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41 # 青荷夏雨

    不是老人都情願去投子女,而現在子女在外打工的居多。大部分是子女需要老人給他們當免費保姆,接老人去繼續為他們當牛做馬看孩子做飯做家務。有的年輕人孝順,在老人貢獻了一輩子需要照顧時,讓老人住在一起的,陪護老人方便。有的年輕人,用罷“免費保姆",看老人沒利用價值了,又將老人棄之於老家,不管不問。老人一切為了孩子,老了住在兒女家迫不得已,卑微的看著兒女臉色活,還失去"尊嚴"了?受年輕人嫌棄?

  • 42 # 一心一意仙人掌

    普通老人投靠在大城市的子女,是一種正常現象,一般情況下,只要老人能自己照顧自己,都不願上大城市麻煩子女,給子女增加負擔;因為在老家有地,糧食,菜可以不用買,很少花錢,可在城裡處處花錢,除非是身體很差或孫輩需要照顧老人才會到大城市投靠子女,是應該的,子女應該盡到自己的孝❤。

  • 43 # 採風東籬下

    像我們這樣,退休有6000元的退休金,在三四線城市都可以過得很好很好,毫無後顧之憂。最怕自己的身體一旦有問題或者急病,比如心肌梗塞、腦血栓、摔倒等,如果不是這些危險的病,生活是很自由的,何必要去麻煩年輕的一代呢。年輕一代,他們有他們的生活,他們有他們的事業,我們都知道最好不要去幹擾他們。

    每個家庭都有一本難唸的經。無論是什麼情況,老一輩到城市兒女家去住、去養老,這也什麼丟人,作為老一輩的、作為年輕一代的,也不必要為老人家年紀住哪裡而糾結、而煩惱。

  • 44 # S黃青松

    謝謝邀請!獨生子女家庭的女母退休後不投靠子女靠誰呢?假如子女在大城市,父毌僅有此-個兒子或女兒,-家人團聚心須投靠子女。這是正常情況。我也是外地退休返滬投靠子女,戶口才遷到上海的,我們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老人投靠在大城市的子女,這是政策決定的,談不上“這是最無尊重的人生。”如果大城市子女不是獨生子女,老人退休後無法投靠。如果你是上海戶口支援外地建設去了外地,現在退休了符合條件也可返滬。總之,中國辦任何事都要靠政策,只有符合政府政策,事情才能辦成。

  • 45 # 春走

    我不這麼認為,人老了,總想兒孫繞膝,享受天倫之樂,怎麼能說成是最無尊重的人生,特別是我們國策實行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老了不和孩子一起生活,豈不孤獨老死,況且現在生活節奏這麼快,小夫妻要工作,家務誰做,孩子誰帶,誰接送,老人只要沒有病,這些小事是可以做的,我認為,一個家庭要有好的傳承,不要老的看少的不順眼,少的看老的不順眼,我們國家幾千年家庭文化要傳承,倫理道德要回歸本位,我不認為和孩子在一起就一定不好,老的要有老的樣,不要為少不尊,一個和睦的家庭才是老人所需要的,才是社會安定所需要的,

  • 46 # 荷和花

    寄人籬下的生活都是不好過的。

    如果老人有收入,可以在子女附近租個房子,生活中可以互相有個照應,因為不在一起生活,給彼此的生活留下一定的空間,那這樣的選擇應該是相對恰當的,如果老人身體健康能自食其力,那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如果老人沒有收入,那晚年生活將是一塌糊塗,在女兒家看女婿的臉色,在兒子家要看媳婦的臉色,出力也不一定能討好。兩代人的生活習慣有差異,在一起生活久了,肯定有摩擦,其實這也不是尊老愛幼的問題,也不需要道德綁架。

    再說身處異地,飲食習慣,風土人情,語言文化都各有差異,也沒有可以交心的夥伴,這一切都讓生活變得不如意,久而久之,心情鬱悶。所以不管怎樣,老年人在異地的生活都不是那麼美好的,但現在都是獨生子女,老人奔向子女生活是勢在必行的,所以儘量讓自己身體健康,就是不給兒女找麻煩,儘量生活獨立,就是老年人的幸福生活的開端。

  • 47 # 破繭蝶舞

    做人當自強!即便是普通老人,如果勤勞善良,子女還是很喜歡住在一起的!怕就怕的是任何一方沒文化有脾氣,那就雞犬不寧了!

