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41 # 半里桃

    不管如何,我總是無條件偏向孩子,因為孩子出生時一張白紙,如果他成了父母無法管教的人,也是家庭和環境刻畫成的。

    如果孩子真的說了這句話,請家長從字面意思理解。

    你憑什麼管我?

    你憑自己做榜樣做的好管我?

    還僅僅憑是我的父母管我?

    我記得看過一篇文章,說現在的90後00後10後都是帶著高維度智慧來的。

    我們真的是有體會,現在的小孩很小就什麼都懂了,不需要人教,天然的明白很多事。

    以前的小孩,都是懵懵懂懂的,現在的小孩一個個都是人精似的。

    父母給了孩子生命,這個生命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喜好憧憬。

    如果說是人家的父母就可以理所當然什麼都管和插手的話,天底下就沒有那麼多逆子了。

    你做人家的父母,做事人家小孩就是不服氣,怎麼辦?

    別人的小孩就是聽父母的話,就是服氣,以父母為傲,你有什麼辦法?

    辦法有。

    我們不要再要求小孩了,小孩只是我們的影印件,原件的問題再吼影印件,有什麼用呢?

    我們做父母的,要做的應該是引領,引領這個詞不容易的,需要自己做到。

  • 42 # 片兒川姐

    看到這句話,猜測是10歲以上的孩子問出來的。如果我的孩子這麼問我,我一定會霸氣迴應:“就憑我是你爹,我是你娘啊!就憑你現在還吃我的,用我的,我怎麼就不能管你了呢?” 總之,不要被這個問題僵住,作為衣食父母,首先要坐穩自己的位置,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有底氣的。

    其次,檢查自己的情感賬戶,也就是自己在孩子那裡的信任度,是否已經提前透支。如果是的話,父母要軟下來,去緩和親子關係,重新建立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只有先往情感賬戶裡“存錢”,孩子信任父母了,他才會慢慢敞開心扉,袒露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再次,與孩子建立對話。《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過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原則——知彼解己,先深入理解對方,再讓對方理解自己,也就是說“理解”是有先後順序的。要實現完美的溝通,父母必須先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才有機會讓孩子理解自己的苦心。

    如果一上來就擺事實,講道理,孩子也聽不進去。古希臘有一種很經典的哲學觀點,即人格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父母先建立信任度,再談感情,最後才是表達自己。遵守這個順序,才能實現有效溝通。

    最後,孩子會說出這句話,說明內心不服,父母需要耐心等待孩子開啟自己。如果一家人能夠心平氣和坐下來溝通,讓孩子慢慢敞開內心,說出自己的不滿,不評判不質疑,相信你很快就會找到問題的答案。

  • 43 # 國家心理治療師黃孜孜

    在這個回答裡面,我更想談一談孩子說出這句話背後的心理動因以及潛藏的情緒。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會說這句話。

    首先,就是父母之前沒怎麼管過孩子,沒有盡到家長應盡的責任。那麼現在突然覺得“我該管了”,所以孩子不服氣,想著說,“你以前不管,你現在又憑什麼來管我?”

    我有一個來訪者,他在12歲以前父母外出打工都是把他放到親戚家,極少過問。父母衣錦還鄉之後,發現孩子有很多的行為問題,不好好學習愛玩手機,愛打架。所以,開始嚴加管教,想要彌補過去缺失的所謂教育。但是孩子內心充滿了對父母拋棄他的憤怒,以及從小對愛缺失的一種渴望轉化為對父母的攻擊,所以每次父母管的時候都非常的抗拒。

    其次,父母並沒有做好自己的樣。孩子覺得父母沒有權威性以及沒有說服力來管理自己。有些父母自己不求上進,抽菸喝酒愛賭博,或者是自己也不好好工作,總是在單位摸魚,這種情況反倒要求孩子認真學習,專心寫作業,不可以玩手機遊戲。孩子到了一定的時期會明辨是非,他就會看到父母其實並沒有做好榜樣的作用,而只是運用父母這個身份去強制的管教他們,他們當然會不服。

