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太公門
-
22 # 紹興李珍
為什麼我那麼不喜歡孔子,是我有問題嗎?
您說得很有道理,我們確確實實也是在批判“毒草”中長大的,所以,很長時間都不看這一類書籍,害怕書中毒氣把自己毒到,人也不能做了。
因為受過紅旗下之正規教育,把容許看的書都看得差不多了,所以就帶著批判的角度去看這一類書籍。結果,用這種方式去讀,根本就讀不通。原來經典是有自己的尊嚴,不按其規定去學習,也不得其門而入。
好在,有的是耐心,既如此,就按要求齋心而讀,凡事先自省己過,結果,再一個十年寒窗,“不知今夕何夕”有書讀真好!有老師教導真好!近天命終於知道昨日非,“朝聞道,夕死可矣。”那是真的!
人到人世間來,究竟是為了什麼?這個探究,每個人是不相同的,差異性比較大。筆者覺得:享受現代化的環境,聽古人講道,與古人同喜同樂,與今人同歡同笑,實在是非常難得之無上之福。
這一切,是儒學教導的:孝父母,善親朋,明是非,知良善,有大義,身挺拔。其它的學問,從來沒有這樣詳細講解過。
現在是“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就是這種狀況。您已經在內自省了,真的很好。敬奉!
-
23 # 老樹A
因為你沒讀過孔子的書,或者只知道片言支語,沒有全面瞭解孔子,又加之五四以來打倒孔家店,文革以後的批林批孔等運動,把中國的落後都歸結到孔子身上。但無論怎樣孔子還是代表了中華文化,沒有第二個人能取代他。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孔子之前幾千年文化賴孔子而傳,孔子以後幾千年中國文化賴孔子所開,以後還將帶領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為什麼說無孔子無中國文化?孔子生於公元前550年,在他以前的除了由他整理的詩丶書..…之外所有的幾千年的文獻已經喪失。沒有孔子誰能完成這個任務。成天想打倒孔子,中國政府還以孔子的名子《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國建校來傳播中國文化。為什麼不用別人的名子?說明臨時還沒有誰能超過孔子。多數人對孔子只是一知半解或人云亦云。孔子歷經2500多年,一直被稱"大成至聖文先王"讀書人都得拜孔子。只是近百年遭了難,只是一瞬間。正如子貢說的"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也。雖其自絕,何傷日月乎?"所以儘管不少人成天要打倒孔子,曲阜孔廟年年祭,政府官員也不少。孔子學院還在世界開。我不認為許多人不喜歡孔子,我認為喜歡孔子的人還是佔大多數:
-
24 # 朱力芳
提問者不喜歡孔子,也許不是孔子的問題,也不是提問者的問題。但這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是好視角:
其一,喜不喜歡,需要文化頻譜的共鳴。同頻共振原理指的是那些具有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也會產生共鳴或走到一起。這是有物理效應所引申而來的,一物理系統在特定頻率下,往往會比其他頻率更大的振幅做振動。也被人們運用到個人的思想、意識等方面。
孔子在一定意義上,他不是一位真實的自然人實體,而是一個文化體系的符號。傳統中華文化一般認為至少由“儒釋道”三支子系共同建構起來的大文化生態。每個文化子系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頻譜,如果認知主體與其中某子系頻譜對上號了,就會產生互動。反之則不能。
其二,發出了隱性文化營養飢渴的訊號。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這不只是一個文脈源流悠久的歷史符號,更是實實在在浸淫我們心靈的智慧營養。因為:
一則生存文化基因,是以文化邏輯為本位的。即我們對“人、文、事、物”四大生命存續要素,在價值判斷和工具選擇上,有著邏輯起點的決定性作用。
二則生活趣味取向,是以文化資源為符號的。即我們對“是非曲直,七情六慾”的取向,都是在文化環境來提供文化符號的。比如“孔子”這尊文化大IP,且被譽為“萬世師表”,不管自己喜歡,還是不喜歡,都會影響自己生活的情緒和情趣。
三則生產組織法則,是以文化潛規則先導的。生產組織形式,是商域資源重新排列組合,創造新價值或新造型的實現方式方法。一個以工業文明為基礎和一個以人文文明為基礎的社會,兩者的組織方式和組織效能是不同的,甚至會有天壤之別的。
四則生命價值標尺,是以文化價值為依歸的。生存、生活和生產,都是服務於現世和當代己身的。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沒有一代比一代更強的生命延續,就會失去最具人性溫度的希望。否則,就不知從何而來,不知為何而去,更不知當世如何自處。
其三,焦躁的社會,患上了“大師飢渴症”。
隨著一位位文化大師的故去,有人竟發出“從此無大師”哀悼和哀鳴聲。從社會心理學上講,我們的中國文化患上了“大師飢渴症”。
