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61 # 寒風夢

    這位朋友,你好!

    從你的提問我猜測出,你一定是城裡人。你提問中所指的農民也不是你親眼所見的農民。

    現在確實有很多人羨慕農民,羨慕他們自由,想幹活就下地,不想工作就休息,佔山我是王,沒有人約束。而且還收入高,水果一賣就是上十萬,蔬菜一收錢就一大坨,糧食不用買,小菜自己種,既省錢又安全。城中買了房,想休閒就進城,住膩了就回村……不說別人,我身邊就有持這樣觀點的人。

    我現在工作的地點在秭歸,緊挨著長江。長江的水霧滋養了沿岸的土地,勤勞的村民在政府的帶動下種起了柑橘,很多人致富了,過上了好日子,但這只是一部分人。

    而且我們看到的也只是他們展現給別人的光鮮亮麗的一面。勞作時他們的辛勤付出,水旱災害時他們的擔驚受怕,供過於求產品積壓時他們的痛苦無助,這些都少有人知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你或許沒有體驗過當農民的感覺,讀陶淵明的詩,感到的是無限的自由和浪漫。然而,稀疏的豆苗,未來吃什麼?早出晚歸,夙興夜寐,換來的也可能是食不果腹。

    這不只是古人詩中描述的光景,一些地方現狀也好不了多少。我的老家在半高山,地少,也不成規模,村子裡也多次引導發展過蔬菜種植,失敗了;發展過水果、茶葉種植,也沒有成功;後來又發展菸葉,前景也堪憂……待在村子裡人受了苦,收入太少,一些人紛紛外出謀生,做農民工。乾的是最累的活,吃的是最簡的飯,也最讓人瞧不起,可他們堅持著,直到人年紀大了,打不了工了,才回到家裡。他們圖什麼呢?多數人就糊了一張嘴。如果說做農民逍遙,是他們不願意嗎?

    也就是今年,總理說:中國有六億人,月收入僅1000元。這些人都有誰?不說大家也心知肚明。

    朋友,中國的貧困人口大多在農村,這些人不是好吃懶做,是自然條件和個人素質等原因限制了他們的發展。如果你今後遇見他們,不要鄙視他們,請尊重他們,給與他們理解與支援!

  • 62 # 俊皓一娟

    對於這個問題呢,我的回答是沒有人比農民更勤勞辛苦,如果有的話那麼就一定還是農民們!

    作為農村的孩子,我深有體會,小的時候家裡總是有做不完的農活,即便自己家地裡的農活做完了,父母還是會去山砍柴來賣給燒窯的,那是農村基本沒有煤,對於兒童時期的我很不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讓我知道父母的辛苦

    首先,對於所說的一年只忙三個月,其實那只是看到農民一年忙碌的一個縮影,在50年代至00年代,糧食生產對農民來說是一個家庭的主要收入,每家每戶不管山地還是平地,而為了糧食不受雜草、蟲害影響導致減產,每每日出而做日落而棲,烈日當頭汗流浹背,因為糧食對於農民來說是命根子,他們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土地

    農民!作為中國社會最底層的奉獻者,同樣也是基數最大者,他們用那雙不知道多少傷口手為國家發展奉獻付出,他們是我們最值得信賴和尊敬的人之一

  • 63 # 巨集哥愛拼搏

    當第一時間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說實話有些生氣,感覺說這個話的人很不負責任。農民的辛苦,不是你們這些沒有做過農活甚至是連地都沒有下過的人,可以感受到的。為什麼我這樣講因為我的父母甚至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出身。我自己小時候為了幫父母分擔一下,也是有下地幹過農活的,那個時候的辛苦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還有就是說農民只工作三個月更是信口雌黃,胡說八道。不管是任何一種莊稼,也不可能只有三個月的週期,早期的莊稼播種、除草、澆水、除蟲……那個不用大量的時間打理,還有後期收穫,像我這邊就有兩個月叫做忙月,而且我們這裡是山區沒有機械,所有的都是人力做,到現在還記得爸爸用千擔,一擔擔的稻穀走幾裡地,一天下來肩膀上的一道道血痕。

    最後引用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對農民最大的肯定!還有就是看到一些媒體說:已經有人大代表在提議給農民發退休金。願能早日通過。給年邁的農民生活的保障。

