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61 # 五角場老白

    沒過譽。本質上我們現在依然他的庇護中。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1.橫向比較,其他有古文明國家,要麼生在神權國家,要麼生在王權國家。而唯有有這麼久歷史的古國,活在世俗國家。這本身就是以仁(愛人,)為本的對神權,王權的限制。當然這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2.從時間點看,他所處的時代,正好是整個神權向王權轉變的時間,在這個時點,出現了人道的學說,其後的整個社會一直是王權跟知識分子的不斷合作,跟斗爭中發展3.儒家的一個核心理論是社會基本價值觀決定社會基本判斷標準,社會基本判斷標準決定社會基本制度(仁,義,禮)的思想,是超脫階級,時間,哪怕整個民族陷入危難,總有一批(注意,是一批,而且總是在重複上演)拋棄個人利益,維護民族利益的精神源泉。總有一批人以大公之心,庇護一個個自我。我看了很多人的評論,我覺得他們都沒完整讀過大學,中庸,論語。當然不是說儒家在任何狀態都是有效的。我個人認為他比較適合增量社會時間段,不適合存量社會(失道?)。但是,放大時間段來說,這個社會是增長的,同時,儒家也是保證整個社會在低估時候,也是維護傳承的核心,避免了整個民族的斷根。所以,從人類程序來說,哪個人比得上孔子?

  • 62 # 使用者92764109636紅巖

    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在教育,哲學治國理念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貢獻,他的一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導作用,試問在今天世界哪個思想家的理念能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引領作用不可替代,在今天孔子的一些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一些人歪曲否定孔子的思想和作用,也是否定了中國歷史的傳統文化,請問如果把中國傳統文化完全剔除否定,那麼中國的優秀文化還有啥?還有哪些文化能為大多數人肯定和接受。孔子的思想在中國社會發展程序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於時代的侷限性,孔子的思想文化有精華有糟粕,與其所處的封建社會有關,但瑕不掩瑜,在肯定和傳承孔子思想同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豐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職責。目前國內有一部分人,否定中醫,否定孔子思想,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數典忘祖,盲目崇拜美國和西方文化別有用心,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必須予以堅決的譴責和制止。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作為華夏兒女有責任有義務傳承發展中華傳統文化,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創造出更加優秀燦爛的中華文化。做中華文化的守護者捍衛者,而不是背叛者。

  • 63 # 四教園

    沒有過譽,且還應該再拔高!

    一、辯證的看待孔子思想,就要先知道孔子怎麼評價別人。用孔子辯證評價他人的方法評價孔子!下面是孔子評價管仲的記錄。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大約有四次評價管仲,分別是:一、管仲這個人氣量小、不知節儉,不守禮制。二、管仲是個非常有才能的人。三、管仲是仁德之人。

    最有分量的是第四次談到管仲。

    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是公子糾的臣,他不僅不自殺追隨主公,反而做了桓公的相。”

    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使齊國在諸侯中稱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還受到他給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已經淪為野蠻民族了。難道管仲也要像平庸的普通人那樣,為了守小節,在小山溝裡上吊自殺,而不被人所知道嗎?

    同一個人物,孔子對他評價有褒有貶,客觀公正!!類似於這一思想或方法論的闡述在孔子一生中很多,且通俗易傳授、領悟,同時又清晰的闡述了邏輯關係!偉大。

    二、關於教育思想和方法。

    不用說,識字的人都知道,偉大偉大!!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學而不思則罔……有教無類……

    三、倡導仁愛

    倡導仁愛是因為當時世界缺少愛!禮壞樂崩就是當時社會父不慈子不孝,已經亂七八糟的混亂了。

    面對亂七八糟的社會,另一個思想家老子消極逃避,孔子勇敢站出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終孔子人力勝天力,500年後開始產生巨大效果!仁愛思想教化了各階層人民,延續至今已經成為民族風俗習慣,今天的我們依然在享受孔子思想為我們建設的和諧社會。沒價值?不偉大?

