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 # 止水如心
-
82 # 麥嘟影視故事匯
這個從歷史小說看,越久遠人物的戰鬥能力越強,所以這麼看水滸好漢就絕對不行了。
我們再看看實力對手軍師,諸葛亮和吳用對比,你感覺吳用是諸葛亮對手嗎?
在看武力值呂布、關羽、張飛、趙雲等人,梁山上有哪一個可以打的過。
所以說,梁山好漢的實力對比三國的還是差很多的。
-
83 # 無悔玄夜
這個問題不用想,肯定是三國時代的將領能贏,必須贏!
三國時代的將領畢竟都是戰爭打出來的,系統的學習過兵法,陣法,是正規的兵家出身。
而梁山好漢其實算不上正規軍,只能說是一群佔山為王,劫富濟貧的“好土匪”,不動真格的就算了,真動真格的,梁山那群人絕對不行。
玩笑話來一句,就比如梁山裡面關勝是比較厲害的了,但是三國裡面有關羽啊,關勝敢跟關羽打嗎?欺師滅祖嗎?
而且三國時代可以說魏蜀吳任何一個對上梁山時期的宋朝都一點不虛,這是要讓宋朝一打三的節奏?重要的是三國時代人才輩出,而那時候的宋朝都用上梁山這樣的雜牌軍了,哪還有什麼大將可用?
-
84 # 周立聖
假如兩夥人真的遇到了!我相信108將能贏!首先是武器對比,然後人的智謀對比,然後是武功對比!三國的將領根本無對抗之力!就算三國最厲害的軍師和大將,也根本打不過樑山108人
-
85 # 小姜老薑
如果讓三國的將領和軍師隨便選出108位,對戰水泊梁山的108位,那麼,贏的一定是三國。
首先,就拿軍師來說,諸葛亮、徐庶、郭嘉等就不是吳用、公孫勝等比擬,不客氣的說,這些人之間有天壤之別。諸葛亮、徐庶、郭嘉、陳宮等指揮的是國家的正規部隊,而吳用、公孫勝等指揮的是一群烏合之眾。
其次,就武將來說(梁山的可能根本就不能稱之為將),三國時期的呂布、張遼、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曹仁、夏侯惇等等,哪一個不是具有萬夫不當之勇,而梁山泊的100多人,在戰方臘的時候死亡慘重。
最後,再來說一下領導者,就劉備一個就可以甩宋江幾十條街了,此外,還有曹操、孫權二人。
-
86 # 我喜歡看到你最美的
沒有可比性,首先是格局,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幾乎都是帶兵打仗的將軍,都是在腥風血雨中磨練出來的,有兵團作戰實際經驗的領導者。水滸傳中的人物大多是草莽英雄,單打獨鬥居多,突出個人形象,寥寥幾個具有領兵經歷的的好漢,也是情商智商低下受排擠沒活路的,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軍事素質和政治涵養。另外就是能力問題,三國演義中戰將軍事指揮和個人作戰都要比水滸傳中好漢強很多,千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何種英雄氣概,所以,如果時空穿越,三國英雄和梁山好漢真的打起來,梁山好漢打不過三國英雄。
-
87 # 傲骨天下
當然三國含金量高,會戰勝梁山。不過也奇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朝代久遠,時代不同,如何比較?無論三國或梁山,能與現在的士兵比嗎?一個士兵一挺機槍,全都給他們幹掉不是嗎?
-
88 # 武漢攝影師杜威
一個周瑜大都督能滅梁山水泊,一個趙雲單挑一百零八將,三國名將如雲,多少名將又稱為別人揚名立萬的墊腳石,水泊梁山怎麼能比。
回覆列表
如果讓三國時的將領和軍師隨便選出108位,和水泊梁山108將打一架,誰會贏?為何?