  • 64 # 落雨的秋季7394

    這個問題有點兒意思。

    現代化的農業,達到規模生產的水平,也就是掌握了科學技術種植的新時代農民,完全是現代化的管理、機械化的勞作,不需要付出傳統意義的辛苦和汗水,就能有一個不錯的收成,獲得比較客觀的經濟利益。這部分農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他們的工作可以說比較輕鬆,但投入的成本巨大,不是普通農民可以投入得起的。比如:大型農耕機械、無人機或者直升機噴灑農藥等等。

    巨大的經濟投入制約了獨門獨戶農民進入現代化農業的腳步,而迫使他們繼續使用傳統農業的勞作方式,或者部分使用機械化、半機械化勞作,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一些勞動強度,比過去那種完全人工的全體力勞動也有了不少的進步,農民也不再是苦與累的代名詞。這也使得農村一部分勞動力解放出來,去城裡打工或者經商,創造更多的勞動價值。

    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會讓農民徹底解放出來,那時候,農民不再辛苦,也許還是一個比較輕鬆的職業呢。國家有關土地流轉以及規模化農業的規劃都是加快城鎮化建設,解放農民的一條路徑。如果你有能力,你也可以去做規模化農業的新時代的“農場主”,輕鬆愉快地當一個掙錢的農民。誰說農民就一定要面朝黃土背朝天、出力又流汗呢?

    這些需要國家政策方面的扶持,也需要全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

    我回答的這個問題稍微有點理想化,但不是幻想,不久以後就可以實現的。

  • 65 # 戴望遠鏡的小男孩

    首先說“各行各業都比農民勤勞,一年就幹三個月農活”這個觀點我是不認同的。雖說每年農民春種秋收只需要耕種三個月(其實算下來遠不止三個月),但是這並不是他們一年下來全部的工作。我們都共同生活在一個世界之中,我們所面臨的壓力是相同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及子女教育、老人養老、醫療費用等等。面對這些生活所需,單純地依靠土地裡的春種秋收所帶來的收入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還要在農忙之外的其他時間去尋找新的工作機會。而沒有文憑的農民所能做的工作也是可想而知的,更多的是靠付出自己的體力去換取生活所需的收入。這也是農民工大軍出現的原因。

    第一,我們來看一下各行各業與農民工所處的工作環境,作為白領來說,一般都會在固定的場所從事自己的工作。既不會遭受風吹雨打,更不會遭受烈日寒風。而農民工的工作環境就相對來說差太多了,他們一般情況是都是哪個臨時的工程需要人工,他們就在哪個工程暫時工作一段時間。一旦工程結束,他們就面臨著重新尋找工作的境地。而農民工在工作過程中,一般都是在露天的環境之中工作,烈日之中沒有空調乘涼,寒風之中也沒有暖氣取暖。

    其他行業的工作環境

    第二,我們再來看一下各行各業與農民工的工作時間,目前社會上大多數工作的作息時間都是早八晚五,週末雙休,各種法定節假日休息。而農民工的話每天早上六點就要開始工作,晚上七點才結束一天的工作,中午簡單的休息一小時,這還包含吃飯的時間。只要在工作崗位上就沒有休息。這樣算下來,一個月內工作時間農民工要比其他各行業多出整整一倍。

    他們所付出辛勞要遠比其他行業的付出要多的多。然而他們通過自己換取的回報卻只能讓他們在社會之中享受最基本的生活設施。所以說農民絕對是這個世界上最辛勞的人了。

  • 66 # 青年故事

    各行各業是不是比農民勤勞,要看從什麼角度,看待問題。

    如果是以體力勞動來計算的話,當然是農民勤勞,起早貪黑搭理完水稻小麥之後,還要搭理瓜果蔬菜,餵雞餵鴨餵鵝,基本都是從早忙到晚,且基本沒有雙休日。

    但如果是以腦力勞動來計算的話,那很多行業都工作內容都比較繁重。

    好比程式設計師,996基本是正常工作時間,加班到凌晨更是常態。

    銷售行業中下層的銷售員,也是從早奔波到晚,且還要不斷和客戶溝通,承受體力腦力的雙從暴擊。

    至於新媒體工作者,那工作時間更是不定時,每天不是在寫稿就是在寫稿的路上,早上寫,晚上也寫,工作日寫,週末也寫。

    如果以工作強度和頻率來計算的話,確實有很多工作都比農民要勤勞。

    其實勤勞這個詞,為什麼能和農民產生如此緊密的聯絡,讓人一提到農民就會想到勤勞的農民伯伯阿姨,這是因為有歷史原因的。

    在整個地球中,無論是那個國家,從封建文明到現代社會,從王朝到現代文明,基本就是一個農耕社會到現代工業文明的演變過程。

    但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以來,人類的現代文明史哪怕是籠統來說也不過兩百多年,可是人類的農耕社會,在工業革命到來之前可是延續了數千年且至今都還在繼續。