    最後,就是我們剛剛談到的,在親子關係非常糟糕,孩子已經不願意信任父母,也不願意服從父母管教,孩子會說出這樣的話。不良的親子關係一定是從小來自於父母錯誤的管教方式,不尊重孩子,不信任孩子,而只是一味的去打壓孩子,用“我是你的爸媽”,“我是為你好”,“你就應該聽我的這樣的”的教育思想去強制讓孩子服從自己。但是當孩子慢慢長大到了青春期的時候,他就會意識到,他想要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他不想再被這樣子壓制,所以他會說出這樣的話。

    那當然了,題主並沒有給出孩子說這句話具體的情景以及發生衝突的事件,我們也不知道事情始末,但總體來說,孩子會說出這樣的話,可以看到跟孩子的衝突以及矛盾一定已經不是一點點,所以這個時候家長的迴應,應該是先去傾聽孩子這句話背後巨大的情緒,有憤怒 有委屈,有不服

    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是絕對不會接受你的,所以怎麼發展良好關係是基礎。後面我們再看到孩子能夠接受我們,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44 # 貧民奶爸

    其實孩子的這句反問不見得就是為了問這個問題,而是孩子在發洩懟家長的不滿,家長主要不是去回答憑什麼,而是要去詢問自己哪裡做錯了而讓孩子感到反感。當然如果真是問憑什麼的話你可以根據不同年齡孩子用不同的言語,首先第一句話就應該是最深情的一句:因為我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最希望你過的幸福的人。如果年齡在個位數就可以打比方的說而不要直接無聊的大道理。如果家裡有寵物,花草,或者指著外面的事物說,你看你養的的小兔子,種的小豆芽開始都需要你去照顧保護,不然他就會死,等到樹木參天了,寵物變大了就不需要你也可以生長了,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法定監護人也就是父母,國家會給你安排一個來監督保護你的直到18歲,所以從各種角度孩子,幼年,小寵物都需要有人監督保護,例如你給要給小狗餵食,同時還要管著它不要破壞家裡東西,有病了給它治療,陪它玩等,你的父母也是如此,這也是國家規定的作為孩子父母的義務責任,如果違反還會被監管坐牢等,同時我們也很樂意照顧愛護你,就如同你很愛餵養你的小兔小狗一樣,當然了我們的愛要更多的超過你愛寵物的愛。所以我們要管你,同時還要管好你,這樣你快樂幸福,我們也高興,你過幸福了,將來我才也會幸福,所以管你是為了你好,同時也是為了我自己將來很好……就可以這類思路語言結合自身孩子年齡等情況組織語言回答,要記得語氣,神態,尤其是被忽略的肢體語言對於動情交流很重要,例如拍拍肩,適時的擁抱都是一種無言的愛的表達勝過千言萬語的力量

  • 45 # 博士育兒

    孩子表達的是你憑什麼管我?你有什麼資格管我?我理解的意思是有兩層,第一層就是你管我管的太多了,你憑什麼管我管這麼多,我不要你管我管怎麼多?你限制了我,我很煩,我心裡不好受!第二層意思就是我小的時候你沒有管我,你現在憑什麼管我?

    先來解讀一下第一層的意思,你憑什麼管我?首先我們要理解孩子的感受,給到孩子的第一反應是你覺得我限制了你,你心裡不好受是嗎?你覺得我總是管著你,你很煩對嗎?

    那我們可不可以一起商量一下?嗯,或者是制定一個約定,然後讓我們就是心裡都比較舒服嗯,然後我也不管你嗯,你自己來約束自己能做到自律這樣呢,我也省心,我也要做我自己的事情,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每個人都要努力,不然的話就會被社會所淘汰,你覺得怎麼樣?當然,我們自己所做的事情都要自己負責任的。然後我們就開始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嗯,然後並且讓孩子說出他心裡不舒服的地方,覺得管他管的多的地方嗯,然後呢,孩子說出來之後,我們覺得孩子說的不對的地方,我們要加以引導他,然後讓他越來越好,所以這個合同是兩個人商量著來約定的這是我的解決辦法

    然後我們再來看第二層意思,其實現在有很多小朋友嗯,都認為自己小時候是老人帶大的,就是小時候你沒有管過我,我現在長大了,你也沒有資格管我,然後我們大人呢?又是屬於那種有苦難言,就是我也想讓孩子過上好的生活,所以嗯,才把他讓老人帶自己去外面賺錢的,所以在這方面孩子可能有很多的不理解,但是呢嗯,我們後面要做的是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就是讓孩子說出自己心裡的不滿意的地方,然後我們給孩子慢慢的疏導一下可能孩子也會理解我們所以說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把感受說出來,以後的問題就都好解決了

