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61 # 水岸幽蘭

    誰跟你說的孔子很偉大,很多理論看起來很高大上,其實都是淺顯的道理。之所以覺得偉大,是心智未開的人在崇拜,跟追星是一個道理,人一旦出名了,他就是某些人的偶像,儘管沒有太多的才藝。孔子也一樣,一些湯湯水水腐朽不堪的理論,總是跟政治有關,孔子本身就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雖從政不順,但卻從教育進行封建政治思想滲透。孔子的封建政治思想理論,正是封建統治階級所需要的思想控制理論,他被人抬出來尊為聖人,也就見怪不怪了。

    歷代封建政治生態從來都是這樣,總是從政治思想抓起,利用一切控制思想的理論。被統治階級所推崇的東西,都會有愚昧狂熱的追隨者,看看現代那些反智的政教合一的神權與王權國家就知道了,看看那些民眾在困難中掙扎,見到他們的君主,卻激動到暈過去的現代封建國家就知道了。

    一切腐朽不堪的封建政治思想理論,都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和服務的,它是民眾的精神與思想枷鎖,自由是它們十分避諱和忌憚的話題,總是會以高尚之名妖魔化自由,一切封建政治思想理論,都應該扔進歷史的垃圾桶。歷史會證明,哪些是腐朽的糟粕,哪些才是民眾所需要的真正追求。

  • 62 # 白羽悲秋

    孔子和你我這樣的絕大多數人沒有任何關係。九年義務教育、高中、學、碩、博、後這個體系和孔子的儒家思想不是對接的連續關係。

    我們的普及教育是為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勞動者和優秀的勞動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而非培養國家的管理者。

    孔子的體系如果非要和現代對應起來,那就是中央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

    孔子說君君臣臣的正解用現在的話解釋就是就是做領導的要有個領導的樣子和擔當,做下屬的要有做下屬的樣子和責任,說得再通俗點就是幹好本職工作,別成天不務正業玩忽職守。

    孔子談自由,孔子自由觀的最高境界是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基於人類社會的人性自由,而非某些崇尚叢林法則的獸性自由。

    人性自由最大的特點是仁和惻隱。

    獸性自由最大的特點是弱肉強食大炮即真理。

    先秦儒家的經典少讀,因為孔子的思想理論需要結合政治實踐,但是我們不大可能再來一次初中生治國。

  • 63 # 鬱津裡

    在孔子的時代,還沒有“自由”這個詞,但是他老人家提出了“仁”這個概念。如果我們今天把“仁”與“自由”聯絡起來,完全可以直截了當地說:“仁”即自由。

    我的這個說法,也許你會反對,但是,請你讓我把話說完。

    孔子的基本思想歸結起來就一個字“仁”。如果我們單從字面來理解,“仁”是由“人”與“二”構成的“仁”重在強調人與人之間構建合理的關係,比如夫婦關係、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弟關係等各種不同的關係。

    比如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求人們要處理好君、臣、父、子這四者之間的關係。從孔子以來,有幾個子女惡意打罵父母的呢,又有幾個子女不敬重、不孝順父母的呢?不肖子孫也會有,但一定是極少極少的,一定是令人唾棄、令人不齒的。

    因此“仁”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讓一個人在面對另一個人的時候,迅速確認雙方的關係。一旦這種關係確認了,雙方就能夠按照這種關係的規則進行相處相愛相敬相撫,或者相對相恨相仇。

    人的一生就是在種種關係中度過的。馬克思不是也說過嘛,“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一個人不論能力大小、高矮胖瘦,能否幸福的度過一生,關鍵就取決於能否把自己放到各種關係中,按照各種關係應有的基本規則說話與行動。

    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千千萬萬,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這麼多的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不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麼,普天之下就會亂作一團,父不認子,子不敬父,甚至父子之間也會為了各自的利益而手起刀落。如此一來,人類不可能延續到21世紀,很可能在孔子所在的那個時代就已經滅亡了。

    因此有人問:人類最大的敵人是誰?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人類自己。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事物能夠超越人類的智慧。如果每一個人都只為自己而活著,夫妻不能友好相處,剛落地的娃娃沒有人去關心照顧,父母年老了更是沒有人去孝順,那麼人類是不可能延續下去的,又何談個人的幸福呢。

