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零仃洋

    大約,是不肯定。的確,是肯定。所以從純語法的角度看,這句話的確是病句。

    但是,有一種情況下,可以不算病句,而是個通俗的話。就象人們常說的“凱旋而歸”一樣,也是病句。凱,指勝利。旋,即歸來。凱旋即可,為何還要多餘“而歸”兩字?因為人們熟視無暏,把這四個字當成一個意思,習以為常了。

    另一種情況,就是魯迅先生乃文壇大豪,他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寫出這樣的病句。但是,他老人家一生瀟灑隨意,以筆作槍,向不平等的黑暗社會不懈鬥爭。他的嘻笑怒罵,恢諧幽默,不同常態。有時候也會有意在文章的字裡行間,隨意顛狂,裝痴作傻。所以他有意寫出這樣的病句來。同時,他的作品,在抨擊社會的同時,是要給老百姓看的。這樣的所謂“病句”,更能符合老百姓的口語習慣,更能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

    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時會說出這樣模稜兩可的話來。對於某件不確定的事物,我們有時會說:可能?的確吧?

    所以,我認為,魯迅的這句話是不能簡單稱之為“名人效應”的。

  • 2 # 千里伏流

    不是病句。

    “大約”和“的確”都是副詞,但它們修飾的成分不同。“的確”修飾是“死”這種狀態,“大約”修飾的是“的確死了”這種判斷。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估計他真的死了,但沒有確鑿證據。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措辭之嚴謹。這樣的句型現在人們也經常用,比如:他可能真是個騙子。

  • 3 # 龍遠虎

    的確不算病句,這句話的本意是“有些人說他死了,有些人說他沒死,到底死沒死,作者也沒有去求證”。所以他只能不確定的說“大概真的是死了吧”。這句話我改了,表達的意思和手法和原句一致。能明白嗎?

  • 4 # 楊充

    因為沒人會真正關心他是死是活,只關心他能不能使店內外充滿快活的空氣;或者他到底還錢沒有,以及他是不是被打斷了腿。人們更多的是把他當作一種樂子。說“大約”,是因為魯迅自最後一次與孔乙己見面後,已經很久沒有再見過孔乙己,但活要見人,死也得看到屍體,魯迅二者都沒有見到,因此算作是一種猜測。說“的確”,是因為按照孔乙己的性格與狀態,按照當時的社會背景,孔乙己這樣的情況,想必也是很難活下去的,餓死或者被打死也基本只是時間問題了……在那個年代,死個認識的人會對別人有什麼衝擊,也許挺常見的吧。但這種事在作者心裡一定是有衝擊的。可能這句話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和諷刺。孔乙己,死了,然而封建的科舉制度,那種封建腐朽的思想,人民的麻木不仁,卻沒有絲毫的變化,這可能才是魯迅當時所痛心的吧……用一種黑色幽默的筆法來描述這一平常而不忍目睹的赤裸慘劇。孔乙己,他非常的窮,只能與短衣幫們一起站著喝酒,然而他卻堅持穿長衫,保持著自己讀書人的身份,明明是偷書,卻硬要說,竊書不能偷,以維持讀書人的體面,而在魯迅看來,他最為可笑的一點,雖然他知道茴字的四種寫法,但這些學問都是沒有什麼用的,他完全是個社會的多餘人。關於更多詳細內容,可以看我的部落格大彙總: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 5 # 長孫餘浩2019

    不是病句,大約跟的確在這裡是判定詞,判定詞連用是小學語文知識,雙重否定表示肯定,否定肯定表示否定,肯定肯定表示肯定。這你該學過吧。

    這句話大約的確,是否定肯定,也就是否定,魯迅不確定孔乙己有沒有死,沒人知道孔乙己有沒有死。

    這是為了表達無人真正關心孔乙己死活的悲涼情緒。

    現代一些磚家叫獸語不驚人死不休,硬要說病句,多半是為了金錢,出名,或者乾脆就是惡意攻擊。

    說大約與的確矛盾是病句是從把這兩個詞當做形容詞的角度出發的。但是稍微有腦子的人看這句話都能判定出在這裡這是兩個判定詞。而多個判定詞連用,是小學語文水準的知識。這些噁心人的磚家只是在欺負一些人小學語文知識還給老師了。指著判定詞硬說是形容詞,然後說形容詞矛盾。