    也就是說,無論這兩層意思,它是屬於哪一層意思,我們首先都要讓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我們要接受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感受,並且和孩子商量著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讓孩子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因為現在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自我意識這個時候也正是孩子鍛鍊自我意識的時候我們要讓孩子發揮出來,他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並且培養孩子把自己的心裡感受說出來,這樣你也能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

    還有一點比較重要,就是我們要首先做好榜樣,樹立好榜樣,以後然後孩子就會非常的好管教古人曾有一句名言:“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管教孩子需要好的方式方法,首先我們要做聰明的父母,提升自己的智慧,才能讓孩子有更好的前途發展

    我是博士玉兒,認同我的觀點和看法的,可以給個關注,我們交個朋友一起交流

  • 46 # 智慧人生陳平

    先不要想著迴應,要反思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跟父母說話。

    孩子今天逆反的結果已經形成,要化解只能在因上求解。不懂反思的父母,只會以“霸道”解決問題,我是你老子,兒子聽老子的,天經地義。先不說這個道理通不通,至少不管用,很多父母和孩子已經到了沒法溝通的地步了。

    1、父母的教育不在於說教,在影響。

    靠什麼影響?身體力行,只有父母成為孩子的精神榜樣,就會不言自威。需要用言語去辯駁,其實已經是無力的掙扎了。一定是父母的言行讓孩子已經喪失了敬畏之心,才有了“一言九頂”的逆反狀態。

    可以說,一個不改變自己的父母,是很難受到子女的尊重,更無須說影響他了。最終只能用所為的倫理和道德觀來“綁架”,立威!關鍵是沒什麼用處。

    2、教育的原理,在於第三方。

    為什麼要重視師道,不僅僅是要給孩子找個老師,而是通過師道,建立孩子的恭敬之心,喪失恭敬,最後啥事都幹得出來。

    怎麼行師道?父親給孩子傳授母親的恩情,母親給孩子傳授父親的道義。母親的偉大在父親言行中感受到,父親的偉大在母親言行中感受到。說白了,就是互相敬畏,而不是互相拆臺,這樣的家庭就是修行的夥伴,才會有和諧的幸福。要給孩子拜師,連太子這樣的人,皇帝也不會自己教,給太子找帝師。郭德綱自己不教兒子郭麒麟,而是拜師于謙。父母講不到的道理,師傅去講,就管用了。

    勸朋友們不要光顧著賺錢,或者貪圖自己的享樂,或者執著自己的性情。做父母是一種資格,不是生兒育女就偉大,能教育出性格和諧、心智圓滿的孩子,才是偉大的父母,但前提是父母自己要修學智慧,否則孩子的麻煩在未來等著咱們。

    我是微觀學社陳平,專注分享人生智慧。

  • 47 # 民祺寶媽講育兒

    “你憑什麼管我”這句話,是青春期孩子在和父母意見不合時,都會說的一句話,家長聽後也是倍感傷心。

    當聽到孩子說這句話時,恭喜你,你的孩子已經長大了,有獨立的思考,自己的見解,他不想在依附父母,可又離不開父母,在這雙重矛盾下,孩子的內心是波瀾起伏的。

    因此,在聽到孩子給你說這句話時:

    一、不要動怒,以平常心和他講解,告訴他作為父母管著你,是對你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 48 # 育鄰人

    家庭教育“家長憑什麼管孩子?”

    “家長憑什麼管孩子?”是一個高深莫測,但又不得不正視、直面面對的問題。如果理清了“家長憑什麼管孩子?”也就解答瞭如何進行家庭教育,怎麼做好家庭教育的問題。“家長憑什麼管孩子?”憑年齡、個子、力氣比孩子大?憑走過的路程比孩子走的遠、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都多?憑家長比孩子擁有更多的社會生活經驗、更智慧?這些內容都是,也都不全是。那麼,家長到底憑什麼管孩子呢?