  • 48 # 老不死的農民

    啊?!這是什麼話?不管是普通或不普通的人老了以後依靠兒女才是最可靠的,更是最正常的!血緣和親情無法分開!這不論農村還是城市!把住在城裡的人和住在農村的人分類也有點不恰當!

    當然,現在社會上的人有的是隻認錢不認人!肯老虐老不孝之人越來越多,子女把老年父母看做是累贅!甚至遺棄!但這終究還是少數人!

    其實人和人的情況不一樣,有的人喜歡和兒女一起過日子,有的人就喜歡自己單獨住!這和有面子沒面子應該沒有關係!

    和子女住在一起感覺很彆扭的家庭我認為不是正常的家庭!這都是父母子女或婆媳之間出現問題的家庭!這種家庭的家庭成員之間必須要反省!雖然金錢社會往往讓人親情淡漠,但是本人的素質是最重要的原因!沒有什麼可抱怨的!尤其是抱怨社會的人,你既然知道社會上的素養風氣有問題,那你為什麼還要跟著學?!?

    在這裡必須要著重地說一下,如果有社會不公正的問題那應該也必須和人民代表溝通,身為國家的公民有權力更有義務向人民代表提出自己的訴求!人民代表的職責就是代表人民向國家政府提出老百姓的訴求!現在是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當家作主,不應該像舊社會一樣出現背地裡罵皇上的事情!人民代表也要真正地負起責任,人民既然選了你,你就應該為人民辦事!不能只做一個空官架子!

  • 49 # 草籽愛泥土

    老人是否要和子女一起生活,要看兒女對老人怎樣、老人和兒女生活是否愉快,如果愉快,何樂不為?如果不愉快,何不獨樂?養老院是一個好去去處,尤其是獨生子女這一代的父母,有退休金的用退休金,沒有的兒女給養老費。

  • 50 # 鷹x眼

    我就是你說的那種最無助、最沒尊嚴的老人。但凡能幹動活,誰願離開故土投奔它鄉?可你不離開故鄉又能怎麼滴?都是計生戶,誰都是一倆個子女,子女或進城闖業或遠嫁它鄉,你只能孤苦伶仃的在農村苦苦煎熬,假若那天,你實在幹不動了,投靠子女,你就會深深的體驗到,被人嘲笑為“四不象"心裡是什麼茲味。那麼、什麼叫“四不象″呢?四不象就是有些人嘲笑進城農村老人的一種說法,意思就是嘲笑你這個人:“說你是農民不種地,說你是工人沒工資,說你是商人沒有錢,說你是文人沒有才″。當你聽到這些嘲笑,你也只能白生氣,難道你還能把說話的人囗封了?誰讓你是個“四不象"呢?

  • 51 # 葉脈與水235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應該是人類群居的基本準則。

  • 52 # 沐陽公

    基本贊成。準確地說是“有些老人”,而不是全部。

    有些老人投靠在大城市的子女家生活,幾代人相處得非常融洽、和諧、幸福;有些老人卻生活得一地雞毛、怨聲載道。究其原因,無非就這兩種:老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子女的生活和工作狀況。前者自有前者的道理,後者自有後者的原因。

    有些老人生活態度非常達觀,子女的生活因之存在而發生巨大改變:不再勞累、雞飛狗跳或沉寂無聲,而是心情愉悅、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是老人與子女能和諧生活的真諦。老人應該先是子女的老師、學生和朋友,然後才是父母和老人。否則,我們就是在耗費子女有限的精力,生活自然就會一地雞毛、怨聲載道。

    如今社會已經大大地不同往昔,孝敬老人雖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也不是沒有前提的。子女的生活拮据、生存壓力大,老人如果幫不上忙、就不要再去消耗他們有限的精力、體力,這會完全拖垮他們生活意識的。為愛而生、為愛而死,應該是我們這一代老年人具備的最基本的思想素養,我們為愛而生了他們,就不該再把他們拖進水深火熱之中,可能再也幫不上他們、卻可以獨自為他們的幸福祈禱。積極樂觀、看淡生死,在無限的愛中歸去,有何不妥?

