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21 # 寧靜致遠WZx

    那時有一句常用語:多買油鹽少買米。那時不僅糧食不多,油鹽副食品更是奇缺!人的飯量是現在人的三倍以上!由於科學技術及肥料等原因,產量不到現在的一半,不餓肚子就是天方夜譚了!

  • 122 # 及時雨238191543

    生產隊是一個隊長打譜,勞力掙工分,一個工日l毛到五毛不止,年終結算得倒賠集體的,所以幹活沒積極性,分地後是人人打譜,老婆孩子齊上陣。勞動積極性空前高漲,所以吃不愁穿不愁了。

  • 123 # 網路守夜人

    我是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對這個問題深有體會,餓肚子的滋味可不好受,簡直就是刻骨銘心。當然,說天天吃不飽,顯然是誇張了,沒有到那種程度,除了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其他時間不可能出現天天吃不飯的現象。

    而那個時候人們餓肚子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地裡不種莊稼,反而是能種莊稼的地方都被人們種上了,但即使這樣,仍然有許多人吃不飽飯。

    從我記事時起,我家裡每年至少缺糧三個月。這三個月忍飢挨餓的日子,現在想起仍然心有餘悸,所以我經常對晚輩們說,要珍惜現在的日子,千萬不要浪費糧食。

    那個時代,除了那些自然條件好,土地肥沃,耕地面積大的地方外,一些地方的人都有過缺糧的經歷。沒有糧食吃,成為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很多人的記憶。

    別的地方的情況我不瞭解,咱也不敢胡亂猜測。我就說說我們這裡的情況吧。

    為什麼那個年代的人會捱餓呢?

    自然條件差,土地貧瘠。我的家鄉位於雲貴高原上的貴州省。這裡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全省97%的國土面積是山地,因此耕地資源相對匱乏。尤其是我的家鄉位於喀斯特地區,這裡滿山遍野都是石頭,要找一塊像樣的平地都很困難。

    由於自然條件很差,我們這裡的土地不但很少,而且還非常貧瘠。同時由於是山地,留不住雨水,水土流失十分嚴重。人們為了增加耕地,便大規模破壞植被;植被受到破壞後,又會帶來更嚴重的水土流失,陷入惡性迴圈之中。受雨水的無情沖刷,導致土壤中的營養成分大量流失,因此土地的肥力很差,對植物的生長十分不利。

    人均佔有耕地面積較少。我的家鄉,開門見山,抬頭見山,就是不見平地。在這裡,人均耕地面積嚴重不足,所以產糧自然就少,一年有幾個月缺糧成為許多地方的常態。

    生活在這裡的人民,由於貧窮的原因,人口增長很快,越窮越生,越生越窮,是我的家鄉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而大量出生的人口,使本來就十分有限的耕地資源越來越緊張。就我生活的村子來說,全村500多人,只有500餘畝坡耕地及500餘畝冷水田。人均佔有耕地和水田面積不到2畝。即使這些地全部用來種糧食,也難以滿足一年的口糧之需。

    糧食平均產量很低。由於土地貧瘠,所以我們這裡的糧食產量很低。種莊稼是需要肥料的,但那個時候國內化肥產量很低,根本沒有無法滿足國內大規模的需要。因此在我的記憶中,很長一段時間農民們連化肥是什麼都不知道,更談不上使用化肥了。種莊稼的時候就是用點農家肥,主要是豬糞牛糞,並且數量也很少,所以地裡的莊稼由於缺少肥料,生長得很差,糧食產量自然就上不來。

    除了缺少肥料之外,自然災害的影響也經常導致糧食減產。最常見的是冰雹災害、氣候乾旱、山洪泥石流等,每一次自然災害的發生,都會讓一部分耕地中的糧食作物減產甚至絕收。

    沒有良種,尤其是沒有雜交種子。作物要高產,種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那個時代,由於受技術條件所限,人們種植的都是傳統農作物,育種方法也是採用傳統方式,因而作物產量不高也就不奇怪了。至於雜交種子,當時是不存在的,要等到多年以後才會出現。試想一下,如果現在中國仍然使用傳統作物種子進行播種的話,糧食產量也不會如此之高。雜交種子的出現,大大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

