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81 # 多彩人生心理髮展之謎

    不喜歡孔子的應該不是你一個人,僅孔子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就控制了不少人,得罪了不少人。不被五常所控制,可以做很多事:不仁(天理良心)可以心安理得;不義(不義之財、不義之事)不會有羞惡之心困擾;不禮(長幼、人倫)可以不顧人倫興風作浪,無所顧忌;不智(是非、對錯)可以不要人格,見錢眼開,認賊作父;不信(信用,言必信行必果)可以坑蒙管騙,圖一時之快,得一時之利。

    孔子年輕時,很想當官,推銷自己的說教,四處碰壁,確實做了些不齒之事。後來教了三千弟子,一舉成名。孔子沒有權勢,沒有著書立說,而是後人記錄整理,自成一體成為儒家學派,成為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應該說孔子的出現是順天意、得民意。濟南的孔廟孔墳香火不斷就是民意的表現。世界人民都尊孔,說明了什麼?說明你不喜歡不要緊,只要大家喜歡。

    存在就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孔子被稱為“聖人”,教育家,不是自己封的,而是眾人抬舉的。在中國歷史上還沒有一個既無權、又無錢的人,能走到如此巔峰。

    看人看事,都要看歷史背景,不能離開歷史說瞎話。好像有些人否定過去領袖人物一樣,似乎自己都比他們強,真有點不知自己斤兩得陶醉。我們的歷史是一個傳承過程,我們的發展也是站在前人的肩上的繼續前行,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特色。幾千年前的孔子,時代造就了他的侷限性,他的理論、他的思想,我們繼承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而不是全盤否定。我們都可以自問,就算今天的中國,有幾個人能和幾千年前的孔子媲美?所以,孔子不愧為中華民族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堂堂正正的聖人。

    所以,我估計你還有點問題,問題的本質是你高估了自己。

  • 82 # 金詩元

    恕我直言,你不喜歡孔子,可能是你不瞭解孔子,也可能是你年輕,更可能是你根本就沒讀過孔子的著作!

    孔子對普通人性的解讀,至今沒有第二個古人可以超越。他說,我沒有見過好德的人比好色的人多!的確是看透了人。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做的,就不要勉強別人去做。

    孔子說,一個人的最高境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得而得人。自己能得到的也讓別人得到,自己能成就的,也讓別人成就。

    孔子對中國文化最大的貢獻是他解讀了《易經》。《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濫觴,你讀讀“十翼”,你才會知道孔子有多麼偉大!

    我年輕時也不喜歡孔子,都是被輿論引導的,人云亦云,根本就不瞭解孔子,也沒研讀過他的著作。或者說我們知道的孔子,是被歷代統治者歪曲了的孔子。

    我是在生活困噩中研讀孔子的,驚歎孔子智慧的同時,寫作了《孔子評傳》,接著又寫了《佛祖正傳》和《老子別傳》,在中國文化中,老子、孔子和釋子代表了人性的三種境界。長話短說,就此打住。

  • 83 # 詩驀詩書畫

    你不喜歡孔子,一點問題也沒有。關鍵孔子也不一定喜歡你。

    你喜不喜歡孔子,一點也不重要,孔子已千古為“聖人”。

    你不喜歡孔子,以此推理,當然你也不可能喜歡他留下來的東西,那麼請問你讀過《論語》嗎?仁、禮、忠、孝、義、智、信,你在生活中用了嗎?如果說你用了,你不喜歡孔子你還用他留下來的東西,那你還是有問題的,而且還是大問題。

  • 84 # 巖好燃

    你不喜歡說明你有思想,你是一個可以推動社會進步的人,說明你會獨立思考。孔子思想是束縛人的思想,比如孔子推崇下級對上級領導要忠,不管領導錯對都要忠,孔子推崇禮教,任何人都不能打破領導定下來的制度,比如下級見上級要磕頭作揖等等。這也是歷朝歷代宣傳孔子的原因,到處建孔廟,積極宣傳孔子說明已經開始沒落。毛主席就比較批判孔子,毛主席說孔子是封建君王的吹鼓手,毛主席要求人民當家做主,當官要為人民服務,當官不要讓人叩拜!當然孔子思想裡面也有好的東西。