    積極樂觀、看淡生死最為重要,這樣,我們自然會成為一個人見人愛的老人了!即便子女不在身邊,生活也會豐富多彩。就是將要結束這趟人生的旅程了、又有何恐懼的?這是到了遊玩在人間的我們該回家的時候了,家那邊比這裡還好。

    所以,老人投靠大城市的子女是個什麼樣的人生、並無定論,這首先要看我們是個什麼樣的老人、選擇什麼樣的老年生活,單純地要指望子女來照顧我們的殘生,那還有什麼可以讓人“尊重的人生”呢?

    自私是要付出代價的,豁達才會海闊天空。

  • 53 # 揚歌影視

    用“投靠子女”的說詞欠妥。子女有其義務丶老人有其權利。尊嚴也不是其子女給的。辛苦一生,撫養子女,本身就是父母的尊嚴,老了未必要看子女的臉色不成?!

    當然,“痴心父母古來多”,這從反面教育:天助自助者。“老本”是終身需要的。[中國贊][中國贊][中國贊]

  • 54 # 張老師說兩句

    投靠子女,換到陌生的大城市生活,肯定會有不適應,子女生活習慣、脾氣秉性也需要磨合,不過換個角度想想,也可以獲得更多機會、更多可能、更多樂趣和更有尊重的人生。

    如果是戶口意義上的投靠,比如父母投靠獨生子女落戶大城市的政策,對獨生子女的父母還是比較友好的。

    畢竟當年父母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年老了後需要養老,而子女的戶口到了大城市,父母就有機會投靠子女的戶口。

    這樣一來,父母就可以享受戶口上附帶的醫療衛生、養老服務、文化生活等資源是在小地方沒有辦法企及的。特別是投靠戶口可以獲得買房資格、買車資格、搖號機會等,這種機會是多少人羨慕不來的。父母投靠在大城市,可以開闊眼界,看看城市的繁華,享受城市的便利,接觸城市的資源和機會,開啟一段精彩的晚年。如果想要回老家養老,也應該尊重聽從老人的內心選擇。

    如果僅僅是在生活上投靠子女,依靠子女養老,可能還要給自己的子女看孩子。

    就是題目所說的最無尊重的人生大概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吧。

    確實有這種可能性。但從我自己的親身經驗來看,父母能放下自己的閒暇生活,到子女身邊來幫忙帶孩子,照顧生活,子女的心裡是懷著感恩之情的。也是想要盡全力把父母的生活安排好的。

    如果不是父母過來幫襯,夫妻兩人起碼一個人要全職帶孩子,或者花掉一個人的工資請保姆。多虧了父母在身邊,孩子有人照應,還特別放心。

    不僅如此,對於子女來說,每天上班可以跟父母打招呼,下班可以和父母說說話,吃一吃父母做的飯,聽一聽他們老土的嘮叨。

    說實話,在大城市裡,奮鬥拼搏的年輕人,其實很少人能有這種福分和優待。大多是與父母親人相隔萬里,可望而不可及。

    當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過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念,兩代人終究是兩代人。

    有的子女自己工作壓力大,收入也不高,一肚子怨氣無處發洩,沒少給來投靠的父母臉色看。這是為人子女的問題。錯過了孝敬父母、陪伴父母的日子,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一天,等到孤苦伶仃無人照拂的時刻,有他後悔的。

    還有的對父母苛責,認為這沒有做好,那裡乾的也不行。其實是依仗著父母,畢竟父母不會放棄他、拋棄他。缺乏換位思考,沒有從父母的角度看問題,老一輩的人,生活經驗、衛生習慣、養育理念都跟年輕人不一樣,老一輩的為你好,可能在年輕人看來是容忍不了的惡習。

    這種家庭矛盾的處理可以體現出兩代人的處事水平。如果僅僅因為在小事上傷了和氣,家庭內耗不斷,就真的傷了家庭的和氣和福氣。

    畢竟四代同堂、多子多福、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有福之家,是需要有福之人努力爭取的。

  • 55 # 隨緣放下朝霞滿天

    我父母就從農村到了大城市7年了,過著見山樂山見水樂水的生活,偶爾回趟老家,還住不習慣,每次都著急回去呢。

    這麼多年,我爸爸有一件耿耿於懷的事情,有一年我們村裡有一個長輩去世了,大家都在那兒幫忙,最後辦完喪事吃飯的時候,一個有名望的當老師的站起來提酒:“今天咱們在座的都是一個村的父老鄉親們,都是一家人,除了某某(我爸爸的名字)”。