“大師飢渴症”的形成,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媒體的炒作的推波助瀾,文化老人的去世,很大程度上也沾染上了“消費名人”的娛樂色彩。但根本原因,我們的社會個體,對社會文化公共品供應不足,甚至斷貨,感到焦躁不安。
其四,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每一個人都是存續於當下的鮮活個體,隨著社會的資訊碎片化,隨著文化再次濫觴的程序不斷推進,我們對那種以西方式“經濟人”為假說,那種非人性商業文化越來越不適應,甚至越來越反感,我們的心靈需要本土文化的救贖、守護和陪伴。
我們當下社會文化公共資源潛力巨大,傳統經典除去儒文化,還有道文化和佛文化,更有直達身心健康的內活文化。當然,還有我們歷史當紅的紅文化。
這五大文化符號,都是開啟中華生命文化偉大寶庫的鑰匙。只要提問者,放下執念,用心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或許能找到那把屬於自己的鑰匙。
-
25 # hsbz
孔子在《論語.公冶長》主張在經濟上要惠民:“養民也惠”。“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認為,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富足了,國家才能富強。
《禮記》《大學》篇說:“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有德之人要有德政,還要有實施德政的有德之人,德政是施政之本,財產收入放在其後,如果本末倒置,還“爭民施奪”,最後只能是“財聚民散”。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富民、惠民的思想,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制民之產”。“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也輕。”,“制民之產”是使百姓擁有固定的產業,即“恆產 ”。有了“恆產”百姓就不會顛沛流離 ,就會安居樂業奉養父母,娶妻生子,社會才能安定,國家民族才能有序的發展。所以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民不安心,生存無路,而生“辟邪”之念、之行,這無異於給百姓“挖坑”陷民眾於不義、不法。
這只是孔孟之道的海之點滴,也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不知道你是不喜歡孔子的私生活,還是不喜歡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個正人君子,哪怕有雄心抱負的帝王之心,沒有不喜歡孔子的道理。
-
26 # 如海25
你不喜歡孔子是你的自由,但沒有必要這麼強烈,更沒有必要這麼肯定。因為孔子不是一種食品或一種器皿,你不喜歡就可以不吃,不看,或不買你不喜歡的東西。而孔子是一種思想,一個文化體系,一個哲學理念。而且這種思想理念已經影響我們兩千多年了。可以這樣說,在華夏文化圈裡,每一個人的言行和世界觀裡都有孔子的影子。也就是說,你嘴裡說不喜歡孔子,但在你的思想深處卻有孔子的血脈。其實在華人圈裡,如果說,我特別喜歡孔子的人不是很多,為什麼呀?因為每個人都想思想獨立,都想擺脫儒家思想的束縛。從這個角度看,我也可以說不喜歡孔子,但你卻始終沒有離開孔子。因為從你一懂事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長大的。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對孔子學說研究的越多,對孔子越是尊重和崇拜。孔子的學生子貢就說過,自己的老師是“天縱之聖”。
-
27 # 使用者白洲浪平
孔子作為幾千年前的教育家,它的歷史地位是無需質疑的。
我質疑的是封建統治者利用孔子儒家思想教化人民尊守孔子儒家思想的道德觀,道德仁義禮智信是什麼?誰尊守?誰不尊守?它的標準是人民評判嗎?人民有權力懲戒、判罰官員嗎?完全沒有!幾千年來都是統治者說了算,而它們卻是最沒道德的一群人!最是無情帝王家這句話演繹了它們的虛偽!
孔子儒家思想與我黨提倡的民主、平等、自由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封建思想,它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也違背了孫中山先生的遺訓。
而新中國是建立在西方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上的,打倒了孔老二,才會有新中國。
幾千年來,孔老二的儒家思想並不能培養創新人才,更無法培養改變世界規則人才,而這卻是衡量一個國家教育成敗的一把尺!
孔子只是一個歷史人物,用審視歷史人物的眼光去看,與喜不喜歡無關,歷史不能開倒車回到過去,而是在人民監督下,不斷改革,讓社會向法治、平等、自由前行,才是國家之福人民之福!