    江浙方言中的大約與的確,其實就是好像與是的意思。

    大約對應好像。

    的確對應是。

    合起來大約的確,就是好像是。

    其實就是語言習慣的問題。牽扯不到語法上。因為辭海去查就知道大約就是好像的意思,的確就是是的意思。

    其他省份可能比較少用這種詞語組合方式。但要說語法有問題就是放屁了。

    同樣意思同樣語法的“好像是”,語法有沒有問題?

    魯迅說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就是他不知道孔乙己死沒死。

    潛臺詞是沒人關心孔乙己死沒死。

    衍生含義是沒人再關心孔乙己這樣的人死沒死。

    再衍生是沒人再關心封建舊社會的八股文死沒死了。

    再衍生是不管封建八股實際死沒死,但是它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死了。

  • 6 # 我是70後的故事

    “大約”“的確”讓人迷糊嗎

    《孔乙己》是大家熟知的名篇,但我們不少人總在追究魯迅先生是否懂語法。作為白話小說的先驅者,注意是白話小說的先驅者,其語言藝術是不容小覷的。他創造了不少詞語,對語法也有不小貢獻。雖然他不是語言學家,卻不愧為語言藝術大師。

    《孔乙己》中的“他大約的確是死了”。引起的語法爭議不只在今天,很久人們就提出質疑。其實我們只要把這句話拆成你認為正確的話,一切疑問都會迎刃而解。且看,“他大約是死了”,“他的確是死了”,這兩句選任何一句放入原文,一切文學意味消失了。“大約”表推測、猜測,“的確”表已經得到證實。只用其中一個到文中,都無法體現作者對孔乙己之死的遺憾與憤怒、同情與無奈。文學語言是用來表情過意的,語法語言是用來規範語言的。

  • 7 # 老哥火榮

    魯訊先生是近代史上一名著名的文學家,著作家,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愛中國人氏,敢於同國民黨的邪惡勢力做鬥爭,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和中國的解放戰爭,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他的文章批判了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滔天罪行,他的文章批判了日本帝主義在中國殺人放火,覇道,掠奪,虐待婦女,欺壓中中國人們的滔天罪行,同時批判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無能與腐敗。魯迅先生號召和鼓勵全中國人們,一致回到民族統一戰線陣營,共同抗日,共同抵蔣,魯迅為民族存亡和民族團結,寫著了不少的優秀作品,書刊和書藉。

    祝福和祥林嫂也是他的名著之一,他描繪的祥林嫂與閏土有聲有色,祥林嫂的遭遇苦不堪言,不忍目睹。但是這種苦,悲,傷,痛,還沒有被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虐待中中國人們的那麼悲慘,那麼過份,那麼傷心,日本帝國主義比狼還要毒三分。

    魯迅先生描寫的,他大約的確是死了,他即用了含糊詞,也用了肯定句,這不成矛盾,也不是病句,因為人的離去還有一點點時間,肯定沒有生還跡象,用大約來描寫,還是存在希望感和同情感,用的確來描那就是無生還。這也是一種生離死別的嘆息和無耐。

  • 8 # 正道行2818

    題主用個“居然”,顯然把魯迅這句話斷定為病句了。但這句話,正好說明魯迅是個語言表達高手。讀魯迅的文章,他的語言是很鮮明的,犀利而俏皮,譏諷而幽默,讓人回味讓人思索。魯迅的這句話也是。

    “大約”與“的確”,充滿著用詞模糊而不肯定的語氣,帶著猜測的意味。這是一種運用語詞達到修飾的手段,起到了描述渲染心境的作用;兩個矛盾的詞彙故意放在一起,是為了營造出一種複雜的心緒,其效果是使人不得不留下無窮的回味:孔乙己死了嗎?孔乙己應該沒死吧?

