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41 # 節度使95

    花園裡百花盛開才美麗,每個人的成長空間和途徑也有區別,你不喜歡什麼那也不一定是你的問題,別介意。不用因為別人喜歡,你就非得喜歡什麼,這叫自守。

    我之前也不喜歡孔子,因為朱熹的儒教(也就是理教)實質是為資本主義萌芽而混淆人本概念,為製造流動人口供給工業作坊[鼾睡]

    ……有一天,我坐那想:如果要研究思維的衍生和遞進,不是隻有先秦最合適麼?先秦有諸子百家。不研究論語,讀不懂論語,能批判論語麼?不懂論語,又有什麼資格評判孔子?嗯從此就成了孔夫子的粉絲,當然,讀論語那也是嘔心瀝血地讀。我最開始只能讀出第十二十三篇的章節是貫通的,那其餘篇的章節應該也能貫通呀!所以這本那本的互相聯絡閱讀理解。對了,內經道德經論語列子說的一回事,比起來最能致用於生活的是論語。

    題主你不喜歡就不喜歡唄!喜歡什麼,首先是天賦說話,又勉強不來。何況“不斑白不可語道”,等你需要的時候你會喜歡的。

    祝安。

  • 42 # 散木17

    感謝邀請!說實話,年輕時我也不喜歡孔子。看了一知半解的論語,就覺得他說的太束縛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感覺他說的大部分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有關教育人的言論。首先說他束縛人的東西。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各安其職,各守其責。這沒什麼不好的。如果社會都能按照這個秩序執行。那是多麼和諧的社會!年輕人都不願意被束縛,都想要自由。但自由可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如果每個人都可以隨心所欲的做事,那整個社會就會亂套。兒子嫌父親沒能力就可以把父親趕出家門?父親嫌兒子不聽話就可以一怒之下殺了他,以解心頭一恨?男人看到別人的媳婦漂亮就可以佔為已有?媳婦看到別人的老公有能力就可以搬到他家住?這樣的社會誰願意要?其實孔子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狀態,我們做不到是我們智慧不夠。不是他老人家的錯。再說一下有關教育的內容。孔子很實在。不說大話,不說廢話。比如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這話是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言外之意,遇到實在教不會的孩子,就不要努力了。這是勇於面對現實的表現。而不是唱高調。整那些脫離實際高大上的東西。再比如: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者,民斯為下矣。他承認有些人是教不出來的。只能做“下民”。這些東西到現在也適用。儘管我們不能稱下民。畢竟現在講就人人平等。但人的能力確實有差距,這也是不可否認的。現在人講,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儘管這話不算錯,但至少從學業的角度講它就不正確。讓每個人都取得好成績是不現實的。而且,尤其是現在,教育孩子的首要責任不是老師,而是父母。孩子在上學前就已經被父母灌輸了某種思想。到學校後很難改變。經常聽到孩子說:我爸我媽都不說我,你憑什麼說我?

    這又說道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現在的家長能夠做到為父為母應盡的責任,不只是家庭責任,還有社會責任,那學校老師就可以只管傳授知識,就算孩子淘氣,老師批評他們也會接受。而不是一句:用你管?把老師懟到南牆上去。

    至於你個人不喜歡孔子。這本身沒問題。孔子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一定有人喜歡,有人討厭。而且,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看法也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就像昨天在一個小視訊了看到一個美女評價一個公知那樣。她說以前她很崇拜那個公知,現在是越來越對他感到失望。不過我到不是希望你改變對孔子的看法。你有自己的想法沒毛病。只要你的想法對別人不構成危害就可以。

  • 43 # 鬼擇

    孔子是個雙面人。在老百性面前搞禮儀。在封建主那裡搞仁愛。兩邊不討好,還不如他的學生。為什麼?學問不夠。從歷史上講人類歷史上只有兩個社會制度是比較公平的,是沒有剝削與被剝削的。即原始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孔子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是封建社會烽火風飛的時代。勞動生產力極度低下,社會物資和社會文明極度不發達。孔子教育封建君主,要如何節約,好好為天下百性做事。你要仁愛,仁德執政,天下百性會愛你的,聽你話的。君王不向老百性收錢,公務員怎麼養,軍隊怎麼養,政府還要不要了,他沒研究也沒給君王講。毛澤東批判教條主義,批判形而上學。孔子對天下百性,教他們講禮儀,講君君臣臣,今後能當大官。他記性不好,忙了天下連年混戰,老百性命都不保,還要為了禮儀,給君王多繳稅收。禮儀能禮下去嗎?中國共產黨講的是:是實事求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反對教條主義,反對形而上學。要不就給封建君王,搞階級鬥爭,革他的命。但那時馬列還沒出生,沒有革命這個詞,中國共產黨用好了。因為他們不是兩面人,旗帖鮮明的代表天下,被壓迫的無產階級。成功了,中國共產黨萬歲,萬萬歲!

