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空中相會
-
22 # 用戶5114693463284
萬壽塔通體用巨大的花崗岩砌築,為五層八角空心樓閣式塔,占地面積325平方米,高22米。塔身為空心筒構造,向上逐層內收以增加結構穩定性。塔體壁中有樓梯可登塔,塔身中空為八角形塔心室。塔身第一層外有環廊,西側接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的石構抱廈。塔外壁角柱皆石雕作瓜稜柱,柱上以方形大斗承託疊澀出簷,第三至五層設有平坐、勾欄、逐層相錯開門,第一層及第四層正對門洞的內壁上闢有淺龕供神像。
-
23 # 東街西門大官人
萬壽塔傳說如下:
萬壽塔位於北京西郊的頤和園內,是乾隆皇帝為慶祝母親生日修建的寶塔,相傳寶塔建立之後到了晚上寶石閃閃發光,猶如金塔一樣,深受周邊老百姓的追捧
-
24 # 楊哥給你
古建築而得地名,“萬壽路”因北面不遠處有一座明代建的永安萬壽塔,簡稱萬壽塔,此地由塔而得。
萬壽寺塔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為樓閣式磚塔。塔身通高22米,共六層,每層六面,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中文名
西安萬壽塔
始建時間
明朝萬曆年間
高度
22米
地理位置
西安市萬壽路
發展歷史
萬壽寺塔是平面為六角形的閣樓式磚塔,興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四百多年,塔身高22米,共6層,現萬壽寺已不復存在,獨存此塔,屬於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附近的很多居民回憶,上世紀70年代挖防空洞時,古塔發生了傾斜,塔基開始下沉。西安連降大雨,5月28日,校方發現塔身傾斜加劇,隨後上報文物部門。文物部門對該塔採取搶救性保護措施,用鋼架做了支撐。
走近塔身,能明顯看到古塔北邊的塔基明顯低於南邊的塔基,而整體塔的底座要比操場地面略低一點。該校一名教師介紹,早在2007年經測量人員監測,塔頂距塔體中心點的偏移量為1.064米,如今偏移量是2.640米,較之前又多傾斜1.576米。
-
25 # N亅y
萬壽塔又被稱為“姑嫂塔”,至今在泉州民間流傳著一個傳說:古代石獅人多地少,生存艱難,許多人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冒險遠渡重洋……
-
26 # 用戶6107031101899
萬壽塔也有人傳說它叫“八里莊塔”,對於它的建造年代,有人也因其外形推斷它與天寧寺塔同建於遼代。但是不管傳說怎樣,萬壽塔的名字是一傳十,十傳百地流傳了下來。
-
27 # 用戶7265837975159
萬壽塔在中國非常有名。是一個著名景點,萬壽塔歷史很長,當初建它歷盡很多磨難,能保留到現在實屬不易,希望遊客要珍惜它,不能隨意損壞。
-
28 # 親切溪水oh
答:萬壽塔傳說:在北京頤和園內有一個萬壽山,上邊修建一座塔應該叫萬壽塔吧,據說是清晚期慈禧太后執政時期內為了自己能夠游山玩水就修建了一個頤和園園內人好太大的湖面,能行馳遊船,還有長亭走廊等,登上萬壽山,萬壽塔真是心曠神怡。具說這是慈禧用了國家造軍艦的錢修建的。
-
29 # 用戶6158190042681
萬善塔位於丹陽市萬善公園內,初稱“萬壽塔”。萬善塔是一座木柱樓閣式磚塔。7級,塔總高46.65米。塔身外八角形,內室為方形,上下交錯。塔內方室四面各開一門,外八面間隔一面開一門。萬善塔從古運河畔拔地而起,直指蒼穹,巍然屹立,雄奇挺拔,因而,又有“通天塔”之稱。
萬善塔是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丹陽市萬善公園內,初稱“萬壽塔”。 1987年修塔頂時發現明崇禎十年(1637年)鑄文,刻有““直隸鎮江府丹陽縣萬善寶塔”字祥,後改名萬善塔。
萬善塔是一座木柱樓閣式磚塔。7級,塔總高46.65米。塔身外八角形,內室為方形,上下交錯。塔內方室四面各開一門,外八面間隔一面開一門。塔簷由數層磚塊疊澀,下出木椽,斗拱承託,鐸鈴懸掛,充分體現了明代古塔的建築風格。頂上為鐵製塔剎,下為覆缽,上置承露盤及相輪,上為寶蓋,再上為銅質寶瓶。這在全國數百座古塔中,堪稱一絕。