    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應該是真象;孔乙己大約沒有死,這則是假象,假象給人的回味是,孔乙己的精神狀態依然還活在世人之中,或就是世人中的你我他;這無疑使文章的深刻意義得到昇華,而這正是這句矛盾語句所收到的效果。

    如果不作這樣的“病句”處理,像這樣分敘來寫:

    句式不論語氣、還是語言力量都顯得蒼白無力了,平鋪直敘,毫無懸念可回味,當然也減弱了文章的深度。應該說魯迅風格語言的魅力就在於它的獨特性,它不是病句,更不是名人效應,而是一種刻意的修飾運用。

  • 9 # 填滿故事的人生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在講到這篇課文,讀到“他大約的確是死了”(我記得是原句是: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的時候,當然得按照參考書上的講,說它不是病句,並且還要告訴學生,它不但不是病句,還是蘊含著深層含義的句子。

    我覺得我是很生硬地說服了學生,但是我在心裡從來沒有說服過自己。從二十年前我教學生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直就懷疑它是個病句。

    “他大約的確是死了”這個句子雖然是個病句,但是魯迅這樣寫卻並沒有毛病。我這樣說並不是因為魯迅是個偉大的文學家,而為尊者諱。而是因為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時間上來講的。

    我們大家都知道,從“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我們的書面語言才逐漸從文言文過渡到白話文,而魯迅等一大批倡導白話文的先驅者,為白話文的從無到有,從有到普及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先驅者,在使用口語入文的過程中,不但不會像我們現代這樣規範嚴謹,有時甚至把我們今天看來是病句的口語,直接用在文章中。因此這篇寫作於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的文章,才出現了我們現代人看到的覺得是病句的句子:“他大約的確是死了。”

    所以我們在給學生講這篇文章的時候,一定要一分為二的看待這個所謂的“病句”:要指出它是病句的原因:用現代漢語標準來衡量,它就是病句。同時還要告訴學生它不是“病句”的原因:它寫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白話文的規範和標準根本沒有的時候,口語入文難免夾雜著些許矛盾或不足之處。即使我們今天平時所用的口語中,還有許多有意或無意的錯誤和矛盾之處,但是並不影響我們日常的交流。

    這個“病句”既不含有像某些人所挖掘出的那些深層含義,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死死地咬住它是病句不放。它的意思就是反映了作者對於孔乙己死亡的矛盾心理,大約是推測,的確是事實。

    如果它不是病句,那些推崇這句話,說這句話如何如何高明的人,你們在寫作的時候,在文章中像魯迅這樣用過“大約的確”嗎?你們怎麼從來不用呢?

    我是從來沒有沒見過第二個用“大約的確”之類的搭配來寫文章的人。

    一家之言,一孔之見,請大家多多指教!

  • 10 # 8090遊戲迷

    “大約”,“的確”,這是兩個意義完全不同的詞語,大約表示可能,也表示有不可能的可能性,而的確表示肯定,百分之百,“他大約的確是死了”,單看這一句的話是病句無疑,可如果結合上文的意思來看的話,實在是用的巧妙至極,其中要表達的意思非常明確,可是又不好言傳,能讓人看懂意境,那就是好文,與名人效應無關,下面說說自己的理解。

    他大約的確是死了

    “大約”,說明作者對“他死了”這件事的不確定性,他不可能肯定他真的是死了,而是一種猜測。

    而“的確”,又是作者對自己猜測的一種肯定,這種猜測是基於作者對孔乙己的瞭解所作出的判斷,窮苦潦倒,腿也斷了,六親無靠,一個斷了腿六親無靠的窮苦人,他能跑多遠?過了很久都沒出現在他經常出現的地方,那這種猜測是非常有可能的,所以這裡的“大約的確”準確的表達出了作者的想法,雖然語句有病,但句義絕對準確。