  • 85 # 人類地球守望者

    他肯定沒想到後人把他的思想和初心可以玩成這樣。他是過去的他,我是2000多年後的我。我沒有跟他接觸,感受,談何喜歡?他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個影響力,對於這個力,我是隨時間和自己的思想變化,慾望和高尚使然而已,所以我有時喜歡有時不喜歡。這全取決於我的自私和無私,因為我是人。然而我小時候只知道他叫孔子,說過很多話,沒有其它的了,我更喜歡小時候的我。

  • 86 # 風摩者

    因你不喜歡道德經,你喜歡孔子,而是把它用在別的地方去。不喜歡讓別人告訴你,喜歡是你告訴別人,孔子與你的,區域感?

  • 87 # 一頭沒病的狸花貓

    我很不喜歡孔子,極不喜歡!但我絕對沒問題,這是毫無疑問的!

    為什麼不喜歡孔子?因為孔子純粹是為封建王朝服務的,所以歷朝歷代統治階級都將孔子封為聖人,而孔子那一套中庸之道的學說就是愚弄百姓,要百姓做順民,想造反就是大逆不道,要人民逆來順受,明明是人禍,卻怪罪天災,儒家思想更是害中國不淺!叫人們一味忍讓,以德報怨,漸漸丟失了祖先開疆拓土的血性精神,所以偉大的秦始皇要焚書坑儒,可惜之後的歷代王朝為了自己的江山穩固,又將孔子立起,而且比之前更甚。

    在我看來,中國歷史上由強轉衰與孔子的儒家思想不無關聯,中華民族雖有五千年文明歷史,但在古代真正識文斷字的都是為朝廷服務的少數所謂讀書人,百分之九十的勞動人民目不識丁,比如:幾個村子只有一個留著長長指甲的私塾老先生,百姓過年給不起潤筆費,只能以碗沿抹上鍋底灰印於紙上,那一個個黑圈便算是春聯貼於門上,可以說愚昧之極(這裡沒有看不起勞動人民的意思),因此他們很容易被統治階級欺騙,與其說這些識文斷字的統治階級又深受孔孟之道洗腦,利用孔子學說欺騙愚弄百姓,不如說他們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更加吹捧孔子,看看山東的孔廟吧,清朝皇帝見那個什麼“衍聖公”也要行三跪九叩之禮,為什麼?不就是告知天下,孔子是聖人,儒家思想就是聖旨,那怕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你們這些養活朝廷的勞苦大眾也不能造反!

    總之,孔老二一切學說都是專為封建王朝服務的,他的儒家忍讓思想,他以德報怨的中庸之道害中國不淺,拋棄孔子學說吧,我喜歡秦始皇開疆拓土的鐵血精神!

  • 88 # 桃之夭夭老牛

    其實喜不喜歡孔子完全是個人愛好。孔子在世的時候並不顯貴,周遊列國不得重用,他的主張得不到任何國家當權者的賞識,“累累若喪家之犬”。

    孔子“述而不作”,自己沒有著作傳世,那部《論語》也是弟子甚至再穿弟子拼湊的語錄,與孔子自己的思想是不是符合也不得知。

    歷代統治者拔高孔子的地位,封為“衍聖公”、“文宣王”,其實就是借孔子的牌子去嚇唬老百姓。所謂“拉大旗,作虎皮,包著自己去嚇唬別人”就是這個道理。

    這就是漢文化的包容性。我們的現代生活,每個角落都充斥著外來文化的影響,吃的我的接納了“肯德基”、“麥當勞”;穿的我們拋棄了長袍馬褂,穿上了西服;住的我們搬出了四合院,住進了大洋樓,甚至“大褲衩”都堂而皇之的建在首都中心區的大街上。雖然這樣,我們的文化還叫中華文明,在們宣傳的國學思想還是儒家思想,我們建在外國傳播中華文明的學校還叫“孔子學院”。還是魯迅先生說的對“孔子是塊敲門磚”。