-
28 # 雲淡風輕x
不是你的問題!孔子的克己復禮,其實就是禁錮人性,抹殺人性,民族的很多劣根性,無不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思想有糟粕,關鍵是後人不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統治階級又斷章取義,為我所用。儒家思想支配中國社會幾千年,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中國人,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糧食,也是中中國人的心靈雞湯,但它又禁錮了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拖累了中國社會的向前發展。如何看待儒家文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能一概而論,有利有弊吧。
-
29 # 夏天的雷風
是的,你有問題,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孔子,你可能只聽過孔子的名,然後道聽途説人云亦云的覺得孔子怎麼樣而已。
不明白就妄談什麼喜歡不喜歡,這就是問題,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你看到的都是類似上面這些回答的的,扯的什麼不平等,不公平,不誠信。
孔子説我們做好自己,各把各自做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不平等?
商鞅説:“聲服無通於百縣,則民行作不顧,休居不聽。休居不聽,則氣不淫。行作不顧,則意必壹。意壹而氣不淫,則草必墾矣。”你們説這是孔子的思想,禁錮人的思想,這特麼的不平等。
韓非説:“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你們説這是孔子的思想,這特麼的不平等,不公平。所以你們討厭孔子,喜歡韓非。
一些人連論語都沒看過,大談討厭孔子,這不是問題是什麼?
一些人連易經都沒看過,談儒家不平等,不公平,這不是問題是什麼?
-
30 # 大醫精誠jw
不喜歡孔子,不是你有問題。說明你明白了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也不喜歡孔子
以前上學的時候,沒有通讀《論語》,也沒有通讀《史記》,只是聽老師講孔子是聖人。走入社會後,讀的書多了,自己的見解深了,尤其是通讀了《論語》和《史記》之後,就非常討厭孔仲尼這個人,記得毛澤東主席也說過:“打倒孔老二”這樣的話。
不管毛主席是怎樣理解孔子的,還是說說我的理解:
一、孔子是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懶人,所以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遺害。
二、孔子是一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講究人,這和他的學說裡滿嘴的仁義道德是相違背的。所以後世儒家多是偽君子。
三、當年孔子周遊列國,都沒人鳥他,還差點餓死。人人聞而避之。可見當時孔子的為人確實不怎麼的。他的學說當時也是不為受用的。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世才有了孔聖人之說。這都是統治者的需要。
四、第四點,也是我最討厭孔子的一點——顏回之死。可以毫不客氣的說,顏回就是孔子害死的。一個對孔子信奉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的老實人,一生窮困直至餓死,是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所以我討厭孔子,後來讀了王陽明的《心學》,又讀了王陽明的傳記。對王陽明這個人很是佩服,一生立功無數,不僅通讀古今,還結合“儒釋道”三家之言創立《心學》,教以後人“知行合一”。就這簡單的一句“知行合一”就不知道比孔仲尼高明多少倍了。所以,以前我就說過一句話:“從此孔子非聖人,唯有陽明存吾心”。
說了這麼多,冒天下之大不韙,估計該有很多人來噴了,呵呵。。。
-
31 # 靜謐的湖水
你喜歡誰不喜歡誰都無關緊要,個人的選擇是自由。但是這裡我有話要說:
你知道嗎?孔子學問在當時是無所不及,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孔子講到天下大亂的基本原因時,直到今時今日也是非常有用,比如他說:君無君道,臣無臣道,父無父道,子無子道,天下自然亂了。
你不喜歡孔子,可以啊。但是我要說的是,如果在一個家庭裡,父親沒做到父親應有的職責,兒子也沒做好兒子該做的本分,你說這個家庭會出問題嗎?當然這話不能講得太偏激,但是孔子的學問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看看孔子在他教學生的時候所倡導的:
1,提倡讀各種書、學各種功課。這難道不是新時代要求我們誇學科學習的建議嗎?
2,注重人格修養。他說人要有真性情,也要有同理心而且要合乎禮,也就是說要遵守社會規範。難道不是現在為官為民的我們應該所具備的修養嗎?