    那名老師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家是外來戶,這麼多年,儘管我爸爸是一個忠厚老實的人,也為我們村所有去世的老人免費抬棺,但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們還是認宗認祖,不認得我們是誰。

    所以,我爸爸聽了很傷感,後來提過多次這件事,除去那名教師不會說話的成分,但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所以,如果我父母一直在農村,因為我和弟弟在外地工作,他們在老家是單門獨戶,也不能享受一大家子互幫互助的氛圍。

    也許我的弟弟也從小體味了我父母的不容易,再加上他的工作性質,不能常回來看望父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弟媳婦家境很好,我弟媳婦跟她的父母都很愛戴我的父母,於是多次動員我父母搬過去。

    當我奶奶去世以後,我父母搬走的事情就提上議程了,當時有很多不捨。

    沒走之前,我爸爸一年到頭開著三輪車趕集賣粉條粉皮,賣了三十多年了,有很多客戶,生意不錯,收入也很好,一下子放下還真不捨得。

    最後我弟弟回來,催促著把家裡東西該賣的賣掉,該送人的送人,才算大功告成。

    我記得他們上飛機的時候,我父母都熱淚盈眶,畢竟以後要踏上陌生的大城市生活了。

    我父母到了弟弟那邊,一直單獨居住在一套一樓的房子,房子也是三居室的,我弟弟一家一週都要過去住一下,週末我父母也去我弟弟那邊,有時也住下。

    我父母剛過去的時候,很不適應,因為太閒了,孩子偶爾才看一下,於是我父親想找工作,被我弟弟弟媳婦勸住了。

    後來為了打發時間,我父母又自創了撿廢品,開始的時候,偷偷地撿,後來撿我弟弟家的廢品,被我弟弟發現,又被勸了多次,終於勸住了,不過弟弟一家現在不丟廢品了,都贊起來,讓我父母去賣,體驗一下其中的樂趣。

    現在我父母很享受在那兒的日子,一早他們一起去跟著大部隊做操,晚上去跳舞,上午也逛逛也追劇,下午和晚上還在快手聽傳統文化的課,天天學習進步,心情愉悅的做老人。

    因為我弟媳婦一家經濟好,人也豁達,不在意我父母的吃穿用度,所以我父母過去以後,沒有花過自己帶過去的老本,還年年把我弟弟給的錢存下一部分,所以沒有經濟矛盾,因為不住在一起,再加上我弟媳婦特別寵愛我父母,所以也沒有家庭矛盾。

    我父母在大城市過著過著,過出滋味來了,去年回來的時候,一直嚷嚷著回去,說農村晚上太黑,蚊子太多,買菜不方便等等,說住在我家也沒有在她家習慣,反正就是喜歡大城市他們的家啦。

    個人覺得,如果條件好,老人投親到大城市,方便了子女的照顧,也能一家人經常團聚,也是不錯的選擇,具體情況,也要因人而異吧!

  • 56 # 勤勞的人誰都喜歡

    他們老了不投靠子女難道都投靠你了?你負責給他們養老送終了?我看你應該少提這些無聊問題。

  • 57 # 春潮晚舟

    “點點,快點吃,上學快遲到了!”張嬸催促孫女點點吃早飯。快7點半了,可點點仍不緊不慢,有一口沒一口地吃。張嬸急不過,直接拿過碗,準備喂。

    “說多少次了!讓她自己吃!”兒媳婦小云從房間走出來,正好看見張嬸手上的碗,一把奪過碗重重地摔在桌子上,黑著臉說,“你看你把點點慣成什麼樣子!這也不吃那也不吃,做事磨磨蹭蹭……”

    兒媳婦小云一陣訓斥,張嬸想解釋,還沒來得及,只聽“呯”的一聲,小云拉著還在哭泣的點點摔門而去……

    張嬸很委屈,自己無償地給兒子兒媳婦當老媽子,還動不動挨訓,過這種沒尊嚴的日子。想到傷心處,張嬸禁不住淚水模糊,愈是想在老家的老伴。

    張嬸今年60,3年前兒媳婦生下孫女後,她就到深圳來幫襯兒子照顧孫女,留老伴一人在家掙錢供小女兒上大學。

    張嬸是個農村老太太,沒什麼文化,兒媳婦是名護士。兩人在生活習慣,帶孩子觀念多有不同,自然衝突多。張嬸全憑老經驗,兒媳婦說要科學餵養。張嬸生活節儉,兒媳婦花錢大手大腳。張嬸吃飯簡單,兒媳婦說要營養均衡……

