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果忱

    解放後只有1960,1961兩年吃不飽,其餘的基本都能吃飽。尤其是進入七十年代,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當然,各地情況不一樣,有些人故意抹黑前三十年。

  • 2 # 促進步盡努力

    根本原因是人口數量翻翻。在新中國成立時,土地匹配大約5億人。到70年代末基本解決溫飽時大約10億人。想想5億人到10億人吃飯是什麼概念?

  • 3 # 鑄劍為犁73

    農業技術落後,基本靠人力作業效率低,所以畝產低導致總產量低,以前畝產應三,四百斤吧(解放後,而且應該是斤不是公斤)現在應該畝產過千斤了,今年夏天小麥畝產應該都在一千二百斤。

  • 4 # 認真的小羊u6

    確實收成有限:一、沒有良種(雜交水稻研究剛開始);二、土地貧瘠(缺少化肥)。

    設想:如果現在停止使用化肥農藥和良種,不要三年,照樣餓死人!

  • 5 # 多才多藝奶茶Er

    那時候不是農村吃不飽,城也如此。吃供應糧,小學生27斤半糧高中生34斤。工人37斤,重體力55斤。那時候產量低,糧食不進口。現在糧食4分之一靠進口,要不也不夠吃。

  • 6 # 梅里的傳說

    天天吃不飽的情況肯定是有些誇張,但整個70年代我都趕上,再以前我的父輩們祖輩們也描述過,過去糧食很珍貴不假,尤其是麵食和大米比較缺,但除了59一61年低標準那三年,窮是窮,吃得質量也不太好,但不至於天天餓肚子…無論解放前還是解放後。

    那三年有些特殊,當時父親和三叔都同在一個工廠裡工作,那廠子當時還是比較重要的國企,三叔都餓得受不了,返農村了;當然,也有很多吃野菜,榆樹皮,橡子麵(非常苦的橡樹堅果)和一些更慘的傳聞。

    說說我親眼看到的70-80年代大眾的吃飯情況,70年代我小,住在農村姥爺家,姥爺的房子三間房,一間姥爺姥姥住,另一間被一對下鄉青年借用或者是徵用那種吧,中間是兩個大鍋做飯的灶房,一次,下鄉青年做土豆絲湯,我饞了,用姥爺家玉米格子粥一碗換一碗那種,被認為“吃虧”了…看來糧食當時還是珍貴的。

    80年代住過校,是當時一家省重點高中,有很多來自農村的同學,吃飯問題上,大家差不多,一個月一人三十斤糧票換二十斤粗糧,十斤細糧的內部糧票,粗糧對應的是窩窩頭,格子粥,打飯一兩粗糧票加一分錢,食堂安排在早晚,中午是一兩細糧票加8分錢,用一兩粗糧票可以翻倍1毛6買一兩米飯或者是饅頭,窩窩頭我們叫黃金塔,我們大都吃“傷”了,幾十年後我對玉米麵的東西還是一口不動,當時的窩窩頭,格子粥我感覺沒人吃不起,吃不飽,剩的不少;而米飯,饅頭總也吃不夠。

  • 7 # xt雨後斜陽

    那時人們沒肉吃,油少,日常勞動量又大,所以飯量也大,但因化肥少畝產量很低,小麥才200多斤,而且還要交公糧。現在畝產量都在900多斤了,也不用交公糧了。關健現在每年進口小麥有幾百萬噸,大豆近億噸,這一比較就明白了。

  • 8 # 成熟清風XA

    那個時候糧食主產區的人應該都能吃飽飯。吃反銷糧的地方可能差一些。那年代勞動強度大,吃的油水少愛餓。所以一天總感覺飢腸轆轆的。

  • 9 # 坦蕩的水滴V

    不知這個“爺爺”是什麼人,我57年出生,也是爺爺級的人了。

    說實話,那年代姊妹多(八個弟兄姐妹),吃的是沒現在的好,但也沒個別人渲染的那麼餓。

    國家如人家,初始成家,困難多,底子薄,都有個發展過程,不能一味怨恨新中國的最初不足。

  • 10 # 優美小魚hW

    說吃不飽不對,是吃不好,我是50後,那時人能吃個人頂現在3個人吃,玉米麵一個人能吃三大個,現在一個一人也吃不了,緣是沒油水,那時吃飽也覺得餓。

  • 11 # 高冷乳酪mU

    過去的人飯量大,甚至驚人。體力勞動要遠大於今天,穀物單產量低,農副產品產量少,油水少,消化快。農業為工業花發展積累資金,糧食基本上都定量的,吃飽還是吃不飽因人而異。

  • 12 # 以十察一

    這個我有發言權。村裡有個磚廠,承包給個人,年年賠本。土燒成疙瘩,除了人工和電,沒有多少成本,不愁賣,居然不賺錢,咄咄怪事。我父親承包後,誰幹的多幹的少,記得清清楚楚,完全按照勞動量付工錢,加班的有加班費。工人都特別能幹,捨不得回家,當年就盈利。後來,村幹部得不到額外回報,就不讓包了,但工人們至今記得父親的好,說那是唯一輝煌的時刻。後來不久,磚廠垮了。為什麼不打糧,原理跟這是一樣的。