    三、客觀認識孔子的問題

    摒棄政治觀,才能明白孔子的偉大。歷朝歷代的皇帝大多都有愧於孔子,他們簡單粗暴的利用孔子思想進行愚民治理。這原本也不是孔子的問題。要分清。

    當然,孔子思想中確實有時代原因造成的愚昧成分,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這些問題也算孔子的不足,那麼整個中國史就沒有一個好人……。

    舉個例子,康熙帝不錯吧,其實是個糊塗蛋!大清朝的滅亡,中國的屈辱史,就是康熙造成的!我可以這樣說,因為也可以有道理,儘管我知道這是詭辯!就如同我們要指責孔子一樣的胡說!

    因為,康熙很小的時候就接觸西方文明技術,他本人也很喜歡西方的一些東西,他就是不肯像俄國的彼得大帝一樣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讓中國搭上歐洲工業革命的戰車,使後來的大清王朝繼續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康熙沒這麼做,所以大清王朝淪落到捱揍下跪!而實事求是的說,這一切還真不賴康熙,純屬臆想。

    ……

    我知道現代很多人批判孔子思想,不能簡單的認為這些批判的聲音是因為不懂孔子,而是放大孔子思想中存在的不足!

    一言以蔽之,用孔子評價管仲的方式,自然就會有公正的理解了。

  • 64 # 憶夢鄉野

    我的觀點是:孔子從來不曾被過譽,倒是因為各種原因被過度抨擊和批判。孔子的學說在文化領域和思想意識領域長期佔據主流地位,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和大一統局面的維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近期在網路上,流傳一種說法:“流水的帝王,鐵打的孔府”。意在諷刺孔府的人沒有骨氣,不論誰當皇帝,都認可他的統治。而我恰恰認為這是孔子思想的偉大之處:不論誰入主中原,都要承認我們的文化,而以孔府為象徵的儒家文化是誰也繞不開的一個豐碑。

    漢人建立的政權我們不必多說。我們來說一下,外族(至少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是)建立的大一統政權:元和清。

    元朝難道沒有想過要推行自己的文化嗎?想過。忽必烈讓國師創造過八思巴文並推廣過,失敗了。元朝的統治者曾經以佛教壓制我們的道教,還像模像樣的搞了一場宗教大辯論,結果當然是有朝廷加持的藏傳佛教贏了,然後道教元氣大傷。蒙古統治者可以壓制道教,但是不得不加封孔子的後代為“衍聖公”,因為儒家思想已經深入民心,這個不是通過幾場辯論可以改變的。

    清朝也推行過自己的文化。他們推行過滿文,搞過剃髮易服。但是又怎麼樣呢?順治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康熙南巡時,走進孔廟,祭拜孔子。乾隆提倡“滿漢一家”。最終的結果,是滿族融入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

    蒙古族和滿族有最烈的馬,有最快的刀,有最利的箭。他們靠著這些馳騁疆場、所向披靡,但是他們最終勒住烈馬,收起長刀,放下利箭,走入孔廟。

    試想,假如元朝和清朝任何一朝推行他們的文化成功,把我們同化,我們還能說中華民族一脈相承嗎?恐怕很難!

    當然我們也不能說,中華文明一脈相承都是儒家的功勞,但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功莫大焉,不可抹殺。

    這個我們看新疆和西藏就知道了。由於地緣和歷史原因,新疆長期被伊斯蘭教侵染,而西藏則長期被藏傳佛教控制。這兩個地方有多鬧心,大家心知肚明。而飽受儒家思想洗禮的區域,一直是中華民族最穩固的疆土區域和根基所在。

    三,儒家思想在思想意識領域的主流地位,有效避免了宗教對世俗政權的侵染。孔子本人是一個樸素的唯物主義者,“子不語,怪、力、亂、神”,對鬼神之說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當西方世界還誠惶誠恐的匍匐在“神”的腳下時,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已經發現了人性的光輝。中國有本土宗教,也有各種外傳宗教。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長期佔據思想意識領域的主流地位,使得各種宗教只能流傳而無法成為主流,無法侵染世俗政權,更無法產生政教合一的政權。我們今天還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有大貢獻。

    不可否認孔子的學說有侷限性,但是那既有時代因素的影響,也有後代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肆意閹割、曲解的結果。我們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苛求古人。我們不能要求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創造出一套完全符合當今社會和現代人價值觀的學說。

    到了近現代,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因為種種原因,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遭到種種批判。我們不能因此全盤否認孔子的學說的價值。我們應該批判繼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結合新時代的精神賦予儒學以新的意義,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以上是個人觀點,如有不當,敬請指正、補充!