    數千年的農耕文明,不僅是延續了人類的繁衍,也造就了人類的燦爛文化,而農耕文明最重要的基石就是“農民”。

    農民是數千年農耕文明的締造者,加上農活基本都是體力活,且古代技術不發達,所有人都得看天吃飯,要是農民伯伯不努力不勤勞,真的是會莊稼失收餓死。因此農民勤勞,或者說農民必須勤勞的符號標籤,也深植在了人們的腦海裡,烙印在了農耕文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而且農民是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食物生產者,無論是古代的書畫詩詞,還是近代的文學作品,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以農民為主要書寫角色,因此農民的形象是不斷被加深在人們的腦海中。

    所以總的來說,在工業時代,甚至在二戰之前農民都最勤勞的職業,這個是無可厚非的。

    雖然如今隨著科技文明的發展,農業已經大規模的被工業化所取代,但農民仍然是最值得讓人尊敬的職業之一。

    因為人只有吃飽了,才能產生更多的慾望和想法,如果連第一生存需求都未能解決,每天都得為食物發愁,那也就沒有我們如今所看到的一切現代文明。

    好比袁隆平老爺爺,如果在古代,這可是要立碑鐫書進廟堂的人物。

    神農嘗百草,袁隆平老爺爺則讓世界人民都不用再捱餓。

  • 67 # 世紀之窗

    你的說法有問題。

    第一,勤勞應該是定義為努力勞動不怕辛苦的意思。所以你的定義都理解錯了。你所謂的勤勞是指只要有工作做就算勤勞的嗎?有些專門打遊戲賺錢的、有些是品酒的、有體驗旅遊師、還有設計師等工作,這些都算是勤勞嗎?農民一年到頭基本上都是做的體力活,這才算是勤勞吧?還有一些做生意的工作加起來都沒有三個月,比如當地的水果收購商,一般都是做一兩個月就賺了一年的錢,這些難道比農民還勤勞?

    第二,農活有南北之分,北方我沒去過不好說,但是我是南方人,我知道單單種植的農活都不止三個月,我們這裡水田水稻都種兩季,旱地種植一般都是輪作型,春季種完玉米或者其他的品種,到夏季或者差不多到秋季又種其他品種的農作物,這樣算下來一年都差不多要做八個月,除了種植之外還有養殖雞鴨豬等,加上有些靠山的地區還要到山上去採摘野味等,靠海的還要去趕海的什麼的,這一年下來都沒停過!所以不是你所說的一年就幹三個月的農活而已!

    所以總的來說,你對勤勞的定義理解有偏差,還有你基本不瞭解農民是怎樣生活的!

  • 68 # 贛南客家阿發哥

    這樣講我有不同的意見。首先要說各行各業也包含農民都勤勞,只有勤勞才能致富。

    農民分南和北因為北方是平原適合機器化,一年只種一季的要輕鬆一點三個月做完莊家活,但是並不是沒有別的農活了比如果園,養殖的事要打理。

    而南方大部分是屬於山區丘陵地帶,很多還是靠雙手和半機器。以前是種三季水稻(早稻、中稻、晚稻)每一季都要搶收去和天爭搶,有時候乾旱啥的活沒少幹確得不到收成,現在好些了只種一季。農民只靠種稻是養不活一家人的所以還要去做短工什麼的。

    只要是農民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下來也沒有多少剩餘,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就知道,農民是早出晚歸每天衣服都是汗水溼透幹了又溼。回到家有的還要自己做飯照顧孩子,又要餵豬餵雞餵鴨還得照顧老人。

    忙完了農村的重體力活後,男的就外出去做零工掙錢,他們做的都是苦力活。掙到錢後寄回家補貼家用,孩子上學什麼的。

    城市裡一座座高樓拔地起,把城市建設的漂漂亮亮,城市的發展哪裡離開過農民的勤勞付出,農忙時還要趕回去搶收。

    說各行各業和農民都是勤勞的,他們為了生活付出汗水,所以我對你說的:各行各業都比農民勤勞(一年只幹三月農活)說法是不認同的

  • 69 # 麥片加糖影視

    你說的各行各業都比農民勤勞?這話就沒有一點根據了,真的不知道你是拿農民工來開刷還是為了引人關注。除了政府機關單位外,各行各業都離不開農民的身影,且:勤勞。這兩個字,農民一點不比機關單位的差吧!