  • 44 # 夕陽正濃之山水之間

    孔子無疑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甚至是頂級的政治家。千百年來,他憑著卓越的成就,贏得了一代又一代人們的敬仰和喜歡。

    不但他的思想,學說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中國人民,也深受世界各國所尊崇。你不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有許多國家都開設了“孔子學院”。(近年國外有些孔子學院遭到關閉)

    但是,任何一個人,不管他多麼偉大,就像一個東西,不管它多好,也不管有多麼龐大的喜歡人群,總也會有人不感興趣,不喜歡。這是存在的,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

    就像肉,絕大多數人都愛吃,但也總有人不吃肉。

    就拿孔子來說,他創立了儒家學說,深遠地影響了中國幾千年,而在它同時期的春秋時代,所謂諸子百家,紛繁複雜,各種門派林立,著述車載斗量。道家,墨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每個人,都有喜歡或者不喜歡的權利和自由。

    再返回來到你的問題上。不知道你是多大年齡?

    如果你是一個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又接受了比較高的教育,尤其在文史政治領域,同時讀過《論語》等孔子的代表性著作,你不喜歡他。說明孔子的觀點與你是不一致的,你的世界觀跟他不同。每個人都會去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如果你的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甚至五十歲以上,經歷過那個批林批孔,破四舊立四新的時代,不喜歡孔子,那可能是你深受當年的政治風潮影響。

    因此,看不到孔子的偉大,不接受孔子的思想,甚至對他的學說持一種敵對心態,那就另當別論了。那是一個人的悲哀,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 45 # 森一源

    你不喜歡孔子,說明你不是個思想完美的人。孔子的儒家思想規範並影響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這次疫情,中國大多數人的凝聚力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當然,因為他受所生年代的侷限性和了解幅度,對涉外,涉倭問題,沒有闡述論調。但他給中華民族之內的人們的思維充實了不少觀點,理解,和認識能力!

  • 46 # 拾七先生

    說起孔子,就要說起孔子的思想,從古至今,天下文學理論千秋萬代,沒有對與錯,只有適不適合自己。你那麼不喜歡孔子,是不喜歡孔子的思想,還是他主張的某一論點。要搞清楚你不喜歡的具體原因。就像感情,對方不喜歡你,難道她有問題麼?

    附:孔子部分思想: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後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範。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左傳·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於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孔子主張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說話做事的。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他把恢復周禮看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 47 # 秋光柔風灑金玉

    你沒問題,是孔聖人有問題。因為他老人家的學識,理念,信仰以及所創辦儒家思想的宗旨與你的學識和信仰有著天壤之別。

  • 48 # 這條江河

    你知道什麼是孔子嗎?束縛人思想的是孔子,還是朱熹,還是董仲舒。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思想你研究過嗎?就說束縛,循循善誘、啟發誘導哪一個束縛人了?你都搞不清楚是誰控制著人的思想,就開始胡言亂語,可笑。

  • 49 # 白雲悠悠盡情的遊

    孔子至今二千多年,人們一直遵循孔孟之道,都說喜歡孔子會受到束縛,試想二幹多年前的孔子思想,就能讓尊師重教,下級服從上級,眾多的條條框框束縛人們的思想。

    我想在那個朝代,孔子相當於現在的科學院院士,是重大的發明創造,讓世人為之振動,讓各屆尊重有加。

    所以他的思想經過二千多年後,人們依然信奉他。

    你不喜歡他,是因為你有創造精神,不願受某種思維的束縛。

  • 50 # 枯木齋

    孩子氣。

    人會喜歡什麼?