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比較,有橫著比、豎著比的說法。咱們不妨分成下列幾個方面,對於《水滸傳》、《三國演義》兩本書作個比較。
一,總體印象比較《三國演義》的人物,幾乎都是在全國各個戰場上南征北戰、東擋西殺打出來的超一流,《水滸傳》裡的人物,幾乎都是小範圍的人物,儘管名聲挺大,但大多都缺乏實戰經驗和磨練。
如果非要說《水滸傳》值得讚賞的戰鬥,也就是後半部書,水泊梁山的人馬接受招安以後,征剿方臘、王慶、田虎,平遼東,或許還可以算作真正的戰鬥。即使這些戰鬥,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也是很短暫的,激烈的、持續不斷的戰鬥很少。
而《三國演義》裡的人物,可就不同了。如果說《水滸傳》主要描述的是戰鬥,那麼《三國演義》描寫的,則主要是戰爭。戰鬥和戰爭,儘管都是打鬥,但意義則完全不同。
比如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從河北涿郡起家,經湖南、湖北,到江東,一直打到四川,這一路上,幾乎是步步驚險,處處殺機,哪一步走的都不容易。稍不留神就會命喪黃泉。而他們遇到的那些戰將,哪一個也不白給,都不是吃素的。呂布、高順、華雄、顏良、文丑、張遼、許褚、夏侯惇、徐晃------都是當時超一流的大將,全國聞名。
無論是曹操手下的人物,孫權手下的戰將,還是劉備所統率的人物,都有兵有將有參謀軍師。
二,戰術層面比較從戰術層面上說,《三國演義》裡的許多大將,無論是曹操陣營的曹洪、曹仁、典韋、許褚、徐晃、夏侯惇、夏侯淵、張遼等,孫權手下的周瑜、魯肅、甘寧、周泰、黃蓋、陸遜等,還是劉備手下的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馬超等,那可都是可以領兵打仗的統帥級人物。按照現在來說,至少也得封個上將、中將,再不濟也能像《亮劍》的李雲龍弄個少將噹噹。
再看看《水滸傳》裡的幾個頭面人物,有幾個可以帶兵打仗的統帥級人物?
林沖,東京汴梁八十萬禁軍教頭,說白了,就是個武術老師。理論上應該過得去,否則也教不了學生。從實戰上看,也屬於梁山上的高手。但總體上說,還是脫不了沒有大戰經驗這個窠臼的束縛。
盧俊義,那就是個土財主,小說裡寫的他挺厲害,實質上進了梁山當二寨主以後,也沒看出他有什麼能耐。
再看看水泊梁山幾個排名靠前的大將關勝、秦明、呼延灼、花榮、柴進、李應、朱仝、魯智深、武松、董平、張清、楊志-----哪一個可以擔當大將職責、鎮守一方重鎮?他們哪一個可以像《三國演義》裡的大將們關羽、張飛、趙雲、黃忠、夏侯惇、夏侯淵、張遼、許褚、周瑜、黃蓋、甘寧、蔣興、周泰、陸遜一樣,單獨帶領一支人馬攻關奪寨?
看看《水滸傳》裡,從宋江,到前面提到的排名靠前的大將關勝、秦明、呼延灼、花榮、柴進、李應、朱仝、魯智深、武松等人,哪一個有戰略眼光?好不容易出來一個有點戰略眼光的宋江,還是個一心想著“投降”的內奸。
四,戰爭難易度、想法從戰爭的難易度上比較,《水滸傳》的戰鬥場面,基本屬於幫派打群架、黑社會火併的水平,稍有點武功底子,就被人吹噓得了不得。遇到一點困難,水泊梁山那麼多人毫無辦法,只能到外面到處找所謂的“高人”。這高人來了以後,也只是解一時之急,後來就再也顯現不出他究竟“高”在哪裡了。很顯然,這些所謂的高人,無非就是有一點別人沒有的小伎倆而已。
如果說《三國演義》展示的是大兵團作戰場面的話,那麼,《水滸傳》則只能算是一夥把自己標榜為“劫富濟貧”的草寇,為了他們心裡各自的不同目的,殺戮另一個團伙的戰鬥。不是嗎?看看三大祝家莊,他們殺了一些什麼人。看看在李逵板斧下死的是些什麼人,就知道了。許多被他們這些英雄好漢殺死的,其實都是無辜的人,就連幾歲的無辜小孩子都沒放過。
看看吳用所謂的計謀中,算計的都是些什麼人,就明白這些所謂“殺富濟貧”的好漢們,做的都是些什麼好事了!
再看看《三國演義》的高人,每天究竟都在幹什麼。
諸葛亮,自從跟了劉備以後,從戰略佈局、戰術謀劃,到最後奪取漢中,治理蜀國,幾乎是全方位地發揮了他的特長,盡心盡力,一絲不苟,殫精竭慮。
荀彧,從給曹操出那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戰略方針,一直到他給曹操坐鎮後方,治理朝政,提供後方糧草、輜重,也都是全方位的大智慧。
孫權手下的周瑜,肩負著統兵大都督的職責,孫權對於外面的事務,純屬兩眼一抹黑,幾乎都交給了他一人負責。周瑜病逝後,魯肅承擔了周瑜所有的職責外,又承擔了關係到吳國全域性的大戰略規劃的任務。
看完《三國演義》裡那些經天緯地的高人以後,你再看看水泊梁山上的軍師吳用,除了出一些餿點子、陰損招數以外,哪還有一件事謀劃得滴水不漏?吳用究竟是能和諸葛亮、荀彧、荀攸、郭嘉比,還是能和龐統、周瑜、魯肅、法正比?
