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足彩論膽
-
2 # 美滿247725385
關於萬壽塔是泉州地區望夫石傳說文化的記載。是僑鄉盼望親人遠航歸來以及增進治各地區之間的貨易往來。在清乾隆年間遭雷擊後修復。
-
3 # user9855345886148
南昌萬壽塔傳說
據傳,萬壽塔得名是因為有一萬個壽遍布塔身,以求“太平盛世,萬壽無疆”。
夜晚塔內會有萬盞長明燈徹夜長亮,使萬壽塔晚上可以大防異彩,徐徐生輝,以求福壽安康!
江西萬壽塔是全國唯一的一家壽文化展示館。
-
4 # susanjun
萬壽塔作為泉州灣海岸上最高的航標,見證了10—14世紀泉州海上貿易的繁盛。
傳說萬壽塔曾經在清代乾隆年間遭雷擊,最頂上的塔剎葫蘆尖被擊毀,由當地從事航運業的富商和鄉紳捐資重修。
萬壽塔“望夫成石”的傳說,承載了泉州民眾對海洋貿易的歷史記憶,令其成為僑鄉百姓及東南亞華僑心中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化象徵。
-
5 # 宇哥優選好物
萬壽寺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光中學高中部的操場上。最初修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是陝西省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自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塔基不斷下沉,塔身傾斜,市、區文物部門採取了相應的措施進行加固。2012年6月又對萬壽寺塔進行了搶救性保護措施。雖然暫時沒有傾倒的危險,但是為了學生的安全,學校的升旗儀式、體育課、早操、課外活動等不得不因此而暫停,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
6 # 一片雲朵兒砸
萬壽塔是見證泉州悠久航海歷史系列遺產中的一個重要的航標塔。它位於石獅市寶蓋山最高峰,這裡是泉州灣出海口的制高點,視野開闊,可以清晰地俯瞰泉州灣和深滬灣。
-
7 # 風兒閃閃
寶蓋山的萬壽塔位於東南沿海的石獅市,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是古代航海的標誌。 走到寶蓋山,這是一座花崗岩石建造的八角樓閣空心石塔,實際為四層,因底層外加圍廊所以外看五層,塔高21 .65米。入口橫批“泉南福地”的“勝地有緣方可進,名山無福不能遊”對聯。
-
8 # 用戶6922988723094
泉州萬壽塔因商人之婦登塔望夫成石的傳說,人們也稱姑嫂塔,它是一座仿木樓閣式石塔,由僧人介殊建造於南宋紹興年間。
-
9 # 依七可行
萬壽塔傳說如下所示
因有商人婦登塔望夫成石的傳說,民間也稱其為姑嫂塔,它承載了泉州民眾對海洋貿易的歷史記憶。
-
10 # 用戶958578389732
萬壽塔的航標功能在歷代中得到延續,明代《武備志》收錄的《鄭和下西洋航海圖》繪製有“萬壽塔”圖標。明代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記載,宣德八年,鄭和下西洋船隊由王景弘率領返航,六月十日,“望見望郎回山(即寶蓋山)。”
這是萬壽塔作為鄭和下西洋船隊返航航標塔的歷史記錄。
-
11 # 晨鐘暮鼓123gch
傳說在很早以前,石獅寶蓋山下有一戶農家,父母過世後,兄妹兩相依為命。
有一年苦旱,天不下雨,五穀無收。阿兄只好和妻子、妹妹商量,跟著同鄉到南洋去。阿兄去了南洋,幾年沒有回家鄉。他到底是死是活,真叫姑嫂日夜思念。
姑嫂塔
這日,姑嫂兩人又登上寶蓋山頂的站臺,對海眺望。一會兒,大海出現了歸帆。可是,就在這一剎那間,狂風大作,海浪滔天,船翻沉海底。姑嫂眼睜睜看著夫、兄葬身大海,慘哭幾聲,相抱跳崖自盡。後來,鄉親們為了紀念這對姑嫂,就在姑嫂倆迭石堆臺的地方,建了一座石塔,叫姑嫂塔,此塔還有個名字叫萬壽塔。
