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 # 粵西大靚仔
-
62 # 老趙的想法
第一次看十二公民沒有想那麼深,後來又去刷二次,我們普通人很少有機會直接參與案件評審,尤其是一場關於弒父的凶殺案。
電影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暑假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課程考試的學生迎來補考。他們組成模擬西方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十二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陪審團,他們來自社會的不同階層,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他們的內心都有著一根脆弱的弦,這根弦卻暴露出眾多問題,如家庭婚姻問題(計程車司機妻離子散),社會偏見與歧視問題(仇“富”和歧視犯過罪的人員),公民的就業問題,公民的個人信仰問題(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等等。姑且從一位極富有特色的人物談起,那就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韓童生扮演的計程車司機。他在全程的討論中,自始至終,都是想著如何儘快結束,這個他所謂“無聊且費時”的投票。他關心的是個人的生計,整日整夜思考都是如何養家,如何生活。這反映出,他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裡,對他人及生命的冷漠;另外,他妻離子散,家庭破碎,他對生活毫無幸福感可言,這反映出婚姻和家庭問題;同時他還在討論過程中提出,案中老人不可能撒謊,沒有撒謊的動因,可那位,被打成右派的陪審團員老人,卻說老人撒謊是為了引起重視。老人穿著破衣服,腿瘸著,沒有人關心和照顧,這另一方面又折射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和生活問題。我們需要這樣一部電影,來叫醒沉睡的人們,當法律大義和個人私心出現矛盾之時,堅守正義亦是堅守內心的道德底線
-
63 # 鯨落剪影
首先給沒有看過的人簡述一下劇情:某高校模擬法庭就一起證據確鑿的真實案件展開辯論並邀請了十二位學生家長作為陪審團成員,而陪審團的工作就是需要通過討論後投票得出此案件嫌疑人是否有罪,投票結果必須是一致的。整個電影的內容就是講我們的主人公8號陪審團成員(何冰)如何在一票對十一票的情況下通過各種論證辨述成功說服其它陪審員最後一致得出無罪的過程。
我個人認為,電影的名字已經很好的點明瞭中心。這十二位陪審團的成員就是十二位公民,代表了社會中濃縮的十二種現象基點。他們擁有不同的出身,不同的職業,不同的經歷和不同的身份造就了他們今天在這場討論中所擁有並堅持的不同觀點。就像6號陪審團成員(李光復)是一名急診醫生。作為第二個被說服的人,他所經歷的生與死,堅持與放棄使他很快就明白了8號陪審團成員核心想法:“我們不能隨隨便便就宣佈一個人有罪,判他死刑。”
10號陪審團成員(張永強)是一個地道的老北京,也是一名地域歧視相當嚴重的房東。他堅持認為自己的兒子沒考上大學做了民工是由於幾個河南姑娘的原因,導致在看到案件中嫌疑人與被害人都是外地人時,強烈的偏見與先入為主的想法使他堅持認為嫌疑人有罪。直到他終於被8號陪審團成員用各種論證說服時,才真正開始放下地域歧視的偏見。
而像9號陪審團成員(米鐵增),他是一位七十四歲的空巢老人。我認為這是本片中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他也是第一個被8號說服的人。然而這個9號,在整部電影第三十八分鐘之前,沒有任何一句臺詞,使我差點忘了還有這樣一位老人也作為陪審團成員參加這次討論。而他的第一次開口,特別緊張,臉上滿是拘謹,小心翼翼的講起了文革時期被批鬥汙衊的事。這裡有個細節,9號剛開始發言的時候,旁邊的10號就打斷了他,而9號則特別委屈特別小聲的說到“你讓我說下去嘛”。人物刻畫相當細膩。9號陪審團成員真正爆發,是當大家討論到證人當中的那個老人為什麼要一口咬定他不確定的證詞時,他激動的喊到“重視!是重視!”,接下來便是他的一段長獨白,表達了他作為空巢老人沒人關心沒人重視沒人聽他說話那種心靈上的孤獨。看到這裡真的感受到一點心靈上的震撼。不得不說米鐵增老師不愧是國家一級演員,真的是淋漓盡致表演,過癮。
我暫且只列舉這三人,其實每個陪審團成員都代表著一種社會基點,或者是社會現象。網路暴力,仇富心理,錯判入獄,窮人無理等等。他們每個人都是從自己出發,以自己的經歷自己的觀點來看
-
64 # 水城小郭
一個模擬法庭,兩個目擊證人,十二個性格迥異的陪審團成員,為了各自在政法大學補考的孩子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辯論。故事的開頭算不上多吸引人,甚至在影片的大多數時間,拍攝場景只有一間足夠空曠的屋子,一張長長的會議桌,十二把椅子。所有的事實和真相全憑十二位演員表達,聽上去是不是有點類似於話劇。
然而,這正是本片第一個讓人叫絕的地方。狹小的場景在極大程度上激發了演員的表現力,沒有了場景的烘托,所有的戲都必須從演員和肢體動作包括眼睛來表達。從這一點來講,檢察官陸剛表達的就十分到位。在被脾氣暴躁的的哥無端羞辱後,陸剛的表現,先是深吸了一口氣,他的眼中有怒意,但可以看到在吸氣調整後怒意被壓下去,隨後他緩緩俯身撿起紙團輕輕撫平,說了一句對不起。這一段的表演特別出彩,把身為一個檢察官內心的憤懣與掙扎柔和糅合的十分流暢。當然與陸剛搭戲的暴脾氣的哥也很出彩,看得出演員用心觀察了生活,他用了許多小動作來間接塑造人物性格,比如抬起一隻腿放在凳子上,將手伸進衣服下襬等等,這都是市井人家尤其是老北京人常有的動作。另一個及其出彩的人物是學校小賣部的代表,從他身上可以明顯的感覺到變化,從一開始的滿不在乎到即將被說服的憤怒,中間一直處在和食佬的身份,面對老師表現的無比謙恭,面對眾人瞬間就變了一副嘴臉,典型的欺軟怕硬。直到最後的情感爆發,我們才瞭解到,他的背後也有著不為人知的心酸,欺軟怕硬的背後是人格的自卑與無奈,也是作為一個小生意人的悲哀,所以他才會在開頭極盡嘲諷成功的企業家,純粹是為了找一個情緒的宣洩點。
本片第二個出彩的地方就在於他推理案件的臺詞,整個過程一環扣一環。從一開始的11:1到最後的0:12,陸剛是如何做到的。首先他認真的聽了每個投有罪的人的陳詞,得出大家都相信兩位證人證詞的結論,然後從證詞入手,從時間到證物再到證人本身一一進行考證,通過現場演示和推論來一一推翻所有的證詞,最後得出結論,兩個證人,一個是在說謊,一個是沒有看清做了假證。證詞和證人都被推翻那麼富二代殺人的事實就站不穩腳跟。這一場討論從辯論的角度來講,陸剛以1敵11,舌戰群儒贏得漂亮。從案件本身來說,推理合情合理,結論嚴絲合縫,也是十分出彩。於情於理都不失為一場精彩的法庭辯論。
十二個來自不同崗位的人被迫作為陪審團成員來討論一樁凶殺案,可以看出一開始除了陸剛每個人都是漫不經心的,因為這對他們來說無所謂,所以他們冷漠,淡然,輕易的就舉起自己的手來決定一個人的生死。我們常常在抱怨這個社會太冷漠,摔倒的老人無人敢扶,見義勇為者反被敬而遠之,我們一邊在各種平臺上對這樣的行為表示憤怒,一邊卻繼續對摔倒的老人視而不見。到底是這個社會太過冷漠還是我們的人心早已封凍結冰?
