過孔孟的“復禮”等等,中國的孝道文化越來越受重視。
披麻戴孝在全國各地都有流傳,覆蓋城市和鄉村,只是繁簡而己。披麻戴孝的“麻”指的是用桑麻編織的粗糙麻片,然後縫製成孝服,專門用於喪葬禮服,也就是孝服。
據史料記載,披麻與一個泰伯的有關,泰伯卒於殷高宗武乙丙寅年壽九十一歲。相傳泰伯去世後,吳人悲痛欲絕,他們爭相向他的遺體敬獻鮮花,,以至於出葬那天滿山遍野的鮮花都被摘沒了。由於泰伯生前最喜種麻,於是大家各採一束麻束腰間,以表達對泰伯的敬仰和哀悼。所以腰間束麻就逐步傳遍華夏大地,演變成為對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的習俗。
社會發展到今天,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提倡移風易俗,厚養薄葬。但是,對去世長輩的披麻戴孝的孝道文化還在傳承與弘揚,這是對逝者最好的哀悼。
-
53 # L15275586655
1、學士帽為方型黑色,戴學士帽時帽子開口的部位置於腦後正中,帽頂與著裝人的視平線平衡。
2、流蘇系掛在帽頂的帽結上,沿帽簷自然下垂。
3、未授予學位時,流蘇垂在著裝人所戴學士帽的右前側中部。
4、學位授予儀式上,授予學位後,由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或校長、院長、所長把流蘇從著裝人的帽簷右前側移到左前側中部並呈自然下垂狀。
5、校長、院長、所長、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及委員或導師及已獲得學位者,流蘇均垂在學位帽的左前側中部。
回覆列表
古代的禮數,基本上依據《禮記》上所載而為。農村葬禮上,披麻戴孝的講究,也是依據《禮記》上所載而為。正所謂祭之以禮也。
《禮記.喪服小記》:“斬衰,括髮以麻。為母,括髮以麻,免而以布。齊衰,惡笄以終喪。男子冠而婦人笄,男子免而婦人髽。其義:“為男子則免,為婦人則髽”。
意思就是,父親去世之後,孝子在小斂以後成服以前要用麻束髮。母親去世之後,孝子在小斂以後也要用麻括髮,但在成服前就改為用免(免,也就是冠之類的東西)束髮。婦女穿齊衰喪服服喪,頭上要戴棒木的枝條做發笄,繫上麻帶,一直要到喪服期滿才可去掉。男子戴喪冠,女子著喪笄;男子用免,女子用髽(麻紮成的髮髻),這樣來區別男女。
如果書上講的這些,還不是很清楚,那我們看一看現實是怎樣的。
父親死後,孝子要穿白色孝服。衣服的下邊口是毛邊,稱為斬衰。有道古詩云:麻衣不比一般衣,穿在兒身份外悽。孝子綿綿思罔極,淚花並作落花飛。
要穿白鞋,如果是用白布包鞋,僅留後面很小的地方不包白布。
鞋上要用白色棉線或麻紮成球,定在鞋的前上方一。
開祭時,頭巾上要扎兩個麻球,戴上用竹箬做的冠。把頭巾壓住,露出兩個麻球。頭巾是披在頭上的,所以也叫披麻。有首古詩云:冠蓋原因竹箬成,搓麻結帶緊雙纓。縱然籠得枯焦發,難免兒曹碎破心。
腰上紮上麻條,腳頭穿著草鞋,手上拿著竹杖。有一道詩講道:腰間今日束麻條,愁比丁香更結牢。骨肉分離真慘切,呼天搶地恨今朝
兒媳婦公姑去世了,在頭上要紮上用白線做的花。
女兒在扎這樣花的時候,花中要摻雜部分紅色,叫花紅孝。
披麻戴孝是最重的孝,叫斬衰三年,斬衰,用粗麻布為之,斬邊,不緝毛邊。
另外還有齊衰,用次等粗麻布為之,齊,邊為折齊邊
大功服,大功者,言布之用功粗大也,九個月孝。
小功服,小功者,言布之用功稍小也,五個月孝。
緦麻服,緦,緦麻布,因以制喪啵。《禮記. 大傳》雲: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三個月之服。
總之,披麻戴孝是最重的孝,只有孝子孝媳為之。其他人都是不能戴披麻孝的。有一首古詩云:孝子披麻五內愁,椿庭永寂恨悠悠。昊天罔極恩難報,抱恨終天血淚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