-
12 # 幾回相逢在夢中
萬壽塔也就是姑嫂塔。
萬壽塔位於石獅市寶蓋山。它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
萬壽塔背靠泉州灣,面臨台灣海峽,有關鎖水口、鎮守東南的氣勢,所以又叫做“關鎖塔”。南宋時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對外貿易十分繁榮,與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生意往來。
-
13 # 用戶5161277356562
萬壽山的命名,是在230多年以前,乾隆為他母親“孝聖”皇太后祝壽時決定的。萬壽山原名翁山,相傳有一老人在山麓曾挖出一個石翁,所以取名翁山。到了明朝嘉靖年間,石翁遺失了,但翁山這個名字卻一直流傳著。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乳孃助聖夫人羅氏,曾在翁山之陽背山面水修建了一座規模不小的圓靜寺,其舊址即今日頤和園內排雲殿所在的地方。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正值“乾隆盛世”,這一年正好是乾隆的母親鈕祜祿氏“孝聖”皇太后60歲生日,乾隆為了表示他的一片孝心,於這一年將翁山改為萬壽山。
-
14 # 張國忠666
萬壽塔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汪德馨《塔院記》載:“其士大夫與裡之父老子弟輸金錢,仿浮圖象教,巋然建瓴級於南門之外,丹黃璀璨,上聳雲霄。工竣而奉以嘉名,謂之萬壽……邑之人望雲稽首,感百年休養保聚之澤,效萬歲歌呼頌禱之聲,而藉是以仰報國恩,非徒輝耀文明如雁塔故事,為俊髦題名之地而已。”故此塔與佛教無關。建成之後,附近又建殿、堂、廡等,占地30餘畝,稱萬壽塔院。院有三殿,氣勢雄偉。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徐恕(白鶴蔣浦人,進士)獨資修塔,“金碧之光,燦爛天表”。四十三年(1778年),塔遭雷擊,損壞較重。四十六至四十七年(1781-1782年),清學者王昶於塔院修纂《青浦縣志》。
-
15 # 洛神—祥雲
有關萬壽塔的傳說,用50個字是講述不完的。
萬壽塔,其實它還有一個名字,叫 “姑嫂塔”,那是因為在福建南部靠近海邊的地方流傳著這樣一個淒美的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閩南天旱,莊稼顆粒無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窮人被迫離別新婚妻子和心愛的妹妹,遠走南洋,約定三年後回來相會。海生去往南洋後,姑嫂倆天天爬上寶蓋山,壘石登高,遠眺大海歸舟,盼望親人回家團聚。轉眼三年期到,海生乘船回來,姑嫂倆在山上看到船已近海岸,誰知忽然颳起狂風,下起暴雨,一陣驚濤駭浪把大帆船打翻了,海生葬身大海,姑嫂倆喜盡悲來,縱身跳入山崖。人們為了紀念她們,就在姑嫂二人壘石登高的地方建起這座“姑嫂塔”。
-
16 # 歲月如歌如夢2x1j
傳說一個方丈和尚,到過此地後,口喝,吃了塔中井裡的水,全身的毛病都好了,還活了120歲,如今來到這裡遊玩的人相當多。
-
17 # 日出西方的酒
萬壽塔,位於河南省延津縣城北街的大覺寺內,高聳著一座六角七層的古塔,這就是萬壽塔。
萬壽塔,始建於唐天寶年間(724-755),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塔頂銅寶瓶,經過多年風霜雨露的滋潤,日月精華的照耀,逐漸起了變化,有了靈氣。每當大雨來臨之前,塔葫蘆便自動裂為兩半,從中跳出個小孩繞葫蘆跑幾圈,雨一來就自動鑽進去,塔葫蘆就自動閉合,恢復原狀。時間一久,被人傳得活靈活現。