萬善塔從古運河畔拔地而起,直指蒼穹,巍然屹立,雄奇挺拔,因而,又有“通天塔”之稱。遊人可由各塔室穿壺門至外廊,憑欄遠眺。1969年,曾從塔基地宮石函內取出玉製佛像、佛珠和銀龍、筆硯等數十件文物。80年代後期集資修葺,使塔體煥然一新。90年代初在寶塔四周擴建萬善公園。
-
30 # 雨後彩虹Z
萬壽塔,是湖北荊州古塔,亦名接引塔。
萬壽塔,位於荊州市區南端、荊江大堤萬壽園內象鼻磯頭之上。萬壽寶塔通高40.76米,八面七層,樓閣式磚石仿木結構。
-
31 # 用戶8148630067013
位於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寶蓋山上的萬壽塔又稱“姑嫂塔”“關鎖塔”,共五層,高21.65米,為花崗岩材質修建,仿樓閣式,空心聳立。萬壽塔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
32 # 上天抓閻王
答:萬壽塔傳說50個字
天中萬壽塔始建於五代,歷代皆有修繕。因傳說古時有一螺精欲在楓亭為非作歹,後被仙人制服,被點化成一座螺峰,而這座石塔在螺尾上,故又稱”青螺塔“。後又有人覺得石塔直插雲霄,伸手便可摘星,故又將此塔稱作“摘星塔 -
33 # 梅妹2022
在今天的安徽省馬鞍山市包河區,有這樣傳說:連勝和妹妹遠走新加坡,媽媽天天盼望他們回來,十年後,親人都去世了,後代子孫就建立了萬壽塔。
-
34 # l辛福的家
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凶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
35 # 用戶6956155097629
萬壽塔始建於明代中期,後多次毀壞;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修復的。塔高約9米,塔身最大直徑約1米,八角十一級,空心水泥塔,塔基是一隻烏龜,塔基正面陽刻楷書繁體“萬壽塔”三字。
-
36 # 高梁
天中萬壽塔
傳說,閩南泉州一處林姓村莊,每逢正月十五月亮西沉之際,經常發生火災。該村人覺得其中必有蹊蹺,便請了一位聞名全閩南的地理先生,到各處勘察,看是否有礙風水之處。
地理先生踏勘了全村各處及其祖宗墓地,均無所礙。他覺得奇怪,細想了一下,便問及村本姓的先祖由何處遷居而來,聽說是由仙遊楓亭遷徙而來的,地理先生聽了,一拍膝蓋說:“明日就到楓亭尋找你們的祖墓!”
經過多方的查詢,才尋得其祖墓是位於螺峰山山麓西面的一座小土丘之上。那位地理先生詳細地勘察了四周,發現東向那座螺峰山,原來就是一隻狀如轉頭朝西的獅子。地理先生心中有數,馬上用羅庚一盤,再仔細一算,這小土丘恰好與獅口和正月十五時月落之處恰成一直線。原來,每逢正月十五月亮西沉之時,那獅子見月將墜,便會口噴火球,望月出神起舞,位在獅口前的小土丘上的林姓祖塋,首受火球所炙,因風水受礙,遠在他處的林姓村莊就失火了。
風水的糾結找到了,如何祛解風水之礙?地理先生不愧是聞名行家,他在螺峰山兜走了一圈之後,馬上就有了解法,他告訴林姓村人,要趕在明年正月十五之前,趁楓亭人不備,連夜在螺峰山山巔之上建一座塔,以塔來鎮獅,這樣就會把獅穴破了。
一夜就能建一塔,談何容易!但俗語說,事在人為。第二年正月十四,泉州林姓發動全村人馬,暗用船隻載石,傍黑時齊聚在泉州地界的南埔村隱藏起來,一待天黑,就馬上千帆競發,一抵螺峰山山下,即遽急搬石上山,果然在一夜之間,一塔矗立山巔。
翌日,楓亭人發現螺峰山上突現一塔,整個螺峰比先前更為壯觀,他們不知此山的風水被破,卻是欣喜得奔走相告,以為是天降祥瑞。
這時,恰好卓晚春仙人在楓亭裝瘋賣傻試探當地人的人心善惡何如,見此情況,馬上拍手嘻嘻大笑說:“嘻嘻嘻,獨角麒麟。麒麟望月,天下太平之象。”經他這麼一說,那螺峰山即刻化成“獨角麒麟”。
也正因為卓晚春這麼說,以後那塔一倒,就預兆著楓亭鄰近地方不太平,不是天災,就是人禍。為此,楓亭名士林肇棋就特地在塔斗山之下的麟山宮宮壁上繪了“麒麟望月圖”,以應卓晚春的“麒麟望月,天下太平之象”的讖語。
-
37 # 用戶3466701095291