    耕作水平低,缺少現代種植技術。說出來也許有的人不會相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的家鄉仍然有人在使用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方式,他們隨便找一片荒坡,春天時放一把火,把地表上的雜草燒乾淨,然後隨便在地上挖一小坑,往裡面放上種子,之後基本上不再管了,到了秋天,有多少就收多少,沒有就當一年白乾!

    現有現代化的耕作技術作為支撐,要想多產糧,產好糧,也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人們吃不上飯就也在情理之中了。

    集體生產,無法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那個時代,很長一段時間實行的是人民公社,下面是生產隊。每個自然村寨裡的所有農戶組成一個生產隊,生產隊的所有生產資料和勞動工具都屬於集體所有,每戶農民家庭只有幾分用來種植蔬菜的自留地。每個生產隊裡的農民,在生產隊的統一組織下進行農業生產。這樣的生產形式,根本無法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幹多幹少一個樣,干與不幹一個樣,對集體的事情漠不關心。 因此很少有人真正關心過集體的收成,反正沒有飯吃也不是自己一個。大家都不想好好幹,所以導致最終大家都沒飯吃。後來實行包產到戶之後,這種局面馬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日子才一天天好起來。

    上面這些,就是我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我們這裡的實際情況,分析那個年代人們缺糧的原因。當然,大陸其他那些自然條件非常好的地方,是不存在吃不飽這樣的問題的。這樣的現象只是在少數地方存在。很不幸,我的家鄉就是這樣的地方。

    只有餓過肚子的人,才知道餓肚子的滋味。大家要愛惜糧食,更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光碟行動,從每個一人做起,從一日三餐做起!

  • 124 # 樂觀的糯米VW

    這位爺爺是憑空出世的,真正吃不飽是三年自然災害,即卜1959年至61年62年糧食就慢慢好起來,至於原因,主要當時糧食品種未改良,產量低、63年前水稻畝產300斤,66年前後出現一種短化水稻品種"短腳南特"畝產400斤左右,68年當時一種高產品種"農墾58∥號稱880斤實際也只500斤,到後來品種最佳化,產量越來越高80年代後是"一噸稻隆平造"實際畝產1400斤,有人把那年代捱餓,說是出工不出力,絕對是不瞭解當年情況!

  • 125 # 自若雪梨k5

    多學歷史自己找答案!原始社會還要防野獸呢!

  • 126 # 輕鬆白雲1G

    爺爺說以前天天吃不飽,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也是做爺爺的人了,現在我來告訴你。從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這段時間裡,五八年出現的共產風,大煅鋼鐵,把勞動力放在鍊鐵上去了,上好的莊稼到收割時都沒收回來,加上浮誇風,大辦食堂,把本來不多的糧食浪費不少,在六十年代三年困難時期,那時的日子就不多說了。

    從六三年以後,糧食有所緩解,但那時產量低,上交的糧食任務重,從數字看產量不錯,但是主糧比例少,紅薯,芋頭,折成主糧,秕穀也算上來了,把優質糧都交了,分得的糧食主糧少,雜糧秕穀佔了大部,加上那時天天上工,大幹快上,勞動強度很大,又沒副食油脂,天天喝稀拌著野菜或蔬菜,怎麼能吃得飽,捱餓是常事。

  • 127 # 灑脫蛋糕JI

    我的家鄉是丘陵地,地力薄,沒有水澆條件,畝產量低,風調雨順的年份還可以,遇災年只能吃返銷糧,吃不飽是常事。黨和政府沒少幫助我們,我們知足,不忘黨恩。那時沒有充足的化肥,只上農家肥,地多肥少,產量那能高;沒有優質良種,莊稼抗病蟲的能力差,又沒有對症的農藥,一但發生病蟲害,就基本絕產,所以穩產高產就難以實現。