  • 65 # 老調新談

    我是60中期生人,上小學時趕上批林批孔運動,由於時代原因,之前從未聽說過此名字,老師教唱的歌是: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壞東西,嘴上講仁義肚裡藏詭計,紅小兵齊上陣,大家都來狠狠批。看小人書內容是孔老二殺法家少正卯等,寫批判大字報都是把孔老二批深批臭。其實,作為小學生是不太懂這些的,主要是老師教,報紙看,廣播聽等得到的宣傳知識,所以童年時代對孔子的感知是負面人物。改開後,對孔子的宣傳正面起來,人也慢慢長大了,自己也通過可以得到的資料學習,比如論語、春秋戰國史策等,對孔子的認識正面的多了起來。但對孔子的越捧越高,甚至在天安門廣場旁立了一個高大的孔子像,雖然只有一二天就撤走了,但當時社會上爭議也是很激烈的。我現在的認識是 孔子作為學者思想家,對中華文明的進步起到了非常巨大的推進作用,孔子思想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的璀璨明珠。但孔子的思想核心是服務統治階級的,這也是歷朝歷代尊孔尊儒的主要原因。所以有這一說,要造反要革命要進步,必須打倒孔家店,要統治要穩定要和諧,必須尊孔尊儒。從孔子本人及其後人的表現看,也沒有民族氣節民族大義的事蹟(學識有限,可能有誤)。所以,孔子的思想學說對現代文明進步沒有促進指導作用,何況歷史潮流滾滾向前,怎能用二千多年前的思想學說來武裝當代人呢。

  • 66 # 紅塵竊香玉

    我首先會給予否定的答案下面用我一個普通人的視角來分析一下:

    孔子

    但近年來卻頻頻出現貶低與詆譭他的聲音,讓我覺得有點說不出的悲哀

    可能網上很多批判他的人連跟他最為密切的《論語》都沒看過,說實話我也只是斷斷續續的看過一些片段,但我並沒覺得有什麼誤人子弟的話。另一跟他有關的還有《春秋》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就上面這幾句就不能承認他的偉大之處嗎?2500多年前能說出來不能算是偉大的啟蒙老師嗎?

    還有下面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過而不改,是謂過已。

    孝弟(tì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大家在說說上面的,放在現在過時了嗎?

    難道這些不已經融入到我們引以為傲的華夏文明裡了嗎?

    孝敬父母,修身養性,知錯就改這些說法過時了嗎?

    在想一下這是2500年前說的

    現在很多人保持批判精神其實也沒錯:

    西方(尤其美國)他們的民族精神就是反抗權威,因為他們的建國就是反抗權威的開始。現在還有很多大學裡的學生不相信地球是圓的(這個是看了一個美國博主的調查)

    到我們的民族精神,民族魂是:以人為本(古代也常說以民為本)、剛柔相濟(堅忍)、貴和尚中(中和以夷制夷,德化懷柔)。

    這不正是我們偉大的祖國現在所在用的嗎?

    我們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的長處,學以致用,豐富自己讓自己更強大,而不是完全拋棄自己的立足之本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吸取他們的長處來鞏固自己的根讓我們的枝葉更加茂盛,而不是一味拔苗助長只長葉不長根大風一來什麼都晚了。

    不要覺得把2500年前一位學者(聖人,有的不同意姑且說是學者,啟蒙者)批判一下就能抬高自己。

    就像你拿現在的智慧手機跟第一部固定電話比較,難道你要說固定電話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

    難道你要否定發明者貝爾的貢獻?