    孩子憑當下興致取捨,餓了拼命吃撐,熱了一絲不掛,然後扔掉;

    成年人就知道,維持正常生存的東西扔不得,不管你當下喜歡不喜歡。

    孔子的一套,是華夏族群生存數千年,從百家中精選出來的,最適合本土風水人情的大框架、大規則,但又並非一直“罷黜百家獨尊孺術”,中中國人有這智慧,兼收幷蓄,擇善而行;一一世上本就沒有萬全良策。

    你不喜歡?好多人好多時候都會不喜歡,比如“忠孝節義”、“君子愛財...”之類,束縛了手腳啊,罵孔子也沒用,移民吧[摳鼻]。

  • 51 # 桂林趙繼諮

    你沒有問題,是教育出了問題,不光你不喜歡,文化大革命時候還進行了聲勢浩大的“批孔運動”。

    我認為把一個萬事師表的孔子這樣對待並非君子所為,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也不是共產黨人“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應有的胸襟。

    孔子的《論語》其實是春秋之前瀕臨失傳的西周政治文化倫常的傳播,由弟子輯錄成冊以播天下。儒家思想是理想社會的社會形態和一般秩序,涉及人格養成、政治倫理、家庭人倫、社會處世等包羅萬有,所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儒家的中庸之道,實際上不是柔弱,而是柔剛並濟。孔子為了他的政治思想,中年周遊列國,晚年在魯國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成為魯國國相級別的人物。

    他的弟子冉有率魯國軍隊擊敗了齊國,季氏問冉有,誰教你的軍事指揮才能?冉有回答,是孔子教我的。

    孔子思想事實在孔子當世,不過是多種思想流派之一,只是到了漢代,提出“獨尊儒術”的思想,從此似乎嚴重限制了社會文化的繁榮和思想生機。同時,孔子思想的侷限性被社會沒有限制的放大。

    易白沙認為,孔子之所以被後人利用,是因為孔子有四大缺點:(一)“孔子尊君權,漫無限制,易演出獨夫專制之弊。”因此,中國曆代君主都“超乎法律道德之外”,專制獨裁,“擇人而食”。(二)“孔子講學不許問難,易演成思想專制之弊。”因此,真理不能“以辯論而明”,學術不能“由競爭而進”。(三)孔子少絕對之主張,易為後人所藉口。(四)孔子但重作官,不重謀食,易入民賊牢籠。中國的儒生都把“君子之謀道不謀食,學也祿在其中”看作安身立命的第一格言,其結果是“流弊所趨,必演成譁世取寵,捐廉棄恥之風俗。”

    今天所儒家思想不好,我們的政府為什麼要在全世界建立《孔子學院》呢?何不叫《老子學院》呢?或者什麼來著。反過來說我們身上有幾個人沒有一點孔子教育的“流毒”呢。

    不管你喜不喜歡,孔子對中國二千年的影響擺在那,而且影響的時空還在擴大。

  • 52 # 同志154546352

    又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而且牽扯到了一個社會意識問題。任何社會問題都離不開社會背景這個產生問題的土壤與環境。尤其是今天,人類已進入二十一世紀。這是一個凸顯個性,崇尚獨立思考,敢於創造的時代。所以,一個人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已經不是什麼問題了!起碼說明了你不是“人云亦云”或“隨波逐流”之人。有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意識,這是好事啊!現代人,對自己身邊所發生之事,無論對與錯,都要多問問自己“為什麼?”久而久之,你的判斷能力就會大大提升,你的思維方式就會拓展得更廣。

    至於傳統文化中思想意識的繼承,我們絕不可以照搬。因為任何一種思想的形成離不開當時社會制度這個大背景,離不開產生某種思想的土壤。今天與過去,尤其是遙遠或非常非常遙遠的過去,其環境之區別怎可以同日而語呢?所以有思想,特別是有獨到思想才是值得推崇的!但是,前提是維護國家利益,遵紀守法,尊敬人格,與人為善,樂於助人……

  • 53 # 詩書棋酒

    為什麼不喜歡孔子?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因為,我們和孔子不是同時代的人,知道孔子這位先哲的存在,是源於《論語》和有關歷史記載。那麼,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呢?筆者認為,是這些人並未認識孔子和儒家文化對我們現代人的影響,沒有研究過孔子與儒家文化對中國歷史程序的影響,只是看到網路或一些媒體上,對孔子和儒家文化的片面認識後,人云亦云,影響了自己對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判斷!