因為一個流傳了幾百年的淒美愛情故事,對於閩南地區的民眾和東南亞的華僑來說,萬壽塔不僅是一個航標塔,更是一個獨特的、飽含深情的文化象徵,象徵著泉州先民敢於冒險、百折不撓的豪邁氣概和開放進取、勇往直前的海洋文化個性。
古代泉州人多地少,生存艱難,許多人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冒險遠渡重洋,到海外謀生。明代泉州著名史學家何喬遠在他的文集《鏡山全集》中提到,早年華僑“皆背離其室家,或十餘年未返者,返則兒子生育至不相識。蓋有新婚之別,娶以數日離者”。石獅有一位青年名叫海生,告別新婚的妻子和年幼的妹妹,漂洋過海,約定三年後,一定返回家鄉與親人團聚。三年中,姑嫂二人每天登上萬壽塔,眺望遠處,盼望親人平安歸來。轉眼間,到了約定歸來的期限,青年乘船返回泉州港的途中,不幸遭遇狂風惡浪,船毀人亡。可憐的姑嫂卻依然站立萬壽塔上,等待了一天又一天,最終積思成疾,雙雙離世。
後人為了紀念這段淒美的故事,將萬壽塔稱為“姑嫂塔”,希望這座用生命凝望的寶塔成為海外游子回鄉的引路導航塔。泉州從事航海經商的人,也將萬壽塔視為故鄉的象徵,“華僑出洋,每見塔影沉海,即感離鄉遠去,無不潸然落淚。逢返梓,則喜登艙遠眺,見姑嫂塔浮於海面,知故鄉將近,則無限歡欣。”“姑嫂傳奇”故事的原型在14世紀—15世紀的存世文獻中已經有記載,說明它流傳久遠。何喬遠《閩書》記載:“昔有姑嫂嫁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寥寥數語,但傳奇故事的人物、主要情節已經包括在內。若僅以《閩書》成書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計算,“姑嫂傳奇”故事定型至今已逾400年,而它的起源則應更早。
-
38 # 用戶2305523275281
萬壽塔的傳說是因為一個流傳了幾百年的淒美傳說,傳說石獅有一位叫海生的青年,為改變艱苦命運,遂告別新婚妻子和妹妹遠走南洋,並約定三年後回來。三年中,姑嫂倆天天登上寶蓋山,遠眺大海歸舟,盼望親人回家團聚。轉眼歸期已到,姑嫂登頂遠望見船入港,正當歡喜之際,天外烏雲驟至,狂風惡浪大作,瞬間船沉人溺。姑嫂二人見狀無限悲痛,雙雙躍入大海而亡。為了紀念她們,後人建起了這座“姑嫂塔”。
雖然這只是傳說,但這座“用生命凝望”的寶塔,確然見證了僑鄉人民勇闖天涯的艱辛、奮勇打拼的剛毅。因此,姑嫂塔也成為承載著許多“番客”鄉愁的精神載體,成為海外僑親精神家園的航標。因而,“華僑出洋,每見塔影沉海,即感離鄉遠去,無不潸然落淚。逢返梓,則喜登艙遠眺,見姑嫂塔浮於海面,知故鄉將近,則無限歡欣。”
-
39 # 藍色天空落下星星雨
萬壽塔在今天安徽省馬鞍山市,是三國時期的建築。
傳說:三國時,孫策、孫權極其孝敬母親,每日與母親問寒噓暖,母子情深,為弘揚孝道,建立了“萬壽塔”,也稱“念母塔”、“念劬塔”。
-
40 # 用戶郭高申
萬壽塔旁有石頭,人稱望夫成石。相傳古時商人泛海謀生,與其妻約定三年而返。轉眼三年,其妻按約定早早出來守望,誰知商人回家途中舟毀人亡,其妻久候不至競抑鬱成疾,最後一命嗚呼,最後化成望夫成石。
回覆列表
萬壽塔俗稱南門塔。在上海市青浦區南門外大盈浦沙洲上。
萬壽塔建於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 萬壽塔乾隆三十九(公元1774年),由曾任山東布政使的徐恕修茸。塔為磚木結構,平面方形,七層,樓閣式。
建塔緣由有二,一說,清乾隆年間,青浦紳士因賦稅太重,要求 減,上奏官府,得到朝廷批准,減賦輕徭,紳士感皇思浩蕩,在乾隆八年與裡中父老子弟輸金造塔為皇帝祝壽,又建塔院供拜佛敬香故名。據周隆謙在塔院記中雲:“此塔之建,非以之祟釋教,亦非專以凱科名直欲偕園邑之人和功累行以仰副聖天子樂育人材之聖意,不尤務其本而探其源哉。”
另一說,青浦人諸嗣 《明齋小識》中提出異議說:“南城去水太急,故建(塔)於異方以鎮之”。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有人到塔頂熔化塔剎上的焊錫,釀成火災,塔中木結構,全被燒毀,僅剩磚身。立於沙洲上的萬壽塔,原有木橋相通。現已與岸相連,為上海地區塔齡最小的一座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