    張嬸是北方人,大大咧咧慣了,不注重生活細節,做飯也不好吃。兒媳婦是南方人,吃飯講究,既要營養均衡,又要瘦身健康。

    張嬸最愁的就是煮飯,經常不知道吃什麼。張嬸不怕辛苦,怕的是兒媳婦頭不頭臉不臉不吭一聲,屋裡冷得像冰窖。

    兒媳婦愛吃肉,張嬸每天變著花樣弄好吃的。可做出來的飯菜不是鹹了就是淡了,兒媳婦含沙射影,誰誰的婆婆做的飯就是好,色香味俱全還健康減脂。

    生活上還好說,最難過的就是作息時間的不一致。張嬸睡眠不好,又怕吵。可兒媳婦小云是個夜貓子,每天不熬到12點不休息。張嬸夜晚睡得早,好不容易眯著,衛生間嘩嘩的洗刷聲就把她吵醒。這一醒不當緊,一夜都無法閤眼。久而久之,張嬸血壓也升起來了。

    張嬸唸叨了好幾次,可兒媳婦依舊我行我素。有一次實在忍不住,在兒子面前訴苦。兒子和兒媳婦還吵了一架,兒媳婦說:“不願呆,可以回老家去。”

    張嬸真想回老家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又擔心孫女沒人照顧,只好忍氣吞聲。想著再等孫女大點,回老家再也不來了。

    去年春節時候我見到張嬸,她人老了一大截,頭上的白髮像蔥根,精神也明顯差了很多。

    題主說普通老人投奔到大城市的子女,覺得沒有尊嚴,這種現象也很普遍很正常。

    據統計,未來5年老齡化趨勢:2022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人數是2.67億。2030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人數超過4億。2050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人數是近5億,按人13億人,老人占人口總數是30%。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問題是個大問題。養兒防老,我們華人還是習慣和喜歡子女養老。可子女養老也暴露一些問題,最突出的就是父母沒有歸屬感,感覺自己沒有應有的尊嚴。

    如何解決矛盾,需要父母子女雙方的共同努力,和諧共處,方能母慈子孝,家和萬事興。子女一方要多關愛父母,尊重父母。父母一方也要擺正心態,正視問題,不怨不悲,具體說來:

    一,理解孑女,尤其是理解兒媳婦和女婿的不易,對他們不必苛求,畢竟咱沒生他也沒養他,他們沒有義務對咱好。

    二,裝聾作啞,不要斤斤計較。多幹活少說話,能不管就不管,兒孫自有兒孫福。

    三,培養興趣愛好,走出去,結交一些老年朋友。

    四,條件允許的話不要跟兒女住一起。

    五,開源節流,留點養老錢,以備不時之需。

    總之,記住一句話,父母的家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永遠不是父母的家。

  • 58 # 天賦九餅

    把鄉下的丈母孃接到北京散心,卻不想引來了貪便宜的孃家表嬸,在我家白吃白喝一個多月。最後丈母孃拿出2萬塊錢徹底斷了這門親戚!

    丈母孃被車撞了,萬幸撿回一條命

    2012年我們終於在北京買下了一間不到70平的二手房,有了自己的小窩,房子在四環外,交完首付,手裡就剩下不到500塊錢。首付是我倆上班幾年來為數不多的存款,以及兩家老人搜腸刮肚的貼補,勉強湊齊的。

    大約兩年後,一天,突然接到了媳婦老家的電話,她的媽媽在一次買菜回來的途中被車撞了,當時被撞出十幾米遠,人都昏迷了,已經被送去醫院了,我倆急忙買票回家,路上得知人已經醒了,很幸運除了腦袋上磕破了縫了幾針,並沒有太多的淤血,身上有幾處挫傷,卻沒有骨折。這幾年老人家報名了老年大學,一直堅持鍛鍊、練太極、練瑜伽身體柔韌度還是不錯的,加上當時車速並不算太快,算是撿了一條命。