    背後隱含的“矛盾心理”

    大約的確是死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出一種特別的意味,我從中聽出了惋惜,作者對於孔乙己的死是非常惋惜的,一方面內心肯定他一定是死了,另一方面又不願接受自己這種想法,所以才用了大約這個詞語來模糊這種想法。

    另一種意思是表達懷念,作者還是很想看到孔乙己的,在文中之前的描述中,作者對於孔乙己觀察入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面幾次提到孔乙己消失的時間,記的非常清楚,甚至多年以後寫下這篇文章,除了是對當時社會現象的一種諷刺,也有一種對於孔乙己的懷念在內。

  • 11 # 獨行獨覽

    上學的時候,大家都會讀到很多魯迅先生的著作。很多人都納悶魯迅先生的著作當中出現的一些詞句不符合語法。其實,不僅僅是魯迅先生的著作,同一時代的文學家的作品裡也有這種情況。事實上,那時代還沒有形成現代白話文的語法標準。

    現代白話文的語法標準形成於新中國成立以後。雖然清末開始就有人蔘照歐洲語言學對漢語語法進行研究,但是直到新中國成立漢語語法研究都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全中國人民交流的便利推廣普通話,這對現代漢語文的發展影響是空前的。

    新中國推廣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書面語的標準是參考了魯迅等一大批文學家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的。隨著時代的變革和語言的變化,普通話書面語的語法標準也在變化,現在普通話書面語的標準完善工作主要是在改革開放以後。

    所以用後人制定的標準來衡量前人的作品語法是否正確是不合適的。

  • 12 # 斷角犀牛

    這是魯迅先生多麼高妙的句了!如果單以這一句來說,是有病句的可判斷性。我們之所以快一百年了,還一直不忘記這一句話,就是因中有太多的精彩與回味。

    綜合全篇,講述我們國民喜愛的孔先生,想做奴隸而不得,想讓自己姓趙更不得,孔先生姓什麼呢,其實也不重要了,孔先生,可能就是我自己。

    我們今天,想按接一套做房不得!想按接一輛汽車也不得!想隆烈烈戀愛一次,更不可得!這與我們的孔先生多麼的相似。

    孔先生是不見了,我們的魯迅先生也一直還懷念孔乙己老先生。他死了,是人傷心,再見到他,又讓人噁心。這樣一來,不如,他大約的確是死了,的要好。

    他死與不死,其實魯迅先生已經全完的說明白了,重要的是,他來過這人世間,魯迅先也見到了他,通過魯迅先生,我們也記住了他。至於他最後是死還是沒有死?

    我就相信魯先生那一句,‘他大約的確是死了’最好。

  • 13 # 問道黃老

    若用現代漢語的標準來衡量,這句話“大概的確是”錯誤的,是矛盾的。因為“大約”是個模糊不確定的概念,“的確”是個確定的概念,一句話裡既有不確定的意思,又含有不確定的因素,到底是死了,還是沒死?

    其實這正是魯迅的高明之處,我們不能光從文字上來理解魯迅的思想,更應該從全文所表達的情感來理解魯迅,這句話裡包含著魯迅對孔乙己的深深的同情,只是借店家小夥計的嘴說出來而已。

    孔乙己在最後那次來酒店賒酒喝的時候,已經因偷書被打折了腿,此後就沒再來過。夥計聽幾個酒客議論說,那孔乙己又犯了什麼事,又被誰打了。於是自言自語道“孔乙己大概的確是死了”。