  • 128 # 蘇蘇93727866

    生產隊裡的地裡是種莊稼,但種什麼,收了賣錢都不由農民來決定,每年分多少口糧是有規定的,而且還不能自由自在的去搞什麼家庭養殖業,限制家庭農產品到自由市場的買賣等等也都有規定,農民幹好幹壞都一個樣,就是全國學習的大寨紅旗,他們多打糧也富不起來,於是,農民的生產力被嚴重束縛,人均糧食產量資料顯示,六七十年代,絕大多數年份都低於人民公社集體化之前的五十年代,那麼,過去吃不飽飯的問題就很好理解了。

  • 129 # 往昔迴音

    產量低,大量的農業生產剩餘被上繳供養工業還債支援外國

  • 130 # 軍哥41939

    地裡都是要長莊稼的,但捱餓也是事實,至於原因,自己想,獨立思考。

  • 131 # 痴騎朽翁

    因為你爺爺是生活在中華民國和日本侵略我們中華民族時期,那時候不只是你爺爺一個人天天忍飢挨餓,我們整個中華民族都生活在飢寒交迫之中。

    你只要看看那一段歷史,你就會明白,你爺爺不是騙你,他說的完完全全說實話。

    但當時也有整天享生活在花天酒地的人。

    這些人全部都是欺壓人民的人!

    這些人全部都是發國難財的人!

    這些人全部都是盜竊國有資產的人!

    這些人都是犲狼般的貪官汙吏!

    他們是朱門酒肉臭

    百姓是路有凍死骨

    你明白了嗎?

  • 132 # 五零老農

    我出生五十年代,生產隊,7o交畝,8o多土地,有旱田種小麥,要交公糧,才是分跟大家吃的,因為那時候不是配的良種,產量少,大部分是土產,要留種子,沒有化肥,都農家肥,連山上狗,人拉的屎,也叫兒童撿回來交跟集體,並工分分糧,產量少,交了公糧,還留一份存備糧,裝在隊裡保管室裡,一年四季輪流守夜看著,所以餓肚子,還有修公路,修水庫,只有工分,沒有錢,到年底才結算,我家兄弟姐妹多,父母掙的工分不夠,還補錢跟集體,才能分到最後的糧食,我7,8歲,放學回家幫集體扯紅苕地裡的草,3分半一天,小夥伴們,乾的熱火朝天,你一行,我一行,上學帶的午餐,冬天一條紅苕,燒熟了,就是午餐,夏天一個火燒粑,6o年代末才有化肥,安水,嗆死人,尿素肥也很少,裝尿素肥的袋子,可做衣服,褲子穿,唉唉唉,一言難盡,各個時期,也有各個時期的好處,也難處,現在生活好了,但是很多東西,沒有以前的味道了,以前魚塘洗澡,洗衣服,現在汙染完了,以天旱,沒有水,魚塘可以種穀子,現在的魚塘,不養魚,五年你別想種穀子了,唉唉唉,

  • 133 # 自強不息星星h4

    還有交皮棉。這是要佔一部分耕地

  • 134 # 不緊不慢511

    那時候糧食畝產上萬斤,你爺爺說吃不飽,可能是他的飯量太大。

  • 135 # 安寧安寧幸福安寧

    我爸爸這一代有兄弟五人,還有兩個姐姐,在家裡全吃吃飯的,而且他們七個人有五個人在上學,事業有成,就我爸和我二姑在家裡種地,那時候所有的重擔,全都壓在我爺爺身上,據說我奶奶當時蒸饅頭,用八音鍋,一天得蒸一鍋,可以說人多力量大,吃的多,消耗的的特別快,家裡孩子多,我爺爺經常不捨得吃,可以說每次一開飯,那就是家裡的快樂時刻,不過困難時刻已經過來了,感謝爺爺的付出,現在也到了頤養天年的時刻,願爺爺長命百歲,健康長壽。