    實際上,孔子和儒家文化或文明,對我們的影響無處不在!儒家思想對我們道德,言行是每時每刻的,比如孔子說建立“大同社會”,“大道暢行,天下為公”,比如“見利思義”的利益觀,比如仁義禮智信,尊老愛幼等等,至今都是我們現代社會的道德價值觀!但是,儒家文化也有其糟粕,畢竟孔子生活的時代離我們有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們不能站在現在的角度看待那時的孔子思想。因為,那是基本上沒有書籍,人類怎樣相處,社會如何發展,孔子都靠自己思索,沒有任何書籍或學說可資借鑑。所以說孔子取得的成就,是我們現代人應該敬仰的!

    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人類世界的驕傲!對孔子我們要辯證的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有這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優良傳統,才會代代相傳!

  • 54 # 李尚榮8

    孔子被奉為千古聖人,萬世師表,孔子的儒家思想已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的基因,讓我們的中華民族屹立5000年,其中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其中的文化核心,是深入中華民族血液裡的觀念。比如儒家思想提出的“忠、孝、節、義、禮、廉、信”至今都被我們的中中國人奉為做人的道德規範標準。因此不管歷來誰喜歡不喜歡,都無損孔子的儒家思想形象和影響力,而且將繼續傳承下去。你作為中中國人,中華民族的一員,其實你成長的過程也是深受孔子儒家思想的教育的,只是你不清晰你現在的所作所為大多都是奉行孔子儒家思想的道德規範在做人。比如孝,你不孝敬你的父母,那你就是叛逆子;你不講信用,那你在社會是寸步難行;你不講禮,那你就是一個陋俗的人;不講義,那你就是孤家寡人;如此等等;如果你都遵從這些做人的道德規範原則,你就是一個孔子儒家思想的受教之人。你自己對著這些做人的道德規範看看自己是什麼人。

    做人不要亂懟,受惠其中,卻不懂感恩。為懟而懟,天必遣懲之。

  • 55 # 龍岡居士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是人類歷史上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闡述得最精闢最完美的一位先哲而沒有之一。

    古話說,半本《論語》治天下,的確,過去,日本的很多企業家都在研究《論語》,而我們中華文明中的很大一部分內容都來自孔子的思想。由於歷史的原因,歷朝歷代的君主們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把孔子思想進行了修飾作為愚弄百姓的工具,歪曲了孔子的真實主張,在歷史上產生了很多壞的結果與影響。例如:三綱五常,歷代封建統治者利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中國變成一個等級森嚴的舊社會,如同套在百姓身上的精神枷鎖,特別是婦女同胞。

    解放後這些舊思想,舊觀念都被徹底廢除了,其實孔子的本意是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做父親要有做父親的樣子,做兒子要有做兒子的樣子,……實際上是一種倫理道德,只是被統治者加以利用改造了。其實,孔子是相當民主的。就拿一句在文革中遭批判的孔子的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實際上孔子的原意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於古代沒有句讀標點,所以,後人段句出了問題,意思便完全相反。從孔子當時對待學生的教學方式就能看出他的民主,很多都是對話討論的形式,絲毫沒有什麼臭架子。

    今天,我們重溫:子曰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能從中感覺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博大胸襟……

    對於孔子的喜與厭,可能是因為某種事情的誘因,這也正常。但孔子應該值得我們去尊敬,他的智慧是很少有人能企及的,他為人類從原始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這個漫長的過度階段,闡述了一個很科學的治理思維。

  • 56 # 長壽永安洲

    你不喜歡孔子很正常,這不是你的問題,孟子也不喜歡,老子更不喜歡。但是,儒家思想能夠傳遞二千多年,必然有其普眾性,值得學習借鑑。

  • 57 # 清風居

    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哪有對錯呢?

    就像你見到一個人,莫名的不喜歡,怎麼能強迫自己去喜歡呢?

    嗯,你見到孔老夫子了嗎?

    講一個故事:甲是乙的朋友,乙相當信任他。甲說甲心目中丙的形象,乙雖然沒有見過丙,你說乙對丙心裡會不會形成一個丙的形象呢?一個以甲的認知形成的形象?

    想明白這個再談其餘。

    我們認知中的孔子,是從老師同學的嘴裡傳出來的,是從理學家的斷章取義中學來的。想想,如果別人拿著你說過的話去分析你,你覺得他們能不能真正瞭解你呢?