    這句話是推測,但是有不能確定,因為畢竟是道聽途說。但是照情景來說,喜歡喝酒的孔乙己應該不會這麼長時間不來酒店喝酒的,既然沒來,估計是死了,但是同樣是下層人的小夥計,心理上還是很同情孔乙己的,因此情感上又不希望他真的死了,哪怕他依然瘸著腿,欠著賬,遭受著別人的嘲諷,但只要他還活著,總會給人以些微的慰藉。這就是同樣作為下層人的小夥計,對孔乙己的情感。

    因此小夥計說起孔乙己來,顯得情感很複雜,很糾結,很矛盾,因此會有“大概的確是死了”這樣的情感表達。而這個表達,正是魯迅的糾結和矛盾,雅表達了魯迅對吃人的舊社會的無奈與控訴。

  • 14 # 我也上過初中

    魯迅先生可能自己也想不到,身後會被塑造為“新時期中國的聖人”。對入選課本有關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們會把其中每一句話都要翻個底兒朝天,研究到每一個標點符號。也正是這個原因,一些人對魯迅先生的文學水平提出了質疑,就事論事地講,這也無可厚非,屬於文學批評的正當行為。

    ️可惜的是,不論是把魯迅先生推上神壇的人還是企圖把他拉下神壇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喜歡從政治角度解讀其作品的文學性。今天看來,皆有不可取之處。

    魯迅先生的文學水平非我等窮酸初中生能肆意評價,暫還有自知之明。但“大約的確”一句,涉及到漢語言表意的複雜性,還真想囉嗦兩句。漢語作為一種雖然成熟的語言體系,但仍然還在持續的進化中。

    單就這句話來講,我們一定要聯絡上下文來理解。✏️“大約”表推測,是因為沒有得到確切的訊息,對於這樣一個可有可無的人也沒人真正關心他的死活;✂️“的確”表肯定,聯絡孔乙己此前情景,綜合各方面判斷,也只能是死路一條。️作為一個具有人文情懷的旁觀者,“我”的心情既有悲憫,也有冷漠,還有徒喚奈何的無力感。

    “大約”“的確”缺一不可,看似矛盾的組合,突破了語法的邊界,這種表達豐富了漢語意涵,我們的語言還有進一步拓展空間的必要。尤其是在現代工業越來越精細化的今天,我們不能總是言不及義。

    其他我不太敢說,就“孔乙己大約的確是死了”這一句我認為不是病句,不算病句當然不是什麼“名人效應”!

  • 15 # 安邦治國

    問題題目不嚴謹,原文如下: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論述這句話是否是存在語病,就在於“大約”這個約數詞,與“的確”這個判斷詞之間,同時存在一句完整意思的 “話” 裡,並判斷同一件事,是否為語病。

    還是那句話,評判文章就如同評判歷史人物一樣,不能以現在的規則秩序與道德倫理來去加以“指指點點”。

    創作背景:

    清朝末年,科舉制度仍在盛行。少數讀書人爬上統治地位,但大多數下層知識分子窮困潦倒。孔乙己就是魯迅先生筆下,遭到封建制度迫害的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

    “五四”運動前後,科舉制度雖被廢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處於昏沉、麻木狀態。

    新文化運動,向封建文化教育進行猛烈抨擊。

    於是,魯迅作為中國革命的知識分子,為了憤怒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以“描述生活片段”供人閱讀,引起療救中國人的作用。這也正是文人提筆作戰的方式。

    所以《孔乙己》便應運而生。

    那麼就讓我來回答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這句話是誰說的?

    這句話是出自小說的視角人物,咸亨酒店的一個夥計,而不是魯迅。

    再者

    如果這句話的後半句,也就是問題所問的是病句的話,那麼這句話的前半句是否同樣是病句?

    即是 【我到現在 “終於沒有見” 】 是不是應該換成?【我到現在“ ‘還是 ’沒有見 ”】

    口語化的文字,是不那麼計較文字的潛詞造句和規矩的。甚至說有些自調的運用需要你去根據語義、語境推出來。

    讀起整篇文章,是不是全文的文風,都和現在我們所接觸的文學作品不一樣?