想想看如果某人不夠警惕,違反交通規則被罰款了,不要告訴我說某人有關係,可以解決問題不怕不怕。想想看如果某官大人丟失原則,因腐敗而鋃鐺入獄,不要抱怨說,孔聖人沒有教他這些東西。這裡講的例子的確有偏見,但是孔子的很多思想即便放到現在具有時代感。
總之,你喜歡一個某星不喜歡一個某星,都沒有人攔著你。但是,孔子的思想千古流傳,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根基之一。至少現在提倡文化自信。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
32 # 未離江湖
古人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中國儒釋道三家思想並存,最為被歷代統治者和老百姓接受,三家都源遠流長,歷史積澱深厚。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倡導天人合一,思想以“仁、義、禮、智、信”為基礎,重視人的道德修養,講氣節,重道義,關心別人,提倡寬忍平和、豁達樂觀,講究是中庸之道,注重三綱五常。
不喜歡孔子沒事,但是儒家思想已經在中國流傳了那麼多年,不論你喜不喜歡,接不接受,其實你的骨子裡,你的思想意識裡,已經在潛意識的奉行一部分儒家的思想。比如以下幾個方面你可以自我驗證一下。
1.中庸之道,作為中中國人,都懂得中庸之道,做事情適可而止,過猶不及的道理,這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特有的處世哲學。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可隨心所以不逾矩。庸置疑,中國人一生,大都在不自覺的按照儒家的這套準繩來比照自己人生各個階段的狀態。猜想你大概處在三十而立的年齡吧!
3.齊家修身治國平天下
這一條更是千百年來,每位有志氣的中中國人為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標。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這句話出自周易,不過可是代表的可是儒家思想,更是已作為清華大學的校訓。
-
33 # 胡老師說道
你不喜歡孔子,這很正常,沒有什麼問題。喜歡誰不喜歡誰,有時候連我們自己也不能左右自己,性情使然。
孔子作為一代大師,被統治者崇拜2000多年,是有他很多了不起的地方的。第一,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信等倫理道德觀念,被西漢的董仲舒發展為“三綱五常”,這些能維繫封建統治正常社會秧序的倫理道德學說,與統治者一拍即合。極大的滿足了統治者統治勞役人民的需求,對維持他們的帝王權威,鞏固他們的統治地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這些東西並沒有體現孔子自己所宣揚的仁的精神,卻是統治者最為需要的。
第二,孔子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這浩瀚偉大的工程,有誰能完成,就這一點,也足以名垂千古,誰能與之比肩?
雖然孔子的確是一位聖人,但他也有遭人厭的地方,喜不喜歡他,絕對是個性化的。
-
34 # 投筆鴻毛
不是你的問題,討厭孔子的多了,你才排第幾?不要想多了,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呢,開個玩笑,哈哈。
教科書上給我們塑造了一個迂腐愚昧的孔子及儒家的形象,信不信由你了。其實也沒有必要全盤反對孔子,觀念有落後,思想有不合適,但道德修養沒有,誠信就是誠信,仁義就是仁義,教養就是教養,這些東西是不會過時的。
我不討厭孔子的幾個理由。
一,現在的三觀去否定一個兩千多年前的聖賢人物,無疑是在“耍流氓”。
孔子時代的三觀跟現在的比起來,是天翻地覆的變化。 忠孝仁義信等人生信條,要是放到現在人身上,能有其一,那就是很了不得的人了。用現在的經濟觀去否定過去的道德觀是十步笑百步,即便是禮樂崩潰的春秋戰國,道德水準也比現在高一大截,當時的輕生重義不是掛在嘴上說說的。
宋襄公堅持不攻擊尚未列陣的楚軍,因為他守的是西周時代的周禮文化,這是當時的主流文化,當時打仗就像現在男生打架,贏了就好,沒必要趕盡殺絕。
不殺俘,不斬使者等,都是周禮時代流傳下來的規矩,所以我們才有禮儀之邦的說法。宋襄公之敗極大地影響了各地諸侯,大家都開始不守規矩了。教科書告訴我們宋襄公是愚蠢,卻不告訴我們時代背景,諷刺守規矩的人,本身就是一種諷刺。
二,我們認為的孔子未必是真實的孔子,比如流傳下來的孔子思想被認為是忠君思想,但法家認為孔子的重孝思想大於忠君,所以法家強烈反對儒家。換句話說,所謂的忠孝不能兩全未必正確。孔子時代,孝是大於忠的,士兵為了盡孝而當逃兵,孔子認為沒錯。真實的孔子沒有想象中的迂腐,能殺人,也能傳道。
四,教科書聽不來實話,大部分大學的校訓都來自儒家文化,如:
清華大學校訓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北京大學校訓 :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復旦大學校訓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中山大學校訓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武漢大學:自強、弘毅、求是、拓新。西安交通大學:果毅力行,精勤求學,忠恕任事,敦篤勵志。等等這些吧。孔子代表的儒家真像書裡說的真那麼不堪,為啥大學都不介意儒家思想的內容,還作為校訓?