    中國工業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農民付出的功勞可以說是最大的;整個國家有那個工廠沒見到農民身影的,且重活、髒活、清潔工等不都是我們農民工幹嘛?

    多少農民為了生存、為了生活,在工廠裡幹一些對身體有害的工作,比如多粉塵的、噴油漆的、生產化工的等等,在這些工人中,多少人落下職業病而無法治療的。

    還有那些頂著風吹日晒的、雨淋的、高危的工作,有那種不也都是我們農民工在幹。

    說農民一年就幹三個月的農活,那是拿我們農民來開玩笑,如果農民真的只幹三個月農活的話,那從古至今根本就不會有農民這一詞。在全國各地,有那個地方的農民就只幹三個月的活兒,那根本不存在,農民們從春節過後就開始忙碌起來,春種,夏播,開始播種各種各樣的農作物,一忙基本上就是一年的時間。如果真一年幹三個月,那還是農民嗎?

    所以農民是幹得最多最苦最累的,你所提問的是毫無實際意識的問題。

  • 70 # 使用者君君範

    工種不同,如何拿工作效率相比?又如何延伸到勤勞與不勤勞?

    我是農村裡長大的小孩。從小就體會了父母農忙的時候,面朝黃土背朝天,揮汗如雨的日子!真的很辛苦!

    他們就像小蜜蜂一樣的勤勞!

    一年就那幾個月的農活不假!但是!與天鬥,與地奔跑的日子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的!

    炎炎烈日下,割稻穀,打稻穀,揚稻穀。汗和飛揚稻穀中的殘渣,塵土混合在一起,附著在面板表面。又癢又黏的滋味,你們體會過嗎?

    我記得有一次,天氣突然變天了,風停了。天氣又悶又熱,我爸爸為了把稻穀揚出來好儲存。頂著沒風的天氣,硬撐著揚穀,二十分鐘就得換一條毛巾!

    基本二十分鐘後,只看得見兩個小黑洞在一閃一閃!那是眼睛!其他地方成了白鬍子老爺爺。長滿了鬍子!

    頭頂上戴著大草帽,草帽上堆滿了飛揚過來的稻葉殘渣。用毛巾當口罩,圍著整個脖子和嘴巴還有鼻子!為的是不讓灰塵進入嘴巴和鼻子裡,還有身體裡。

    插秧的時候,腿泡在水裡一泡,泡一天,面板敏感的人根本受不了。還有水裡的螞蝗,專吸人血!被它一盯,就是一個大包。又癢又痛,忍不住用手一撓,特別容易感染。嚴重的會化膿。不是農民,誰又體會過?

    幹農活還要搶天氣,搶季節,也就是搶時間。非常操心。搶時間的時候天剛亮,就起床幹活,因為那個時候最涼快。

    中午最熱的時候歇一下,然後下午一直幹到天黑。因為禾苗早一點兒插上,長勢就不一樣。這就是農村人為了有個好收成,說的搶季節,就是指這個!

    現在機械化了,幹農活是輕鬆了!但是!幹完農活他們也沒有都閒著啊?怎麼能說他們不勤勞呢?

    我的三叔,現在依然種地!大概種了將近四十畝!忙完農活,把自家自留地推成了個大池塘,養魚。

    魚塘周邊蓋了一排房子,用來養鴨!一年四季就沒有閒著的時候!

    假如閒了,也會周邊打零工!幫附近農場種樹啦,幫工路段修路啦,幫周邊工廠乾點兒零碎的活兒。

    在我心裡,他們是最樸實,也是最踏實的人。自足自給還養活著全國14億的人口!幹著最辛苦的活兒,拿著自己給的工資!不爭,不怨。踏踏實實終其一生。他們是我最尊敬的人!沒有之一!

    感謝邀請,我是君君範!很開心和大家一起分享!

  • 71 # 浮生半世緣的名字

    首先我想說,“勤勞”這個詞,在當今這個社會,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褒義詞了!