  • 89 # 智慧改變命運

    個人觀點,我故妄説之,你姑妄聽之,不喜一笑了之。

    你不喜歡孔子,是你沒有讀懂孔子,當然是你的錯。

    不過你的過錯,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你接受的是“權威教育”與“威權政治”。這是戕害你自由思想的根源你缺少基本的學術思想邏輯教育/培訓。

    總之,一句話,你缺少足夠多具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即俗語所講,你的悟性不那麼優秀!

    教條主義和標籤式批判/鬥爭思維模式使普通大眾很難從一個人的思維邏輯上去認知一個人的思想及其脈絡。

    提到孔子我們就會自然的聯想到復辟,統治階級御民愚民哲學,批林批孔等負面清單以及《論語》《詩》《易》《春秋》等等。

    如果從邏輯上提煉孔子的思想:樹立一個理想社會模型(周及聖王天下,天下為公),構建秩序(恢復周禮,禮=行事之便也),身體力行的宣傳與推廣(周遊列國)。

    這個行事邏輯是非常好的行事邏輯 奈何常人很難感受到或去注意!

    這個邏輯也是我們當下制憲的邏輯:提出人民當家做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社會模型,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製法律體系,並動用一切行政和政治資源推動該方案的落地。

  • 90 # 印月居

    你沒問題,因為任何人都有不喜歡一個人的權力。

    而且,當你說你不喜歡孔子時,說的其實是對“孔子”的學說及其人設的偏見。

    換而言之,你其實不喜歡的不是孔子本人,只是不喜歡“一個歷史故事”罷了。

    所以對於此問題,我應該這樣回答:

    1.我們都沒見過孔子本人,也並不瞭解他,所以我們談不上喜不喜歡他。就像我沒吃過熊掌,我雖然聽說它好吃,但我並不能確定它的真實味道。

    2.孔子的學說不能代表孔子本人。就像你只是通過此問題來吸引流量,而我也只是配合說給別人看,這些觀點都有其社會背景和目的,孔子的學說也是應運而生的。

    《論語》中提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顯然,假使如他自己所言,孔子本人很可能是一個“嚴於律己”的君子,至於他的學說——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金剛經》也說:“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把“孔子的學說”等同於“孔子本人”,這如同把“你說的話”當成“你”一樣不負責任。

  • 91 # 宜衡之子

    你沒有人云亦云表達了自己的見解 ,證明你是有思想的人。人們以不同的視角看待事物這很正常,沒問題。

    孔子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創立的以仁為核心道德學說影響了中國幾千年歷史的方方面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動歷史進步的作用。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受條件的侷限,他的思想體系中也表現出不少陳腐守舊,甚至是反動的一面。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思想中的等級觀念推崇君權、父權、夫權。幾千年等級森嚴的思想灌輸導致中國人對專制的誤判,缺乏民主平等的思想意識,流毒數千年,為害不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愚民為策而利於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統治。

    推行封建主義的精英思想,“君子不器。”弟子請學農事被視為小人,鄙視勞作,看不起勞動人民,等等。

    孔子的這些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無產階級和勞動者當家做主,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平等的思想是水火不容的。即使在資產階級所謂的民主思想中,孔子的這些觀點也是不可理解,不受歡迎的,起碼不是公開受歡迎的。

    我們學習和研究孔子的儒家思想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更好地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符合於人民大眾的精神追求。