    你用現在的標準來批評一個2500年前的智者是否太苛刻?

    況且也沒什麼讓你可以批判的地方!

    與其自尋煩惱不如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活得更有價值。

    以上全是個人觀點!

  • 67 # 奇文高叟

    我認為,孔子絕對是被過譽了。一、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孔子是如何被供到臺上的。孔子活在世上的時候,是過得很不得志的,四處奔走遊說,又不受各國國君的歡迎,惶惶狀一個喪家之犬的角色。即使當過一些小小的官吏,但也是無足輕重的。直到他死後的很長一段期後的漢武帝時期,才被統治者抬上了臺。為什麼會把他抬上臺呢?我看有兩個原因:1、秦始皇焚書坑儒,雖燒的書不全是儒家的書,但坑的四百名書生卻全是儒家的弟子。因為儒家人在秦始皇時期是反對暴秦最激烈的一群人,所以秦始皇才坑他們,殺雞敬猴。而西漢又是在推翻秦朝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在漢朝統治者看來儒家人也算是為推翻秦皇朝做了大量的輿論準備,也算得上是開國功臣了,自然要將儒家學派扶上臺了,而孔子又是儒家的始祖、創始人,所以也自然將孔子扶了臺。2、孔子的一些言論、學說很合漢統治者的胃口。在秦滅亡後,漢統治者對人民的力量也開始重視起來,不敢像秦始皇那樣隨便亂來了,他們也在尋求防止人民造反的有效辦法,秦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坑儒,既然秦因坑儒而亡,我何不反其道行之來個尊儒?在分析了秦滅亡的原因後 ,他們便認為用孔子的思想拿來欺騙人民是一個十分有效的好辦法 。在他們看來,如果自己的臣民都能按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的一整套禮義制度行事,遵守儒家的忠孝節義恕容讓的道德標準,就再也不會有人造反生事了,自己的漢家皇朝不是成了萬古不變的鐵打江山了嗎?於是他們便將孔子扶上了臺,並對他加了不少的諡號,由於效果還不錯,所以歷朝統治者隨看朝代的更替,這些諡號又層層疊加,最後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了。二、孔子的思想就是拿現在的角度來看確實也是有許多有益的東西的,特別在文化教育方面更值人們稱道。但是由於歷代皇朝的不斷吹捧,將孔子神化了,甚至把他稱之為至聖了,什麼意思?就是說聖到極點了,聖得不能再聖了。而民間,由於統治階級的過分宣揚,甚至把孔子的思想作為教科書的主要內容、作為科舉制度的重要標準了,所以人們對孔子的崇拜也就高得不能再高了。如果這不算是過譽,那還有什麼算是過譽?

  • 68 # 鬼馬2010

    過譽?不會吧,是譽得已經沒有邊了,天有多高,孔子的美譽就有多高;宇宙有多寬,孔子的美名就能傳多遠。要是死人真能聽見說話,懷疑孔子會不會害羞得暈過去?一個從未凋落的明星。

    北魏孝文帝於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改稱孔子為“文聖尼公”,北周靜帝於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恢復公爵之封,號“鄒國公”。比漢代高一點,已提高到聖人位置,給了封地。

    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尊孔子為“先師尼父”。唐太宗李世民與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尊孔子為“先聖”,十一年又改成“宣父”.欠豐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尊孔子為“太師”.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執政時恢復公爵,改號“隆道公”.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升孔子為王爵,把“文宣”,升級成“文宣王”。又比南北朝高一點,已經成為皇帝師傅,身份與國父基本平齊了,爵位從公提高到王了。

    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家好孔子為“選勝文宣王”,五年(公元1012年)又改稱至聖文宣王“。元武宗於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加封孔子為“大聖先師”。封號再上一層樓,快到頂了,已經是大聖、至聖了。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加封號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複稱“至聖先師”。民國年間“國民政府”派員祭祀孔子,孔子的諡號也是“大成至聖先師”,至聖是啥意思,聖人已經至高無上了,還是聖人中的聖人,還有什麼比這更高的,就差沒直接說他是天了。