    而且那整個時代的文章,對比文風是不是同樣如此?

    白話文剛剛運用初期,我們瞭解到在當時的社會環境。我只想:在那個時候,魯迅先生的文字是否被認為是病句?那個時候是否是如現在這般嚴謹?

    如此說來現在我們來評判魯迅先生的文字,不是一種很可笑的行為嗎?

    文字是嚴謹的,這很好,沒有錯。可是以現在的標準來衡量運用白話文創作之初的一些文學作品,不是顯得太過膚淺了嗎?

    這個道理用在其他解答此題的朋友身上,也巧合下圖: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時間就象海綿裡的水,要擠總是有的。凡事總需研究,才會明白。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8.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另外:魯迅先生是中華民族的寶貝。

  • 16 # 血色舞臺

    魯迅有沒有病句?我想肯定會有的,有的句子按照現代語法規則可能是病句,但魯迅未必也認為是病句 ;有的句子可能魯迅自己也疏忽了。這沒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但“他大約的確是死了”這句話,我以為是沒有什麼毛病的。大約是猜測的意思,的確也是一種猜測,並沒有確定的意思,因為並沒有證據證明的確是死了。這兩層意思都是猜測,只不過有程度的差別。魯迅可能認為哪一種猜測都是不踏實的,還是把兩種猜測都表達出來更為妥當。

    有語言就有語法,這是一定的,否則無法表達意思。但語法是約定俗成的,這和邏輯是不一樣的。邏輯是反映思維規律的,不是約定俗成的。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語言環境,不同的語言演變的階段,甚至不同的風格的作家那裡,都會有不同的語法運用,這是不能也不應強制規定的。我們看近代的中國小說,裡面不管是用詞還是成句,僅僅幾百年的時間距離,就和現在的習慣大不相同,有的會有理解上的困難。至於像杜甫的詩歌,現代人不要說創作不出來,連理解和欣賞也有困難。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語言本身的演變。尤其是現代漢語受了西洋語言的影響很大,受了邏輯思維的拘束,要想寫出古代那樣的美文,可謂難上加難。

    魯迅是古文寫作的大師,他的語言融合了古文和現代漢語的特點,語法運用也靈活多變,他的形象思維的能力也遠高於同時代人,所以他的詩歌創作也成績斐然。我們讀他的文章,覺得他的話晦澀難懂,似乎一個簡單的意思說的很複雜,其實不然。他的話是可以久讀不厭的,因為含義豐富。如果讀的人一掃而過,那就難以讀出味道來。

  • 17 # 巫山雲

    “他大約的確是死了”。這是魯迅先生在《孔乙己》結尾中的一句話。

    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魯迅先生,是我們的民族精神支柱,不敢不敬。但回到“他大約的確死了”這句話上面來說,它就是病語。

    大約,是種推測,大概、約摸、大致、估計、可能。推測出來的結果,不能當成事實,更談不上準確。的確,是事實,是確定、肯定。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前後矛盾,不是病語是什麼?

    看了很多人對魯迅先這句話的解讀,有強行找補、圓場之嫌。

    這句話,放在任何時代任何人物身上,都是一句病語。不能因為是我們敬重的魯迅先生寫的,就翻著花樣去理解為一個正確的表達。試想一下,這句話換作是另外一個人寫的,你是認可還是否定?