    監護人,是指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一切合法權益負有監護職責的人。包括:法定監護人、指定監護人、遺囑監護人、委託監護人。家長就是孩子成長曆程中的法定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第一法定監護人就是父母,如父母死亡或者無監護能力的,按順序由以下人員擔任:①祖父母、外祖父母;②成年的兄、姐;③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監護人的職責包括人身監護和財產監護兩方面。對未成年人的人身監護,以教養、保護為目的。對被宣告為無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以保障其本人及社會的安全,並促其恢復健康為目的。至於財產監護,監護人得依法管理被監護人的財產,代理監護人為法律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監護人在行使財產管理權時,得為被監護人的利益而使用或處分,但對不動產的處分,在許多國家的法律中是加以禁止或嚴加限制的。為了防止監護人利用監護關係侵害被監護人的權益,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監護人不得接受被監護人的財產。有的國家在法律上還特設監護監督人,以保證監護人依法履行其職責,在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利害有衝突時保護後者的權益,並設有監護法院等專門機構。

    自然和法律賦予了每個生命平等享受生活的權利,但是法律將孩子定義為“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他們需要在“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下完成生命活動,並從中得到成長曆練。家長就是帶領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並且需要陪伴引導孩子從“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成長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那個人。家長是幫助、引領孩子成長、成才、成人的人,監護孩子成長是自然和法律賦予家長的神聖職責所在。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就是賦予人們適應生活的智慧。盧梭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通俗地講教育就是成年人用自身的言行習慣影響孩子的成長,教育就是人點亮人、點燃人的活動,是孩子通過模仿獲得成長經驗的活動。教育活動傳承人類文明,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是人們不斷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教育活動傳承的智慧成果如果恰好能夠應用到某項社會生活實踐中,它就如同給農作物“追肥”那樣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教學內容未能針對性的解答某些生活中的問題,那它也培植了人類社會成長進步的土壤、提升了國民素質。也就是說針對性強的教育如同“追肥”,而通識教育就是為提升社會整體文明生活水平培土。

    世界上最好的老師在哪裡?在家中,父母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老師。父母是每個人成長曆程中真正的啟蒙老師,是無私陪伴著孩子從“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成長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而從不計較回報的老師,是唯一從物質幫助到精神陪伴全方位提供幫助的老師。古人講:“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父母是唯一從基因遺傳、生活習性到文化素養全方位影響孩子的老師。

    父母賦予孩子生的希望,生命之始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父母,父母是帶領孩子降生到人類世界的人。俗話說:“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的孩子降生之時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們沒有財富多寡的差別、沒有信仰差別,無貧富、貴賤之分。但是,他們都擁有生命之中最重要的領路人——父母。父母賦予孩子生命成長的源頭,指引孩子們邁出人生旅途的第一步。生活的每天都在做選擇,選擇吃什麼、穿什麼、幹什麼、和誰做朋友。但是,生命中唯一不能自主選擇的就是父母。孩子在家庭中學到的東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內容,後續的學習成長就是在此基礎上新增血肉。

    CCTV那則感人的公益廣告“媽媽,洗腳!”媽媽給奶奶洗腳,小小的兒子就能學著打盆水要給媽媽洗腳!這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影響,父母是孩子成長生活中最好的老師!父母是當今社會中唯一沒有機構頒發職業資格證的職業,但它確實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職業,自從生命誕生的那一刻就開始了。作為父母,好壞並不以學歷的高低、擁有財富的多寡來界定,界定父母好壞的唯一標準就是他們通過自己的言行示範培養的孩子是否能夠超越他們自身、成為為社會建設作出積極貢獻的人。