    說孔子是教育家,有疑問的怕是沒幾個。說孔子思想如何如何,這個有意見的肯定不少。有人說,讀過四書五經嗎,沒讀過不要說話。真的嗎?非要讀過四書五經才能開口嗎?您餵過豬嗎,豬都沒餵過,您憑啥說豬肉不好吃。哦,您吃過豬肉。那您吃過天下的豬肉嗎?沒吃過,那您憑什麼說豬肉不好吃。一沒餵過豬,二沒吃盡天下豬肉,但您可以大大咧咧說豬肉不好吃,周邊人實際也沒說您這麼說話沒多少不對。原因是,您不管怎麼的,吃了豬肉,也聽說過別人吃豬肉,聽人說過餵豬的事,所以大家覺得您評論豬肉很正常。

    同理,咱們評論孔子很正常。因為孔子的那點所謂的思想大家多少都見識了。一個禮,是早就有了的,本就是周朝的制度;一個仁,也是早就有的,《詩經》中就有。仁義禮智信,都是早就有了的。沒有什麼首創,但孔子還是有貢獻的,他發揮了這些東西,豐富了內容,說話比其他人都清楚、有內涵。所以孔子是有思想的。這沒問題。

    但這都是些什麼思想?說白了,就是點倫理規範,撐死了就是還有一點認識論的東西。能影響什麼呢?個個都學得像聖人似的?可能嗎。講文明禮貌,幼兒園的小朋友做得比大人好多了,可沒人說成人都該變成幼兒園小朋友。為什麼?因為文明禮貌對一個人不是不夠,是遠遠不夠。有很多原因,但孔子的這點思想是其中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漢以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思想始終在倫理裡面打轉轉。

    被吹破天的陽明哲學、程朱理學,都是如此。為什麼?一個至聖擺在那裡呢,什麼想法都得往裡套。有些想法的,就是有些不同想法的,基本上就是想打破這個套套,本質上還是圍繞這個套套在轉。

    回頭去看諸子百家。哪一個思想不比孔子的要博大。老子幸虧生在孔子之前,要是之後,也沒了。發生這樣的事,估計孔子也不想。《論語》裡說話都很敦厚、平正,孔子沒有攻擊過其他學派。原因當然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孔子認為自己就是在教書,培養幾個有點文化、懂點人倫規範的人。

    就教書而言,一個頂不錯的老師。但是後來都變了。教書先生變成了廟裡金光閃閃的菩薩,人人都得拜,還得想法設法地從這位菩薩那點比秕糠還乾癟的思想裡擠出一點汁液來。當然,各位願意,繼續擠吧。

  • 69 # 老楊老師2

    孔子的儒家學術,出發點和最終目標:維護當時的奴隸制統治,讓奴隸主的利益世世代代延續下去,讓當時在他們看來不是很規範的社會更加規範,讓人們不僅僅在重大活動中遵循“周禮”,要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有遵守“禮”。

    所以,孔子的理論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作為統治者,應該怎樣加強自己的修養,加強自己的能力,能夠以自己君子形象和個人能力,維護好自己的地位和擴大自己的利益。

    另外一個方面,社會上的每個人,應該怎樣生活,成為合乎“周禮”要求,按照“禮”的規範生活的人。

    孔子對自己弟子(也就是統治者)教育的時候,非常耐心,從人性,從社會要求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如何提高自己修養等等方面,不遺餘力地教育自己的學生。目的,當然為儒家的目標服務。

    同樣的話孔子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修訂《禮》這部書上,《禮》的修訂,花費了孔子畢生精力。

    那麼,《禮》是什麼呢?《禮》就是對社會上每個人的日常行為,進行規範。每個不同身份的人,在吃飯,喝水,走路,接待,迴避,上廁所,睡覺,…所有各個方面,都有規定,比如身份不同,拎水罐到達自己身體的高度,都是有規定的。