有兩句臺詞一直讓我印象深刻,一句來自被錯判八年的5號陪審員“萬分之一的錯誤,對於當事人來說那就是百分之百的災難”一句來自檢察官陸剛“誰也不能隨隨便便宣佈一個人有罪,除非證據確鑿。”前者是對自己人生痛苦經歷的宣洩,也可以說他是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勸告大家慎用自己手中的權利。後者,則是對檢察官這一職業的尊重,也是對一條生命的尊重。人生而平等,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衝動就定人生死,也不會出於對生命的慎重而使凶手逍遙法外,我想,這也正是法律存在的意義。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你不能保證你心中的那桿秤永遠保持平衡,就像沒有人會保證自己一定不會犯錯,證人也會說謊。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珍重,珍重我們擁有的每一項權利,珍重每一個生命,雖然心中的天平會有傾斜,但起碼我們可以做到無愧於心。
-
65 # 不一樣婚禮
一個國家,沒有法律法規會是什麼樣子?如果邪不勝正這句真理不成立,那麼世界又會是什麼樣子,大家好,我是小白,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一部優秀的電影!
首先,我想問問法律是什麼?法律有什麼作用?法律可以是社會的底線,是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是維護公平正義的道具。法律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法律,還是全體社會成員的保護傘。
電影《十二公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有名的富二代被各種證據指證殺害了自己的父親,由政法大學英法美系的同學組成模擬法庭來審視該案件來完成他們的補考,十二位孩子的家長組成陪審團,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以美國陪審團制度為題材的經典電影《十二怒漢》。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春羊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2015年,李玉嬌 、韓景龍、徐昂憑藉該片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是一部有深長意味的經典之作。
社會輿論
對於電影中的這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幾乎滿足了社會輿論的一切惡意,富二代,非原生家庭,刺殺生父,管制刀具。在社會輿論之中,在各種媒體的口誅筆伐之下,在證人的恍恍惚惚之中,他已經死了。輿論給他安上了殺父的罪名,將他殺死在口水之下。
社會輿論,永遠只是輿論,不管媒體們如何口誅筆伐,不管看客們如何口無遮攔,犯罪嫌疑人,他也只是嫌疑人,在法官宣判他有罪之前,誰也沒有權利,認定他有罪。
並且電影中有證人,有物證,雖然有可能會被凶手精心佈置,有可能發生冥冥之中的巧合,但是一個證人一件證物的巧合存在都決定的嫌疑人的生死。
電影中的陪審團
在電影中,十二人組成的陪審團是小陪審團,在現代實行陪審團制度的國家和地區,陪審團制度的意義在於平衡司法機構和公民之間的權益,並且對法律作出符合其法律目的和社會目的的運用。但在現實的運用中,陪審團制度還是顯示出一定的缺陷性。
在電影中,參與陪審團的12人,起初大都隨意地認為嫌疑人有罪,大部分參與陪審團的人只想著敷衍了事地完成任務。並且,陪審團中的每一個人所處不同的社會環境,也會影響陪審團成員對同一事物的看法產生嚴重的分歧。電影中如此,現實中更是如此。
電影中暗指的保護傘
電影中無論是陪審團制度,還是為嫌疑人辯護的律師。其實都是一種類似保護。這種保護既不是給予嫌疑人的,也不是為原告提供的。法律的保護傘,是給全體社會成員的。
律師,在民眾看來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的職業。我們經常會在社交網路上看到,一個律師為一個被眾人口誅筆伐的被告提供辯護,有時候甚至連律師都會被拖入輿論的漩渦當中。
倘若沒有辯護律師的存在,那麼面向被告的保護傘將不復存在。被告人面對輿論的指責和原告及原告律師的施壓,沒有任何反駁的辦法,任何對被告而言有力的證據也無法呈現給法庭。那麼,最終的判決結果一定是不公正的。
法律的意義
法律是全體社會成員的保護傘,無論對於我們每一位普通人,或是原告,甚至是被告,法律都能保障我們的權利。同時,法律是我們參與社會生活的行為準則,我們有義務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權威,無論是普通公民,抑或是執法者,司法者。
法律是社會道德的底線,他在社會道德之下給我們每一位社會成員規定了最低的權利和義務,他保護我們免受輿論的定罪,保障我們有最基本的權利。倘若沒有法律,道德將成為唯一的社會準則,以道德衡量事件的正確與否,以道德衡量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以道德衡量每一個商品的價值,那將是一個不堪設想的世界!(小白整理網路素材釋出)
-
66 # 莫21055265
思維其實是一道限制你的牆。
常人來看,富二代似乎就應該驕奢蠻橫,殺害親父便似乎也不足為怪。
忽略掉表面那層偏見,客觀地來看,那麼老人也似乎並沒有動機撒謊。
可事實上,要從老人的角度去分析整個案件,才能夠發現隱藏在暗處的真相。
很多時候,其實是思維影響了人的判斷,所處的思維模式導致人看不清本質。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絕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也不是用完全不帶主觀意識的眼光去看,而是用清轍眼睛去看天,用朦朧眼睛去看雲,用飄逸眼睛去看風,而每次你都會發現一個新的世界,似是而非,一切陌生而熟悉
電影裡還有一個情節,當一切證據證人都被推翻後,一直頑固地認為富二代有罪的3號眼神呆滯了幾秒,隨後憤怒地又回到了原點,說:”這麼多的證據證人還不夠嗎?學校是讓你我根據現有的證據去討論,而不是讓你們去證明這些證據都是錯的!錯的?“然後頹然地跌坐在椅子上。
其實越接近真相,人們往往越不願意承認,就像越發現宇宙的寥廓,人們才越發現自身的渺小輕微,這讓狂妄自大的人類如何接受?思維的牆,說到底還是人類自己砌就的,不願承認自己的愚昧無知,便砌成一道高高的牆將自己緊緊地包圍起來,然後就自以為安全了,可悲人的精神雖不屬於物質,仍受限於物質。
只是這世上因捍衛真理便慘遭迫害的殉道者何嘗少呢?近代科學的偉大先驅布魯諾因堅持信奉“日心說”,便一生始終被人與”異端“聯絡在一起,為此顛沛流離,為此受了8年的牢獄之災後被判用火活活燒死。但真正的勇士怎會屈服於淫威之下,當布魯諾聽完宣判後,仍面不改色地看著這夥凶殘的劊子手,輕蔑地說:”你們宣讀判決時的恐懼心理,比我走向火堆時還要大得多。“是的,即使身死,但他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將永不磨滅,他的精神早已超脫到物質之外,而不是苟同於一群恐懼到顫抖的螻蟻。
因為思維的枷鎖,人們常常理所當然地便否定掉真理,以理所當然地將自己奉為真理,而漸漸忽略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和生命的意義。為何不推倒那堵思維的牆,去看看牆外的世界呢?學會尊重未知的存在,也是對自身的尊重。
而世界知道,少數比多數更多。
-
67 # 二小胖