    老人恢復得很快,一個多月後就出院回家了,理賠保險啥的也很快到位了,只剩下和司機扯皮賠償費的活扔給了律師,我們就商量著給老人接到北京來住一段時間,也當是散心了。

    媽媽來的時候我們開車去接,看著媽媽拉了個小車和一個大行李箱從火車上下來,車上大包小包地捆著一堆東西,光是雞鴨就有6只,還有一大桶雞蛋,說是鄉下散養的,臘魚臘肉乾菜啥的又塞了一大包,還有十幾斤土豬肉和三大瓶酒釀,塞了滿滿的一大後備箱。

    媽媽說她年輕的時候來過一次北京,去過天安門看了升旗,就回去了,沒想到藉著閨女的光又來了一次。

    回到家,媳婦一邊收拾東西一邊和她媽媽聊著家長裡短的事,一會兒說道大姨家的姐姐升了職天天加班,一會兒又說表嬸家的閨女不好好學天天逃課,還說鄰居家的小媳婦天天給婆婆吃剩飯,兩口子吵架都報了警,最後說道我們身上,囑咐我們錢要省著花,傢俱夠用就行,不必要的就補填,買這床幹啥,睡沙發就夠了,老家啥都不缺,別老往家寄東西,那些啥保健品的都沒小米粥養人。

    媳婦一邊收拾著冰箱一邊應和著,我也有一搭無一搭的插個話,她們用的鄉下方言很多我是聽不懂的,只能聽個大概,後來說到這次住院大姨、二姨、表嬸商量好了輪流來醫院送飯送菜,每次表嬸都是現去醫院食堂打飯,還得給自己打一份,卻是刷的媽媽的飯卡。

    週末我們帶著媽媽去北京周邊玩了玩,逛了故宮太廟,又去香山、八大處看紅葉,最後到了水長城泡溫泉,老北京銅鍋涮肉、炙子烤肉、全聚德、老莫都吃了一遍。

    那一年朋友圈還是個新鮮玩意,很多人在裡面發日常,我們也不例外,帶著媽媽拍了好多照片,都發在了朋友圈上了,結果被她表嬸看見了當晚就打電話給她媽媽,說媽媽好幸福,女兒嫁得好……前後聊了大半個小時,隨後媽媽還奇怪地說,平時她也不打電話啊,今天這是咋了?

    沒過兩天,媽媽又接到了表嬸的電話:“我下午就到北京,讓你娃來接我呀!”當媳婦拉著我開車去接表嬸的時候我還是一臉懵,這是怎麼回事?

    表嬸也沒空手來,拿了一包鄉下的土茶葉,用透明的塑膠袋裝著,上面還印著農業銀行的標誌。表嬸一邊把茶葉遞給我一邊招呼著我媳婦上車:“這也太冷了,我這衣服也沒帶夠,走咱先回家。”

    到了家表嬸東看看西摸摸,把屋子裡裡裡外外看了個遍,就差開啟大衣櫃了,隨後如同回到自己家一樣,盤著腿坐在客廳,抓了把瓜子就磕上了,還招呼著媽媽一起看電視。

    遠來是客,禮數是不能丟的,晚餐自然不能怠慢,帶著兩位長輩到樓下,找了家京菜館子點了不少硬菜,算是給表嬸接風。吃飽喝足,媳婦又問道:“您住在哪個酒店啊,我們送您過去?”表嬸一邊刷著手機一邊說:“酒店那麼貴定它幹嘛,就跟你家湊合幾天”

    媳婦撇撇嘴說:“我家就這倆屋子,您住這也沒地方啊,要不我們給您定個酒店?”表嬸還自顧自地說著:“我跟你媽一屋子,打個地鋪就行。你媽剛住醫院這幾天我可沒少往醫院跑,你也知道我這家裡一堆事,濛濛(她女兒)又不讓人省心,前兩天干脆讓她提前打工去了,對了你們都在北京呢,也給濛濛找個輕鬆點的工作唄。”

    媳婦一聽趕緊說:“我這剛換了工作還沒熟悉呢,可沒有什麼人能說得上話。”我剛要接話,媳婦拉了拉我的衣角,我趕緊閉上嘴。

    晚上表嬸還真就打個地鋪睡下了,媳婦在臥室發牢騷,我只能安慰說:“就忍兩天,畢竟是你表嬸,玩兩天她不就走了,還好意思在這裡吃喝一個月啊?”

