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41 # 用戶4666929229465

    福建泉州寶蓋山的萬壽塔又稱姑嫂塔。由一僧人建於南宋年間,即是古泉州港船舶進出的航標,也是鎮守海口,護佑商旅的精神寄託。多少年來都被外出謀生的泉州人作為故鄉的象徵。

    傳說古時候有一年泉州大旱,林海生遠走南洋,告別新婚妻子和妹妹,相約三年返回,姑嫂二人天天在寶蓋山盼他回家,三年到時,海生如約返回,卻在船快近岸時,被突如其來的一陣大風打翻,林海生葬身大海,姑嫂悲極,雙雙跳下山崖,後人為紀念她們,在她們跳海處建了此塔。故稱姑嫂塔。長期以來,泉州外出經商的人都將此塔視作故鄉的象徵。記載了泉州人悠久的海外貿易史。

  • 42 # 爽朗的軒啦啦

    傳說萬壽塔修建於明代,據《南平市志·文物》載:“位於樟湖鎮下坂、溪口交界的小山上,為石構樓閣式、七層、八角空心石塔,16.3米,塔基周長16米。外部雕飾精美而塔內石件粗糙,有石臺階。”1989年被列為縣級保護單位。

  • 43 # 愛看書的奇毅果

    萬壽塔始建於明代中期,傳說塔基是一隻烏龜,塔基正面陽刻楷書繁體“萬壽塔”三字。每次觸摸烏龜的頭頂九次,持續九年,即可延年益壽。

  • 44 # 淡淡由他冰雪中

    提到泉州石獅,就不得不說聞名遐邇的萬壽塔。萬壽塔建寶蓋山之上,還有著一段淒美的傳說。千百年來,萬壽塔作為航標,為進出泉州灣的中外船舶引航指路,訴說著昔日“東方第一大港”港灣故事和千年海外交通的厚重歷史。

    泉州廣播電視台記者 陳曙玲:“我們現在腳下這個大石頭山,就是寶蓋山。往上面看,它的山頂是鼎鼎有名的萬壽塔。其實,從山下走上來不是特別的遠,差不多就花了我們20多分鐘的時間。但這裡卻是泉州灣出海口的一個制高點。我現在所站的這個點,視野十分寬闊,可以看到泉州灣以及深滬灣。可以這麼說,在泉州人心裡,萬壽塔有著特別的意義。”

  • 45 # 中藥知識市場行情

    萬壽塔位於泉州城東南方向20公里的寶蓋山山頂,是一座仿木樓閣式石塔,由僧人介殊建造於泉州海洋貿易鼎盛的南宋紹興年間,是古泉州港商船抵達泉州港的地標,也是鎮守海口、護佑商旅的精神寄託。萬壽塔用花崗岩砌築,為五層八角空心樓閣式塔,占地面積325平方米,通高約22米。因寶蓋山是泉州灣一帶的制高點,古人認為在此建塔可鎖住水口以保平安,故稱關鎖塔。因有商人婦登塔望夫成石的傳說,民間也稱其為姑嫂塔,它承載了泉州民眾對海洋貿易的歷史記憶。萬壽塔為五層八角空心樓閣式塔,是古泉州港商船抵達泉州港的地標

    台海網7月19日訊 據泉州網報道 萬壽塔位於泉州灣海岸制高點寶蓋山頂,登臨此處,泉州灣及遠近島嶼一覽無遺。左側遙望泉州灣,正對台灣海峽,右側直視深滬灣。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該塔在南宋紹興年間創建以來,即成為泉州港商船來往於台灣海峽主航道的航標塔。

    如明代弘治三年《八閩通志》所記載:“寶蓋山,在永寧裡二十都(今石獅市永寧鎮)。上有石塔甚宏壯,商舶自海還者,指為抵岸之期。”千百年來,萬壽塔以守護者的凝望眼神,迎送著每一次天際歸帆,也凝結著泉州港的萬千風情。

    海交發達 建築藝術瑰寶“關鎖塔”保平安

    近觀萬壽塔,由花崗岩建造,結構奇特,為五層空心樓閣式建築。底層加圍廊,塔門前建一石構方形單簷歇山項門亭,第二層門額上方刻有“萬壽寶塔”四字,字體也不大,稍不留意,就會漏過。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介紹,萬壽塔面臨台灣海峽,受颱風影響較大,為了防控風災襲擊,該塔建造時就採用外形逐層收分,門龕位置逐層、逐邊互換的方式,即顯得立面壯觀,又保證重心穩定,經受住了無數強風雷雨的考驗,這也顯示了泉州古代高超的建築技藝。

    萬壽塔又名關鎖塔,這與其建築者、南宋僧人介殊有關系。《閩書》記載,介殊有感於寶蓋山位於晉江東南濱海風口、水口交接處,古人認為“風水”關乎一方之靈氣,決定人文之興衰。于是,介殊募緣興建此塔,作為“關鎖(風)水口”鎮塔之用,遂命名為“關鎖塔”。