《十二公民》—一部看了感觸非常深的片子,真實再現了當下社會現狀下中中國人的形色各態:有短暫時間內展現出的無處不在中中國人的人情關係,我們總是本能地厭惡某些人、恭維畏懼某些人,我們都抱怨別人狗眼看人低,而我們本身卻又都在看人下菜碟。。。。。。有貧富不同人對待問題時的不同態度,我們的人生無論富與貧都在解決著各種不盡相同的問題,重要的是面對問題時的態度。。。。。。還有不願意理解別人但又渴求別人理解的心態,我們沒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的說服力,但我們都希望別人能聽聽我們的心聲,然而我們從自身來說不在特定的狀態下有不願多聽別人的心聲。。。。。。也有理想化了最終溫暖結局,不管12人怎樣在這個問題上爭的多麼面紅耳赤,但在這樣的爭吵中每個人都發洩了對生活的無奈與心酸,最終離開模擬法庭後大家都更加理解別人的不易。。。。。。
-
68 # 小宸茉混剪
電影《十二公民》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當地有名的富二代被各種證據指證殺害了自己的父親,由政法大學英法美系的同學組成模擬法庭來審視該案件來完成他們的補考,十二位孩子的家長組成陪審團,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 因為要十二位成員意見必須一致才算成功,一場為真相的辯證大會就此展開。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以美國陪審團制度為題材的經典電影《十二怒漢》。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春羊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2015年,李玉嬌 、韓景龍、徐昂憑藉該片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是一部有深長意味的經典之作。
電影選景簡單,故事幾乎一直在一間房屋展開,一張陪審桌成為了電影的主要場景,雖然投資小,但電影飽含深意,在一個幾乎被所有人咬定的案件面前,由一個人堅定的認為其無罪到最後十二位公民全部同意。一直反轉著的結局,讓電影所流露出的真情實感和揭露的社會現實成為本片的最大亮點。同時也給了我們許多啟示與思考。
01.別在心裡一開始就給“罪人”判下死刑
如果一個人無罪,但所有人都在心裡面給他判了死罪,那麼即使再怎麼證明,也無濟於事。對於發生的“富二代弒父”案件,電影中這十二位家長的觀點能夠逆轉的根本原因就是有一個人他沒有在心裡面給那個孩子判死刑。
他從無罪的角度出發,逐漸找出案件的疑點,讓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相信他,最終全員認為無罪,結束了模擬陪審團。如果他沒有濃烈的“正義責任感”與“公民意識”,那麼這場陪審團的模擬將只會是走一個過場,也正是他始終沒有在心裡給別人判死刑才有了無罪之人的救贖。
(1)看似模擬的陪審團一開始就是一場疑點的求證
這位一直堅持無罪的8號陪審員陸剛,本身就是一名檢察官。老師提出的規則是十二名成員意見必須全部一致才能結束。一名一直持無罪意見的檢察官和老師一開始就打好了配合,看似只是孩子們補考的模擬,其實一直在求證疑點。
檢察官家長的身份一直在片尾才揭曉,也讓故事留下了懸念,意圖告訴所有的觀眾眼見的證據也許不一定為實,也許就是你簡簡單單的跟風,讓輿論的浪口愈演愈烈,讓一個無辜的人成為了真正的罪犯。
不要小看自己一言一行的力量,電影《狩獵 》裡,講述的就是因為一個小女孩的一句謊言,徹底毀了一個正直的成年人。我們不能確定一個人真正有罪的時候,那麼作為不瞭解事件真相的普通大眾,也許我們在網上一句句話語造成的輿論,帶來的將會是把人徹底的打落深淵。
(2)正義不是不到,只是時候未到
正義從來沒有離開過,只要有人還在堅持、有一個人還在為其據理力爭,那麼正義終將會到來,他的力量或許微薄,但也許就是這微薄的力量,往往留存著真理的種子。
為什麼罪犯會有律師為其辯解,因為公平,因為盡最大可能的讓一場定罪不冤枉任何一個好人。電影從五號陪審員從認為有罪到無罪的態度轉變中,用他的自我敘述中流露出了這點,他是一個被誤判進入監獄的人,痛苦歲月的感同身受的憐憫從他的言語中更加流露出他希望沒有人會被冤枉。
一個人被判了八年,在一年零六個月的時候,跟你說:“對不起,我們錯了,你是被冤枉的。”錯了!一年半是什麼概念,五百四十七天半!——5號陪審員(高東平 飾)
一次錯誤的判案可能會毀了一個人的一生,能夠減少錯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給與每一個罪犯公平的審判,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都不要在第一時間就給別人判死刑,或許我們這小小的善念,能夠讓更多的證據浮出水面,將真正逍遙法外的凶手繩之以法。
02.想讓別人接受你的意見,方法尤為重要
說服一個人,最好的方法不是暴力,因為你不能讓他心服口服,學會用智慧讓他打心底認同你,才是真正的成功
解決問題學會用方法,往往能夠逆轉乾坤。12位陪審員之中,一開始有11位都認為這個被冤枉的富二代有罪,因為他們堅信在各種表面的證據都指向其有罪時,不認為這個案件有什麼爭論的意義。8號陪審員以一個人的認為無罪讓全部人同意他的觀點,一步步的說服別人時,方法尤為重要。
(1)以柔克剛
8號陪審員最巧妙的一個爭論方法就是避開激烈的爭吵,巧妙的從側面切入話題,以柔和的話語直擊別人的內心,他一步步的讓人相信其無罪,除了從證據入手之外,就是從心出發。
第一個改變觀念的是一位空巢老人,他嚐盡了世間的冷暖,是一個有溫度的老者,懂得獨處老人的苦痛,8號陪審員的言辭說動了他的心讓其第二次投票改為“判無罪”。也正是他一步步說動每個人的心之後,再讓疑點得以佐證,才最終說服了所有人。也給了這個無辜的富二代救贖的機會。
(2)能屈能伸
8號陪審員他沒有因為眾人的不配合而發火,因為他知道如果發火了,這場模擬可能就此結束,所有人都當走程式而不想浪費時間時,他能屈能伸,將自己的伸力展現的淋漓盡致,拉回了所有人的心,最終完成了模擬陪審。
他的屈表現在對待三號陪審員的態度,三號是所有人中最不配合的一個,當他公然玩起井字棋而完全不把陪審當回事時,8號將他的紙揉成團扔在地上,3號讓他把紙磨平並向他道歉,8號照做了,我們都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但試問這樣的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3)精準的判斷力與果斷的決策
8號陪審員決策果斷,再加上他精準的判斷,他提出自己退出,如果剩下11人全投有罪就結束陪審,他做出這個決策不是在看運氣,而是清楚的知道,有人已經被他促動了,他果斷的決策得以讓陪審繼續,精準的判斷成為了他能說服別人的關鍵。
8號陪審員是本片的主角,由何冰扮演的一名檢察官,他流露出來的優秀品質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他的宗旨是誰也不能隨便宣佈一個人有罪,除非證據確鑿,他果斷的反對票不僅是投給這位被冤枉的富二代的,更是所有蒙受冤屈的人。
用一票“無罪”代表了對公平的態度,用行動呼籲了人們應該重視所有的罪犯,因為他們哪怕有一個是冤枉的,也應該得到救贖。這種對公平的渴求也讓電影的意味更加濃厚。
03.我們每個人都是“陪審員”
電影《十二公民》從名字來解析就是十二個公民組成的陪審團,他們來自社會各界,分別是1號法學院助教,2號數學教授,3號計程車司機,4號房地產商人,5號蹲過冤獄的混混,6號急診室醫生,7號小賣部老闆,8號檢察官陸剛,9號空巢老人,10號收房租的北京本地人,11號大學保安,12號保險推銷員。
他們很多人都沒有過高的文化,但卻在這次模擬陪審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側面說明了每一個人都有成為陪審人的權利,而也正是這樣的構成,能夠讓各行各業的人利用本領域的優秀經驗來解決問題,在各盡所能之下,往往這樣的“陪審團”能夠更好的讓真相浮出水面。
8號陪審員他提出疑點,從列車經過由數學老師推算時間,再由房地產老闆解釋房間之中聲音的傳播,一步步的放大疑點,連小混混5號陪審員也找出了關鍵線索凶器刀的問題。假設這一切全部放在特長相近的人身上處理,那麼沒有各行各業的人發揮出他們的優勢,那麼案件的真相浮出水面又會難上多少?