古怪的是中學歷史書一方面大力批判儒家的封建思想,一方面又告訴你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正確的,溫故而知新是正確的,語文課上的諸葛亮出師表是多麼感人,諸葛亮身上不是儒家思想嘛,又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這是在誇還是貶?關羽忠義無雙的風格是不是儒家信條?下課後,看看教學樓上印著幾個大字:崇尚賢德,自強不息。儒家到底是好是壞呢?你們都不懵嗎?
這些矛盾的地方,估計很多討厭孔子的人都沒想過,只有一句話迴應,封建思想而已。
五,孔子提倡君子六藝就有騎射的要求,但兩千年後被滿清騎射得天下,不該是孔子的問題。
六,孔子說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要隨時準備報,要隨身攜帶武器,見到仇人要第一時間上去將他幹掉。朋友之仇不能待在同一國家,要麼追殺仇人逃出國,要麼難以抵擋就自己離開仇人待的國家。
但現在哪一種情況你會被判刑,然後我們說孔子軟弱。
七,因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準則,所以認為孔子有奴隸思想是不客觀的,你大可以走平天下的路子,你不走也別說人家奴隸思想啊。
八,現在社會解決不了道德衰退的問題,坑蒙拐騙的事層出不窮,利益至上的觀點是主流,不奇怪啊!不是一直在批判儒家道德體系嗎?三綱五常不是封建思想嗎?
反對它!!!
但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啊,一方面反對道德體系,一方面感慨道德低下,這是什麼打算?
九,論語十則,到底有什麼封建思想?到底有什麼糟粕?有什麼不能見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十,道德這東西,多少有點唯心主義,你認為它存在,它就存在,你認為它不存在,它就不存在,反正是超脫物質的東西,然後很多人就認為它不存在。
所以提高道德這件事,現在難搞喔。
-
35 # Celave
不喜歡孔子,不能說有問題,個人有喜好的自由。
如果對於孔子,沒有直觀的認識,那麼,通過對孔子門徒的認知,人稱“七十二賢人”的眾多弟子,也可以間接瞭解。
如顏回,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的品行不喜歡?
如子路,性格直爽、勇敢、信守承諾、忠於職守,為了救主公救孔悝而戰死,不喜歡?
如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修身之法,有哪裡不值得學習的地方?不喜歡?
除了孔子的弟子,還有歷代延續儒家學說的學者、大師,有很多很多,
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宋大家張載,此外,宋朝熟能貫耳的名人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蘇軾、司馬光,也都是著名的儒家學者。
明代儒家學者,有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守仁,能文善武。
清初,有黃宗羲編撰《明儒學案》,顧炎武專長於制度史、音韻學與古籍研究;王夫之對形而上學、史學與經籍有詳細著述。
近代大儒有章太炎、辜鴻儒。
列舉的這些名流,對眾多歷代儒家學者來說,只是滄海一粟,就沒有一個敬佩和嚮往的?
當然,也要承認,即使在儒家學派中,守舊、虛偽的文人也不少,但就如凡事都有兩面性,不可一概而論,儒家的精華需要鑑別的吸取,孔子也需要批判的分析。
不能說儒家文化是最上等的學問,但它是傳統文人的精神支柱,是說出“浩然正氣”文天祥的文化根基,而這一切的源頭,來自孔子,所以,還是不喜歡?
〈完〉
-
36 # 和風青竹之文史觀點
是的,就是你有問題!
第一,你沒說出原因。證明你是不瞭解孔子。
第二,孔子代表的是:倫理道德,和仁義禮智信。以及“以仁釋禮”,的儒家思想。
第三,在你的一生之中,不可能不使用到孔子的思想。
要不然,用著別人的思想還說不喜歡。那是不是人品的問題呢?