    所以,您不需要完全讀完孔子的書籍,就會感覺出來迂腐和做作。

    雖然,孔子的教育他自己學生(統治階級的同類)時,對個人性格,人性,人生態度,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人與人相處的方式,等方面,有積極探索,對我們後人也有啟發性。

    但是,儒家學術的本質,是反動的,是以奴役人民,維護奴隸制度為目的的,是以阻礙社會發展為目的的。

    當您全面瞭解了這些,理解了孔子本人的心思,您也就知道了我們該如何評價孔子,或者該如何選擇孔子理論中有益的部分了。

  • 70 # 風雲劍90031177

    孔子是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把他捧上了神壇。

    公元前195年,高祖劉邦經過魯地曲阜,“以太牢祠孔子”。所謂“太牢”是指用牛來祭祀,用牛來祭祀是孔子受到帝王崇拜的最高禮遇,我們知道,漢高祖劉幫,本來是個無賴出身,他最看不起的便是儒生,他曾拿著儒生的帽子撒尿。可他登上帝王的寶座之後,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拿孔子的禮儀道德,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思想觀念來制約天下,他忽然把周遊列國的孔子捧上了神壇。可想劉幫的政治手段是何等的高明

    我覺得世人高估和過譽孔子的主要原因有兩種情況。

    首先是因為孔撰寫了《論語》這本書,非常有哲理和啟迪性,堪稱中國文化之經典。但是再好的經典沒有一個歷史的條件也是不能為人所尊崇的,因此第二個原因就在於其在封建社會中充當的角色,孔子和《論語》宣揚的都是儒家“仁政”的思想,這種思想一旦運用到了國家中,既可以提高中國人的修養,又能是歷朝歷代的王朝堂而皇之地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

    一個國家,需要這樣一種統一的唯一的而又有利於中央集權的思想,漢武帝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在百家爭鳴之中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也是漢武帝的一項重要成就,它在以後的幾千年裡,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文化和思想。這就是儒學被奉為經典的原因。不過在今天,儒術已不再是一項統治工具,但就文學和文化的角度來看,孔子的《論語》還是十分經典的,值得品味,值得領悟和學習的。

    孔子是世界公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曾被歷代帝王逐步抬舉到“大成至聖文宣王”的至高地位。但清除了後人覆蓋在他臉上的層層面具,消除了加在他頭上的種種光環之後,用他的第七十三代“不肖”孫,北大中文系副教授孔慶東的話說,也就是一個沒有文憑的民辦教師。

    孔仲尼同志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教書育人,成績顯著,號稱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似乎很是風光,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名師,不像他的後人孔慶東,只是區區北京大學“十佳教師”。

    在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儼然成了永遠的國師。

    直到五四運動時,被一大幫犯上作亂的愣頭青砸了孔家店為止。老師當到這份上,所謂的孔聖人在九泉之下也不會閉上眼睛的。

    孔子用他的認知,思想來育人子弟,我們要去正確的理解他,認知他,用現代人的話來講,孔子只不過是個教書育人的教書匠,過譽或過高,甚至把他捧上神壇,那是制約和朿縛人的一種伎倆,終究是會被拋棄的。

  • 71 # 魚磊衛靜

    當然是過譽了。

    一、要論中國的聖人,也應該先是黃帝、周文王和老子,然後才是孔子。

    1、中國早於孔子的著名思想,就有先天易經《道德經》,後天易經《周易》,先有歷代黃帝總結的人體易經《黃帝內經》,再有周文王研究先賢后自創的後天易經《周易》,後來才有老子總結先賢后自創的先天易經《道德經》。

    2、老子名為李耳,主要研究的是天道和人道。中國道家創立的思想依據,他的思想在世界思想家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比孔子高的多。

    二、孔子本來應該與幾大家代表人物並稱的,由於從漢武帝開始的絕大多數封建帝王獨尊儒術,才稱其為聖人的

    1、中國的諸子百家是逐漸形成的,也就是說,先不成家逐漸聚合,後又逐漸分野。基本上是在老子之後,其後代弟子才分為孔子的儒家,主奉老子的道家,還有墨子的墨家,孫子的兵家,莊子的莊家,法家,技家,醫家,農家等等。