影片點明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價值,不管是做什麼工作,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我們發揮自己的價值,每個人都可以充當“陪審員”。
也同時呼籲了我們所有人,注意行使自己的權利,做生活的“陪審員”,高度思考每一個問題之後的邏輯,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也不要輕易相信輿論。
-
69 # 藍雪可樂
由《十二公民》可以看出,正是由於人們的偏見,導致了輿論和事實之間可能存在巨大的並距,因此小編特意準備了關於十二公民觀後感和啟示給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十二公民觀後感和啟示
今天看了電影《十二公民》之後,突然有點關於情懷的想法。
電影主要講了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課程期末考試的學生迎來補考。他們組成模擬西方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12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陪審團。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第一輪投票,就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證物證都指向這一結果的情形下,這位年輕的嫌疑犯離輿論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遙。隨著審判的進行,疑點出現,所有的線索都被逐一討論,最終模擬法庭的結果是富二代無罪。
很早以前,我自以為是一個符合正義要求的人,因為我看新聞時有很明確的判斷,肇事逃逸,後母虐兒事件,誰好誰壞,誰違背了道德,我有很清楚的判斷。我以為這就是正義。所以電影開篇當中"富二代殺死親生父親"中富二代是否有罪,儘管我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我剛開始是認為他有罪的,為什麼?因為他是富二代啊,因為他狂妄自大,任性沒文化,因為弒父簡直沒人性,冷酷。
然而影片中富二代是無罪的,真凶在一個月後落網。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標籤化開始流行,很多人喜歡把自己標榜為“拖延症重度患者”“選擇恐懼症人群”或者“失戀症候群”,這倒也無關緊要。一旦媒體網路指向下產生的標籤觀成為正義價值觀,那麼我們就要反思了。被推到風口浪尖的事件都是特例,都是明顯能區分這些案件中誰對誰錯。在很明顯的判斷中,形成了簡易價值觀,於是我們將社會角色貼標籤,這就是可怕的。城管的段子在網路大軍裡津津樂道,富二代炫耀成為眾人的刀靶子,就連女服務員熱水潑顧客,都有輿論說大款們活該,不尊重職業平等。思想裡已經有了“傾斜保護弱者”的思想,這就是偏見,類似於"以貌取人"的那種偏見。
隨著人的逐漸成熟,隨著涉獵範圍越來越廣,我們不斷反思,否定甚至說是顛覆原先的正誤判斷,摒除偏見是第一步。
偏見與事實固然是有差距的,如何走到真相是第二步——合理懷疑。法律就是講道理,求論證的,合理的懷疑具有巨大保護價值,合理地懷疑此人有罪,是公安機關的職責,合理地懷疑此人無罪是辯護人的職責。合理並非鑽牛角尖,如何去合理懷疑,需要的是實踐。你會怎樣使用側刀,15秒是多長的一段路,車的速度,房子的隔音效果差異等等。合理地對各種可能性懷疑,然後被證據說服。像電影裡放的那樣,不斷否定之前的推論,不斷模擬當時的場景,從時間步數,證言乃至這瞬息萬變,處處聯絡的世間生活,推測出證據的漏洞,漸漸推匯出無法證明富二代有罪,即富二代無罪。不得不承認,方法論的重要性,足以說服別人,從1 vs 11的絕對劣勢,講道理,擺事實,逐漸扭轉局勢。
比事實判斷更重要的是價值判斷。先入為主的思想,就可能讓事實判斷輕於價值判斷,就會忽視關聯性,合理性。容易造成冤假錯案。遲到的正義不是正義。一個冤假錯案毀的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人的價值高於一切,從偵查,逮捕,起訴,審判,只要有一個環節負起責任,冤假錯案就可以被糾正過來。證據能夠儘可能還原事實,只有完整合理的證據鏈才能定一個人的罪。對真相的執著,不偏聽偏信證人證言,不圖省事地潦草斷案,更不能用嚴刑逼供等違反程式的事情。
力排眾議,排的是帶有偏見的議論,用令人信服的證據來力排眾議;合理懷疑,疑的是模糊的事實,用令人信服的證明力來合理懷疑。
情懷有一種以柔克剛的韻味,用內心的堅守克服現實的難題。從人性出發,我自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並非好與壞,只是處理方式,認識方式的差異。不能有針對性地對惡者定論,從證據上定罪,實際是對一個人的負責,一個家庭的負責,是對法律權威的負責,更是對整個時代的負責。我始終相信法律人的智慧以及不斷先進的技術。
這場電影裡沒有帥哥美女,沒有豪車青春,沒有繁華熱鬧的外景,只是昏暗的大教室和陰晴不定的天氣。在法律的世界裡,不講究外型的光鮮亮麗,講究的是專業素質。老戲骨們的演技實在值得大讚,將憤怒,著急,發現關鍵點的片刻欣喜表演得入木三分。徐導將故事背景置於一所政法大學之內,其寓意也是取政法大學對法學教育的重要性。大學的氛圍是自由的,前瞻性的,可塑造的。從校園裡就調整好自己的價值觀,樹立自己的信仰。
影末,8號跑回教室,原來他是檢察官,陸剛。回想他的言行,全程從始至終的堅持為富二代辯護著無罪,並說服了全域性,完美展示了一個法律人的智慧和執著。
當然藝術高於生活,現實才是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
摒除偏見,合理懷疑——誰也不能隨隨便便的宣佈一個人有罪,除非證據確鑿。合理地對各種可能性懷疑,然後被證據說服。學習法律的第五個年頭,我確定感受最深刻的是否定和說服。
寫到文末,鐘鳴了12下,似有警醒之意。心有慼慼然,願我們一直有這種可嘉勇氣。
篇二:十二公民觀後感和啟示
《十二公民》這部電影是個令人深思的好電影。它的演員班子和導演與其他電影的不一樣,他的導演徐昂和演員何冰、韓童生等主要演員都是話劇界的老戲骨。他們對人物性格的刻畫與表現更加深刻。
影片的主要內容是: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考試的學生補考。他們組成模擬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12位家長組成了陪審團,在聽了學生的法庭審理之後,對本案作出最終判決。
但按照規則,只有12位家長達成一致意見,審判才能結束。由此,他們開始激烈討論。在這次討論中經歷大大小小的討論12次,第一次與最後一次投票結果更是天差地別。最開始一個人認為富二代無罪,其他11個人都認為有罪,最後一次全部認為他無罪。在第一次投票的時候,3號陪審員問8好陪審員為什麼投無罪,8號陪審員這樣回答:"我是覺得,這事我們不說清楚,想明白了,隨隨便便把手一舉,就把這孩子推到了死路上,這樣不行。"我們為何對生命如此苛刻?因為我們總是去相信,或者是選擇相信別人說的"事實",而不做深入的思考,而不做質疑了?就因為如此,一條生命可能在無知的口水中淹死!10號陪審員說8號陪審員吹毛求疵,8號陪審員說:"決定一個人的生命,這不該吹毛求疵?"雖然這是令人震驚弒父案,但是人們好像只顧得去跟隨大眾的觀點,作為談資,而忘了去關心事件中的人到底發生了什麼,只相信"既定的事實",而對真正的剖析卻當作沒事找事,都成了熱情的陌生人。
12位陪審員素不相識,職業也十分廣泛,有教授、計程車司機、房地廠商、保安等。在討論的過程中,也都牽扯出很多人的傷心事。3號陪審員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離家出走的兒子、4號做一年半冤獄,7號賣東西被保安追趕……一件案件的討論觸發瞭如此多的個人不願言說的事,而這些被引發出來的事有令人唏噓感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楚呀!除此之外,討論過程中還引發了地域歧視、冤假錯案、女大學生等敏感話題,使這部影片提供給我們更深刻的思考。
在第12次投票時,堅持認為有罪的3號放下了個人的情感因素,投了無罪。
誰也不能隨隨便便宣佈一個人有罪,除非證據確鑿!這應該是我們看待事情的立場。
篇三:十二公民觀後感和啟示
電影《十二公民》講述的是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課程期末考試的學生迎來補考,他們組成西方模擬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12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陪審團。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第一輪投票,就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在所有人證物證都指向這一結果的情形下,這位年輕的嫌疑犯離輿論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遙。好在8號陪審員提出了大膽的懷疑,讓所有的線索都被逐一討論,隨著審判的進行,疑點出現,每個人背後的故事也浮出水面,經過多方長時間角逐,最終十二個人達成一致意見,認定該富二代無罪。
影片雖短,但發人深思。中國雖沒有像英美法國家那樣的陪審團制度,但劇中陪審團的整個討論過程還是能夠給予我很大啟發,特別是作為將來可能成為決定他人自由乃至生命的法官隊伍中的一員,更應該從中吸取教訓。
一、對待證據要有吹毛求疵的態度。任何證據都要經過詳實的推敲論證,形成證據鏈,案中關鍵證人有被害者樓下的老人以及窗戶對面的女子。一個憑藉“聽覺”,一個憑藉“視覺”讓眾人都堅信是富二代殺死了其父親,但通過8號陪審員的推敲發現,其實作為上了年紀的老人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樓上經常有父子爭吵聲)斷定死者就是富二代所殺,窗戶對面的女子也是在沒有戴眼鏡的情況下只是根據模糊的音像而草率斷定是富二代所為。他們在作證時也許並未想到,這種“言之鑿鑿”的證據如果被法官採信將意味著什麼,這就告誡法官,在審查證據的時候,要多考慮證據可能與事實不符的情況。
二、要用理性的思維對待案件。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對同一件事的評價就會存在差別。法官在裁判案件的時候應儘量做到憑藉事實與法律判案,不受個人情感左右。劇中十二個人,每個人都從事不同的行業,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剛開始之所以有11個人都判定富二代有罪,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們的感性認識,他們對證人的話毫無懷疑。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嚴重的仇富心理,他們認為富二代就是不學無術,特別是在一個父親坐過牢,繼父一夜暴富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更是什麼事都可能做的出來。撇開證據不談,他們內心就已經預存了偏見。作為法官,在認定案件事實時,如果不能堅持理性判斷,那麼又會造成多少冤假錯案。
三、任何一件錯案對當事人的打擊都是毀滅性的,應避免冤假錯案。劇中給我震撼最深的莫過於五號陪審員的一句話:“萬分之一的錯誤對當事人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災難”。一個錯案對他人來說可能無所謂,但對當事人來說那將是毀滅性的,即使有遭一日被平反,被冤者回到社會同樣會遭到異樣的眼光,也會嚴重消弱司法的公信力,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論司法》中所說:“一次不公正的審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是弄髒了水流,而不公的審判則是把水源破壞了。”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當下,作為法律人我們不僅要用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案件,同時也要擔起普法的重擔,加大法制宣傳,提高群眾法律素養,讓正義以看得見的形式得以實現
-
70 # 鑫意剪影
在《十二公民》這部電影中,深刻體現了社會話題:貧富、歧視等問題。對社會公德的冷漠,對生命的冷漠,讓我們折斷了“尺子”。因為道德有罪,法律上一定有罪。“在這個案子中把富二代先斬後查一定不會出現冤案。”3號計程車司機揮舞著拳頭,憤怒地說。這赤裸裸地表現了對生命的漠視。
誰也不能隨便宣佈一個人有罪,除非證據確鑿。——-8號陪審員向真理低頭是件幸福的事情。當我們在做決定時,如果有一個人反對你,那是質疑;如果有一些人反對你,那是抗議;而如果是所有人反對你,那麼這是社會潮流,會說這是“大勢所趨”,可堅持自己的觀點,獨立自主在這中有那麼難嗎?