    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是有秩序的。我們看洪水爆發的時候,波濤洶湧,波瀾起伏,紊亂至極,似乎找不到任何秩序,但是水往低處流,便是最根本的規則。對於水來說,向低處流,就是水的“仁”,就是水的秩序。

    人類也是一樣,生老病死,生存發展,必須要有一些基本的秩序。孔子提出的“仁”這個範疇,就是人類的基本秩序,或者叫做人類的基本生存法則。人類如果想滅亡,非常容易,只要每一個人,或者大部分人,同時拋棄“仁”這個法則即可達到滅亡的目標。因此孔子強調:“克己復禮為仁。”其思想的核心,先要做到“克己”,而“克己”的方向,便是“復禮”,“禮”在孔子看來,就是“法”,就是社會秩序,就是人與人之間必須遵守的規則。因此,“克己復禮”是實現“仁”的前提。

    孔子講的“仁”是個人在社會秩序中的自由,不是不顧社會秩序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不顧社會秩序,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是人的自由,而是個人的任性。一個人在任性的時候強調所謂自由,完全是把自由庸俗化了,那一定會構成對他人自由的破壞,對良好社會秩序的破壞。

  • 64 # 互幫天下

    其實正是因為孔子這個理念,所以才成就了孔子的偉大。

    嚴格來說我們現今能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中華後裔,都應該要感謝孔子。如果不是他這個理念我們現今絕大部分人都是不會存在的。

    君君臣臣其實質講的是禮,為什麼要講禮呢?其目的是為了建立秩序。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秩序的重要性,我們反過來想,一個沒有秩序的社會會怎麼樣呢?這個我們很容易就能知道結果啊,肯定是混亂以及持續的戰爭。

    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來建立秩序,那我們中國可能就會處在一個連連戰爭的過程中。

    從我們歷史上可以看到一個王朝的覆滅、更替就會死很多人,有可能是總個人口的1/3甚至1/2。也就是說我們的先輩在王朝更替的時候,有50%的機率就會死掉。這樣來看我們是極其幸運的啊。

    如果歷史上沒有這一套理念來建立秩序,沒有一個穩定的社會,如果年年都發生戰爭,那我們先輩的死亡機率又會有多大呢?大家可以想想,可以說現在絕大部分的人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都應該要感謝孔夫子。

    即便如此,因為王權權力過大不可避免會產生一些昏庸的君王以及人性方面的因素,封建王朝一般兩三百年就會更替。

    也就是說這個機制最大限度的減少了戰爭的可能,讓大多數老百姓有了生存的機會。

    所以很多人根本就不懂禮的必要性以及他的意義,滿口胡說八道。那些所謂的公知其淺薄就在這些地方了。

    大家有機會可以去南京夫子廟裡面看一看,那裡很清楚明白的說明了孔夫子對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如果你去了夫子廟,你肯定會心甘情願為孔夫子上一炷香的。

    當然禮的作用不僅僅在於這一點,禮文化早已深深 烙印入了我們的血脈和日常行為裡面了。五千年禮儀之邦就是這樣來的。

    這下大家應該知道為什麼中國人會尊孔子為聖人了吧。

  • 65 # 半江煙雨一山春秋

    孔子的這個提法也有一些道理。

    在古代,人們是遵守王法,具體體現是尊重和服從皇帝,皇帝就是王法。

    不管是黎民百姓還是王公大臣,都得服從皇帝的命令,連說個謊話,都是欺君之罪,是要殺頭的。

    這明顯是封建糟粕,為現代文明所摒棄的。

    糟粕歸糟粕,但在那個年代,也是有一些作用的。

    人們總要被約束吧,難道都由著自己任性而為?

    是男人都想娶楊貴妃趙飛燕,問題是你想娶,也沒有那多麼環肥燕瘦啊?更多的倒是糟糠之妻,甚至是黃臉婆!

    咋辦?總不能男人都天天搶美女吧?

