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61 # 熊窩

    我的後院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那個時代,正是文言到白話的轉換時期,新文化運動嘛!

    變動時期,都不穩定,各家都在嘗試,人家江湖地位在那裡,誰能說錯?

    現在不一樣了,白話早都穩定了,誰再這樣寫,就有東施效顰之嫌了。

    現在說人家錯的,是上帝視角,是事後諸葛,吹毛求疵。

  • 62 # art藝術家

    這句話表達的是什麼?他的確是死了。(100%)他大約死了。(80%)他大約的確是死了。(?%)表達的應該是魯迅先生本人對這個“他的確是死了(100%)”沒有那麼確定。還有一絲生機?我覺得表達的更多是,死了,但魯迅先生沒親自見到屍體。就好像有人跟魯迅先生說,他死了。魯迅先生推敲後,相信這個事實。但只相信90%。

  • 63 # 鐸清5251

    漢語是講語境的,一個句子一定是放在段落裡,看上下文的意思去理解,文字本是為情境而設計和服務的,初衷是最生動而貼切的表達人物情感,這樣的表達就是好的,對的,活的。語法是為教學服務,是學習和應用的初始階段,而像魯迅那樣可以用心說話,運用自如,再去用語法來束縛,反而本末倒置。

  • 64 # 糾結女王亦超

    要是閱讀理解呢!可以著一大篇。

    我中學語文老師不知道是真崇拜還是覺得方便,一口咬死魯迅的語言沒有問題。

    但到要考魯迅研究的時候,就會直接說魯迅語言受日本影響很大。

    這個道理和小學說萬惡的資本主義,到中學就說資本主義是進步的一個風格。

    你那時候還不需要知道那麼多。

    大約的確是死了,這種,應該還是受日本影響很大的一個特徵。

    看日本動畫和日劇就會發現,不確定性質的副詞往往作為語助詞出現,可能好像大概啥的。

    白話文運動初期,講的是像說話一樣寫文章,所以,語言風格類的語病是很明顯的。

    到葉聖陶才開始做規範化研究和教學,所以,魯迅那代人的文章按規範化標準通常都有點語病。

    但標準後出,你愣說是人沒符合死後才立下的規矩,也不合適,是吧?

  • 65 # 小黃人是不是很黃

    語文最初是兩門課。語言和文學。如果是語言課,這句話當然是病句。而如果當做文學來說。文學根本就不存在病句這個說法。如果這個算病句的話,那唐詩宋詞就沒法看了。語言規律服務於文學,但文學不拘泥於語言規律。而在文學體系當中,往往病句起到的震撼效果反而更高。因為他更能突出一種矛盾的心理。一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效果。

  • 66 # 連海2020

    有些重複或矛盾的詞語搭配看似多餘,而實際上起到了加深加強所說的事或物的性質或存在感。這樣的語句在魯迅的散文小說中很多,如院落裡有兩棵樹,左邊是松樹,右邊的也是一棵松樹。乍一看這不是囉囉嗦嗦嗎?其實不然他表達了什麼?單調,呆板,乏味的一種快僵化了的生活樣子。閏土裡也有這樣的語句,都是我們學過的,大家可以細細去品味。

  • 67 # 冰川切海

    這句話,既有問題,也沒問題。

    如果是你我寫的,個個都會說你錯了。

    如果是魯迅寫的,當然就沒有錯。

    這裡,因為是魯迅寫的,所以不能說錯了。

    既然不能說錯了,那應該說一個理由吧,於是,各位大神都給出了很好的理由了。

    由此,也想起了所謂通假字,這裡也可以解釋為通假句,如何?本人水平低,望各位大神指教

  • 68 # 小木屋so123

    這句話是不是病句根本不影響魯迅的文學水平,反而恰恰說明了魯迅的文學水平之高。如果這句話是魯迅作品中的敘述句,那卻實是敗筆,但這句話並不是魯迅的敘述,而是作品中人物的陳述,而這種陳述恰恰能夠提現出陳述者的性格特點,是魯迅這篇作品中非常高明的地方!

  • 69 # 中原論道

    魯迅的“他大約的確是死了“這一句不能算是病句。乍一看,好象有矛盾:明明“的確“了,怎麼又“大約”呢?但仔細推敲,”的確“是他心裡

    隱隱約約地覺得他的確死了,但是不是真的死了呢,他還不敢確定,需要認真檢查才能確定,反映了當時一種既確定又不確定的近乎矛盾的模糊心態,這一句是可以說得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陌生人,可以講講你第一次被表白的經歷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