10號陪審員一邊輕描淡寫的扇著扇子,一邊痛斥河南人的地域歧視,4號地產大亨被指資本家的仇富心理等等,感到了兩個字:偏見。而有些偏見,就是社會的“定勢思維”:當本地人只有通過謾罵,挖苦那些靠自己努力爭取機會的“河南人”來掩飾自己能力的不足卻獲得了大城市人的認可,有的只是媒體過分強調社會黑暗為了點選率卻被群眾所接受。
劇情 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課程期末考試的學生迎來補考。他們組成模擬西方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12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陪審團。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
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第一輪投票,就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證物證都指向這一結果的情形下,這位年輕的嫌疑犯離輿論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遙。所有的線索都被逐一討論,隨著審判的進行,疑點出現,每個人背後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
71 # 電工小CAI
這部電影裡的每一個情節,每一個人物仍是歷歷在目,除了何冰,韓生童等人極致的表演力,電影本身帶給我的感悟更是過目不忘的原因。
整部電影對我的影響很多,從做人做事的態度,到對物對人的理解,特別是對家長的理解都有了新的認識。
我將這十二位家長劃分為了四類。第一類是何冰所飾演的8號先生,以他代表那些做事極為認真的正義的人;d第二類是以5號先生和9號陪審為代表的,他們分別是蹲過監獄,看到哥哥死亡而現在從良的父親,和有過被打為右派經歷的空巢老人,他們更多的是因為感同身受而表現出的寬容與信任,他們使我更加明白要設身處地的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
何冰是讓我有所感悟最多的人,下面先說一下以他為代表的這一類人帶給我的深思。
從最開始因他產生的一比十一到最後身份“檢察官”的揭曉,總是讓我眼前一亮,按要求十二位家長必須結果全部一致才能結束討論,加上家長們是為了孩子補考而來,多數家長是想草草了事,但八號先生認為,雖然是模擬法庭畢竟來了,所以即使在這樣的前提下,他還是選擇認真對待。
我將他帶給我的感悟歸為倆點:認真和明確。認真指的是態度,明確則是指想法。
不管他是否出於工作原因,這樣對人對事的認真就是需要學習的。在討論中,他不怕質疑,甚至是尋找質疑,在解決中,認真地態度使他到了精確計算計時的地步,他使我感觸到其實每一件事都應該以這樣謹慎認真的態度去面對,不論事大事小。這種態度體現的也是責任,是對自己人生的態度和責任。習慣都是以小累積的,我希望自己以後面對任何事情都可以是這樣的態度。
因為他明確自己需要認真分析這個案件。素顏任何事情都不會影響他,這種堅持是份勇敢。總是說“堅持是成功的關鍵”,只有有了明確的目標好想法,加上認真的態度才是堅持下去的前提。
人生很長,有時候堅持自己想要的,堅持真理註定是孤獨的,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明確自己的目標後就無謂這些了,亦是一種享受。
-
72 # 愛拍電影剪輯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2014年,徐昂導演將一部經典的有關陪審團的的電影《十二怒漢》改編為《十二公民》,並且獲得了“馬可·奧雷利奧”獎。這個獎項是羅馬電影節的最高榮譽,這部中國的《十二怒漢》可以看出濃重的話劇因素,導演本人發揮話劇編導的能力,將中國現如今方法面面的矛盾融入進去,比如本地人與外地人之間、保安與商販之間、富人與底層民眾之間、守舊者與弄潮兒之間並避開了一下過於敏感的問題,弘揚了主流價值觀。在很多臺詞沒有改變的情況下,進行了很強的本土化改編,每個人的發言都很符合自己的身份,計程車司機的粗野,小賣部老闆的市儈,從眾者的易變,還有無緣無故的有色眼鏡,都讓我感覺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
這部電影我不是第一次看,在兩年前的暑假我就聽說有這麼一部奇片,一個場景,十二個人,一個小時四十分鐘的小成本電影,這部電影讓我對陪審員制度有了新的理解,《十二怒漢》的中的陪審團制度很有來頭,是英美法系的重要構成部分。但他對很多大陸法系國家也有很大的借鑑作用。陪審團制度要求不同階層、種族、文化層次6至12名成員組成陪審團,參與刑事案件和部分民事案件的判決。其挑選過程十分苛刻而嚴肅。涉及重大刑事案件比如謀殺時,就像電影中一樣要求必須做出一樣的判決,有一個人反對都不可以。雖然中國沒有陪審員制度,但是能夠拍出這麼一部如此貼切中國實際的陪審團電影讓我有很大的感觸,當時的我還沒有學法學,可我已經對法律有了更深的理解。
電影中有個細節是每個人的凳子都不一樣。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屁股決定腦袋,我感覺這部電影真實地再現了當下社會現狀下中中國人的形色各態,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的故事,每個人發言都結合著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故事。有人冷靜客觀,沉著分析,有人無端仇富,肆意地域黑。在每個人身上都能或多或少地有著自己的影子,那不願意理解別人但又渴求別人理解的影子,沒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的說服力,又希望別人能聽聽我們的心聲,然而從我們自身來說不在特定的狀態下又不願意多聽別人的心聲的影子。
這個電影也讓我明白了人的主觀判斷其實並不是那麼可靠的,有人就是那麼的固執偏見且自大但是很多人意識不到自己就是這樣,比如那個三號,他們認為生活就應該是他們理解的那樣,就是那麼的死鴨子嘴硬,一旦生活和他們想的不一樣他們就會跳腳就會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可能你認為你絕對不是這種人,但是每個人身上其實都有他的影子。這個電影也讓我明白了有很多人是抗拒思考的,他們是從眾的牆頭草,他們害怕,害怕自己的見解被人鄙棄,所以他們放棄了自己的思考,比如那裡面的十二號,他的一句太難了簡直戳中了我的笑點,這簡直是大多數的我們,可是笑過之後我感覺有點心酸,因為這正是大多數的我們。而這些都是未來可能成為司法工作者的我們一定要注意的,避免我們的主觀,避免我們的盲從。
我還看到了陪審團制度的優點和缺點,優點是電影中很多的證據,很多的證明需要多方面的認知,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知識,集思廣益的優點一覽無餘,需要的是人們的發散思維。但是為什麼中國沒有采用我認為肯定也是有他相當的理由的,比如他的效率問題。我們可以看見每一個證據都要用大量時間咀嚼仔細研究。在中國如此大體量的司法判決中顯然不是那麼的可行,但也是我們國家司法實踐的發展方向吧。
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其中那句“萬一,萬一,萬分之一的錯誤對當事人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災難。”讓想做一名司法工作者的我意識到自己肩上是有責任的。有多少人從聽見案情的第一秒就堅定了自己的刻板印象,而這第一印象又是多麼地難改變。所以一定不要在心中的法庭給別人判決死刑。請堅持真理,提出質疑。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73 # 文熙影視
十二公民觀後感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用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周圍人的世俗觀念想法去理解所發生的人和事,而不是站在事實角度客觀地分析。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八卦輿論吧。
當新聞報紙輿論大眾都認為那個富二代男孩有罪時,已經沒有人去關注他是否真的有罪,是否真的殺了他父親,也不會有人去留意證人證詞和辨別是真是假。富二代,殺父這兩個標籤已足夠讓大街小巷的人們統一認定這是個不知人間疾苦自私自大叛逆不孝的兒子所幹的事了。誰還會去分析其他的呢?