    且不說斷章取義的去分析你的話語,且舉個栗子:

    一個學生做到一篇語文閱讀理解,她不會做,做不到按語文老師教的那樣分析主旨,分析為什麼寫這句話,表現了作者的什麼什麼情懷等等。這位學生去請教她老爸。老爸說,放心,我和這篇文章作者是朋友,一會兒見了面問問就是了。結果和作者見了面,發生了尷尬的一幕,作者也並不能回答閱讀理解上的問題。

    嗯,聽了這個故事什麼感觸?

    ……

    咬文嚼字,就像瞭解一個人的身體髮膚,通過這個人的身體髮膚來了解這個人的思想,你覺得了解的全面嗎?

    思考思考。

    ……

    我們瞭解一個人,不是看他說了什麼,而是看他做了什麼;不是看他自己給自己評價什麼,而是看別人對他的評價是什麼。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老夫子一生作過幾本書?刪詩書,作禮樂,著春秋。

    孔子基本上沒寫過書,《詩經》是夫子整理的,《禮記》是孔子整理的覺得可以傳承的周禮,《春秋》是孔子記載的歷史事蹟。

    春秋筆法瞭解一下。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議;六合之內,聖人議而不論。

    《論語》是孔子死後弟子整理的。

    《大學》是曾子寫的,《中庸》是子思寫的。

    且不說別的,四書五經有沒有耐著性子讀一遍?

    《孔子家語》和《孔子集語》有沒有讀一遍?

    放下別人給你灌輸的成見,先了解下孔子的思想,瞭解下弟子眼中孔子的形象,再讀下《家語》、《集語》更多瞭解下孔老夫子的生平。

    這些都是文言文,不過讀起來很有味道。

    也讀讀《莊子》,瞭解下莊子記錄中的孔老夫子。

    這樣才能建立一個相對真實的孔老夫子形象。

    至於網上說什麼思想禁錮啊,糟粕什麼的,一來是後世把儒學玩壞了,二者是沒幾個人塌下心來讀讀四書五經,僅憑那少的可憐的學識和人云亦云給的信心便大放厥詞了。

    傳統文化,儒家文化,可不是用嘴說出來的。都是一步步的去做,做出來的。

    你是好是壞,不用你去說,周圍的人對你自然有一個印象。

    修身養性是自己的事,體會心得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嗯,如果覺得我說的還有一點道理,不妨自己去了解下孔子吧!

  • 58 # 端沐1999

    這不是你的問題,也不是孔子的問題。你想想,一個兩千多年前的人說的話,肯定不會如當下人一般,所以問題肯定很多。但是,你總不能把這些問題怪罪到孔子身上去。舉個例子,牛頓是科學家,他的力學理論很牛,雖然我們都知道那東西又問題,但是還是在學習,在使用,因為這東西對於一般情況而言沒有什麼太多影響。所以,你說牛頓一點用處沒有嗎?孔子的東西自然無法完全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但是在人家那個年代可能就是比較超前的思想了,至於後代對於儒家的吹捧自然不是好事情。問題是孔子也管不了那麼多年後的事情。至於新文化運動批孔的事情,其實是對於傳統文化的否定,並不是針對孔子或者某個人。他的意義是把那些東西從神壇拉下來,讓新東西走進來。至於傳統文化怎麼樣,還是要分開看:從文化繼承角度看,學習還是有必要的,畢竟我們的文明是從那些東西里走過來的;從問題角度看,這些東西真沒有什麼太了不起,畢竟讓中國從繁榮走向了沒落。所以,喜歡就去看看,不喜歡就算了。

  • 59 # 蛙鳴動春

    不喜歡就正常,一點毛病沒有。

    第一、人都應有自己的思想信仰。

    第二、文化思想應有時代性、啟發性、進步性、自由發展發揮性。

    第三、嘴裡仁義仁義道德、肚裡男盜女娼,歷史的批判深刻揭露儒生們虛偽的一面。仗義每為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歷史的俗話深刻揭示出儒生們的德性。

    第四、有都無類?直到1960年以前,天下讀書人有幾個??

    第五、仁孝禮義等等,中華文化上古時期都盛行。孔老二羅列編制框框愚民約束民眾而已,中華文化科技沒有創造性,逐步而濃重。

  • 60 # 白城陳德軍

    一位聖人在一定時期應起到一定作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孔子的禮教方面永遠是正確的,歷史到如今誰都說皇帝好,國家的憲法你不尊從行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的戒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