    按此孔子是與幾大家代表人物並稱的。

    2、由於從漢武帝開始的絕大多數帝王認為儒家思想更符合維護其統治,所以,突出了儒家,稱孔子為聖人,孟子為賢人,對後來的朱熹更是多讚譽。

    實際上,就算孔子為聖人,其他幾大家的代表人物起碼為賢人,沒有孟子、朱子什麼事。

    3、中國二千年封建王朝最大的失誤是重文武輕理工。

    科舉制度只有文武,沒有理工。而且,由於獨尊儒術,缺少百家爭鳴的競爭局面,所以,逐漸走向思想僵化,八股文風行的死衚衕。

    二千多年把理工農醫打入民間匠工地位,不但政府不扶持,不鼓勵,有的朝代還進行打擊迫害。終於從西方工業革命開始明顯的與西方拉開了距離,近現代處於嚴重落後和落後狀態,被動局面一時半會難以扭轉。

  • 72 # 歷史投影

    看誰評價了。

    如果站在華夏文明的立場上,孔子不僅沒有“過譽”,甚至對其評價稍顯不足。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孔子的關係,華夏文明成為整個地球上唯一千百年來保留上天賦予我們的天賦,留全髮束發,以孝而非順治國,以復仇精神來維護被既得利益者忽視的正義……

    什麼意思?

    首先,其他文明或者民族,基本上都狂妄自大,他們任意以自己的喜好,改變自身的天賦。最初是髮型,然後是紋身,最後是整形。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浪費在追求他人對其外表的認同上。

    其次,雖然大多數文明都有關於孝的文化,然而只有華夏文明才以孝為核心。什麼是孝?孝就是繼承發展。一個職業哪怕剛開始再不堪,不斷繼承發展下都會越來越好。有些人今天看這個人好,跟他學,明天看那個好,又跑去學那個……就算最後他學好了,也不過是第二個某某罷了。

    最後,只有華夏文明才會頻繁地起義,以此表達對上層的不滿。而正是因為這種舉動,上層往往做事不會肆無忌憚,他們會有所顧忌。

    ……

    當然,如果站在共產主義的立場,孔子不僅過譽了,甚至還是文化糟粕。

    雖然馬克思沒去過中國,也不瞭解中國歷史,然而我們還是聽他的話,把早已在秦始皇時期就消失的封建社會,作為後期中國歷史的名稱。

    雖然唯物主義沒有講過物質如何派生意識,雖然我們知道意識概念往往只是物質的部分屬性,例如大小,多少,質量,能量,速度,體積等都是意識概念,雖然我們不知道整體如何派生部分,有限的如何創造無限的,大的如何組成小的,然而我們還堅信唯物主義是真理。

    ……

    對共產主義而言,孔子肯定是過譽的。我們作為共產主義的接班人,該如何選,還需要猶豫嗎?

  • 73 # 無量天真

    他被譽為至聖。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當然,這些名譽也都是後世給他的。華夏幾千年文明發展,能有這稱謂,定有一定道理,不可為之過譽。

    作為一個古人,他並不知道自己當時不被主張的治國理念,會被後世的封建王朝起用並“發揚”,成為後世統治階級努力主張的治國思想。

    當時的法家認為,政令的推行要依靠法,凡是不從令者,就用刑罰加以懲處,這樣,老百姓就不敢作亂了。而儒家則主張以道德教育為主,通過禮來規範和整齊民眾的行為。

    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百姓不去觸犯犯法,是因為畏懼刑罰,他並沒有羞恥之心。用禮來保證道德目標的實現,結果就不同了,老百姓因為有了羞恥之心,不僅不會去做壞事,而且還會“格”,從而增強上進心。

    就這點,西方國家就沒有,看看今天的大洗牌,會不會感嘆:“他們的文明裡,或許就是缺少了一個孔子。”