有一個南蠻子前來盜寶,無奈塔高瓶重,雖幾經努力,仍無功而返。于是那個南蠻子又勾引了一個外國巫師,圍塔施法。
說是在大雨之前,向塔頂的那個小孩投擲一百個燒餅,寶葫蘆便會自動掉下來。一次大雨前,南蠻子和那個外國巫師購買了許多燒餅,準備向塔頂投擲,當他們投到九十九個時,被人識破了陰謀,將他們趕跑了。
但從此那個小孩再也沒有出來過,只剩下那個塔葫蘆至今仍穩坐塔尖,俯瞰著延津大地幾經滄桑、幾經變遷。
-
18 # 深海不藍7978
大部分為育英學校的教職工老師。
位於海淀區西南部。北起阜成路,南至豐臺區蓮花河。因塔而稱。萬壽路北端是阜成路,阜成路北側有明代的慈壽寺,寺內有塔曰永安萬壽塔。明神宗聖母慈聖皇太后於萬曆四年建。後廢棄,僅剩孤塔,簡稱萬壽塔,俗稱八里莊塔。萬壽路即由此而稱。
萬壽路北段是阜成路,北側有明朝的慈壽寺,寺內有永安萬壽塔,明神宗聖母慈聖太后萬曆四年年建,後來廢棄,僅僅存孤塔。民間稱八里莊塔。萬壽路的名稱,即由此塔而來。萬壽路原為農田、土路,日偽時期改為礫石路。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鋪築瀝青路面,是連接頤和園和豐臺的主要道路。居民區、軍隊和機關大院、翠微商場、凱德嘉茂商場和凱德晶品購物中心。萬壽路博納國際影城。北京地鐵在一號線上設有萬壽路站。西臨五棵松,東臨公主墳。
風景名勝:
萬壽山後山景區有香巖宗印之閣、嘉蔭軒;香巖宗印之閣:始建於乾隆時期,為四大部洲之中心建築,原為三層高閣。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時改建為現狀,閣內供奉三世佛與十八羅漢於內。
-
19 # 瀨一一
萬壽塔是泉州商業文化的一個見證,有“望夫成石”的傳說。
據何喬遠《閩書》記載:“昔有姑嫂嫁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
-
20 # 用戶644826806378
萬壽塔既是商船抵達泉州港的地標,也是鎮守海口、護佑商旅的精神寄託。
海拔209米的石獅寶蓋山,是泉州灣出海口的制高點,這裡視野開闊,正對著台灣海峽,可以清晰地俯瞰泉州灣和深滬灣。山頂雄踞著一座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的石塔,作為泉州灣海岸上最高的航標塔,自創建以來,這座石塔便成為商船從台灣海峽進出泉州灣的導航標誌,見證了10-14世紀泉州海上貿易的繁盛。
這座凌霄獨立的石塔,名為萬壽塔,閩南地區群眾及東南亞地區的華僑,更習慣稱之為“姑嫂塔”
回覆列表
相傳有個叫池夢鯉的人考中狀元,恩隆備極,盛況空前。
誰知好景不長,公元1279年,元滅宋,不得不隱居鄉里,後來遷徒到福建南平樟湖坂,發現這裡風景秀美,于是在一個山高水流處俗名“長鷹頭”的地方創建宗祠光裕堂,大門外立木柵欄,被戲稱“牛欄閣”。
在這裡狀元公一家鄉間田園生活悠閒富足,還建印山書院進行講學。而隱姓埋名的池夢鯉狀元,化身長老雲遊四方,特別經常光顧牛欄閣和印山書院,千方百計地親近鄉親父老,談風水,講易經。
善於觀察的他久居後,發現樟湖坂地形輕如一塊木排浮於江面漂蕩不定,導致鄉村蕭條,村民外出謀生艱難。
他就出謀獻策於樟湖坂閩江水流的下游東南方山上蓋寺院,院後建石塔鎮之。
鄉親們聞訊:一呼百應,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萬一郎配合“長老”十分默契,主動挑大梁,獻大款,熱心包乾到底。
在眾人的齊心努力下,一年後寺塔皆竣工。鄉親們激動不已,異口同聲地送上祝福:萬一郎萬壽無疆!萬一郎拱手笑答:同壽同壽!就這樣不約而同地分別命名為萬壽寺和萬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