    成為孩子成長學習的榜樣是為人父母最好的策略,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將深深影響孩子的成長。因此,父母在生活中以身作則、做好引導孩子成長的榜樣,父母在生活中的任何細微行為都會成為孩子模仿學習的物件,進而影響他們的成長。父母給孩子生活行為的榜樣是在潛移默化中樹立的,是在家長無意識的情況下對孩子造成影響的。因此,作為父母在教導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做到“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比如要求孩子做到早睡早起,那就需要在與孩子約定的睡覺時間大家都去睡覺【比如21:00】,如果實在有工作沒有做完,那麼您可以等孩子睡著了起來加班,而不是您在加班的時候影響孩子的休息;比如要求孩子文明用語,那麼就需要父母從自己開始將文明用語落實到生活實踐之中【最起碼是有孩子在身邊的時候做到】,同時請孩子參與到文明用語的互相監督活動中。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生產、生活更有效率。如果希望孩子能夠出類拔萃,成長方式與眾不同,那麼就必須明白一點:童年所養成的成長習慣決定著人生的未來。孩子成長的習慣包括飲食習慣、作息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語言習慣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之中通過父母的言行示範所承繼的成長習慣,這些習慣將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童年是人一生之中最易被教導的時期,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學習“專家”,他們天生對世間萬物充滿好奇、對任何事物都沒有抗拒之心,遊戲就是孩子們最樂於接受的啟蒙教育方式。“諾貝爾獎”是全世界上地位最高的獎項,“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一直被人們所崇敬。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記者問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裡,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的呢?"這位白髮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 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麼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裡學到了什麼呢?"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裡,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孩子學壞容易學好難,個人的成長習性一旦養成,想要扭轉、改變會比做任何其他事情都更為困難。父母是孩子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的啟蒙老師,啟蒙教育就是從培養孩子成長學習的行為習慣開始,只有從小養成了樂觀積極、勤奮好學的學習成長習慣,才能使孩子受益終身。促進孩子學習成長就是在孩子行為習慣上“逼”他們一把,引導他們養成好閱讀、勤思考、愛探索、善合作的積極學習成長習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出生之時第一次見到的人就是父母,孩子學習中的首任老師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長時間最長的是父母。說到影響,父母是對孩子的影響從遺傳基因到學習、生活無所不包,父母每時每刻都在用自己的言行示範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事、那些事情是安全的、生活中應該注意遵循哪些行為準則。培養孩子是父母生活中最核心的工作,古有“孟母三遷”培養了一代大儒——孟軻;“曾子殺彘”告訴我們如何教育孩子言而有信、誠實待人。我們當然無法做到像孟母、曾參那樣,但是他們絕對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愛迪生8歲那年上學了。他不僅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才能,反而常常會使老師恩格爾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術課,老師在講解數學題,愛迪生突然向老師發問?“老師,2+2為什麼等於4?”老師覺得愛迪生又笨又調皮,他反問道:“不等於4難道等於5?”愛迪生很想弄明白數字的奧祕,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問老師:“2+2為什麼不可以等於5呢?”老師恩格爾大為惱火,他厲聲訓斥道:“愛迪生,你故意搞亂,給我滾出去!”愛迪生遭到責罵,委屈地奔出教室。 

     愛迪生回家後告訴媽媽:“媽媽,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師卻罵我。”媽媽聽了兒子的敘述很是生氣,他找到學校:“恩格爾先生,你作為一個教師太不瞭解學生的心理。”恩格爾說:“我只管教書,不管什麼學生的心理”。愛迪生母親說:“你這樣教孩子,孩子怎麼學得會?”這位老師帶著愛迪生到一位有名的醫生那裡,請他檢查一下愛迪生的頭腦,因為愛迪生的腦袋是扁的。這位醫生檢查後說:“裡面的腦子壞了。”恩格爾告訴愛迪生母親:“你的孩子又笨又調皮,不管我怎麼教,他都學不會。我不願意教這樣的學生。”

     結果,愛迪生離開了這所學校,由媽媽教他讀書。愛迪生母親曾經當過小學老師,是個知書達理的人。他給兒子講文學、歷史,講許許多多科學知識。當同齡的孩子還在讀童話的時候,愛迪生已開始閱讀《英國史》、《大英百科全書》等大部頭著作。在母親的辛勤栽培下,愛迪生的求知慾越來越強,他一邊讀書,一邊在地窖裡建起了一個小實驗室。雖然家境貧寒,他沒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接受系統的正規教育,12歲那年到火車上當了一名報童,但母親已在他幼小的心田裡播下了科學的種子。經過長期刻苦鑽研,他終於成為最著名的大發明家。他一生為人類貢獻了一千多項發明。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家庭教育對個人人性的影響具有早期性、全面性和深遠性。家庭生活的每一個元素、每一個環節,都是教學的素材和行為實踐案例,家庭生活是人性形成的基礎。簡言之,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養育人性來達成人生幸福,養育人性是家庭教育的終生使命。教育不僅僅侷限於知識、課本,更需要全面提升個人適應社會生活的綜合能力,課本是對生活智慧的總結和彙編,最終仍然需要回歸到生活實踐之中。