如果你說:我即是中中國人,也有,仁義禮智信。但是,就不喜歡孔子。
那麼我也只能說:你既然承認你是中中國人,而你也有孔子的,仁,義,禮,智信,和倫理道德。那麼,你的仁義禮智信,一定是假的。
-
37 # 無極子
一個人不喜歡另一個人,很正常。
我個人建議,你可以瞭解一下儒學講的是什麼?四書五經都具體講了些什麼?對人幫助很大。
比如:以人為中心,用現代最簡單的語言表達,“佛”講“樂生”,“道”講“保生”,“儒”講“求生”。這些都和宗教沒有關係,而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質樸哲學。天地人三才合一。
“宗教”是另外一個系統。
再詳細點說,比如,做領導的有領導的責任和義務,做父母的有做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做夫妻有夫妻間的責任和義務,做子女有做子女的責任和義務,做朋友有朋友間的相處之道。
再進一步說,對夫妻間,丈夫做重體力工作,並保護妻子和子女,妻子做輕體力工作,照顧丈夫和子女。
-
38 # 一帆風順永遠開心
我喜歡,公平,公正,的人。比如,包公,愛國的人,嶽元帥。
特煩,趙高,張邦昌,汪精衛之流。
為大眾所想,為大眾謀幸福快樂,是正道。
為封建王朝統治苦難人民,奴役人民提供愚民思想,不喜歡。
-
39 # 王亨傑1
時代在不斷向前發屬:千年歷史隨著人民的發明創造,文化,文明也在儲存積累中!年輕時對孔子的文化發展也產生過摸糊的認識,時間在流逝,人們評論的孔家思想教育理念在否定和半否定的情況下:認同了孔子育人之道在半以上值得發揚光大,剩下小部屬朝代進化殘跡寄待後人完善!我認為,文化,文明的優跡給國家作出成效,值承侃!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聰明才能,是古先留下的基因不可忘卻!繼承是國家發展強大的本錢。
-
40 # 老叄先生
你喜不喜歡,孔子在那!無損與你,無損與他!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是八個字,髙山仰子,景行行之!前面的你來說沒用,但下半句恐怕你會有意無意掉入景行當中,不自覺的踐行了孔子的言論、孔子的思想!只要你思想上進、行動規範、想做一個好人。即使這樣你還可以不喜歡他,但他依舊在那!
回覆列表
世界上有些人因為熟悉而相互憎恨,有些人因為熟悉而更加親近。提出問題的這位朋友,不知道是因為對孔子的熟悉而不喜歡,還是因為不熟悉而不喜歡?
孔子是中國較早傳入西方的哲學家之一,17,18世紀歐洲颳起了一股中國熱的旋風,中國的哲學、倫理思想和科舉制度,成了孟德斯鳩、伏爾泰、康德等西方啟蒙哲學家反對封建主義者一把利器。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是全人類思想的一個積極的組成部分。孔子的思想雖逾越2000餘年,但其思想並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價值。反而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中,對其思想核心的挖掘,都發出熠熠的光芒。
我們還可以看一個反例:黑格爾是西方古典哲學辯證主義的集大成者,西方的學者普遍認為,納粹主義的思想淵源之一就是來自於黑格爾哲學。黑格爾是竭力貶低孔子思想的。他說:
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其他民族裡也能找得到。
孔子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上的訓誡,除此我們不能獲得任何特殊意義上的東西。
黑格爾精準地判斷出了論語的核心價值: 常識道德!
但是他判斷錯了一件事:這種常識道德是其他一些國家不存在的,或者說未成為社會的主流,成為一個社會的主導價值。
同時,黑格爾因生活在基督教國家裡,宗教在社會生活中佔有主導地位。因此,輕視孔子是一位“世間智者”。
孔子的常識道德使中中國人避免了向印度傳承千年至今還嚴重影響社會的種族制度,同時是中國也避免了歐洲貴族奴役農奴的殘酷社會制度。印度的種姓制度不用多說,大家都清楚。
中中國人可能難以想象到了18世紀的歐洲,一個農民因為殺死一個貴族莊園裡的野兔,就可能被判處死刑。所以,馬克思因為反對普魯士議會立法規定在樹林裡撿枯樹枝而為犯罪的農民而呼籲,受到打擊而離開德國。
人們都記得布魯諾被判處火刑但是不知道的是,整個中世紀因宗教裁判所,將認定為女巫的婦女迫害致死者,難以計數。而且不是火邢就是投河淹死或者進行分屍,殘酷之至令人髮指。
孔子的常識道德,體現了人性的價值,保護了每一個社會最低等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孔子的世間智慧,使中國未發生殘酷的宗教戰爭。同時也使每個人民免受教義的禁錮和教會的壓迫。
當孔子問學生的志向,學生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孔子的一聲嘆息,為兩千年來的中中國人搭起了一座乘涼的小屋,讓中中國人的心靈有所寄放。
總之吧!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誠然不虛。作為一箇中中國人,對孔子的不喜歡,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瞭解。希望我們能夠多走進孔子,多讀讀論語,多看看周邊社會,多放眼世界。
微斯人,中國與誰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