    所以需要王法,需要皇上——立規矩,不能由著你們這些好色之徒亂來的。

    所以這就需要孔子的君君臣臣和仁義道德,來約束黎民百姓,以及王公大臣,各色人等。

    只不過到了現代文明社會,人們由服從皇帝改為服從法律——一種更公平公開公正的規則。

    注意,法律也是規則。

    無依規矩無以成方圓,社會和國家需要規則!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離開規則談論自由,就如沙灘上的城堡,風一吹就坍塌。自由只能是建立在遵守規則的基礎上。

    然而,有了要服從的規則,自由就好像是短斤少兩的蜂蜜,總覺得買虧了,甚至覺得沒有自由了。

    然而規則就是你只能擁有這樣的自由,而且你首先必須遵守和服從規則,否則,你將毫無自由可言,到監獄裡呆著去吧。

    (全文完)

  • 66 # 滄浪貓

    自由,源自希臘城邦的公民“自決”。但是普遍意義上的“人”的自由,是個近代西方概念,你不能指望有奴隸和農奴普遍存在的古典社會和中世紀有這樣的“自由”。只有在文藝復興之後,個人同政治、宗教束縛之間出現難以調和的矛盾並危害社會前途的情況下,才會由啟蒙思想家提出。也只有近代尤其是工業化之後,才有實現的可能。當然,實現的過程並不美妙,也並非所有國家都有成功的幸運。而成功的國家大多是靠更多國家和民眾的不自由換來的。

    再來看孔子那個時代,生產力極其低下,氏族仍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此時離群索居是可悲的,無論中西流放都是對個人殘酷的懲罰。個人缺乏脫離集體獨立存活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這一時期,如何能整合更多的人在同一個政治、文化共同體內和諧有序地共存,以集中資源應對自然和同類的挑戰,才是最有價值的命題。而這一問題通常是以宗教或道德的方式來加以闡釋,並以政治發明來實現。我們將這樣的發揮組織力的技術稱為延展性技術。相比之下,物質生產類技術(集約性技術)發展的速度要緩慢的多,經常以百年為單位。在生產技術大體平穩的條件下,歐亞大陸的兩端各自獨立出現了超大規模的政治體,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分別選擇儒家和基督教作為各自的意識形態。為現實政治提供合法性依據。

    羅馬帝國早已變成了碎片。而中國還在,這就是孔子的作用。雖然很多事情已經超出了這個保守的老頭的想象……

    被歷史車輪驅趕到近代的中國,也發現了自由。自由當然是個好東西,值得現代中國去追求。好的文化基因可以被包容到中國文化中來,正是中國文化的特點之一。而這,也是孔子的精神——匆意,匆必,匆固,匆我。還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還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這樣有包容性的中國,這樣在處於低谷仍然以同一個國家的面目出現的中國,這樣貧弱卻仍是不可分割的超大規模國家的中國,當他奮起直追時對世界有多大的衝擊力!很難想象吧!因為這是西方國家從根本上就不具備的一種歷史變數。

    而這是孔子以及各家先賢留給後人最可寶貴的財富之一。歷史告訴我們,理智地看待自己,理智地看待他人,才是立於不敗的前提。而不是指望你的祖宗是個哆啦A夢,啥都給你預備好了……

  • 67 # 所春天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中國古代的社會現實是人身自由的,恰恰因為人身是自由的這個現實,所以才導致要提倡秩序。

    古代西方社會的現實是森嚴的等級社會,底層是由大量毫無人身自由的奴隸構成,恰恰是因為古代西方社會缺乏人身自由,所以到了近代自由民主口號才會一呼百應得到民眾的擁護。中國古代社會的現實狀況則不同,中國古代社會是由自給自足的自由民組成,官僚階層雖然也會對自由民構成欺壓,可是一旦壓迫程度達到一定界限就會發生歷史週期,而且中國古代的官僚階層都是從底層選拔上來的,從底層民間選拔官員自己管理自己,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就是一種民主制度,所以古代中國的現實狀況相比西方國家是自由民主的。民主自由的社會必然造就經濟文化的繁榮,比如古代千年間中國經濟文化一直領先世界,可是民主自由也有其弊端,比如民主自由的現實狀況往往導致在抵禦外敵入侵天災人禍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最終導致一個朝代的滅亡,而一個秩序的社會在抵禦外敵和天災人禍方面卻能夠發揮非常好的效果,這就是為什麼倡導秩序的孔子能夠成為偉人的原因

  • 68 # 書海無塵

    孔子前半生一直是周遊列國,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做官,以自己的士族身份和大智者的名頭,想躋身於最高層管理官員的位置,用自己的仁術來治理天下。