    難熬的一個月的,我搬出了家

    表嬸第二天就去見朋友了,從樓下茶葉店5塊錢買了兩個紙的茶葉桶,裝了兩罐子從老家帶來的茶葉(就是農也銀行那個袋子裡的),拎著去見朋友了,吃了個午飯就回來了,回來之後一直抱怨吃的不好,說那同學家裡有房有車的,就請她一個路邊的小館子,都沒聽過的名字,表嬸還說讓她同學幫著濛濛找工作,說她兒子在什麼公司當老總,人脈多,肯定能幫上忙。

    到了晚飯點,我們開始準備飯菜,原來我倆自己住的時候都是我做飯,結婚這麼多年還是吃不太慣南方的鹹辣味道,偶爾解解饞還行,天天吃就會上火,結果我做的飯孃家表嬸根本看不上眼,一邊扒拉一邊說還沒中午的味道好,臉一耷拉乾脆自己泡麵去了。

    隨後的幾天表嬸也沒閒著,白天自己去逛商場,每天都買不少東西,吃的穿的一大堆,客廳都快放不下了。

    這天下班回家發現家裡的東西已經封好箱子,準備發快遞,我拉著媳婦問:“表嬸這是準備走了?”

    媳婦沒好氣地說:“她這是東西買得太多了放不下,準備寄回家去,結果人家說沒用過快遞,讓我寄。我一看這光牛奶就3箱,意死沉死沉的,快遞費都快200了”

    廚房傳來叮叮噹噹的炒菜聲,我一探頭,看見老岳母在廚房忙著,孃家表嬸卻在客廳看著電視嗑著瓜子,媳婦叉著腰說:“她今天讓我媽做飯,說這兩天都沒吃好,想吃點家鄉菜,怎麼就那麼大臉。自己不會做啊。”

    “還有昨天今天早起我媽說腰疼,我問了半天才知道這幾天她讓表嬸睡床上,自己睡沙發去了,還攔著我不讓我去跟表嬸吵架,這也太過分了。”

    “我媽說表嬸這些年帶孩子,挺辛苦的,好不容易想出來散散心,就讓她多玩幾天。”

    “哎,你說我媽怎麼就光考慮別人啊。表嬸來了這幾天咱都好吃好喝的供著,她還呼來喝去的指揮別人幹活,這叫啥親戚啊,要不人家說很多人在城市定了局都不敢告訴家裡人,就怕家裡親戚來,還好表嬸就自己來,這要是拖家帶口的來日子可怎麼過啊。”

    我聽著媳婦的抱怨,知道最近她壓力很大,用力地抱了抱她,說:“要不我搬單位去吧,你讓媽跟你睡,媽身體還沒完全恢復好,禁不起這樣的折騰。”

    媳婦點點頭說:“也只能這樣了,我就擔心我媽的身體,不知道表嬸給我媽灌了啥迷藥,我媽什麼都聽她的,那天我還看見我媽在偷偷給我表嬸錢呢,我懷疑這幾天表嬸買東西的錢都是找我媽要的。”

    我安慰媳婦說:“正好這兩天你晚上側面問問媽咋回事”。

    第二天,我搬出了家。

    一瓶面霜惹眾怒,2萬利息斷舊情

    就這樣,每天聽著媳婦抱怨表嬸的日常,一邊安慰著處於爆發邊緣的媳婦,週末還要充當司機帶著大家去周邊遊玩散心。

    這天從紅螺寺玩完回來,大家都很累,一進門媳婦就發現表嬸的床頭櫃上放著一瓶面霜,是前一陣媳婦生日我託朋友從香港帶回來的高階貨,媳婦一直捨不得用,沒想到卻被表嬸給開了包。

    媳婦終於壓不住這些天的火,衝著表嬸爆發了:“表嬸這是我的面霜,你問過我麼就自己開了,我放在櫃子裡的東西,你怎麼能隨便就翻出來呢!”