至於公孫勝,那就是一個神神道道的人物,水泊梁山該用他的時候,他總不在;不需要他時,他每天都在梁山上打坐,不知道他心裡究竟在盤算什麼。
五,從舵手級人物比較比完大將、軍師,咱們再看看主公級別的大人物。
宋江,一個鄆城縣小押司,連官員都算不上,就是一個抄抄寫寫、掌管文書的小吏。憑著家裡是土財主,每天除了花天酒地吃喝玩樂,就是招攬一幫落難的所謂英雄、好漢(其實大多數屬於地痞、流氓、流串犯),竊取了“及時雨”、“呼保義”的名義,沽名釣譽,招搖撞騙。本來絕對不想上梁山、當草寇,但命運偏偏跟他過不去,硬是擠逼著他去梁山入了夥。假如從此一心一意運籌梁山,或許也會有點出息,即使最後讓官軍剿滅了,也能落個義薄雲天的好名聲。萬沒想到,他上了梁山,原來不是為梁山好,而是來給水泊梁山拆臺的。致使紅紅火火的水泊梁山,很快就走上了毀滅的死路。結果是死的死了,亡的亡了,逃的逃了。
孫權儘管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但一出道,就有父兄打下的江東大片領土讓他接管,生來的富貴命。
劉備,境遇稍微差點,“織蓆販履”之輩。但人家出身高貴呀,漢景帝玄孫、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大漢皇家血統。
宋江別說和曹操、孫權、劉備比,就是和那幾個失敗了的人物,袁紹、袁術、張繡、董卓、劉表、劉璋、張魯比,他能比得了哪一個?
六,從人物整體素養上比較本來想讓他們比較一下素養,但一想還是算了,就比較一下兩部小說里人物的“情義”吧。
從“情義”上講,曹、劉、孫三個軍事集團裡,互相征伐多年,但說起兵敗投降的人還真不多。大多數戰將都表現了大無畏的精神,一人不事二主。特別是關羽,義氣沖天,曹操當年下馬金,上馬銀,又是贈他漢壽亭侯,又是美女,然而一聽到大哥劉備的訊息,立刻打馬就走,過五關斬六將,誰都攔他不住。曹操集團、孫權集團的大將大多數也同樣表現出團結一心的群體觀念。
我們再看看《水滸傳》裡的好漢們,一言不和,便露出了面目猙獰的地痞嘴臉;兩句話不對,就舞刀弄槍、窩裡鬥。充分暴露了這就是一夥沒有道德底線,蠻橫無理,沒有做人水準,只會以大欺小的社會渣滓。裡面有放火燒寺院殺光僧人的張青,做人肉包子的孫二孃,不分好壞什麼人都殺的李逵等。
最有休養的,也不過就是上山前當過土財主的人物。比如盧俊義、柴進等人。
七,兩部小說的作者《水滸傳》作者施耐庵,《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有意思的是,這竟然是師徒兩,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施耐庵是羅貫中的老師,羅貫中是施耐庵的學生。這倒符合一句古語:“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意思是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倒也符合歷史發展大規律。
《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但據說羅貫中也參加了該小說的創作,但主要的構思、主筆肯定是老師施耐庵。
當然,從“尊師重道”角度說,我們不應該貶低老師施耐庵先生,也不應該故意抬高學生羅貫中先生。每個人對一件事的看法、想法不同,有人寫東西喜歡細緻描述,有人寫東西喜歡巨集觀大場面;有人喜歡從微觀上仔細刻畫,有人喜歡從大處著眼、大刀闊斧------從文學角度上看,各有講究、各有利弊,也各有特色。從讀者角度分析,有人喜歡《水滸傳》,有人更喜歡《三國演義》。
不過,我個人認為,或者說個人偏好,還是《三國演義》,但也不牴觸《水滸傳》。畢竟兩部小說寫作的時代背景不同,描述的場景也各異。總之,兩部小說都是中國古代巔峰之作,只是寫作思路不同而已。
說完這些以後,難道還需要選出108個人,一個一個單獨比試嗎?
我個人覺得,題主讓《三國演義》的大將、軍師和《水滸傳》的大將、軍師比較,那就不是在比高低、打擂臺,而是在糟蹋人家《三國演義》的人物。羅貫中老先生如果看到這個問題,估計非得氣得發昏章第十一,從墳墓裡爬出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