    但是在那個時代和當前思想及現有階層都容不下一個仁字,孔子沒有辦法了,只得退而求其次的興教育:將其治國思想理念植根與後人,希望待到適合的時機便能夠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仁學得以發揚光大。

    把目光放長遠一點——這是孔子的政治眼光獨到之處。編寫《春秋》一書,是孔子政治手段霹靂毒辣的表現。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導,誨人不倦等均是孔子教育施行中較為高明的手法。

    一部眾弟子的課時筆記修定冊《論語》,將孔子推上了一個世人難以超越的高度——儒學建成了。

    春秋戰國皆混戰,秦天下一統法治嚴,兵家舞罷法家舞,真個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大漢朝粉墨登場了!一個叫董仲舒的官員受到了武帝的青睞,於是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尊榮就將孔子一步又一步的擁上了神臺。

    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等了多少個年頭和時代,骨灰都蕩淨了才辛苦的得償所願!

    你卻說,自由?!

    只能是“呵呵”了。

  • 69 # 大誼軍觀

    我是大誼,我來回答。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看似無厘頭,但卻會引發深入的思考。

    孔子是春秋時期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而“自由”是近現代西方政治學的一個概念,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如果詳細分析孔子的思想和一生的經歷,再對比“自由”的精神核心, 是會發現孔子的學術體系中不但包含了“自由”的精神,而且還從整個社會層面及個人修養的角度闡述瞭如何更好得達到自由的境界。同時孔子一生的經歷也是追求、踐行自由精神的最好例證。

    先看看什麼是自由呢?在百科中是這樣解釋的,自由是一個政治哲學(political philosophy)概念,指人類可以自我支配,憑藉自身意志而行動,併為對自身的行為負責。學術上對於自由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在對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認識上有差異。自由的最基本含義是不受限制和阻礙(束縛、控制、強迫或強制),或者說限制或阻礙的不存在。其實這只是個粗淺泛泛的解釋,要想把自由闡述清楚,可以寫很多本專著。那麼我們就用這個概念為切入點來考量一下孔子的一生和孔子的學說。

    一、孔子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自由的概念,但孔子用他的一生踐行了自由之精神。孔子一生顛波,從政、遊說、教育等等,有過很多經歷,在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51歲的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一年以後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孔子最高職位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孔子執政僅三個月,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但後來受到排擠打擊,孔子在這種情況下並沒有趨炎附勢,放棄自己的治國理念和主張,而是離開魯國後開始周遊列國。在此期間,由於孔子堅持的政治理想與當時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歷經十四載不得重用。孔子並未妥協屈服,而是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主張。可以說,用現代政治學中自由概念去衡量,孔子始終能夠自我支配,憑藉自身意志而行動,併為對自身的行為負責。應該稱得上是自由精神的典範。

    二、孔子在他的學說中,變相地闡述了個人的相對自由。孔子做為政治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很多個人修養方面的主張,比如他在教育方面著名的“因材施教”主張,就是推崇個人自由發展的最早論述。還有他有關個人修養的一段非常有名的表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辯證地闡述了個人自由發展的不同階段的境界,表達了自由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主張。

    三、孔子的仁政和道德學說,其實是在更大框架下實現自由的政治主張。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他的政治主張實際上更多地對統治者提出了仁政要求,堅決反對酷政、暴政。用現代一些政治術語去表述,就是孔子希望統治者實施仁政,給普通公民營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氛圍,當然他主張德治教化,就是老百姓也要遵守道德規範,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和諧,才有希望獲得真正的自由。

    現代社會有一些人認為,孔子講究“克己復禮”,麻痺人民,限制人民自由發展,是專門為專制統治者服務的,這是沒有真正理解孔子主張的一種論斷,是與孔子主張背道而馳的。

    無條件的自由最終一定會帶來災難,試看當今新冠疫情下的西方世界,人人都爭搶自己的自由,不配合政府隔離政策,不響應主管部門出門戴口罩的號召,這不光是對自己生命的的不負責任,也是危害社會和其他人的危險行為,這樣的舉動根本不是自由而是自私。還有這幾天美國的抗議騷亂,都是社會各方沒有很好地把握好自由限度的災害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哪些因為一個原因就不想玩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