  • 13 # 足智多謀青山RB

    我是雲南邊疆地區的,今年65歲,57歲出生。記事以來沒餓過肚子,家裡每天吃飯時一大篜子飯,大人孩子從不限制,想吃幾碗吃幾碗,吃飽為止。記事以前的事,聽父母講過,三年困難時期,吃不飽,哥姐都吃過糠粑粑。從1962年開始就能吃飽飯了,且越來越好。至於你是什麼地方人,你爺爺說的以前又是什麼時候都不明確。當然各地情況不一樣,不過我們們這裡是邊疆落後地區,其他地方應該比我們強。

  • 14 # 護身符

    那時候地球上能吃飽飯的地方有幾個?隨著社會的發展,經過人們的努力奮鬥,到了七十年代中後期,中國已經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

  • 15 # 笨刨

    爺爺說以前天天吃不飽,爺爺沒說假話,是實話。

    那時候地裡不種莊稼嗎?這疑問不成立,那時候地裡也種莊稼。

    並且,那時候,爺爺們在地裡種莊稼,要比現在地裡種莊稼,還要苦,還要累。

    因為,那時候,沒有什麼農機機械,輕活重活,全靠人力,全是肩扛人抬。

    那為什麼那時候的“爺爺”們常常吃不飽呢?

    先說一個題外事兒。

    看到一位“現代噴子”說過這麼一句話,說過去農民之所以會吃不飽,是因為那時候的“爺爺”們個個好吃懶做造成的。

    還看過一位自以為是的噴子這麼說,“地還是那些地(甚至現在地數量還少了),並且現在種地的人還少了,為什麼現在不僅吃得飽,還吃得越來越好了?你說說,不是那時的人懶惰是什麼原因?所以,別整天在網上瞎吵吵,瞎吆喝,什麼那時候的人勤勞、能幹、吃苦、耐勞……哄人哩!”

    ……

    其實,這類噴子,不僅僅是無知,還是些無聊無下線之人。

    因為,他們根本不瞭解那個時代,更不知道當時的情況。

    先來說說現在人們為什麼能夠吃得飽,並且還吃得好。

    吃得飽,是因為現在不缺糧食了。

    不缺糧食,是因為現在打糧食多了,打糧食多了,原因有很多,咱就僅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吧。

    那麼,在“爺爺”那個時代,一畝麥子產量是多少呢?

    一畝地產四五百斤麥子,已經是高產量了,這還是管理好的,一旦管理差了,二三百斤是常態。

    遇到欠年(災年),顆粒無收,也是常事。

    這個產量的差距,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那,那時糧食的產量低,真的就是那時“爺爺”們懶嗎?

    不是,絕對不是。

    相比而言,那時候種地的“爺爺”們,比現在累多了。

    現在種地,條件好的地方,基本上做到了“機種機收”,省時省力。

    “爺爺”們那個時候,可沒這個條件,所以受累更大。

    現在糧食產量大大提高了的原因,就是因為科學技術高度發達所帶來的結果。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真理。

    咱們這裡僅舉生產糧食的種子,這一個事例,就足以說明問題。

    “爺爺”們種地的那個時代,由於技術原因,製造不出高產種子,並且都是自留種子,一代一代地用,種子得不到復壯留純,就一代一代的退化,不用說,產量是永遠也提不上去。

    反觀現在,種過地的人都知道,種子是要年年更換的,並且,你要是用自留種子種下去,第二一定產量大減。

    現在糧食產量高,原因還有很多方面,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現在人們吃得飽,穿得暖,和當年“爺爺”們吃不飽穿不暖,是由於時代的原因的。

    最煩那些無知還自以為是自作聰明胡扯八談的“噴子”們的無腦、無稽之談。

  • 16 # 愛好書寫者

    八十年代初,那時士地多,收成缺不多。地裡肥料,施用是農家肥。而農家肥,一戶一年養頭豬,為了爭工分,有些家一年出2圈肥,肥上那裡找著壯。而施用化肥又少。一個生產隊幾百畝土地一年也就一噸兩噸的化肥。畝產300斤左右的樣子。趕上旱年頭甚至顆粒無收,地裡沒井,只有靠天吃飯。有一年我們大隊,就俺隊收成好點,小麥一人一年分配30斤小麥。你想,吃都不夠,社員都以菜充飢。那時的條件是多麼的艱苦,但人們的精神缺Sunny向上。記的有一年,由於天早,農作物得不到水份,收穫的糧食又少,到秋收紅薯時,隊上每戶分到的後,需在長紅薯的地裡,切片晾曬乾。此時秋雨又連綿不斷,在地面上的地瓜幹都爛掉。使家中生活,更加煎熬。年前還將就生活,每頓飯也能吃飽。可過年後,糧食所剩也不多少。到春季樹發芽時,人們自發的採摘樹芽,加上點玉米麵蒸熟吃,雖然吃著苦點,也總算填飽肚子。個別人吃了,臉上有浮腫。