每個平民百姓的生活都有一大堆的事,每個家庭都有自己難唸的經。計程車司機的兒子因與父親不和而離家出走,緊接著妻子離開,他痛苦又悲憤,覺得兒子不孝覺得世界不公平,他認為現在的孩子對待父母都那麼地不禮貌謙卑。法學院小賣部的老闆常年在學校見過太多沒有禮貌不懂尊重人的學生,而為了生計他沒有辦法。因為兒子沒能考上大學而當了農民工的那位爸爸總認為外地人搶先佔了本來屬於自己兒子的學習機會,所以他討厭外地人。曾經被冤枉過的人不敢輕易下決定判斷他人的生死,曾經在最困難的時刻被人安慰過的老人,同情他人,願意幫助支援身邊有困難或者被孤立的人。他們都是最平凡的人,他們有著怎樣的生活經歷就會做出怎樣的決定。
這是一部相對比較沉重的電影。電影大部分都在討論,沒有太多畫面和鏡頭。沒有帥哥,也沒有美女,更沒有大牌。情節的發展都由那十二人的討論來推動。我想盡管如此,也會有很多人喜歡它欣賞它吧。它反映貧富的差距,近年來人們對於富二代子女的敏感,城市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衝突,新時代下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平民百姓的生活狀況,甚至是之前發生現在正在進行的平反冤案等很多社會問題。那些問題都值得被關注,可是,如果大家都只是聽從網路報紙的報道,大街小巷的議論,而隨意宣揚誇大事實,那我們怎麼去更好地瞭解改進這些問題呢?
只希望我們國家的法律更加健全,那些新聞人媒體人法律人等公眾人物能夠更好地引導群眾的思想觀點,讓人們的思想更加積極客觀。
告訴自己,努力完善自己,像曾經幫助過那個老人的女子一般,善待身邊的人,明天將會更好。
-
74 # 桔子剪輯
影片開頭,是某法律大學英美法補考模擬法庭現場,其實這一設定就給我們提供了一整套司法制度。影片介紹了十二位不同經濟條件、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生活經歷的公民圍繞一起命案展開的關於嫌疑人是否有罪的辯論。我認為,片名之所以叫做“十二公民”而非“十二陪審員”,是因為其實這十二個人並不全符合作為真正陪審員的條件。美國的陪審員制度對於陪審人員有嚴格的要求和篩選體系。一開始是初選。首先與案子有關的人員,包括與原告或被告有聯絡的人不得入選。另外一些職業有可能產生思維傾向的,比如律師、醫生、教師等等,也不能入選。此後其餘的候選者還必須通過十分嚴格的審查,來刪除一些由於環境和經歷所造成的有心理傾向的候選人。而影片中八號是檢察官,六號是外科醫生,而一直認為嫌疑人有罪的三號,則是一個與兒子有著重要矛盾的父親,對於嫌疑人與父親素有嫌隙這種情況易產生代入感,以致無法客觀判斷。這些都體現了影片中的陪審團與真正的陪審團的差異。
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應該就是八號陪審員通過兩位證人的證詞再結合老人自身的身體情況和居住環境還原案發現場,找到時間上的矛盾證明老人證詞有誤,證實了嫌疑人的無罪可能。而實際上影片主體也是各位陪審員對於證詞的推敲,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改變了陪審員們的投票結果。然而實際上,在美國,這一工作檢方和辯方做的,相當於中國的原告與被告雙方。影片中的兩位證人應屬於檢方證人,那麼辯方的責任就應是通過提問或出示其他證據檢驗證人及其證詞的真實性,已達到辯護目的。這一過程叫聽證。顯然這又是中西司法制度中的又一差異。
我們可以看到,剛開始除了八號陪審員,其他十一個人都是在聽取兩段未經仔細審查的證詞之後便輕易地相信了嫌疑人有罪。然而這種輕信,會使很多人遭受五號和九號陪審員同等的命運,就像五號說的“萬分之一的錯誤,那對於一個當事人來說那是百分之百的災難”,也像八號說的“所謂的百分之百,往往是我們四捨五入的結果,而真相往往是在那些小事裡頭”“決定一個人該不該槍斃,這事不該吹毛求疵?”“關係到一個國家法律未來是否公正,不該吹毛求疵?”。這就是司法公正的意義,也是法律工作的意義。我們的參與往往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所以法律必須是嚴謹的,吹毛求疵是身為一個法律人該有的態度。
8月25號,我的一個朋友跟我說我是一個鑽牛角尖的人,當時我不以為然。後來我想,人家那麼評價我,一定是我自己沒察覺到,但又給了人家那種感覺,我才發現,我是喜歡把一件事情的性質、定義弄得很明確,表述的很精確。那麼往往就會把事情放到一個很具體的條件下,以至於產生鑽牛角尖、吹毛求疵的效果。而現在我很慶幸能得到這樣的評價,因為法律再用它強大的力量保護了我們這個龐大的社會的同時,也具有同樣的力量去毀滅一個受冤者的一生,而我們學法律的,以後既有可能成為一名使用這一武器的戰士,也可能會成為誤用了它的劊子手。想要正確地使用它,對於各方面的嚴謹是必不可少的。
“無罪假定”,這是美國司法制度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即不論嫌疑犯被指控的罪行有多麼嚴重,不論檢方手中掌握的證據看上去多麼有力,在他被宣判有罪之前,必須假定其無罪。而這一方面大大減小了公民受冤失去自由的可能;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導致罪犯最後會因檢方證據不足而逍遙法外,這就導致了美國的社會治安問題。然而在犯罪率走高的背景下,美國公民仍頂著支付重大代價的危險,堅持保護公民最基本的自由,的確體現了他們對生命、對自由的高度尊重。
然而,中國與美國大不相同,大到意識形態,小到公民生活習慣,方方面面都是不同的,這就註定了,美國司法制度不同於我們,並無好壞之說。我們能做的只是在對比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是單純的肯定或否定。影片中,十二名陪審員辯論中的亂象是可見的,這證明至少暫時,這一制度還不適合我們。影片也反映出了社會中的各色人物,但就思想覺悟、文化水平方面,的確良莠不齊。但是,從另一角度我們也看到,我們的社會,有越來越多的理智、有判斷力的公民。而就像片尾展示的,這樣一場開誠佈公的辯論之後,人們互相感染、瞭解,卸下了刻薄、冷漠的武裝,化解了偏見與誤會,成為了互相體諒、尊重的朋友。一切都變得明朗和溫馨。我想,這也是法律的意義,在公正平等的思考之後,是光明與溫暖。
-
75 # 凌凌漆j
前面發了一個劇情分析的帖子,內容太長,估計沒有多少人原願意看。
看懂這部電影的關鍵是8號檢察官額頭的傷疤。
8號是負責這次案件的檢察官。由於指控富二代殺人的證據不足,檢察官選擇了撤訴。於是有人認為檢察官被賄賂了,就打了他,傷疤是從這裡來的。
學校組織的補考就是學生們模擬西方法庭的庭辯過程,與家長無關。
家長門們模擬的陪審團,是應8號檢察官要求,請學校幫忙召集的。學校說是為了學生補考,是為了家長們都會參加。否則不為學生誰會來。
8號檢查官就是想看看中國的普通老百姓是不是都是不分青紅皁白,是不是有像西方人一樣的公民素質。
15
百度營銷
-
76 # 背水駱駝
《十二公民》其實是個司法縮影,十二位公民,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有十二種身份,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社會地位、不同的家庭環境、不同的經濟基礎,他們感受到的社會公平都不一樣,但是對社會公平的渴望都一樣。影片中十二位公民大多數人將自己先入為主的潛意識注入了陪審中,相信一個瘸腿老人和近視女人的片面之詞,沒有實質證據就定義年輕人有罪,認為富二代是壞孩子。
然而無論什麼人陪審,作什麼結論,事實的真相只有一個,法官作為公平的裁決者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關係著全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影片呼籲公民正確對待法律的重要性,不能盲目從眾,尊重生命、尊重法律,認真對待每一個案件,讓社會公正和諧!