    其實,這也是我們經常會犯的錯誤,先入為主,結果就是對人不對事。一個人因為他的偉大,就想當然地認為,他是完美無暇的,可是,這世上沒有完人,只不過是我們心中美好的願望罷了。

    回到“他大約的確死了”這句話上,就是表達了魯迅先生對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的複雜心情,正不正確並不重要。

    要我說,這句話大約的確是個病語。

  • 18 # 李灼灼

    魯迅先生在小說《孔乙己》中最後一句寫到“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不少人認為,“大約”與“的確”一個表示估計,一個表示肯定,是一對意思矛盾的詞,這個句子是個病句,筆者卻認為,這不但不是個病句,而且還是一個含義頗深的好句子。

    魯迅曾說過,在他的小說中,他最喜歡的就是這篇《孔乙己》,他說這篇小說的主旨就是反映了“社會對苦人的涼薄”。

    小說中的孔乙己的確是個“苦人”,他熱衷科舉,追求功名,一生所讀的書都是為科舉服務的,一旦沒有考取功名,他就是社會的多餘人:沒有謀生的本領,生活貧困,偶爾偷東西,經常捱打;不肯放下讀書人的架子,穿著長衫,滿口之乎者也,迂腐不堪;經常被眾人取笑,心靈孤寂,不被理解;最後因為偷了丁舉人的書被打折了腿,受傷慘重……

    孔乙己又確實受到社會的“涼薄”。對於同樣是受剝削地位的“短衣幫”,在他們眼中,學而優則仕,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的孔乙己,自然是無用的人,自然也是自己嘲弄的物件;掌櫃的,更是冷血到毫無人性的地步,恣意取笑已經窮途末路的孔乙己;涉世未深的小夥計,也對孔乙己的熱心的教字不理不睬,甚至不願直接把酒放到孔乙己手裡,而放到門檻上;尤其是讀書人出身的丁舉人,竟對同樣是讀書人的孔乙己下手如此狠毒,“打了大半夜,竟打折了腿”,是造成孔乙己死亡的直接原因!

    就這樣,魯迅先生把小說的主題寄寓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寄寓在巧妙的情節設計上,更寄寓在大師級的遣詞造句上,“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一句中的“大約”和“的確”的運用,也完美表現了小說的主題:因為社會的涼薄,平時沒有人想起孔乙己,沒有人關心孔乙己的狀況,更沒有人專門去探究好久沒見的孔乙己的死活,所以只能用“大約”表示推測,然而作者又借小夥計的口吻,根據孔乙己生活的“涼薄”的社會環境和他最後一次出場的情形,作者肯定他活不下去了,所以,小說的結尾句不但不矛盾,而且還是一個經典的好句子!

  • 19 # 廣溶

    魯迅關於寫作的名言是,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而且凡事沒有絕對,老師教學生修改病句,只是對一般情況而言。

    所以,關鍵是讀懂《孔乙己》,自己認可,而不是因為魯迅是名人就盲從了。

    “大約”是聽別人說的,是從咸亨酒店小夥計的口吻講述的,他沒有親眼看見。更重要的,是希望孔乙己沒死,是從人性的善良去設想,是幻想社會還有一些溫情,大眾不至於麻木到不可救藥的地步。作者實在不想看到這樣的現實,實在不想絕望如斯。

    “的確”是理性地推測,是對社會現實(普通大眾麻木不仁,充當剝削階級的幫凶)和對孔乙己的性格蓋棺定論後的判斷。文章中對丁舉人為代表的剝削階級的刻畫和對掌櫃、短衣幫形象的塑造,小說本身已經註定了孔乙己的結局。

    那麼,問題來了:孔乙己只是個小說的形象,作者完全可以直接把他寫死,為什麼要留這樣一個結局呢?

    所以,這個問題提的還有些價值:因為作者不想把他直接寫死,那代表一個作家對現實社會的徹底絕望。

    而這個結局還帶有一點點希望,那正是魯迅的寄託和一生的使命:如果孔乙己的命運出現奇蹟,唯有大眾的覺醒。

    “大約”可謂用心良苦,代表著魯迅對喚醒民眾的矢志不移!

  • 20 # 常流水4

    不是病句,是名言!

    國家興旺,匹夫有責!

    當今國際形勢十分嚴俊,十四億中中國人民要站出來發聲!聲討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對中國的圍堵打壓!

    決不能象魯迅先生所說:他大約的確是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陌生人,可以講講你第一次被表白的經歷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