  • 136 # 安逸精靈Ni

    這才是一個真正小孩子提出的問題,還真是不好回答,關健是站在什麼立場上回答,可能有很多答案。

  • 137 # 百姓也有發光點

    我是71年的,江西南康農村的,在4丶5歲時開始就有影響了,那時侯還是大集體勞作,父母沒時間照看小孩,都是大小孩帶小小孩,當收完稻子的時侯就會跟姐姐去地裡拾稻穗,連同放牛,一個下午也能有幾斤的收穫,當時很有成就感,媽媽會加以表揚我們,有時也會因為拾稻穗而同伴們打起來。挖紅薯時,我們會跟在後面撿拋棄的跟手指般大小的薯根,偶爾能撿一點大人們遺漏的紅薯,這時侯就要及時藏起來,否則隊長知道了會沒收,且會罵這些隊員工作不認真。這些拾來的稻穗和薯根我們都是用來自己吃的。當地裡莊稼收完後就開始種油萊,這個時侯我們就會跟著姐姐去放牛和打柴。

    那個時候我們只記得每次收完稻子就會有很多大型拖拉機來把大包大包的穀子拉走了,到了夏天早稻還沒收成的時侯就會有很多人家不夠糧食,就會限制一天只能打多少米,把米和著青菜一起煮,要是現在還這樣煮的話小朋友肯定不吃的。

    我們是80年開始分田地的(心中印象是),分田地以後產量一下子提高了很多,但依舊是還有很多農家不夠吃,到了92年我高中畢業後就成為了家中的主力,一切負擔基本上是壓在了我身上,那個時候才明白為什麼不夠吃。

    一方面公、購糧任務太重,另一方面因為生活水平太差,一天到晚只有三餐飯吃,而幹農活很累,所以一天一個人要吃掉很多飯,(一天一個人要1斤半米)。當時只有想辦法搞點錢,買點肉類,多放點油,才能把飯量減下來。當時日子真的難過,如果家裡有哪個生病的話,哭的份都有。畢業後第二年我決定放棄農村踏上了打工的路,打工路依舊艱辛和無耐,充滿血和淚的過程。現在年輕人是絕對體會不到的。

  • 138 # 佩劍佳

    是的,是實際情況。五六十年代的時候,人口多,糧食產量低,再遇上自然災害。可想而知,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吃不飽的感覺。

  • 139 # 千嶺萬壑

    那個年代,西方世界,東方世界,也就是北約及其美國的僕從國(如日本南北韓等)和華約及其蘇聯的僕從國,兩大世界陣營都對中國封鎖打壓。當年莊稼產量低,所以袁隆平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英雄,為了國家不再被侵略,很大部分資源都用在保護國家的國防上。就是因為當年的吃不飽,才有了今天在和平環境下的吃飽飯。

  • 140 # 四川達州人

    種啊。

    其實,華人,整體來說自元代開始一直到1990年代,都是營養不良。

    農民更慘些。

    1950年土改之前,農村土地60%在不足5%人口的地主富農之手,自耕農的土地不足20%,剩餘60%多人口的貧農僱農長工短工只有20%的土地。

    所以,大多數農民是吃不飽飯的,因為租賃地主富農土地,5口之家,兩個勞動力每年種地最多就是10畝,沒有優良種子化肥及種植技術,總產出也就2000斤,剔除50%甚至更多的佃租,種子、肥料,稅金,每年稻穀小麥不超過500斤。豐產年份也得混合糠菜紅薯等才能活命。

    土地改革之後,困於技術、水利、各種政治運動,吃大鍋飯,農民條件比解放前好,但也是比較困難的。

    包產到戶,只是不吃大鍋飯,農民的生產熱情提高,但真正解決吃飯問題,一是雜交水稻及新農業技術推廣,二是農民工走出農村,務工收入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傳沈騰和妻子分居,此前有網友爆料兩人離婚,這是真的嗎?