  • 49 # 穎視館

    如果讓你肆意妄為,那麼社會沒有好人

    我認為 平時對孩子的管束不能太過於嚴格,孩子大多數都存在逆反心理,你不讓他做什麼,他非要做。我覺得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如果孩子的做法確實不對,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有耐心的去告訴他這樣是不對的,你應該怎麼做,而不是大聲呵斥他。平常要多和孩子溝通,溝通很重要。

  • 50 # 海韻敏語

    從“你憑什麼管我”這句話就看出兩個焦點:一是家長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不和諧;二是看出孩子和家長分離時間很長,孩子已經到了叛逆期。

    家長該怎樣回答孩子的問題,這是人的本能。我認為如果親子關係不和諧,就要注意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平時多和孩子溝通,多陪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以增進親子關係。並潛移默化讓孩子感受到說話要注意方式,和父母說話更要懂得尊重。

    其次,家長在孩子有錯誤管教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語。如果真的是長時間沒有和孩子在一起,親子之間產生了隔閡,那就更要注意教育方式了。可以不回答,只默默離開,其實是最好的回答!

  • 51 # 李甜記

    對於這一問題,我認為需要從家長和孩子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你憑什麼管我”,那麼你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叛逆期嗎?這個時期的孩子很敏感的,他認為自己長大了,不需要父母的干涉,包括一些生活上的,學習上的,朋友之間的結交等,父母偶爾的嘮叨與關心被認為是處處管著他,不給他自由,所以他就反駁了這句話,同時呢說出這種話的孩子,也證明了他的家庭教育也欠缺。

    站在家長的角度,孩子會反駁這麼一句話,是否你平時對他的關愛疏忽了,不夠用心,讓他覺得自己在你的心裡可有可無,而且得不到你的關心,因此他做任何事不去徵求你的意見,甚至不跟你說,讓孩子與你的距離越來越遠。

    對於這種情況,父母是最大責任的,首先孩子說出這種話,對長輩是一種不尊重的行為,證明父母的教育欠缺,這種事不能急,要慢慢開導他,讓他感受到你們的愛,你們的關心,跟他講道理,一步一步來,有著父母的關愛比什麼都暖。

  • 52 # 惢蕊

    孩子說這句話,說明當時的父母和孩子的情緒肯定是都非常激烈了,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先冷靜下來,不然這樣下去,很可能就是矛盾衝突加劇,我們可以嘗試著到陽臺去冷靜一下,避免跟孩子繼續正面接觸,之後再解決問題。

    冷靜下來之後呢,首先,我們要了解,為什麼孩子不想要你管?

    一般來說,當孩子感受到壓力比較大,不懂得如何釋放的時候,就會本能地反抗家長,這是孩子潛意識裡在釋放壓力。

    孩子不想讓管,那家長要不要管呢?從表面上來看,孩子似乎是在為自己的錯誤言行強詞奪理,甚至對我們向仇人一樣惡語相向,但事實往往並非如此。

    家長需要用成長型思維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動機,而不是簡單地批評否定。

    “管”本是家長對孩子的關愛和義務,但有時候管得不對、管得過度,就會讓孩子感受到束縛和壓力。拿捏好“管”的度和方法,才是問題的關鍵。

    其次,判斷“你別管我”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大多數孩子說“你別管我”的時候,是因為孩子在特別投入,專注地做眼前的事情,然後覺得被打斷了情緒就流露出來了。

    有的孩子說“你別管我”,卻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或者引起父母的注意。

    還有的孩子,特別是年齡相對來說比較大的孩子,他說“你別管我”的時候,可能是父母平常的行為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可以被信任的。

    這些種種的含義需要我們去挖掘,最好的辦法就是多關注孩子,多溝通,談談感受。

    總的說來就是孩子長大了,或者是父母的家庭教育模式沒有與孩子的成長相匹配,這個就需要父母不斷地去學習和提升了。

    第三,孩子說“你別管我”,其實並不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父母要認真觀察,積極地應對,對孩子的成長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我們要反省一下自己,我們的言行舉止是否起到了模範作用?和孩子溝通時的態度、語氣又是怎麼樣的?清楚孩子的心理變化,調整好心態,改變我們的教育思路,不能實行“棍棒”教育。要與孩子建立助益性的親子關係,消除和孩子之間的隔閡。