    而在春秋之後的,到清王朝之前的帝王,大多數都是認同孔子的治國理念的,當然,皇帝不是那麼好當的,整體制度不公平,上行下不效,那麼往往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兒,所以,今天的我們,不能把歷史上封建王朝不作為的鍋甩給孔子。

    特別是部分人批判儒學思想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其實,孔子真的有點冤。

    雖然,他有些觀點和現代人權自由相沖突,但要理解,孔子本身所處的社會大環境,是奴隸制社會,他只能在此基礎上去致力於改善,但他的思想對後世的所有進步思想家、改革家都有一定啟發,包括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

    他是古代的,不是現代的,聖人,也不能突破時局的藩籬。

    哪怕他奮力遊說列國,但那時候諸侯紛爭,只顧打仗,對他的“禮”,都只敬不用,孔子憑一人之力,終究是拗不過歷史趨勢的大腿。

    有人批判說孔子的思想倫理,對老百姓是斥之一鄙的,對勞動人民也是不待見的,老百姓只是被馴化的羔羊,只有尋規導矩,成為聽話的小綿羊,才是老百姓應該做的。而孔子根本不重視科學技術技能的研究和探討,因為科技才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這真的有點牛頭不對馬嘴,對這樣的見解,只能說,孔子終究是錯付了。

    孔子在晚年將死之時,嘆息說夏朝的人死時在東階殯殮,周朝的人死時在西階殯殮,殷商的人死時在兩個楹柱之間。昨天黃昏夢見自己坐在兩楹之間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殷商人得以留存生息,是在周公兩次東征後,對殷商遺民施以的仁政,“康民”、“保民”、“裕民”、“庶民”、“安民”等政策,並制禮作樂,強調人間的德行,主張明德慎罰、敬天保民,並使這種思路體現在周初施行的種種制度上,讓社會得以有穩固的秩序。

    孔子仰慕周公,周公最早提出“德治”的理念,孔子進而又提出了“仁”的思想,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又將禮與仨、義絡合,並通過詩、書、禮、樂的形式表現出來,在使儒家禮學具備中正剛健的特徵同時,禮成為一種人人皆須面對並生活於其中的人間秩序,而知書達禮的君子也成為中中國人心嚮往之的人間典範。

    所以傳統中國號稱禮義之邦,傳統文明也常被稱為禮樂文明,難道這不是值得稱道的功勳嗎?

    而其中對於有特殊技能的工匠,周公都是區別對待的,在制度上放寬限制,政策上禮賢下士,求才心切,”周公吐哺”成為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但那時候民間的技能也就那樣。

    而科技發展,離不開文化思想的前提教育,孔子在周公治國理念的基礎上,積極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他是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的人,也是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也在實踐基礎上提出了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他的教育理念被後世改革和運用,而科技的發展,是要根據整體社會發展決定的,封建王朝的制度,孔子有生之年並沒打破,但並不能否認他的思想奠定了古中國的人文基礎。

    後世繼承了他的人文思想,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禮說,體現了禮制精神,禮義仁智信、溫良恭儉讓,已經深深融進了我們民族血液中,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能感受到我們傳統文明下,和人與人之間互動帶來的尊重和愛,也是我們大團結的力量來源。

  • 74 # 英雄用武

    從古代來說,孔子就是大成至聖先師,為歷代所尊崇。即使是蔣介石敗走臺灣,也不忘帶走孔家後人,即孔德成。

    再者,在日常生活中,孔子的理論禮節等,比如:三綱五常等對後代影響至深,已經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這是不可能改變的,甚至是經過了文化大革命的摧殘,反而更加的濃郁了。

    還有遍佈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無疑是中國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和圖騰。

    “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等,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會脫口而出的孔子的“論語”等。這說明,孔子已經成為我們的知識修養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更往深處說,中國歷史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一部孔子的文化史和演進史。

    完全可以說,孔子對我們的文化生活社會生活的影響是全面 的深刻的。從這一點上,無人可以比肩。

    更無人可以替代,所以說孔子沒有過譽,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越發體會到孔子的源遠流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缺鈣吃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