  • 17 # 郭氏明

    這個問題我有極對發言權,我任過生產隊長。

    6.70年代我隊170個人口,168畝田,山地在外,徵糧(農業稅)60斤一畝,購糧(國家公糧010元一斤)4500O斤共55000斤,全年總產量最好年景15一170000元,麥1萬斤那麼全年的可分糧約11萬斤,這裡留取種子二季,5千斤(約數),這個是淨的稻穀毛數量,因是稻穀主產區沒其它雜糧,

    170個人分11萬斤糧,三七開,三層按勞,七層按年齡人口,成人定糧700斤,婦女670斤糧食按層分配到人。

    每戶的糧食開銷數字驚人,前面說過養豬,所以無能仔豬繁殖,豬架子育肥都用糧食加雜糧的。可是豬基本上是一年出欄一次。

    那個時候一個勞動力每年大約有300多天出勤工,記得一個人到15歲以後每歲吃6寸碗二碗飯較為普遍,約一斤米一餐,一天二飯一稀需消耗二斤多糧。

    如果每人分得實足700斤元糧,每一百斤谷加工成70斤米,那全年也只有490斤米,一年360天不夠吃的。

    一天到晚忙於勞動種糧養豬爭零用錢。

  • 18 #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爺爺常說以前天吃不飽,這個以前我認為起碼指解放初期或者解放前。其實,在生產隊模式時,雖然說相比現在那時生活質量差是實情,但是,生產隊時期已經吃飽飯了。

    我記得,在60年前後那幾年生活沒有保證,捱餓吃不飽是普遍現象。

    60年代初的三年,現在稱為三年困難時期,主要原因是中國和蘇聯關係緊張,那時,我們國家還不富裕,全華人民要勒緊腰帶還外債,生活自然很窘迫。

    此前至解放初期,中國從一窮二白的舊中國剛剛起步,工農業各方面都還比較落後,更甭說農業機械化、現代化了,連化肥農藥都不知道是啥東西。

    那時候難道地裡不種莊稼嗎?

    莊稼是種的,甚至在舊社會也種莊稼。可是,因為以前生產條件差,種莊稼採用的是傳統糧食種子,勞動生產全靠人力配以畜力,工作生產效能低。

    種植上沒有化肥農藥,只施些農家肥,光襯堆營養元素含量低。水利方面,澆灌田地全憑轆轤、水車落後的農具,沒有機電、深水井、水泵類排灌工具。

    土壤貧瘠不肥沃,水利條件差,憑天吃飯的情況也有,糧食產量畝產200~300斤。土地面積並不少,拋荒的也有一個部分。

    生產隊時期,還要繳“愛國糧”(公糧),麥季秋季兩季,每年每畝地大約要繳200多斤,搞得好的生產隊還將就,生產搞得差的生產隊社員們的生活必然也差,發生吃不飽飯的情況不稀罕。

    人們生活逐步好起來是從改革開放以後,生產隊模式解體,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化肥農藥、優良品種、農業機械化大普及,糧食產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產量成倍翻番,人們尤其是農村農民才真正過上了幸福生活。

  • 19 # 青山放牛狼

    不是地裡不種莊稼,而是莊稼收成不好。以前科學技術不發達,農民種糧食往往靠天吃飯,遇上天災蟲禍,糧食減產,甚至絕收就肯定差吃的。還有那個時候也沒有肥料這些東西,種子也沒有經過改良,儘管農民起早貪黑用心服侍,依然產量不高。那個時候農民收入也不多,生活水平低下,又沒有魚肉,少有油葷,粗糧米飯吃得就多。那個時候也沒有控制人口,家家拖兒帶口一大家子,吃不飽很正常。

    還有一個原因也很重要,以前戰亂頻發,土匪盛行,社會經濟秩序不好,不種莊稼的人也很多。國家要徵糧,土匪要搶糧。農民負擔很重,一個人種的糧食不光要養活自己家人,還要養活很多人,稍微有點餘糧還要賣了來補貼家用,不夠吃也是情理之中了。

    總之以前的農民雖然很勤勞,奈何時局動盪,甚至居無定所,農民不光要種糧,有時還要參加政治活動,莊稼難免疏忽了。特別是集體生活的那個年代,有些人偷奸耍滑,雖然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但很多人幹活心不在焉,到頭來莊稼沒收成,吃不飽,不夠吃,也就不意外了。

  • 20 # 使用者漁夫

    那時計劃經濟,農民要向國家交一定的公糧,當時沒有農藥化肥,糧食產量也不高,水稻畝產3、4百斤,不像今天一千四百斤左右,有些山區田少,開荒種些雜糧,比如,紅薯,高梁,玉米,土豆等,和主食一起吃,即使這樣,有時也覺得肚子餓,沒辦法,由於西方制裁不援助,國家各方面都在搞建設,投入多,產出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傳沈騰和妻子分居,此前有網友爆料兩人離婚,這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