    “別管我”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一種表現,這是一個是培養孩子良好品質的機會。

    我們要學會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言行,平等地與孩子溝通。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認同和接納了,我們與孩子的衝突也就少了。

    說教、講道理的效果遠遠沒有孩子自己體會出來的好,我們要避免由我們來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而是要讓孩子自己去體會。

  • 53 # 使用者趙海龍

    “你憑什麼管我?”從就這句話來講,他心裡就有點不服氣,不給我一點自由, . 而家長都有望子成龍的心理,怨不得自己孩子在學習方面,無論哪一科都比人強,無論做什麼事都比別家人的孩子有能力,到後來升學考試能考取一個重點大學,能出人頭地,這種急切的心裡在作怪。那種父母仍然堅持從小學到高中對自己的孩子嚴加管教,甚至連幼兒園也不放過。這就出現開頭的一幕。

    對於“ 你憑什麼管我”這類孩子。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解決:父母要心平氣和的對孩子講,你是我的孩子,我不管你誰管你呀,不過我對你的嚴格要求太死板,太教條了,沒有給你一點自由,我確實有望子成龍的心。再說我比你有知識,有文化。當你做錯題的時候,給你講了一遍又出現錯誤,我太激動了,忍不住的發脾氣,還光想嚴管,以後要改改這個壞脾氣,再對不會的問題,態度和藹,耐心細緻地給你講解清楚明白。這裡我還想說,一定不能玩手機遊戲,給你玩的時間。如:交朋友啊、體育活動、畫畫、唱歌、做遊戲等各種活動。孩子也要靜下心來想一想,為什麼父母要管我們?特別是當我們打遊戲機時,j666jjjjk都非常生氣,它跟傳銷一樣有癮,當有癮了任何人都關不了,忘記了學習,忘記了一切。難道說家長不該管一管嗎?孩子有什麼不聽家長的話呢?

    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不要管的太嚴太死,給他們空間和自由。孩子一定要把自己的壞脾氣徹底的,乾淨的改掉。家長和學生不就能接受下來了嗎?

  • 54 # 快樂的生活需要創造

    孩子這樣說肯定是不服氣父母管自己管的太緊了,但是作為父母一方認為孩子就應該時時刻刻的要壓制著不管什麼方面什麼事都應該父母來主導判斷抉擇,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把他們的自由權選擇權和主導權剝奪了,當孩子越來越大的時候他們叛逆期越來越嚴重,就會反抗,就會說你憑什麼管我,而我們父母總是會把我是你爸媽或者我是生你養你的人放在嘴巴上去反駁他說的話,往往忽略了去找孩子為什麼會說這話的原因,後面讓孩子變得越來越難以和父母相處,越來越叛逆,我們做父母的應該以交朋友的方式和孩子相處,給他們一些空間讓他們也有自己的選擇和做主的能力,讓他們願意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做一個讓孩子敬佩的父母!做到讓孩子認為我的父母是信任我的,而不是我一說什麼就會否定,一點事就會主導或者壓制著,這樣孩子才會更好

  • 55 # 食瓜老師

    憑什麼管?乾脆利落的告訴孩子。你現在吃我的,喝我的,住我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就可以管你。有一天我老了,我吃你的,喝你的,你讓我幹啥我幹啥,我聽你的。想擺脫現狀,先忍忍,好好學習,總有一天你會實現管我的夢想。

  • 56 # 青春期教育說

    憑父母是監護人,有責任要管,憑父母的愛,有義務要護。監管保護是父母的責任,但是要讓孩子明白事理,父母為什麼這麼做,不是為了行駛手中的權力,而是真正是為了他好。

  • 57 # 洪江自語

    你憑什麼管我?這話問的好像理直氣壯!憑我是你爹!憑我是你娘!生你、養你、管你。那是我的義務和職責,人家過路的為啥不管你!