    李國宏說,僧人介殊能夠募集資金在寶蓋山頂興建這一奇觀,它很清晰地透視出當時的歷史文化信息。即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泉州當時的海外交通發達、社會環境開放包容,帶來了經濟與文化的繁榮,這才造就了萬壽塔這一奇特壯觀的建築藝術瑰寶。

    指引航路 曾是鄭和下西洋船隊返航“航標塔”

    然而,萬壽塔更大的價值並不在於“風水”之說,而在於其獨一無二的航標功能,《閩書》對此有明確闡釋:“高出雲表,登之可望商舶來往”。李國宏說,石獅市地勢南高北低,最高的丘陵地就是海拔209米的寶蓋山,在這建設航標塔是絕佳選擇,“如果乘船在泉州灣入海口處的廣闊海面,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萬壽塔。”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萬壽塔默默地為無數進出泉州灣的中外船舶指引航路。它與六勝塔、石湖碼頭、江口碼頭一起構成了泉州港口設施建築較為完整的體系。

    萬壽塔的航標功能在歷代中得到延續,明代《武備志》收錄的《鄭和下西洋航海圖》繪製有“萬壽塔”圖標。明代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記載,宣德八年,鄭和下西洋船隊由王景弘率領返航,六月十日,“望見望郎回山(即寶蓋山)。”這是萬壽塔作為鄭和下西洋船隊返航航標塔的歷史記錄。

    到了清朝中期,章巽收藏的《航海圖》清晰標有“姑嫂塔”(即萬壽塔)圖標,並注明它是船舶進入泉州港的引航標誌。它與成書於18世紀的航海圖書《指南正法》的描述相互印證,說明萬壽塔作為泉州港外海航標的功能一直得到延續。道光元年繪製的《霞澤鄉地圖》,也標注“萬壽塔”圖標。當時朝廷已經正式開放泉州蚶江港與台灣彰化縣鹿港對渡通商。該地圖即注明台灣商船進入泉州港時,以萬壽塔作為導航標誌。

    守望僑鄉 “姑嫂塔”承載海洋貿易辛酸記憶

    對於萬壽塔,閩南民間還有個名字叫 “姑嫂塔”,因它流傳著一個淒美的故事:傳說很久以前,閩南天旱,莊稼顆粒無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窮人被迫離別新婚妻子和心愛的妹妹,遠走南洋,約定三年後回來相會。海生去往南洋後,姑嫂倆天天爬上寶蓋山,壘石登高,遠眺大海歸舟,盼望親人回家團聚。轉眼三年期到,海生乘船回來,姑嫂倆在山上看到船已近海岸,誰知忽然颳起狂風,下起暴雨,一陣驚濤駭浪把大帆船打翻了,海生葬身大海,姑嫂倆喜盡悲來,縱身跳入山崖。人們為了紀念她們,就在姑嫂二人壘石登高的地方建起這座“姑嫂塔”。

    “姑嫂傳奇”的故事早在明代已基本定型,廣為人知。明代崇禎初年出版的何喬遠《閩書》記載:“昔有姑嫂嫁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雖寥寥數語,但傳奇故事的人物、主要情節已經包括在內。李國宏說,“姑嫂傳奇”故事定型至今將近400年,它已深深烙印在海內外僑鄉人的心中。長期以來,泉州從事航海經商者將“姑嫂塔”視為故鄉的象徵,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該塔成為泉州悠久海外貿易傳統的見證。

    在17世紀初期繪製的泉州地圖中,“姑嫂塔”已經成為重要的地理標誌。因為姑嫂登山望海的故事,寶蓋山被稱為“望郎回山”。16世紀編撰的航海指南《順風相送》記載,望郎回山上有“姑嫂塔”,是進出泉州港的地標。

  • 46 # 才思敏捷餃子C7

    相傳古代有一修鍊千年的螺精,從湄洲灣爬上楓江岸,欲上楓亭為非作歹,被仙人鎮壓在江邊,成為一座螺峰,螺尾朝天,古塔就建在螺尾上,故而得名青螺塔,亦稱塔斗山天中,萬壽塔。

  • 47 # 用戶7804973569982

    這個問題有毛病!中國境內有萬壽塔數不勝數。像甘肅的張掖,陝西的漢中,河南的延津,勉縣,泉州等等。總的來說,萬壽塔像徵風調雨順,萬壽無疆。

  • 48 # 真誠奶酪1N1

    閩南地區群眾及東南亞地區的華僑,更習慣稱之為“姑嫂塔”。

    “在永寧裡有石塔甚宏麗,商舶自海遷者,指為抵岸之期。”萬壽塔既是商船抵達泉州港的地標,也是鎮守海口、護佑商旅的精神寄託,其“望夫成石”的傳說,承載了泉州民眾對海洋貿易的歷史記憶,令其成為僑鄉百姓及東南亞華僑心中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化象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瓜加麵粉怎麼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