  • 92 # 善上若水652

    你不喜歡孔子,沒關係,他己死了幾千年,關健的問題是孔子思想,孔子的著作《論語》等觀點,要想了解孔子及孔子思想,是要下苦功夫的,最起馬是要把《論語》這本書精研細讀,吃透全書,瞭解當時的社會壯況,人文地理思想,當時的社會制度,農耕,軍事,政治等大方向,什麼都不去了解,僅憑一句話,喜不喜歡,於事無補,反過來暴露了自己的無知,喜歡孔子的什麼,要有說服力,不喜歡孔子的什麼,那一方面,關健是什麼,孔子思想流傳了幾千年,在現代文明社會,哪些思想理念可取,哪些取起其精華,去除漕粕,對於不對,不是誰人說了算,其觀點是要經得起歷史的沉澱

  • 93 # 錦月細雨

    你為什麼不喜歡孔子,你有問題嗎?你當然沒有問題。孔子一生至力於克己復禮,什麼叫克己復禮呢?把克己復禮分兩個部分看,先說克己吧!克幾就是不要逾越自己的階層,你是低層就安心當自己的低層,不要想到上層社會去,要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享受上層社會的生活,那是貴族才能享受的待遇。那什麼是復禮呢?復禮就是下層低層要跪拜上層,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低層就要層層跪拜了。只要人們各守自己的階層天下就不會亂了。上層的就可以永遠享受榮華富貴,下層的就永遠為奴為婢。他自己把他媽塞到一個貴族的墳墓裡,給自己弄來個貴族的頭銜,天天滿世界去跑官,還天天教別人克己復禮,說白了他做的就是教別人克己復禮,來滿足他自己高人一等的私慾罷了。

  • 94 # 尋道尋真

    孔子非聖,是後來的歷代帝王將相為了統治階級的需要硬把他吹成了聖人,孔子是“師祖”,“有教無類”是他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在他的舉止言談中有智的一面也有愚的一面,而崇拜他的後代統治者恰恰發展了他的愚忠的一面,“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這些糟粕的東西當然不該傳承,所以說不是你不喜歡孔子,中國在五四就提出了“打倒孔家店”!毛主席也對儒家文化統治中華民族兩千多年耿耿於懷,因為儒家文化嚴重的束縛了中華民族的正常發展,“中庸和仁讓”使我們的先人不止一次的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面前幾乎遭到滅頂之災,每到關鍵時刻都是把儒家文化拋到九霄雲外的先人救中華民族於水火。所以說你不喜歡孔子正常!但希望你把孔子和儒家文化區別開來,孔子是老師,答疑解惑者也,儒教是統治階級的工具,不是當今的法律,但有很多人潛移默化的用它來衡量人的行為標準當然是不對的,應該也是人人都不喜歡的。

  • 95 # 履生

    現在不喜歡孔子,甚至罵孔子的都很多,這都沒什麼,什麼樣的人都會有人喜歡和不喜歡的。有人捧自然就有人貶,這是必然的。

    至於喜不喜歡孔子是不是你有問題,那肯定是你的問題的,你喜歡和不喜歡那都是你的問題啊。難道還能跟別人有關嗎?

    不過問題是你不喜歡孔子是他的學說,還是他的什麼問題?現在很多人一提孔子就說孔子或者儒家的學說有問題,說是封建社會;封建思想什麼的。實際上可能連論語都沒看過,孔子時代的體制也沒了解過,不想想為什麼幾千年來是孔子是聖人而不是別人呢?為什麼幾千年來出不來一個可以替代孔子學說的新聖人?

  • 96 # Yantongshen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他在教育方面也有一定貢獻。但是,必須知道他僅僅是封建社會的維護者,他是為封建地主階級服務的!他提倡“男尊女卑“,“三從四德“,他主張《學而優則仕》,他主張《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它主張人有等級差別,他從來沒有為人民服務思想。他反對鬥爭哲學,他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不讓人民反抗,鼓吹《和為貴》!現在有人鼓吹孔孟之道,愚弄青年,愚弄人民,有的學校甚至引導學生三拜九叩孔子像,引讀《四書五經》,穿漢服,冒充《弘揚》中國文化,實在厚古薄今,毒害青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的戒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