    再慢慢跟他講道理,孩子會接受的。

    對於這種態度的孩子應該底氣十足的跟他講,爛瘡還得用猛藥。始終柔柔對他講道理起不了多大作用。

    虎媽狼爸雖不適合所有孩子,但柔情似水的說教我感覺對某些孩子也是作用不大。所謂的因材施教就在此吧。

    總之,我認為對待這樣的孩子要剛柔並濟,軟硬兼施,猛打加安撫,效果會不錯。

  • 58 # 馨香智慧

    1、把自主權交給孩子,ta有自己的人生,不用家長事事操心,事事包辦,會讓孩子反感。

    2、讓孩子自主制定學習目標和規劃,在旁邊稍加輔導即可。

    3、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適當放權。並且表示:我早就在等你說這句話了。

  • 59 # 老德育

    孩子說出“你憑什麼管我?”這句話,家長該如何迴應孩子才能接受?

    首先,如果是成年人,不會對家長說出這樣的話,同樣,如果是幼兒,也不會說出同樣的話。孩子說出這句話,說明孩子正處於逆反期並且當時的情緒不好。

    孩子處於青春期,或多或少會有逆反表現,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對事有自己的想法,不願意在父母翅膀的呵護下成長了,想“單飛”了。這個時候,父母如果還用以前對孩子的老方法進行教育,難免會引發孩子的逆反情緒,說出上面的話。

    那麼,家長該如何面對這個問題呢?當面爭論顯然是不妥的。周星馳的電影《長江七號》裡,周小迪也對爸爸說過這樣的話,周星星說“好,我不會再管你,永遠也不會再管你!”,可當小迪真正失去爸爸後,內心是十分懊悔的。逆反期的孩子,即便你說得對,他也是聽不進去的。可以嘗試當真不管他,讓他自己體會。比如:好,既然我管不著你,那我就不管你了,你的事你做主吧。然後和孩子劃清界限,包括吃穿住行,當他有任何需要的時候,要反問他,“我憑什麼給你?”並不是真正不管他,而是讓他遭遭難,自己琢磨琢磨。不經歷苦難,就體會不到什麼是幸福。

    另一種方法就是“借物罰人”,如:拿起身邊一個布娃娃,一邊揍他,一邊說:“你吃的飯誰給你做的!誰養你這麼大!養出個白眼狼!叫你不懂事!”一般在場人看了都會引申到自己,並覺得“還好不是我”。

    以上兩種方法用好了,孩子會有變化,但如果用不好,孩子會更對立。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冷處理,等孩子平靜下來後,通過談話,啟發孩子、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比如,一家人閒下來時,談談孩子小時候的故事,談談家長帶孩子的趣事,談談家長工作的艱苦,談談受過的委屈和自己曾經的理想,談身邊孝敬父母的榜樣,談不孝不養的敗類等,既談正能量的榜樣,又談負能量的弊病,談的多了,見的多了,孩子想的就多了,是非觀念就樹立起來了。當孩子認識到哪是對的,哪是錯的的時候,說話就不會這麼任性了。

  • 60 # 南海先生

    很明顯,你的孩子與你有矛盾,有情緒,你可以不急於回答這個問題,更不要發火抵制他,你可以靜一靜,想一想,慢慢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你對孩子的管理使他產生了反感,現在的重點是要如何重建關係。如果不解決好關係問題,你無論說什麼也是沒有用的。建議你:

    一是先自己好好反思一下,平時對孩子的管理方面有哪些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有哪些雖然內容對但是說話方式不對,讓孩子難以接受的,要想到,叛逆期的孩子正處於獨立期,他們在心理上都不成熟,不樂意接受別人的指揮和指點,特別需要大人對他的尊重。

    二是把自己身架放低一點,說話語調柔和一點,緩慢一點,以一個朋友的身份與他心平氣和的交流,內容最好不要從學習、做人方面開始,可以從他平時感興趣的方面開始,慢慢的再談一些你想談的內容。千萬不要老是把自己當一個不得了的家長,居高臨下的以教訓的口氣與孩子講話,這樣搞,沒有一點好處,對孩子只能是起到反作用。所以,你不能意氣用事,學會心平氣和的溝通。

    三是發揮第三者的作用,利用他的老師、同學或與他關係好的親戚朋友,委婉的把自己的觀點傳給自己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理解自己的一番苦心,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他的關心和呵護,體現家長對他的前途的關心,對孩子未來的期望。

    總之,要學會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用適合對方、易於對方接受的方式與孩子溝通,達到既解決問題又增加感情的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善惡終報,影響的是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