    現如今,真正有錢的人,有幾個人是靠勤勞致富的呢?之所以各行各業都一年365天的“勤勞”,完全是因為房價、醫療、教育等等這些息息相關的民生,得不到起碼的保障,才使得我等芸芸眾生,如工蟻一樣不知疲倦的奔波勞碌。也有人說,那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攀比、物慾旺盛給自己戴上的枷鎖,可是,我們誰又不是生活在煙火人間的凡人呢?沒有這些物質,我們如何生活,如何繁衍?唯有不知疲倦的奔波、勞碌,才能滿足一個又一個慾望,得到所謂的保障,這些活動被美曰其名“勤勞”,我愧不敢當。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民族,對農民一貫以勤勞、肯幹、樸實、踏實等等帽子扣在頭上,並引以為傲了上千年,即使是今時今日,各行各業早已被生活壓得抬不起頭的今天,這些詞彙,也依然被根深蒂固的扣在農民頭上。實則,各行各業都很辛苦,都很“勤勞”,而現如今很多農民,很多農村,早已不是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面貌了。那我們新疆的地老闆來說,開著蘭德酷路澤,坐飛機全世界飛的所謂農民,比比皆是。地裡更多的是現代化、機械化作業,如果你現在還當面誇他“勤勞”,他會覺得你在貶低他,嘲笑他。

  • 72 # 嵐山彩歌

    這話說的,好像農民很懶一樣。沒有農民你們吃什麼?目前來說才吃上幾天飽飯。農民幹是最辛苦的活,賺最低的工資。一畝三分地,就是趕上好光景又能賺上幾個錢?有些槓精也許會說,既然掙不到錢,那為什麼還要種地呢?沒有辦法,大多數農民都沒什麼文化,不種地真不知道還能幹啥?找工作到哪裡都很困難。再說農民不是隻下田種地,看看一座座的高樓大廈,那一座不是農民工建的。我想告訴提出這個問題的朋友,農民起的比較早,睡的也很晚。農忙時期,即便是烈日當頭,也要下田,即便是颳風下雨也要搶收糧食。那個大太陽別說幹活了,有些人即便什麼都不幹只是讓他在烈日下站著,或坐著都不一定受的了。在戰爭年代,看看,那些人民子弟,為國家做了多少貢獻,即便是現在,保衛祖國的那些戰士們,大多數都是農民出身。記得相聲演員郭德綱說過一句話“往上數三代哪一家不是農民”。做人不能忘本,即便有些人已經拋去了農民的身份。那麼我告訴你,沒有農民的辛勤付出就沒有你此時的今天。祖國的大好河山,每一寸土地都能看到農民的腳印。吃的,住的,用的……!哪一樣都離不開農民,或者是農民工的辛勤付出。有些農民不願意離開並不富裕的家鄉,城市的生活雖然繁華,知道是為什麼嗎?因為要照顧年邁的父母。人嗎?要麼就在農村陪著父母一起生活,要麼就把老人一起接到城裡去。說句心裡話,有很多人自己住在城裡,而父母卻依然住在農村。

  • 73 # 孫思文817

    沒有當過農民,怎麼能體會農民的苦?!我們從上學那會兒開始,就被一首古詩震撼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這首詩裡邊,我們深深的體會到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心酸。民以食為天!假如沒有農民種田養活大家,生活可想而知?!他們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人群,而他們得到的卻是世界上最低最差的生活條件。尤其中國的老百姓,祖祖輩輩把最樸實的年華,都奉獻給了這塊生我們養我們的土地。說他們各行各業被農民勤勞,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啊誰體會過早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農民生活嗎?我毎次回到老家,看到父輩們一輩子幹農活,而累的到老腰都佝僂的背影,手上的老繭,滄桑的面龐,這一切無不讓人淚目。我們現在生活條件是好了,農民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紅利,這是國家政策好,黨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全體人民過上小康生活。農民再也不用那麼辛苦了,這也是科學技術帶來的變化。無論誰?生活都會有勤勞和艱辛,說農民不勤勞,是萬萬不可的!