    表嬸支支吾吾地說:“我自己帶的用完了啊,不就一瓶油麼,有啥啊,回頭我給你買兩瓶,我這不也沒用完麼,就抹了兩下,這麼小一瓶又不是金子做的。”

    我發現媳婦的臉都氣白了,趕緊拉著媳婦坐下,一邊安慰著她:“消消氣,彆著急,再買咱再買一個。”媳婦氣得使勁掐我一把,眼淚不止住地流下來。

    丈母孃嘆了口氣說:“囡囡(媳婦的小名),這一個月我也看明白了,也想明白了,那天你問我的問題我沒回你,今天我就說個明白。”

    丈母孃看了表嬸一眼說:“她表嬸,你來了玩了,也住了這麼久,我們好吃好喝伺候著,一點沒虧了理,當年找她表叔借了錢,我們是打了條子的,利息多少都寫清楚了,這幾年雖然大頭沒還上,我也沒少填補你們,我一直念著你們的好,可是這次我也看不過去了。”

    “借錢是我們的事,你可以吃我的拿我的,這算我們欠的,但是你這手伸到了我囡這裡咱就得說道說道了,我囡在城裡安了家,但也不是啥大富大貴,兩個娃揹著百十萬的貸款,很不容易,這次我出了事,算我命大,你放心這債我不會欠你的,就算我不在了自然也有人幫我還。”

    表嬸趕緊說:“您別這麼說我也沒那意思,我就是……”

    丈母孃擺擺手:“行了我也想明白了,明天咱就回,我這案子到今天也算判下來了,賠款夠還你的了,利息我一分不欠你的。”

    第二天丈母孃和表嬸二人離開了北京。

    後來媳婦才知道,當年付的首付款裡有10萬元是借來的,當年表嬸就很不樂意借,還藉機簽了不少利息,這幾年藉著這個由頭讓媽媽給她家做飯,那天媽媽被車撞就是給她家買菜會來的路上出的事。

    媽媽回去後從理賠的保險和司機的賠款中湊了15萬還給了表嬸家,還另外多給了2萬元,這幾年的帳算是還清了,連帶著這親戚的情分也都清了,媽媽身上這擔子終於卸了下來。

    再後來媽媽打電話時說:“囡囡,以後媽要把老家房賣了,投奔你去,你可願意啊。”

    媳婦笑著答應:“必須願意!”

  • 59 # 大氣餅乾Ue

    現在的普通老百姓都有能力自己生活,他們有錢,有勞動能力,可以照顧好自己,那為什麼要到城市兒女家去呢?他們到城裡兒女家去,是想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齊心合力,老人帶孩子做家務,年輕人幹工作賺錢,這樣,家庭成員相互關照,勁往一處使,家庭就會更上一層樓,老少都幸福滿滿。當然,三代人生活在一起,也難勉有些不如意,這是正常現象,只要主流是好的,家庭大方在向前發展,一些雞毛蒜皮相互忍一忍,相互諒解,特別是老年人,年紀長,閱力多,糊塗一點,傻一點,多包容一點沒關係,只要家庭搞的好,主流是好的,大方向是向前發展的,有點酸甜苦辣才是真正的幸福!

  • 60 # 悠悠家庭教育旅行

    散播這種思想言論的人有誅心罪!自己過不好,見不得人家好,故意貶低人家,給自己心理安慰,很汙齪的心理,很可惡的言論。

    我一畢業就開始勸父母進城養老,跟我養老。但父母一直沒答應。父母說叔叔反對、姑媽反對,理由是跟女兒養老不像話,不合規矩。

    我說他們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叔叔家三個兒子沒女兒,姑媽家四個兒子,沒女兒。我們家兩女兒在城裡,一兒子跑運輸不著家。沒必要聽叔叔和姑媽的意見。

    我爸爸媽媽一半時間在城裡,一半時間在鄉下。歲月如梭,光陰如箭,父母老了,爸爸走了。我們家兩女兒在省城,哥哥在越南做中越物流。疫情哥哥差不多長期住隔離酒店。

    哥哥也許還要工作很多年,可媽媽老了,需要人照顧了。所以媽媽來城裡女兒家養老,因為我愛滿世界旅行,我信佛,我小區附近人群不那麼接地氣,綜合考慮媽媽隨我生活不方便。

    媽媽隨妹妹生活,妹妹小區許多縣城退休的老人,她們都是省城附近縣城退休老人,大多是丈夫從軍專業在城市,或孩子程序工作老就近孩子養老的老人,與媽媽比較容易溝通、融洽。

    妹妹對媽媽照顧得很好的,沒有什麼受氣一說。媽媽與附近老人交朋友也說,散步、唱歌、逛公園,玩得很開心。

    生活就是生活,你好我好大家好,其樂融融的過一生就好了。別一天想什麼尊重不尊重的事。有一天掛牆上了就只剩下尊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為什麼職稱評定中幾乎不佔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