-
77 # 圓圓剪輯
電影《十二公民》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當地有名的富二代被各種證據指證殺害了自己的父親,由政法大學英法美系的同學組成模擬法庭來審視該案件來完成他們的補考,十二位孩子的家長組成陪審團,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 因為要十二位成員意見必須一致才算成功,一場為真相的辯證大會就此展開。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以美國陪審團制度為題材的經典電影《十二怒漢》。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春羊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2015年,李玉嬌 、韓景龍、徐昂憑藉該片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是一部有深長意味的經典之作。
如果一個人無罪,但所有人都在心裡面給他判了死罪,那麼即使再怎麼證明,也無濟於事。看似模擬的陪審團一開始就是一場疑點的求證們不能確定一個人真正有罪的時候,那麼作為不瞭解事件真相的普通大眾,也許我們在網上一句句話語造成的輿論,帶來的將會是把人徹底的打落深淵。一次錯誤的判案可能會毀了一個人的一生,能夠減少錯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給與每一個罪犯公平的審判,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都不要在第一時間就給別人判死刑,或許我們這小小的善念,能夠讓更多的證據浮出水面,將真正逍遙法外的凶手繩之以法。我們如果不想淪為浪尖上的風口,那麼就不要把別人逼為浪尖上的風口;我們的話語雖然力量微弱,但也可能成為輿論的風口;我們的力量雖然微薄,但往往也能夠成為拯救真相的救命稻草。
-
78 # 公子鞅哥
僅僅一張方桌,就能夠製造出十二個方向的分裂和對抗。僅僅一部影片,就能夠對映中國社會十二個層面的縮影。像我們身處的時代,良善的鋪陳和戾氣的張揚,同樣充斥著大街小巷。一邊是棄惡揚善的社會標兵、道德模範、今日說法、百家講壇,一邊是無休止的貪汙腐敗、暴力犯罪、社群矯正和惡意上訪。但遺憾的是,站在善惡兩端的我們,總是能夠輕易原諒自己作下的惡行,而苦苦糾結於要行的善念。現實中,我們也越來越習慣於各行其是,閉門自過,比鄰而望卻至死不相往來。我們也越來越習慣於自我隔離,孤僻不群,寧願在虛擬世界裡歇斯底里,也不願坐入理性的方桌當頭對面。
事實上,是我們彼此的割裂,造就我們今日彼此的對抗。是我們彼此的迷失,喪失今日愛與被愛的盼望。大地上若沒有血肉情感的交融,怎麼會有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天底下若沒有人類普遍認可的公序良俗與律法準則,怎麼會有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夢想?其實,很多時候,一種自視甚高的藐視,就足以對他人的存在構成最尖銳的傲慢。一種頑固不堪的偏見,就已為他人強制貼上充滿惡意的標籤。我們執拗著不願承認內心世界的殘缺,固執著不願承認自身的貧乏和膚淺,註定也就永遠不可能敞開懷抱,接納或被接納在一個任何他人的世界。就像人類這個詞語,想一遍的時候覺得溫暖,細想兩遍可能就心底生寒。
聯想到這部電影海報上的文字:“言無刀鋒,卻能殺人”。其實電影的社會寓意和人文關懷,就隱藏在這裡了。但你若非要親見言語的鋒刃,才肯承認自己曾經“殺人”,那麼你在這部電影裡就沒有看到意義的方向。因為再激烈的爭執和衝突,不是為著指向更大的失控與對抗,而是要向著這一過程,緩慢釋放出溫情、愛、憐憫、尊重和理解。就像立於人世,這一生的尋求來去,不是為了迷失於歧途,而是為了尋到連線無數歧途的陽關大道。所以,看《十二公民》這部電影,就不再相信它只是一部電影,而是給我們提供一個審視自身的超級連結,藉以省察和規正我們的內心世界。就像我們不再相信這被隔斷的世界,永遠不會真的生出一個更高的指望,可以自由地,穿越我們禁錮的心牆。就像我們這本已沉重的肉身,如果還能再承受一個推己及人、愛人如己的至高理想,那麼過了明天,有沒有可能就不再是一個空想?
-
79 # 土豆燜扣肉
電影主要就是十二位社會地位不同的家長對”富二代’殺害’生父“的案件討論過程,每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在這場為了達成一致的討論中,不同的看法導致的質疑也使得每個人背後的故事浮出水面。整部電影對我的影響很多,從做人做事的態度,到對物對人的理解,特別是對家長的理解都有了新的認識。
我將這十二位家長劃分為了四類。第一類是何冰所飾演的8號先生,以他代表那些做事極為認真的正義的人;d第二類是以5號先生和9號陪審為代表的,他們分別是蹲過監獄,看到哥哥死亡而現在從良的父親,和有過被打為右派經歷的空巢老人,他們更多的是因為感同身受而表現出的寬容與信任,他們使我更加明白要設身處地的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何冰是讓我有所感悟最多的人,下面先說一下以他為代表的這一類人帶給我的深思。
從最開始因他產生的一比十一到最後身份“檢察官”的揭曉,總是讓我眼前一亮,按要求十二位家長必須結果全部一致才能結束討論,加上家長們是為了孩子補考而來,多數家長是想草草了事,但八號先生認為,雖然是模擬法庭畢竟來了,所以即使在這樣的前提下,他還是選擇認真對待。我將他帶給我的感悟歸為倆點:認真和明確。認真指的是態度,明確則是指想法。
不管他是否出於工作原因,這樣對人對事的認真就是需要學習的。在討論中,他不怕質疑,甚至是尋找質疑,在解決中,認真地態度使他到了精確計算計時的地步,他使我感觸到其實每一件事都應該以這樣謹慎認真的態度去面對,不論事大事小。這種態度體現的也是責任,是對自己人生的態度和責任。習慣都是以小累積的,我希望自己以後面對任何事情都可以是這樣的態度。他一開始在面對是一位與自己有不同看法的陌路人是就敢發表自己的想法,我認為不光是他有認真的態度,更是因為他有自己明確的想法。
因為他明確自己需要認真分析這個案件。素顏任何事情都不會影響他,這種堅持是份勇敢。總是說“堅持是成功的關鍵”,只有有了明確的目標好想法,加上認真的態度才是堅持下去的前提。
人生很長,有時候堅持自己想要的,堅持真理註定是孤獨的,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明確自己的目標後就無謂這些了,亦是一種享受。
第三類是韓童生飾演的出租司機和那個歧視外地人的老北京為代表的一類人,他們是底層市民,但卻都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他們體現的是父母的不易,雖有著很多的不足,但他們對家對親人的責任卻是濃厚的。
這類人和第二種人多次讓我眼眶溼潤,他們使我對父母更加理解,也使我為自己曾經的無知叛逆感到羞愧。
-