  • 74 # 馮小高的高

    這問題本身就是拉仇恨的,為什麼,中國有多少農民心裡沒數嗎。農民勤勞不勤勞只有農民知道,其他人沒權利指手畫腳。

    首先,單從我農業大省山東來說從村機械化滿打滿算也就是幾年時間。

    在這之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汗珠子摔八瓣土裡刨食來形容農民都太勉強了。

    我就是農民,從小至今都生活在農村。

    機械化之前,一年到頭沒有閒的時候。耕種,澆地,收割哪一種都能扒層皮,麥收的時候,天越熱越得幹,誰家不是起五更睡半夜。上交公糧就得拿出四分之一。那時候還沒有除草劑天氣再熱莊稼再高也要鑽裡面蹲著拔草。

    冬天也沒個閒時候,扒棉桃是貫穿整個童年的回憶。

    再者,就算後來慢慢的機械化了,但經濟壓力也跟著大了。糧食價格永遠趕不上化肥農藥。更別說供孩子上學,買房娶媳婦,大病小災的了。

    怎麼辦,打工去啊!

    沒學歷,沒技術的佔絕大多數,都是靠力氣吃飯。農民工就是這麼來的。沒有雙休,節假日,沒有社保退休金,活到老幹到老,只要不是要命的病就絕不去醫院。

    好在這幾年有新農合,和養老保險了。但跟城裡根本沒法比。

    生在農村,就要比城裡人付出幾倍的努力才能過上安穩一點的日子。

    這就是你們說的懶惰的一年忙三個月的農民。勸你沒事的時候過好自己的日子,儘量別給國家添麻煩,也別找農民麻煩。

  • 75 # 煙雨響水崖

    應該要說的是那種講農民不如其他行業勤勞的人一點都不瞭解農民,也不瞭解農業!

    首先從戰略層面講,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生產需要在農業八字憲法的指導下做大量的為糧食生產而進行的準備工作,包括興修水利、整修田(地)間道路及田埂、翻耕土地、置辦維修農業機械或更換耕牛等等。沒有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的精神,這個基礎是打不好的訊息!

    其次,中國農人均耕地少,而且分佈也不均勻。對於大多數農民來說,如果只耕種自家承包的耕地,頂多能混個溫飽,而且還需要在當今的農業科技條件下才能溫飽!農民要實現小康生活,在每年完成自家農活以後,就必須想其他辦法來增加收入才行。至於這些農民在獲取更多收入過程中的經歷大家是知道的!

    第三,有一些農民通過土地流轉,把農業做成了產業,這樣他們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勞動和精力了。例如中國南方多山地,許多地方的山上開墾出梯田,農耕時節,既可以種糧食又可用於旅遊。但山區無法使用大型機械,甚至只能使用牛來耕種,從而使這些地方的農業生產需要以使用人力為主!

    由此看出,農業生產是一個勞動量大、季節性強、勞動效果不顯眼、產值不很高但極其重要的活動,勤勞與辛苦是其基本特徵!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 76 # 黑圖圖

    我的爺爺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在我眼裡,爺爺是非常勤勞的,所以題主的觀點我是不贊同的。而我的觀點為:勤勞的是人而不是職業。

    首先,題主認為農民一年只幹三個月農活,其他農民我不是特別清楚,至少我的爺爺一年到頭是停不下來的。爺爺不止種田,還種玉米、花生、各種蔬菜瓜果,當然因為他個人能力有限,這些種的都不是特別多,種了都是自己吃,自給自足。爺爺還養牛,養豬,養雞,養鴨;養牛是為了犁地,而豬與雞鴨是為了春節準備的。所以爺爺每天都有許多的活要幹,除去種田的各種農活外,每天還要挑糞到菜園裡施農家肥,每天要放牛,餵豬,餵雞鴨,採摘成熟了的蔬菜瓜果。還有,因為家裡用的灶是燒柴火的,爺爺還經常要上山去砍柴,特別是冬天的時候,需要在火爐邊烤火,需要的乾柴就更多了。總之爺爺空閒的時間是真的很少很少,農民是真的不容易,乾的都是髒活累活,而收入卻很低。

    我認為勤勞是因人而異的,而不是因職業而異的。各行各業都不容易,每個職業勤勞的人都兢兢業業地打拼著,沒有哪個職業比哪個職業更勤勞之說。而人有善惡之分,性格也各不相同,自然也會有勤勞與懶惰之分。勤勞的人在自己的職業崗位上自然會勤勞,而懶惰的人在自己的崗位上自然也就不會特別勤勞。所以我認為勤勞的是人而不是職業。

  • 77 # 李紀1日明

    我也不想噴死你誰,就是心裡堵的很。大道理說的沒意思,和小人說大道理就是浪費口水。我就舉個小例子吧,這個例子也許是數億農民的縮影。我生在一個建在湖灘上的縣城,地勢平擔而肥沃,去年被評為全國百強縣。但是每年春夏天都會漲洪水秋冬乾旱,所以每年都會組織建造攔湖大壩。沒有機械和車輛,只有農民肩挑手擔,就這樣年復一年一直堅持了幾十年的努力造就上百公里的堤壩,然而這樣的工作都是免費的,甚至吃的糧食都是自家帶的,沒讓國家出過一分錢。現在的堤壩完善,旱澇保收,湖灘上建起了高鐵站和一眼望不到頭的工業園區。可誰又記得農民的付出呢?就算是一年三季農作物收成每戶交的公糧也讓農民不堪重負,所剩無幾的餘糧也交給國家低價收購的。你們聽說過雙搶嗎?雙搶是一年三熟的獨特風景,也是農民的血淚。說了這麼多也不知道有幾個人良心發現去計算一下農民一年到頭的工作量,有多少工作是無私奉獻的默默付出不計報酬的。現在你們在單位為點工資和福利怨聲載道的時候根本不會體會到農民每年幾十天的義務勞動貢獻有多偉大,為國家創造的發展立了多少汗馬功勞。我也為你們感到羞愧,更加的遺憾!

  • 78 # 赤月風霜2

    真是有知識沒常識,有常識沒見識的一班人!收穫季節就三個月?農民只種水稻、麥子?我88年,尤記得小時候家裡的田地,大點的種水稻,小一點的種花生、紅薯、西瓜、蔬菜。每年二三月就開始培育秧苗,把稻穀浸水保溫等發芽,然後去溝河裡撈泥巴回家,用搓好的稻繩圍個大長方形然後把泥巴倒上去,抹平,然後撒上發芽的稻穀,拍勻。每天清晨和中午各澆水一次。而田裡,要牽著牛犁地(不像現在用機器打),犁完地,放水套平板把地抹平(這樣插秧好插)。插秧很考驗腰力。中間還要除蟲、除草。收割是人工收割,不是機器收割。這裡面多少人力?收割完,差不多這批的稻穀晒乾裝倉後又要重複一遍種下半年的水稻。除了種水稻,還種花生(花生怎麼種自己可以找度娘),花生一收穫,馬上就翻田再種紅薯苗下去。這紅薯苗難道別人給你送上門?都是要自己去人家田裡去剪,難道是隨便剪?那可是有要求的!除了田裡,還有山上的果樹不要管理了嗎?真是坐著說話不腰疼!我只能嗤之以鼻瞧不起你——真沒見識!!

  • 79 # 洪荒三石

    我覺得是個農村的孩子就知道,所有的行業當中維農民的付出和收入最不成正比,你們在城裡朝九晚五的上班的時候,農民已經工作了四五個小時了。現在種糧食的地少了根本不夠本。是不假最近幾年有些種經濟作物和果樹的農民是賺到了一些錢,可你們知道經濟作物投資大風險大,果樹都種在山上和一些丘陵地區,這些作物的勞動強度是你們想象不到的。我認識一些果農和菜農,當大家吃到的水果蔬菜兩塊錢一斤的時候,果農連本都不夠,真正賺錢的是中間商。蘋果成本就得兩塊多,各種桃子綜合成本一塊五,當你吃的韭菜四元一斤時,他們的批發價兩元。今年更是糟糕,時令果蔬更是價格統一走低,有些地方還糟了冰凍,冰雹產量還沒有。大部分種果蔬的都是些留守的55歲以上的大齡人員,年輕的很少。他們出門打工都是最苦最累的工作,歲數再大點打工都沒人用。請尊重農民的付出,沒有他們你賺再多錢也買不到裹腹的東西。當然在國外人家機械化大規模種植是很舒服,國情不一樣,做中國的農民真的很不容易。

  • 80 # 滇鄉拍客朱龍濤

    各行各業都比農民勤勞,一年只幹三個月。那麼我想問一下農民一年幹三個月統計有多少,靠什麼養家,農村一家少說5~6人,兩老人,兩小孩(也有一個的),能算是勞動力麼。每個行業都不容易,自古以來農民都是靠天吃飯的,天年不好吃什麼,個人意見,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減肥健身後都會餓,食慾大增,我是吃還是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