80 # 她們都叫我楠姐
觀後感:電影裡有句臺詞很喜歡,他們聽不見。。幾位模擬陪審員反覆在說你說你的,他們聽不見。是的,生活中我們也一樣,這部電影折射著社會各行各業的每個人。我們卑微的活著,別人聽不見你的聲音。有人會聽見,他們聽見的是他們想聽見的聲音,而這又違背了你的初衷。
電影以政法大學組織模擬法庭辯護審判以及家長陪審團為切入點,故事以懷疑富二代殺害生父案件分析為主線,從電影開頭十二位評審員中只有一位認為富二代無罪到電影快結束時只有一位堅持有罪再到最後全員舉手表決一致認為無罪的大逆轉。從影片中每個人都會從不同角度去還原到現實。我看到的是每一位評審員背後的故事。我們太平凡,所以從不張揚,就像王小波太太李銀河寫傳記時所說。她說,我覺得自己沒有經歷不凡的年代,也沒有任何非凡的成就,所以一直不曾想去寫自己的故事。可是在她讀了一位也是有平凡人生的作家寫的傳記後,她改變了想法。她說,原來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寫的很精彩。對啊,每個人的故事都那麼不同,想法見解也會各執一詞,可是這恰恰是我們自己啊,我們與別人不一樣。
十二公民確實值得一看,電影的主題也值得引發思考。中國教育自古就有少數服從多數,隨大流等。我們缺少的是反證思維,換個角度思考的魄力。我們會跟大多數人一樣,該上學上學,該工作工作,該結婚結婚,卻不會去試著說服別人我有不同的活法。有些時候我們總是人云亦云,不會真正給自己時間深入冥想,也不會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看見別人下海撈金,你也就奮不顧身前去;看見別人創業致富,也每日坐著創業夢。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我們都該去認真思考每一個決定,一定用足夠的理由說服自己這樣選擇的意義,而不是別人這樣所以我也這樣。
電影詮釋了對每一位生命的尊重。事情不分大小,說大就大,說小也小,關鍵是我們自身的態度。看電影也是看生活,或回憶,或遐想,這也是生活本身。
回覆列表
延伸閱讀
首先整部電影是改編自國外的經典文字《十二怒漢》,它的基礎是一部懸疑犯罪片,我們知道要想充分抓住觀眾的眼球,單靠角色間的衝突矛盾是遠遠不夠的,若是沒有引人入勝的劇情那整部劇充其量也就是個群口相聲。好在原劇本身的懸疑劇情足夠硬派,當那看似鐵證如山的事實在層層質疑中分崩離析,荒誕不經的真相在抽絲剝繭中浮出水面,配合上導演巧妙的鏡頭渲染和氣氛烘托,我相信第一次接觸該劇本的朋友應該都跟我一樣體會到了那種令人毛骨悚然的興奮感,這是來自懸疑小說本身最大的魅力。
其次,拋開“糖果”本身,來看看它的“糖衣”,也就是這部電影作為中國本土化的改編版本最想表達的東西。該影片全劇的場景幾乎沒有離開過那一個破爛的倉庫,而人物也是一成不變的那十二個,但它卻幾乎能反應當下中國的社會現狀。計程車司機、房地產商人、蹲過冤獄的混混、急診室醫生、空巢老人、吃瓦片的老北京、真正的檢察官......十二個不同身份、受過不同教育、有著不同人生觀價值觀的人們面對一場看似簡單瞭然的凶殺案,對於生命的價值、法律的制裁產生了方圓殊趣的看法,無論是出自對正義的堅守,還是小市民的跟風,無論是充斥著私慾的否認,還是對於真理的認同,這些看法的背後恰恰反映了不同社會層次人的面貌姿態,也隱藏著他們之間最本質的矛盾衝突。
儘管劇本是虛構的一個故事,但我們知道,它所映射出的社會現實卻有千千萬萬,大到真正的冤假錯案,小至每日必現的微博撕逼、道德綁架,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在這部電影裡都能找到答案。
既然說到這兒,我也順便提一下,針對南郵最近研究生跳樓自殺的事件,關於那些不明就裡、刻意詆譭我們學校的人,大家也不必過於介懷,就如7號陪審員出於仇富心理做出的有罪判決一樣,那些出於嫉妒而產生的汙衊之詞只不過是他們內心自卑和犬奴主義的真實寫照罷了。
總結一下,關於這部劇的主題還是那句話,無論是小說、動漫還是電影,一部真正深刻的作品,一定懂得比引起觀眾情感的共鳴更重要的是來自內心深處的反思。
第三點要講的,當然就是演員們的演技啦,其實這也沒什麼好說的,都是話劇界的老戲骨了,這種題材的電影也只有他們能演的如此自然入骨了。除了某些地方話劇風太濃顯得有些“作”了,絕大部分地方我們都得感謝這些藝術家們賦予了這些人物最鮮活的個性,除了韓童生老師和何冰老師他們情感爆發的戲份,我個人最喜歡的還是空巢老人近乎聲淚俱下的痛訴。他說那位作證老人不是做偽證只是出於重視,無論是夾著胳膊隱藏破衣服、還是盡力走路顯得不瘸、還是刻意誇大了證詞,都只是為了讓別人聽到自己說話。
以前不曾關注過那些伶仃老人的生活狀態,當聽著空巢老人的話語時,我的內心也是無比沉重的,這令我聯想到了不久前去養老院的經歷,那些老人住在設施並不算太好(但也許國內已經算好的了)的養老院裡,身體好點的也許還可以隨處走走,但若不好的,每天也就只能在巴掌大的小房間睡著或者在客廳的板凳上坐著,並沒有什麼人可以真正的交流談心,即便是過年都不曾有人願意接他們回去。他們有的人曾經是大學教授、有的也曾手握權利風靡一時、有的還曾為國家做出過貢獻終生未婚,但到了風燭殘年,卻只能在這種地方孤獨終老。
人是群居動物,是始終離不開相互之間的情感依賴的,不管年輕時有多輝煌壯麗,如果到了虛弱的老年,卻無一人可以相伴,其實是人生最可悲的事情。
好了,接著也就是慣例的吐槽時間了,其實這部電影看完回頭想想,設定上的槽點還蠻多的,比如我始終沒有搞清楚它的背景究竟是几几年,也很神奇一個大學怎麼會因為學生掛科將家長從天南地北召喚過來,更無法理解學校究竟是抱著怎樣的心態讓一群家長去廢棄的倉庫討論的......然後就推理劇情本身上,我覺得槽點最多的就是那把不明所以的刀了。
對於作案工具,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就應該是檢驗指紋吧,這應該是能夠快速鎖定凶手的最有力的證據吧,然而電影裡卻隻字未提(你們就糾結那個刀口吧)......那我們只能先假設它上面沾有了指紋(其實上面必須有富二代的指紋),根據電影劇情的後半部分,陪審團推理出留在現場的刀並不是殺害受害者的凶器,但凶手卻故意將它留在了現場,而富二代的刀卻正好在相近的時間丟失,所以只能是犯罪者瞭解了富二代和他生父的矛盾,偷了富二代的刀想故意嫁禍給他,否則他特意留下那把刀也沒啥意義。但是,從他偷了刀開始就啥也不安排了,這也太詭異了吧,萬一富二代當晚回去被人看到了呢,萬一他有了不在場證明呢,這很正常吧(電影安排給富二代的完全無人證明本身就很懸乎),我實在是有點接受不了這些有點隨意過頭的設定,因為劇本本身的邏輯可以再嚴密真實一些。
最後要說的是《十二公民》雖然是一部很優秀的作品,但它的票房也確實慘淡的可憐,不過在當今資源信手拈來的中國,大家之所以還願意去電影院看電影,也就是圖個儀式、氛圍、人情罷了,但這部完全憑藉演員對白和演技撐起來的電影顯然不符合大家願意花錢看的標準,所以也就只能節哀順變了。好在導演的志向也應該並不在此,比起商業電影的名號,這部作品果然還是比較適合被稱為反映中國社會現實的群像話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